《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44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docx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实验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学(07)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生物科学类(0704)

课程负责人杨翔华

申报日期2006年4月28日

 

二○○六年四月

 

一、《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简介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

教改后的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

微生物学即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现代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发酵工业、生物化工、生物农药、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等领域。

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上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专业和办学层次共8个,见表一:

表一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对象和学生层次统计

生物

工程

环境

工程

生物

化工

环境

科学

环工程

高职本

环境

监测

给水

排水

工程

硕士

研究生

四年制本科

三年制高职

三年制夜大学

二年制专升本

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课程组教师目前承担或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共5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及教改成果奖,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校院系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具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采用综合与分散结合、抽象与形象结合、师生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以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经验。

在以后的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检测,不断完善和调整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该课程的建设对其它相关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为我校以后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及博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

《微生物学》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教书育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这是本课程组多年来形成的风气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曾多次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至今仍持之以恒,不断发展,同时也伴随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与此同时,教师的榜样力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们,从正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反映强烈。

《微生物学》课程任课教师现有教师6人,其中2人为研究生导师,高级职称占66%。

学科队伍学历结构合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多数;年龄结构为老、中、青相结合;教师的学缘结构为分别来自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其中4人有实际工作经验,整体素质较高。

具体情况见表二:

表二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杨翔华

1959.09

教授

微生物学

讲授理论课及实验课

张晶

1966.07

副教授

生物学

讲授理论课及实验课

王战勇

1978.04

讲师

生物技术

讲授理论课及实验课

马学良

1952.10

高级实验师

化学分析

讲授实验课及辅导

曹月坤

1961.04

副教授

生物学

讲授理论课及实验课

顾贵洲

1980.08

助教

生物技术

实验准备、助课、辅导

在实际工作中课程组的任课教师能做到一专多能,任课教师能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开课能力强。

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下厂实习等教学环节上全过程打通。

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每门课程保证能有二人以上同时开课,以观后效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表三是课程组教师系统开出两门课以上教师的比率表,除一名新毕业从事实验准备的教师外,其余均能开出三门以上课程。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教师的培养做了统筹安排,近期将继续派出教师去做访问学者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表三微生物学课程组系统开出两门课以上的教师比率

姓名

环境工程

微生物学

环境微

生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

环境

生物学

其它课程

杨翔华

张晶

王战勇

马学良

曹月坤

顾贵洲

比率

100%

三、积极开展教研(改)和科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我们坚决的贯彻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就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心理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方法及技巧。

同时在教研活动中就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培养市场需求人才、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前后的衔接、学生的考研究生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探讨。

坚决贯彻学校的听课制度,其中要求必须相互听课,便于取长补短。

目前课程组教师立项和进行的教研教改项目多项,在已完成的项目中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省和学校的教学成果奖及表彰。

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课程组教师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如:

纳米级硫酸钙晶须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国家863项目)、微生态调节剂的研制(省基金项目)、丙烯腈生化水解技术开发、抚西河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研究、SDS-PAGE安全快速染色液的开发、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质安全与对策研究等项目,获省部、市(校)级奖多项。

教师进行教研(改)和科研项目及实施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为用人单位培养高水平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课程教学自评总结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根据教学教学培养计划和我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环境工程专业实行“3+1”教学方式的特点和生物化工特色,充分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重德育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又要使环境科学理科专业具备一定的工科能力。

要求三个本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及扎实的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分别选用了“面向21世纪教材”中的: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和水处理微生物学。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将其共性的东西归纳在一起做平台课的改革,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长规律、遗传变异、生态,以及微生物在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4学时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6学时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4学时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理6学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4学时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学时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4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在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2学时

微生物学的课程重点较集中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另外,微生物学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综合与分散结合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法、抽象与形象结合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教学法,以强调并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

实验课的设计,包括内容、时间安排等,均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所安排的内容均是在微生物学学习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

再者,实验课的内容前后连贯,每个实验即要求自成章节,又要求上下有机的相连,使之具有整体性,便于学生系统掌握;三是要求学生以两个人为一组,相互合作,完成实验。

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来看,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态度很认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这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

针对给排水专业对的学科特点还设计了参观水处理厂等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

在学习完相应理论知识后,通过预习实验教书和网上课件及实验指导,使学生掌握并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原理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后提交原始记录并由实验教师签字认定,最后提交实验报告,由教师给出成绩。

教师的指导方法是理论讲解和示范,由于微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向明确实验的重要性,在示范过程中要着重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

随着网络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要充分利用视频,使预先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

考核的重点内容为:

教师预先抽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等的预习情况;其次是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实验的重点;再者就是考核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提交原始合格的记录由实验教师签字认定,如果达不到实验目的要要求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最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由教师给出综合成绩。

在实践教学中,本课程的创新点和特点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半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有选择地开设了微生物学方面的实验研究课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实验数据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整个过程,同时还要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学生在这过程中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

(2)、开展研究性学习(见教改课题申报表)。

3、教学条件改善

课程(包括实验课)目前使用的教材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如沈萍著《微生物学》、王家玲著《环境微生物学》、周群英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这些教材反映了微生物学多年来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给排水专业的理论和教学经验,结合了作者对微生物的科学研究,并广泛参考了国内外的文献,教材内容丰富、全面、详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编排上也注意了系统化和更加有利于教学,出版后受到欢迎,为各院校广泛采用。

同时,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反映本学科较新的一些动态情况,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结合微生物学在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在课程编排上注意内容的重点性和广泛性,突出重点,并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获取,以开拓自己的专业知识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编写出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教材,已经开始与化工出版社进行了相应工作。

为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列出多本补充性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己去学习和开拓新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对此进行指导和解答。

实验课的教材包含在本教材中,所选取的实验内容均是十分实用的,也是学生所应该掌握的。

针对专业外语教材没有正式出版的现状,我们还自编了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外语教材二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拥有不小于1000M2的微生物学实验室,实验室内水、电、气、通风、网线等设施齐全,布局合理。

一大批实验和教学仪器设备,包括各类显微镜、培养箱、干燥箱、冰箱、摇床、灭菌器、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微生物反应器等,以及实验教学所用的示教设备(显微镜图象采集仪、电视机、电脑和投影仪等)。

目前实验室条件已经能完全满足了微生物学的教学需要,并且作为大学生创新基地(半开放实验室)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

为适应网络教学和学生掌握最新信息的需要,目前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购置了网络服务器,有关教学文件(包括多媒体CAI课件、电子版教案、教学安排、教学大纲、习题等)已经上网且还在不断完善中,使学生能更方便地分享有关教学资源。

4、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课程的教学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在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并通过实验课,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综合与分散结合教学法,如在全面介绍本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学习每章每节的具体内容,学完之后再加以综合;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教学法,如在课堂讲授学习每一类型微生物形态结构的同时,在实验课中进行具体制片操作与显微观察,以强化和巩固理论课学习;抽象与形象结合教学法,微生物学的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学习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尤其是利用丰富的图表、动画、影象等资料手段将难以理解的微生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师讲授与学生提问、讨论相结合,并辅助以教师丰富的科研和实际经验,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实验教学与课程相配套,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了解实际过程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上课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实验课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进行,通常是2人一小组,15人为一大组进行,保证人人有全过程动手的机会。

在课外,学生通过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半开放实验室,参与有关微生物的研究课题,全面了解微生物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注意对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图片、教学示意图、工艺流程、实验演示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将有关课件复制,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并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与教师联系,提问并得到解答;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关的示教手段,形象化地展示有关微生物形态及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获取最新的微生物发展动态,包括从网上寻找,并与教师进行讨论等。

在教学中还配合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如已经完成和申请立项的教改项目有:

实施“3﹢1”教学模式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省教育厅,2005年,二等奖);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及培养计划编制(教育部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交流材料,高等教育出版社收录,2002年8月);进行了“生物工程实验室半开放研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改研究,并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立项(2004年~2006年)。

同时我们还开展校际全作,2005年与沈阳化工学院合作申报了《生物工程专业“3+1”教学体系改革》教改项目,目前正在操作之中。

这些举措保证并促进了教学的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教学文件及教学管理管理

课程组保存各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务处指导下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

课程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并把主要专业教学大纲编入学习指导,向学生公布。

课程组的教学管理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因此基本能做到各司其职,管理有序。

课程组教学档案齐全,有完整的教学活动计划和执行记录,包括:

校历、课表、教学安排,教学进度,教案,习题,成绩,试卷分析,教学检查记录和教学总结。

多年来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在认真执行的前提下,不断要求自己做得更加突出。

目前已做到:

吸收学生参与教学改革与管理,并征求学生意见,将意见综合分析,并指导下一步改革,如实验教学改革。

有较全面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检查记录,执行认真,效果明显。

认真执行辅导答疑和作业检查制度,而且针对不同事件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效果良好。

认真执行教考分离制度,多年来实行课程组负责人出题,题库抽题和老教师出题等多种组卷形式,并形成计算机题库和套题题库。

直接参与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计划修订,同时在教务处指导下认真完成各专业所需教学大纲的修订,而且十分注意大纲质量。

六、教学效果

1、学生评教反馈效果

教学督导组曾多次采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满意率>90%。

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对教学方法和方式满意易接受,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专家评教

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学生实习单位对课程进行了评价,反应良好。

(1)2006年4月,辽宁大学马汐平教授评语是备课充分,重点突出,多媒体生动;

(2)2006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江晓路教授的评语是内容安排充分合理,启发性强,师生互动效果显著”。

(3)2006年4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生物化工部(我校学生实习单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佟明友的评语是:

“在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生物化工部进行毕业环节和论文学习期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能够灵活的运用掌握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如微生物学与实验,能较熟练的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与此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

(4)2006年4月,抚顺环境保护局监测站(我校学生实习单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焕山的评语是:

能注意结合生产实际来阐述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能较好的运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来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考核

对本课程近三年考题经试卷分析,结果为难易适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成绩结构合理,平均成绩:

84.1分;及格率:

95.6%,呈正态分布。

七、自评方式和自评结果

在总结教学成果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评估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准备课程建设的各项材料,然后课程组教师共同研究、讨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打分自评。

对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相关评分标准,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进行了自评,所得分数为:

94.8分。

八、主要存在问题及整改方案

1、主要存在问题

(1)实验教学设备有待完善,《微生物学》实验条件急需提高

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加强了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做到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

但是,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改善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和学生的实验条件,是《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2)网络资源建设尚需加强,网络教学和课程网页的建设工作急需开展

(3)目前尚没有正式出版微生物学教材,是我院《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缺陷。

2、整改方案

(1)加强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资金投入,更新和增加基础性实验和开发性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

(2)要求部分教师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加快《微生物学》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定期进行网络内容的更新和维护,并制作出效果更为出色的CAI课件。

(3)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注重教学和科研实践,将科学研究内容与《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相联系,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二者相互促进,为尽早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独具特色的《微生物学》教材做充分准备。

九、结束语

《微生物学》在其开设的二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这是与学校甚至上级领导、学院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分不开的,也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课程全体同仁们一致认为,在科技和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微生物学》精品课申报和建设的机遇,以此为动力更好地促进《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

《微生物学》课程组

杨翔华、张晶、王战勇、马学良、曹月坤

2006年5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