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17在阿富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17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17在阿富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17在阿富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17在阿富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17在阿富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17在阿富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17在阿富汗.docx

《苏17在阿富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17在阿富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17在阿富汗.docx

苏17在阿富汗

苏—17在阿富汗

  1979年12月25日,一支人员有限的部队(即后来的苏联第40集团军)进入阿富汗,随后直升机和歼击轰炸机部队分别从土耳其斯坦军区和中亚军区赶来增援,整个行动都是在向阿富汗人民提供国际主义援助的幌子下秘密进行。

  首批进入阿富汗的苏-17来自驻哈萨克斯坦克孜勒阿尔瓦特基地的第217歼击轰炸航空兵团(仅有8架单座机和1架双座教练机),它们降落在阿富汗信丹德机场,那里已有一批安-12运输机先期送来技术人员和地面装备,作好迎接苏-17的准备。

  进驻行动很顺利,但第217团还是感觉很忙乱,这种感觉告诉他们,虽然还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会遇到什么,但肯定不会像在苏联那样平安。

  阿富汗的环境很糟糕,正如苏军总参谋部所言,从地形学角度看,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不适合航空兵作战的地区。

  适合现代化战机起降的阿富汗机场只有喀布尔、巴格拉姆、信丹德和坎大哈,它们都位于海拔1500-2500米的高原地带。

  不过,喀布尔和巴格拉姆机场的跑道还不错,那是阿富汗老国王查希尔委托美国铺设的,但导航、通信和机场照明设施旱已陈旧不堪。

  那里的气候一点也不照顾苏联航空兵,春秋时节接连不断的沙尘暴,使空中能见度只有200-300米,到了夏天就更惨了,一般室外温度高达52℃,受阳光直射的飞机表面可达到80℃,在这样的条件下,连夜间都不能飞行,因为机组和地勤人员在单一的食物和恶劣的休息条件下早已精疲力竭。

  意志的考验1980年3至4月,苏军向坚持抵抗的阿富汗圣战者发起重点进攻,航空兵大举出动,摧毁难以接近的圣战者隐藏地带。

  为协同作战,苏军将原本在阿富汗境内承担考察任务的第34混成航空军编入第40集团军序列,集团军司令部下设一个空军指挥所,这可是苏联陆军集团军第一次下辖航空军,以前陆军集团军仅辖有航空兵师。

  随后,苏军又增派一批战机,17架苏-17进驻信丹德,第136歼轰团的米格-21进驻喀布尔,还有1~2个大队在喀布尔、巴格拉姆和坎大哈之间游荡。

  阿富汗战争初期,圣战者只是一群散兵游勇,规模不大,对苏军战机构不成威胁,于是苏-17的战术也简单到发现一摧毁,主要以低空轰炸方式投掷炸弹或施放S-5型无控火箭。

  在此期间,苏-17的困难是如何在地貌相似的山区和沙漠地带确定圣战者位置。

  很多情况下,飞行员在返回机场后,拿着地图比对也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把炸弹扔哪了。

  另一个困难是驾驶,由于阿富汗山峰多在海拔3500米左右,且分布有许多天然石柱、洞穴和植被,迫使飞机将高度降至600~800米,这要求飞行员具备较高飞行技艺。

  此外,山区对无线电通信影响也很大,增加了地面杂波对飞行指挥的困难。

  受恶劣气候、压力和紧张的影响,苏军飞行员的失误也逐渐增多,第一批飞行员的平均驾龄都在25-26年之间,因此年纪都偏大,体力不支。

  -对苏17战机来说,它们也不轻松。

  炎热和高山飞行对发动机磨损非常严重,尘土进入滤油器后会导致燃油系统故障。

  战机的起降过程越来越困难,耗油量越来越大,升限和作战载荷越来越低。

  夏天,苏-17在正常载荷情况下起飞滑行距离要比其它季节长1.5倍。

  降落时,由于温度过高,要么刹车失灵,要么爆胎。

  投弹时,苏-17的ASP-17机载自动瞄;隹具常因超高温变得不可靠,飞行员只能用手动瞄;佳。

  在狭窄的山谷中,为避免撞山,战机只能拉升到1600-1800米的高度投弹,相对600~800米高度而言,命中率当然会降低。

  为此,苏-17在这些地区一般都投掷高爆炸弹,只有到了平坦地区才使用S-5火箭。

  S-5火箭战斗表现还不错,火箭战斗部重25.5千克,弹着点密集度颇高。

  悬挂在飞机外面的uPK-23-250型机炮吊舱基本没有用武之地,机体内的两门30毫米NP-30型机炮就够用了。

  苏-17还能携带SPPU-22型机枪吊舱,但操作复杂,耗时又耗力,实际的作用也不大。

  特殊的战场环境要求苏军必须改善现有装备,于是第40集团军空军指挥所向国内要求部署一种快速、简单、便捷、省时省力的战机。

  很快,一批改进后的苏17M3(题图)就送到阿富汗战场,后来它们一直战斗到阿富汗战争最后一刻。

  阿富汗战争初期,虽然战事规模日渐扩大,但苏联和傀儡卡尔迈勒政权的想法是一致的,只要将圣战者击溃即可,没必要扩大打击面,招致广大民众的反对。

  1980年7月,苏军从阿富汗撤走第217歼轰航空兵团,不过很快又从奇尔奇克调来第136歼轰团,该团装备苏-17M3。

  后来,驻萨马拉的一个苏军歼轰团又项替了第136团。

  按照苏军总参谋部的理论,为了获得真正的战斗经验,提高战斗素质,应向阿富汗境内轮派更多的部队,有些部队撤出阿富汗,也要驻扎在中亚,时不时还要在阿富汗境内飞上两次,这种飞行对飞行员们来说就和平常的演习没什么区别。

  通过战斗,苏军还逐渐体会到苏-17并存的优缺点。

  如发动机、燃油系统、液压系统和指挥系统经常失灵。

  苏霍伊设计局对此进行了一些修改,首先在机腹下安装了保护传动装置的防弹钢板,油箱内增加一层泡沫塑料和一些氨气,增加压力以便于供油,同时当油箱被弹片或子弹击穿时起到防火作用。

  然后,设计师们对ASP-17瞄;隹具进行改进,克服过热失灵的缺点。

  另外,减速伞在飞机降落滑行时经常会脱落,后来也进行了修改。

  设计师还提高了苏-17整体的坚韧性和抗疲劳能力。

  苏-17后来曾发生肚皮着陆的惊险场面,但人机安然无恙,而且飞机经过小修小补就能继续升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进入1981年后,阿富汗圣战者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建立起训练基地,伊斯兰世界和美国为其提供资金、武器、通信器材和交通工具,使他们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反击。

  为对付苏军航空兵,圣战者往往在基地附近安排几十个防空火力点,配备大口径高射机枪和机关炮,最让苏联人难受的是圣战者居然有苏联产的DShK型12.7毫米高射机枪,这些都是10多年前苏联援助埃及抵抗以色列空军用的。

  对于低空飞行的苏联歼轰机和直升机来说,单兵武器就足以伤害到它们,据统计,当时85%的受损飞机都是遭受这些武器的攻击,武器口径包括5.45毫米、7.62毫米和12.7毫米等。

  血的教训迫使苏军强化歼轰机飞行员培训。

  培训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2~3个月,主要学习战斗飞行知识,掌握战术应用,熟悉驾驶特点,提高飞行技术水平等。

  第二阶段持续2-3周,所有参训人员集中到土耳其斯坦军区空军靶场,进行投弹和射击训练,飞行环境模拟阿富汗境内的山地和沙漠。

  第三阶段持续10天,通过考核的飞行员正式编入作战部队,学习阿富汗战场知识。

  后来,在阿富汗战争上积累的各种经验都被编入苏联前线战术空军(VVS)训练实践教材,以后进入阿富汗作战的飞行员就缩短了培训的时间,只经过1~2周的演练即可参战。

  演练过程中,从前线换防下来的飞行员将在苏17UM双座教练机上向新手们具体讲解战场情况。

  为降低损失率,苏军调整了歼轰机的战术,飞机改以高空高速进入打击区域,在30-45°角俯冲投弹,这样敌人防空火力来不及瞄;隹,攻击行动就结束了,曾有一架苏17以时速900千米在1000米以上高空投弹,居然仅用4颗250千克炸弹就报销掉圣战者的一个军火窑洞。

  当然,这一战绩可谓千年难遇,高来高去的战术客观上降低了苏军的打击效率,苏军只好一方面用导弹和炸弹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弥补,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战机出动频率。

  通常苏军先出动两架苏-17,对打击区域进行侦察,用照明弹或烟雾弹为后面的大机群指引目标,有经验的飞行员一般在800~1000米高空以850~900千米时速飞行,只需3~5分钟即可发现目标。

  然后,由2~6架苏一17组成的编队在2000~2500米高空施放S-5、S-8火箭和RBK-250、RBK-500型炸药-箱,给敌人来个迅雷不及掩耳。

  1~2分钟后,在敌人尚未从上次打击中反应过来时,第二批苏-17编队又到了,这种急风-暴雨式的战术打击让圣战者苦不堪言。

  当所有苏-17打击编队撤离后,战场上空将出现苏军侦察机,它们要对苏-17的打击成果进行拍照取证,负责这种工作的一般是从唁布尔机场起飞的安30侦察机。

  为保持通信通畅,充当无线电中继站的安-26RT联络机也会出现在战区上空边缘。

  如果苏-17编队是在伴随地面部队实施打击的话,就需要避免误伤友军,必须有航空引导员帮忙。

  航空引导员利用信号弹或烟雾弹为飞行员指引目标,他们还可通过无线电告诉飞行员友军的位置以及敌我接触的边缘。

  苏-17的火力支援时间一般持续15-20分钟,当航空引导员发现敌人新的火力点时,可以再次呼唤苏-17编队支援,也可让苏17掩护地面部队机动和撤退。

  当苏-17降落5-10分钟后,航空引导员要立即向航空兵团指挥部汇报打击效果,然后通过空军指挥部与陆军沟通,检验打击效果,并安排下一个任务。

  目标提前侦察战术为提高苏-17的精确打击效率,减轻飞行员的出勤负荷,苏军开始采用对目标进行提前侦察的战术。

  最初,苏军采用米格-21R和雅克-28R侦察机,后来改用苏-17M3R,它们装备先进的KKR-1/T、KKR-1/2和KKR-2A型侦察吊舱,可以通过航空摄像机对地面进行全景红外拍摄,然后这些资料将转交给飞行员,上面标有目标和防空武器的具体位置,并专门注明那里的地貌和坐标。

  这种前期侦察作用很大,飞行员减少了行动策划时间,可以情报一到,马上出击。

  当然,有时为确保万无一失,苏军还要在行动前进行一些补充侦察,以确定目标有无变化。

  夜间侦察一直是个难题。

  圣战者经常在夜幕掩护下转移阵地,起初苏军飞机靠投掷照明炸弹和FP-100型拍照弹,但效果不好,因为在山谷沟壑中,照明弹发出的光线在地面上形成太多阴影,机载UA-47型航拍仪根本拍不下来。

  相比之下,红外摄像机的效果更好些,苏-17M3R携带的冬天牌红外摄像仪可在夜间拍摄到清晰的图像,如圣战者汽车在山谷中行驶时留下的尾气红外线,它们在屏幕形成一条清晰的汽车行驶路线。

  另外,冬天牌摄像仪还能拍下篝火灰烬,从而确定圣战者曾出现过的地方。

  同时,苏-17M3R还采用了无线电侦察技术,通过SRS-13和SRS-9侦察设备,及时捕捉到圣战者的无线电信号,并能确定其地理位置。

  为了给白天的打击提供足够的情报,苏军经常在夜间出动4~6架苏-17M3R侦察机,从1988年8月起,苏军改用新型苏-17M4R侦察机。

  挂载弹药要科学搭配鉴于圣战者的破坏活动使卡尔迈勒政府在广大地区的统治陷于瘫痪,1981年下旬开始,苏军不得不派遣更多的对地攻击飞机进行清剿,但阿境内没有足够的机场容纳这些重型飞机,苏军只好将战机集结在靠近苏阿边境的土耳莫斯坦军区和中亚军区机场内(如奇尔奇克、萨马拉和科凯德等)。

  这些飞机主要是苏-17M3,还有少量来自欧洲军区的苏-24。

  苏-17在使用弹性上要突出一些,但由于腿短,遇到阿富汗腹地目标时,它必须携带副油箱,结果载弹量就只好削减。

  为提高作战效率,苏军对弹药种类进行科学搭配,一般挂载250千克和500千克的高爆炸弹和破片炸弹,放弃以前使用的100千克炸弹,这是因为像消灭运送武器弹药的商队,炸毁敌人进入隐蔽地区的山道和隘口等预防性打击中,500千克和250千克级航空炸弹可以将山峰炸平,或引起山体塌方,阻塞-道路,这两种炸弹还可以用来消灭敌人的掩体、仓库和火力点等目标。

  苏-17飞行员还喜欢用集束炸弹和一次性炸药箱,它们爆炸后产生的碎片和钢珠打击范围可达数公顷,这对消灭隐藏在石头和山缝中的敌人非常有效。

  此前,苏17使用的57毫米S-5型无控火箭被威力更大的80毫米S-8火箭替代,后者的战斗部达3.5千克,攻击距离也超出圣战者防空武器。

  苏-17在执行任务时一般携带两个导弹挂架(UB-32或B-SM)、两个航空炸弹挂架(MBD-U6-68、RBK-250或RBK-500),或者直接携带4枚S-24型无控火箭,不管选择上述哪种方案,都需要再挂上两个PTB-800副油箱。

  苏-17机翼下的MBD-U6-68挂架最多可挂6颗炸弹,但如果全挂满的话,苏-17就承受不了了,一般只挂一半左右。

  还需要指出的是,挂载弹药时,既要考虑到打击效果,又要考虑安全问题,由于战机在起飞后经常出故障,为保障战机安全降落,就不能挂过多的弹药,一般情况下,苏-17只挂载1.5吨的弹药。

  有意思的是,苏-17不光用于对地轰炸,还要负责特殊区域布雷。

  一般苏军选择步兵难以到达的危险区域和敌人必须经过的交通要道布雷。

  与前面提到的炸毁隘口一样,布雷也是让圣战者头痛的损招,本来适合游击战的有利地形却因苏-17快速空中布雷而变得支离破碎。

  苏-17主要以900千米的时速,从高空播撒地雷,其挂载的多是KMGU型组合地雷,每颗组合雷里有8个套装,每个套装里面有1248颖高爆子雷。

  混合编队奏奇效通过经验积累,1981年底,苏联第34混成航空军开始尝试成立一些混合编队,即由歼轰机、强击机和直升机共同编队,协同作战。

  1982年1月,苏军利用这种方式成功捣毁了一个名为伊斯兰地区权力委员会的圣战者组织。

  行动前,苏军抽调了1200名空降兵和52架飞机,包括24架苏-17M3、8架苏-25、12架米格-21和8架安-12,此外陆军航空兵和阿富汗政府军也分别出动了60架和12架直升机。

  整个准备过程是在极其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鉴于阿富汗政府军过去多次出现提前泄密现象,所以苏军直到行动前两小时才把行动计划通知给阿富汗人。

  行动中,苏军共出动4个打击编队,其中一个米格21编队负责压制圣战者防空力量,一个混合打击编队由8架苏-17M3和8架苏-25强击机组成,另两个编队分别由8架苏-17M3组成,主要武器是FAB-250炸弹和RBK-250钢珠炸弹。

  尽管当天云层很低,可见度不高,但苏联航空兵仍表现出色,不仅炸毁敌人的军火库、防空阵地和训练基地,还摧毁了伊斯兰地区权力委员会总部、宗教学校等。

  打击编队撤离后,米24D武装直升机低空掩护运载有苏联空降兵的米-8T和米-6直升机进入战区,遗憾的是,前面的轰炸中仍有漏网之鱼,圣战者用残存的DShK高射机枪干掉一架米-24D和两架米-8T。

  1982年4月,苏军又用同样的战术在拉巴吉一扎里地区摧毁圣战者的另一个基地。

  5月16日,苏军开始对盘踞在潘杰希尔山谷的著名反苏领袖马苏德发起进攻,共有1.2万名步兵、320辆坦克装甲车辆、104架直升机和30架固定翼飞机参与行动,其中包括12架苏-17M3。

  行动前,苏军共用了10天进行空中侦察,对2000平方干米的战区进行大量拍摄。

  战斗中,苏军共动用了10549颗航空炸弹和61297枚无控火箭。

  以牙还牙1983年,阿富汗战争发生新变化,以往需要跑到邻国休整的圣战者在国内建立起众多基地,可以与苏军长期周旋了。

  同一年,圣战者还首次拥有了便携式防空导弹,陡然改变了战场攻防态势。

  这种武器轻便高效,机动性强,圣战者可将其搬到海拔2500米的山上打击苏军战机,而且它不需要选择固定阵地,也无需进行阵地伪装。

  胆大的圣战者甚至将其部署到苏军机场附近,等苏军战机刚起飞就予以击落。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圣战者最早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竟然是苏联早年卖给埃及的箭-2(北约编号SA-7)。

  1983年11月,箭-2导弹在喀布尔机场附近击落苏军一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苏军这才意识到劲敌真的来了。

  1984年,圣战者发射50枚导弹,其中5枚命中目标,击落苏军2架固定翼飞机和3架直升机。

  根据苏联侦察兵统计,圣战者防空武器数量在1985年初较1984年增加1.5倍,到年底又增加70%,苏军统计的数字为462部。

  当时苏军将圣战者所有的防空导弹都称作箭-2,其实圣战者手中也有一些美国产红眼睛和英国产吹管便携式防空导弹。

  通过统计,苏军认定的圣战者防空武器效率如下自动步枪和轻机枪占12.5%,DShK高射机枪25%,阵地型防空导弹占37.5%,移动式防空导弹占25%。

  为克服日益增加的威胁,苏军不得不在执行任务前费一番脑筋,让苏-17从没有防空武器的方向靠近目标,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攻击,然后再沿着别的航线返回。

  不论在戈壁还是山区,苏-17与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2000米。

  如果必须进入危险地区的话,飞行员要熟练利用各种技能避开防空导弹攻击,如发现导弹后立即实施规避机动,或朝向太阳飞行,或直接钻入云层。

  对于苏-17来说,最危险的时段是起降,因为此时的高度和速度都很低,又不能做机动,很容易被隐藏在机场附近的防空武器击落,于是苏军只好派武装直升机分队在机场周围巡逻。

  由于箭2一类的导弹采用红外制导,主要通过捕捉飞机发动机排放的高温气体来追踪,所以苏军从1985年起给所有战机配发一种铝热炸弹,将高温气体释放到空中,以干扰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效果还不错。

  苏-17还安装ASO-2V自动撤布器,每个撒布器里有32颗PPl-26型燃爆弹(亦称LO-56),后来撒布器升级为AS0-28I。

  最初,苏-17机身上安装4个自动撒布器,后来增加到8个,最后达到12个,在座舱附近还埋设了12颗LO-43型燃爆弹。

  为减少飞行员的工作量,设计师们还研制了一种按钮,当苏-17在敌区上空作战时,只需按下按钮,自动撤布器就可及时投放燃爆弹。

  后来苏军做了规定,没有安装自动撒布器的战机不能升空。

  对付敌人防空火力的另一种方法是布设空中陷阱。

  苏-17携带一批照明弹飞抵圣战者防空阵地边缘,投下照明弹后立即撤离,散发出巨大热能的照明弹吸引了敌人导弹。

  这种方法不仅诱骗了敌人导弹,也让敌人的防空阵地暴露无疑。

  通过采取上述防御措施后,苏-17的损失率大大降低。

  1985年全年,苏17只损失4架,其中只有两架是被阿富汗人击落的。

  当年初,一位年轻的飞行员驾驶苏-17M3俯冲时,高度降到900米左右,被地面高射机枪击中发动机排气管。

  2月,一架苏-17M3夜间攻击时,由于飞行员操纵错误,撞到坎大哈附近的一个山峰上。

  7月,一架苏-17在飞行过程中因发动机故障引起火灾。

  12月,一架苏-17MP3在山谷中搜寻目标时,由于高度过低被高射机枪击伤,飞行员跳伞逃脱。

  除了上述被动保护战机的措施外,苏军还想出一系列报复办法,例如让苏-17采用威力强大的S-13齐射无控火箭和S-25重型无控火箭,它们均能在4000米外(即多数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外)发射,火箭发射后飞行平稳,装有非接触式引信,打击效率高。

  但这两种火箭要求低空投射,当飞机在3500-4000米高空投射时,它们的打击效率就大打折扣。

  为此,苏联空军还普遍加大了航空炸弹使用量,1987年苏军投射了11.3万枚航空炸弹,而前一年只用了9.6万枚。

  相比之下,无控火箭的使用量从125万枚降至22.6万枚。

  此外,苏军还使用了可怕的燃料空气炸弹。

  为了在阿富汗山谷中投射这种炸弹,苏17机群专门设计了一个名为翘尾巴的战术方案:

首先苏-17进入目标区域,然后俯冲,在未俯冲到最低点时就开始投弹,目的是让炸弹在空中更好地撒布液体。

  当苏17俯冲到最低点后,即投弹结束,它将迅速撤离投弹区。

  而炸弹则在空中形成一个轨迹较长的抛物线,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喷发液体,然后坠入山谷。

  在投弹过程中,苏-17一直处于俯冲状态,机头朝下,机尾向上,故得名翘尾巴战术。

  苏军在轰炸过程中,不仅注重弹药的质量,还非常重视弹药的数量。

  据统计,仅巴格拉姆空中基地在一昼夜之内就能用掉2节火车皮的弹药,如果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弹药就坐着轮子追飞机了,它们从苏联国内军工厂装上火车后直接运往中亚,在火车站直接被卡车运往机场,然后就装上飞机,根本不用保存到仓库里。

  由于弹药紧缺,苏军甚至将卫国战争时期生产的老炸弹都用到阿富汗,不过老式炸弹不能挂到新式战机上,但这难不倒聪明的军械师,他们先用锉刀将多余的挂钩锯出缝儿来,再用大锤砸掉,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虽然苏军使用新式弹药和先进战术,但在1986年仍损失了7架苏-17,其中5架来自侦察航空兵大队。

  9月22日,亚历山大·米哈伊洛夫大尉驾驶的苏17M3R侦察机在戈尔班德上空拍照时被击落,其弹射逃生后很快就找到自己的部队。

  1987年5月16日,就在即将回国的时候,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又一次被迫弃机。

  疲惫离场1987年12月至1988年1月,阿富汗上空爆发一场激战,这是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为数不多的大规模使用航空兵的战役,代号为解锁。

  战役发生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接壤的霍斯特省,那里几乎是圣战者的独立王国。

  开战后,为摸清敌人火力,苏军首先空投一批穿着空降兵服装的假人,圣战者果然上当,立即向空中活靶子猛烈射击,于是暴露了自己的阵地,随即遭到苏-17机群一通敲打。

  不过,对苏军飞行员来说,这也是一次心惊肉跳的经历,据事后记录显示,圣战者竟在一小时里发射60枚防空导弹,如此密集的火力苏军从未遇过。

  这次行动,苏军共出动2万名官兵,24人牺牲,56人受伤。

  1988年5月15日,苏军开始撤离阿富汗,此时苏联战机在苏阿边境上大量部署,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障苏军安全撤离,不能在撤离过程中遭受袭击。

  于是苏联空军制定了多种战术方针,其中包括侦察圣战者位置,阻击圣战者机动,通过猛烈轰炸打击圣战者士气等。

  在苏军撤离前,他们损失了战争期间最后一架苏-17M34月25日,这架苏-17M3在巴格拉姆机场起飞时,吸入一只飞鸟,导致坠毁。

  1988年,苏军侦察到阿富汗圣战者共布置了692个移动式防空导弹系统、770个阵地式防空导弹系统,4050挺DShK高射机枪。

  参战的苏-17M3和苏-17M4都安装了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RSDN),可自动发现目标并发动攻击,但该系统的可靠性不是很高,1988年12月,苏-17在一次战斗飞行过程中就误炸了阿富汗政府军的野战司令部。

  1988年8月15日,苏军开始第二次大规模撤离阿富汗。

  为减少战争结束期间的伤亡,苏军决定加大对圣战者集结地域的空袭力度,干扰圣战者阵地与军火商队之间的通信联系(仅一个月内,苏军就发现他们之间进行了100多次通信)。

  苏-17机群采用夜间轰炸的方式,编队包括8架、12架、16架和24架等多种模式,它们利用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在高空飞行,并投射炸弹。

  轰炸行动在夜间一直持续着,中间只有很短的间隔,目的就是要让敌人胆战心惊、疲惫不堪。

  10月底,苏军用米格27M和米格-27D歼轰机替换掉疲惫的苏-17机群。

  1989年2月15日,苏军全部撤离阿富汗。

  早在2月初,最后-批苏-17M4和米格-27分别从巴格拉姆和信丹德机场起飞回国,阿富汗境内只留下几架运输物资的伊尔-76。

  不过,苏霍伊家庭的兄弟们并未完全离开阿富汗,苏-17的出口型苏-22早已装备阿富汗政府军的第355航空兵团,作为苏军撤离后对喀布尔当局的一种安慰。

  第355团在后来三年里一直没有停止战斗,1992年4月,第355团被圣战者武装控制,苏22掉转了机头,将炸弹投到喀布尔总统府。

  苏-17的战争痛苦尽管苏-17歼轰机在阿宫汗完成了大部分战斗任务,但失误和事故还是时有发生,有时苏-17因命中率低和害怕误伤友军而被迫返航。

  1984年,一个苏-17编队在坎大哈附近执行任务时,因为和航空引导员联系不上,结果向自己的步兵营投弹,造成4死9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