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5925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docx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整理人:

钟嘉宝、张龙滢、马丹童、黄小玉

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1、记忆:

本专业发展历史

1978年到1984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出现和壮大。

1983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1986年底,包括北师大在内已有25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或教育传播专业。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师大、河北大学、华南师大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2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将“教育技术”正式写入文件中,将课程设置中原来的“电化教育概论”改为“教育技术学导论”。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2004年年底为止,约有17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30余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6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从而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至2008年,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点44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3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广泛分布在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军事院校、职业技术类院校等各类院校。

2、记忆、理解:

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

发展阶段

技术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物化形态的技术

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

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

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技术

观念形态的技术

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

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

*诡辩术:

诡辩术,或者说是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准确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诡辩不同于武断,也不同于谣言。

武断是根本没有理由,人们一看就是强词夺理;谣言是无中生有,人们一听就是居心险恶。

但诡辩在论证其道理时,总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据”,所以,在表面上,总能迷惑一部分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

直观教具的呈现要放在学生面前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并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但很少重视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和管理。

3、记忆:

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视觉教育

时间:

17世纪至20世纪初

特征:

一种主要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以辅助的教学活动,直观教学。

17世纪,“图解”教科书

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

典型事件:

①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58年编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的教科书《世界图解》,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霍本等《课程视觉化》;

②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ofVisualInstruction,简称DVI);

③1935年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

凡领取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育的课程。

(二)视听教育

时间: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特征:

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有声电影技术把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培养成战争的人才;

②戴尔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堪称视听教学研究的代表。

书中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③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ofAudio-VisualInstruction)。

(三)视听传播

时间: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特征:

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

典型事件:

①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

②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

(四)教育技术

时间:

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征:

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

典型事件:

①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经过大会表决,决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并于1971年正式启用这个新名称。

4、记忆: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间:

1919年

特征:

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运用

典型事件:

①较为正式地使用这个词始于1936年;

②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将二者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二)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时间:

1949年

特征:

电化教育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获得了很大发展

典型事件:

①1949年11月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后改为幻灯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

②在建国后的1950年到1965年间,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

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教育受到严重摧残,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电化教育也未能幸免。

(三)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时间:

1978年开始

特征:

各地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购置电教设备;这一时期使用的电教教材主要是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电影片和录像带;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电教实验活动;电化教育专业的开设促进了专业教材的建设

典型事件:

①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建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

②1993年,我国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四)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①在政策支持下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②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③远程教育的发展

5、记忆、理解、分析:

AECT`94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理解

定义:

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理解:

该定义将教育技术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视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的桥梁,将教育技术划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研究范畴,每个范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范围,构成了教育科学领域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6、记忆、理解、分析:

AECT`04教育技术的定义及新变化

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新变化:

①2004定义采用“教育技术”,1994年采用的是“教学技术”;

②04定义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

创设、利用、管理,其中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的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职能:

创设。

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将其融入了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

③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善绩效的新内容,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④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

7、记忆: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分支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理论——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框架和原理等

实践——这些知识的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8、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

→本专业发展历史

各专业点往往分别归属于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通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院系或部门。

9、记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的几种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能力:

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电化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政府宣传部门、电视台、相关企业和行业,从事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教学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设计,教育装备规划维护与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与管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教育电子出版物编辑等工作的教育技术学科应用型人才。

10、记忆、理解、分析: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3+5”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技术学课程组

“3+5”模式:

①3门主干课程,包括: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②给出一组推荐主干课程,共13门包括:

《教育传播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远程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教育软件分析与设计》、《教育装备系统规划与集成》、《教育人机工程》、《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实施》,从中选择5门,并与必须统一开设的3门主干课程组成8门主干课程。

核心课程:

《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远程教育基础》等。

课程组:

课程组一,教学系统设计:

主要培养教学与训练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课程组二,数字教育媒体:

主要培养教育影视与多媒体作品创作能力;

课程组三,信息技术教育:

主要培养教育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课程组四,教育软件工程:

主要培养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

课程组五,教育装备技术:

主要培养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能力。

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记忆、理解: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P23)

①教育技术学是以促进和改善学习质量为基本目标的,必然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学习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教与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而教育技术学所面临的人机关系和人通过机器学习的特点,更多地要依靠学习理论的指导;

②从传播知识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和受播者的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都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

因此,教育技术必须要依据传播理论,设计、制作传播媒体、优化信息源,注重教育信息的产生、选择、处理和储存;

③教育信息传播总是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

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有效地实施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在教育技术领域,必须要遵循教学论与课程的基本规律;

④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系统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2、学习理论的职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基本观点。

(P23~24)

学习理论的职能:

首先,可以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它要说明:

学习的哪些方面最值得研究?

哪些因素应予以控制,哪些因素应加以分析?

可以使用哪些方法和技术?

应该用什么样的术语来描述研究的结果?

其次,对有关学习法则和方法的大量知识加以概括,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人们容易掌握。

最后,要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有的学习有效,有的学习无效。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就是要控制学习的环境,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控制学习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强化正确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并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

3、系统科学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系统方法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技术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例如,在早期的视听教育实践中,人们多是注重于单一媒体的研究,往往强调某一种新媒体的作用。

通过系统观点的影响,人们逐渐综合考虑各种媒体的特性,提倡使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进行教学。

又如程序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程序教学的进行方式,后来逐渐重视作业和行为目标,以及教材的逻辑顺序。

系统观点引入后,程序教学就越来越重视从教学的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包括目标的确立、最优的教授方式、最优的媒体选择和资源利用、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通过评价来实现教学的反馈控制,最终使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

4、从传播到教学:

教育传播模式的产生与变化

从20年代的视觉教育发展到30年代的视听教育。

到40年代,由于传播学的兴起,有人开始运用传播理念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有不少视听教育文献以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

到70年代初,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三、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1、记忆:

技术观

技术观的三种流派:

技术决定论派、技术否定论派、全面技术论派(坚持)。

2、记忆:

对视听技术的小结(ppt)。

教学媒体的概念;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概念;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虚拟教室的概念;视频点播的概念;模式识别的概念

视听技术小结:

教学媒体的概念:

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的硬件设备,以及记录、加工和储存信息的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概念: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利用计算机为媒体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

②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利用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管理的任务,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

③计算机辅助测验:

用计算机编制的或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客观性测验

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利用网上群体虚拟现实工具(MUD/MOO)支持实时或异时的学习交流而形成学习空间。

虚拟教室的概念:

在计算机网络上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允许身处异地的教师或学生互相听得着、看得见,不但可以利用实时通讯功能实现传统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多数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讯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动。

如:

异步辅导、异步讨论。

视频点播的概念:

也称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业务,通过高速上网技术和各种宽带多媒体服务器相连,进行网上电影、电视、网络音乐、网上教学、视频会议、医疗等各种交互式活动。

模式识别的概念:

使计算机能够对给定的事物进行鉴别,并把它归入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模式中。

如:

指纹辨认。

3、记忆、理解:

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成果,能举例说明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情况

四、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1、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方法、开发性研究方法、对话分析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①学生发展状态的研究;

②教学改革的研究;

③对已有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或其他人做过的教育实验进行验证性认证;

④为形成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或改革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特点:

①通过控制变量或创设一定的条件,可以观察到在自然状态下看不到的结果,从而扩大研究范围;

②可以把某些特定因素分离出来,以便于分析该因素的作用;

③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便于测量,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

类型:

判断实验、对比试验、析因实验

注意:

①实验选题要恰当;②实验假设要规范;③实验设计要周密;

④变量的曹总、控制与观察要科学;⑤效果检测要严格。

(2)质的研究方法

基本特征:

①研究环境:

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

②研究者角色:

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研究的主体

③收集资料的方法:

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验分析

④结论和理论的形成方式:

归纳法

⑤研究结果:

描述性的研究报告

⑥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互动关系。

但要求研究者尽量不干扰现场环境

⑦研究视野:

既关注整体,也重视细节

过程:

①确定研究对象,提出研究问题,陈述研究目的;

②进入研究现场,了解研究背景;

③构建研究框架;

④收集资料;

⑤整理与分析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适用于:

“模糊”问题研究、深层次的或隐性挖掘的事件研究、非常态的或特定情境条件的研究、情境解释性问题的研究

(3)案例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特点:

研究对象少、研究规模较小、在自然状态中进行、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

基本要素:

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价

案例写作方法:

“说课”型、课例片段评析型、专题案例研究型、课程故事型

(4)人种志研究方法

基本特点:

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本质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核心是参与观察。

收集资料的技术:

生活史、面谈、问卷、文献、录音、录像、事件分析等

(5)开发性研究方法

通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实践活动,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制作新的教学资源以及集成化的教学系统,以解决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与利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6)对话分析研究方法

步骤:

界定问题→抽取样本→收集语料→评价对话,挖掘含义→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

(7)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特点:

描述性的间接研究

分类:

①按调查研究的内容分:

事实调查、态度调查

②按调查的对象与技术分: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电子调查

2、记忆、理解:

综合:

举例说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3、研究论文的结构

规格基本上要遵循“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顺序。

一般包括六个主要部分:

标题、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标题:

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向读者说明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②内容提要:

摘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的介绍,并略加评论。

要独立成篇。

③序言:

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

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二是简介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三是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④正文:

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

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⑤结论与讨论:

讨论往往用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一般包括:

阐明结果是否支持了研究的假设,讨论研究结果的有效度和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⑥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

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应有完整准确的出处。

4、记忆:

教育技术研究的作用(ppt)

丰富教育技术理论、推进教育技术实践、加快教育人才培养

五、教育技术学

1、记忆: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P84~85)

1946年,戴尔写了一本书《视听教学法》

基本观点:

①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③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通发展、要形成概念。

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导致更好地抽象。

⑤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接受经验方式之不足。

2、记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P86)

目标是多方位的,工作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大核心领域:

①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

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

③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结构、过程、评价等问题。

3、记忆、理解:

教学设计的概念(P88~89);教学设计的应用层面(P90);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是通过信息的传播,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活动。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设计的应用层面:

目前,教学设计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全民的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个层次:

①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

②以课程为中心的层次;

③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4、记忆: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P97)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

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两个方面。

5、记忆、理解、综合:

软件过程与开发模型(P124);教育软件开发流程(P129);教育软件开发技术(P128);开发教学软件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过程”:

是指制作软件产品的一组活动及其结果。

“开发模型”:

从特定角度提出的软件过程的简化描述,即对被描述的实际过程的抽象,它包括构成软件过程的各种活动、软件产品以及软件工程参与人员的不同角色。

瀑布型开发方法、进化式开发方法、形式化转换等是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型或范例。

教育软件开发流程:

环境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软件编写、试用评价

教育软件设计开发技术:

①素材制作技术;

②软件创作技术;

③网页制作技术,其中包括静态网页编辑技术、网页优化技术、动态网页编程技术;

④平台开发技术。

六、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1、记忆: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①企业电子培训与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的概念:

绩效技术,亦被称作人的绩效技术,是一种获得理想成果或结果的方法,人类绩效专家以系统化的方法对绩效差距和系统本身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设计有效的干预方式,以尽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