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8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二)

历史试题2014.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2.以下四幅图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人口密度图(注:

图中颜色深浅表示人口密度大小,颜色越深代表人口密度越大;颜色越浅代表人口密度越小),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

③④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

3.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称《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这说明《诗经》

A.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B.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D.是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4.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5.从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图一:

传统的华夷观图二:

1793年乾隆帝接见英国使节马嘎尔尼

A.马嘎尔尼拜见方式折中了东西方外交礼仪

B.乾隆帝开始放弃了传统华夷观

C.中国传统的华夷观是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D.传统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消失

6.李鸿章晚年曾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

这主要是说明其

A.肯定了西方先进技术B.主张开办洋务运动

C.对清朝统治失去信心D.希望实行政治变革

7.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8.有学者提出:

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9.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对此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个人崇拜现象非常严重

B.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

C.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猖獗

D.“左”倾错误不断升级

10.收藏家余超伦说:

“票证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灿烂之花,每一枚票证都是洞见历史的窗口。

”右侧这张证明直接反映了

①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②文革政治影响依然存在

③文革严重破坏经济建设

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1.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访华受到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时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说:

“人们看到,奥巴马在中国的演出是多么的温顺和谦虚,这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时代已经远去。

我们必须转向中国。

”对此理解正确是

A.表明美国已开始放弃其霸权主义政策B.表明中国成为能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

C.反映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D.说明国家实力强弱影响着其国际地位

12.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又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据此可知罗马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是

A.疆域的不断拓展B.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法学理论的丰富

13.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

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14.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

一方面,是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

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

”材料主要说明

A.工业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机B.圈地运动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英国的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D.自由主义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15.“由实验和天文观测普遍地确立,地球附近所有的物体有向着地球的重力,……再者所有的行星彼此有重力,此外彗星有向着太阳的类似的重力:

由这个规则必需承认所有物体普遍有着朝着彼此的重力。

”这一理论成果属于

A.自由落体定律B.经典力学C.量子论D.相对论

16.列宁后来在评价十月革命时指出“我们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作为我们主要的和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工作的‘副产品’顺便便解决了”。

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和平法令》B.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颁布《土地法令》D.发表《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7.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

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巴尔干百分比”,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90%和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

“巴尔干百分比”的特征有

①大国强权②两分天下③冷战对峙④美苏争霸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

18.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德贝克批评说,“这种经济患上了‘动脉硬化症’,对劳动缺乏刺激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放慢或停滞”。

他所批评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高度发达的福利经济

19.针对欧盟的发展,1994年法国外长阿兰·朱佩阐述“建立一个三重联盟”的概念,提出“‘伙伴’国家的外环由东欧和中欧国家组成;中环由同意接受某些领域的共同规则(单一市场、关税同盟等)的成员国组成;内环由那些愿意并能够在防务、货币一体化、外交政策等方面比其他成员国走得更快的国家结合而成”。

这样的考虑

①基于成员国各自实际情况②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

③深化同环成员国间的合作④体现了“利益差别性”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关于右图所示绘画作品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追求一种由几何形体构造的美感

B.注重从一个视点观察和表现事物

C.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

D.表现轮廓与块面堆积交错的趣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

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

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

《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

《论政治妥协:

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

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

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

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

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

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

(4分)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3分)

22.(14分)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

“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

……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

……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

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

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

易服者注意:

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

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