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767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docx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十五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基础知识回顾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2)人口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1)概念:

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的空间流动行为。

(变更定居地)

(2)分类

①国际迁移:

包括、外籍工人流动、等。

(永久性移民国际难民)

②国内迁移:

由的人口迁移是主要类型。

(农村到城市)

温馨点拨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的空间位移,包括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从时间上区分,短期的是人口流动,长期或永久的是人口迁移。

从本质上区分,不改变定居地的是人口流动,改变定居地的是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

不协调的。

(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局动荡、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

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温馨点拨

推拉理论中的推力是指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而拉力是指新定居地吸引人口的因素。

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1.概念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地域文化:

一定地域形成的文化现象。

(长时间特殊的)

2.外国文化与人口

(1)婚俗:

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

初婚年龄大小、等。

(婚姻稳定程度)

(2)宗教:

一般不反对,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人口增长)

3.中国文化与人口

(1)影响:

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等方面。

(生育人口流动)

(2)变化:

从早婚早育到、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晚婚晚育全民皆商)

高频考点讲练

考点一人口迁移的含义、影响因素及产生的效应

1.人口迁移的含义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表现,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效应

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均会有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迁出地

(1)加强与外界联系

(2)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3)提高经济收入

(1)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2)使教育投入回报减少

对迁入地

(1)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

(2)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3)推动城市化发展

(1)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2)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带来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问题

例一(2010年江苏徐州模拟)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完成

(1)~

(2)题。

(1)2007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

A.2倍B.4倍C.6倍D.8倍

(2)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第

(1)题,2007年该市总人口为1500万,有户籍人口为200万,因此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6倍。

(2)题,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该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促使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 

(1)C 

(2)D

(随学随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8年春节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宏观展现山东人闯关东历史的民族史诗。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尤以山东人最多,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3:

见下图。

(1)依图填写下列甲、乙间迁移线路上数码所示的主要城市名称,这些城市相同的地形特点为。

(2)下列选项不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的是(  )

A.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有利于农民开荒种地

B.政府开放封禁政策,加大了山林、草原的开发

C.山东当时战局混乱

D.东北地区当时人均收入水平高

(3)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4)“闯关东”和“雁南飞”时期对东北地区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解析:

(1)题,由甲到乙,经过的大城市主要有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上述城市均位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

(2)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不是东北地区的吸引作用。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森林浩瀚,加之政策上开放封禁,因此山东人为了生计而大量迁入。

第(3)题,“雁南飞”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此外,还受亲情、乡情、故土的吸引。

第(4)题,“闯关东”时大量人口进入未开发地区,促进了资源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

而“雁南飞”时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一方面可缓和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减少,会影响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答案:

(1)①天津,②沈阳,③长春,④哈尔滨。

 平原,地势平坦 

(2)C (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迁出省变为人口迁入省。

二是移民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的吸引。

(4)“闯关东”的影响:

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雁南飞”的影响:

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农村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考点二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与“民工潮”

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民工潮的规模、方向与类型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

类型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3.民工潮的影响

项目

内容

积极影响

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例二(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

读图回答

(1)~

(2)题。

(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  B.江苏C.新疆限D.黑龙江

【解析】 第

(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项中的四个地区都包括哪些省区。

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川、渝、藏,其中四川是我国最大的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其中新疆迁入人口数较多;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其中广东是我国最大人口迁入区;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其中黑龙江迁出人口数较多。

然后对照“人口迁移示意图”逐项分析,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题,山西因煤炭资源开发而迁入人口;江苏因经济发达而迁入外来务工人员;新疆因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而迁入人口;黑龙江因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而成为人口迁出区。

【答案】 

(1)AC 

(2)AC

(随学随练)

2.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

(1)~

(2)题。

(1)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2)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是以经济因素为主。

自2006年后,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

(1)A 

(2)C

规律方法技巧

一、图文解读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空间移动:

只有发生空间移动的人口现象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2.居住地的变更:

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了迁移。

3.时间限度:

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的移动,才被称作人口迁移。

关于这个时间限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习惯上限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如1年、5年或10年,甚至更长,也可以是终生。

上图中,A、B、C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地区,其中:

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1→A2,C1→C2;

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1→B1,A1→C2,C1→A2,C1→B1。

二、人口迁移与环境

三、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巩固链接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显示某国1951~2000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1951~2000年,该国(  )

A.是人口净迁入国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D.人口增长了15.1%

2.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3.(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卷)下图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

下列说法与图不相符的是(  )

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D.天津和廊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2008年高考海南卷)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4~5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4.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5.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6.(2008年高考上海卷)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地区。

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地区与    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已的看法。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3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B.③④C.④⑤D.⑥⑦

2.属于国内城市化的有(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A.中国、澳大利亚B.墨西哥、中国C.墨西哥、美国D.美国、澳大利亚

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

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 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 ③家庭和婚姻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 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 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7.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A.自2006年7月以来,因中东黎以局势日趋紧张导致的难民迁移

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

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8~9题。

8.曲线②表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乡村→城市B.城市→乡村C.城市→城市D.不固定

9.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所属的模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面为“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图1)和“劳动力迁移图”(图2)。

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四个城市人口规模相当,按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序为(  )

A.乙丁甲丙B.乙甲丁丙C.甲丙乙丁D.丙甲丁乙

11.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下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3~14题。

12.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13.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B.自然资源短缺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D.生态移民较多

14.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移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中序号与选项排列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中国 ②美国 ③俄罗斯 ④拉丁美洲

B.①中国 ②俄罗斯 ③美国 ④拉丁美洲

C.①拉丁美洲 ②中国 ③俄罗斯 ④美国

D.①中国 ②拉丁美洲 ③俄罗斯 ④美国

15.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

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二、综合题

16.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该工业区的推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图中箭头方向迁移,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对吸引老年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有哪些?

(4)美国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的拉力主要是什么

17.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2:

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

(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解析与参考答案

巩固链接

1.A 2.B解析:

第1题,从图中所给时间段来看,只有1951~1960年这一段为净迁出,其他时间段都为净迁入,综合数值来看,从1951~2000年,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

第2题,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世纪中后期就出现负增长,可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该国可能位于欧洲。

3.选D。

解析:

读图可知,唐山市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北京人口比重持续增大,原因是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天津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廊坊市人口比重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故选D项。

4.A 5.C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世界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

表中资料显示世界主要人口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主要人口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所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移民外迁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

6.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计算能力。

从图中可算出,东部为人口净流入量最大地区,中部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地区。

(2)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人口主要从西部、中部迁往东部。

第二问要仔细审题,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即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考虑。

(3)要仔细析图,注意人口增加、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的辩证关系。

如何协调人口环境关系问题,要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方面思考。

答案:

(1)东部 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中部 东部 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

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专题训练

1.B 2.A 3.C解析:

由图可知,P国人口迁移类型主要包括:

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如①②),即城市化过程,跨国界的国际人口迁移(如③④),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突出。

中国、墨西哥两国中,墨西哥因大量人口迁往邻国美国,在图中最典型。

Q国人口迁移类型主要包括:

城市到城市(如⑥),农村到农村(如⑦)和由城市到农村(如⑤)的与逆城市化现象相对应的人口迁移,以及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如③④),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表现比较突出。

澳大利亚与美国相比,美国有邻国居民迁入,因此典型性更突出。

4.C 5.B解析:

第4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

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第5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

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

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

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因素。

6.选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7.选D。

解析:

战争引起的难民往往是迁往国外躲避战争,属国际人口迁移;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也已跨越了国界,属国际人口迁移;游客只是暂时改变住所,不属人口迁移;三峡移民是跨省并长期改变住所,为国内人口迁移。

读“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8~9题。

8.选B。

解析: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由图例可得出答案。

9.选A。

解析:

目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模式是由农村到城市。

10.A 11.D解析:

第11题,乙、丁两城人口出生数小于人口死亡数,人口为负增长,由此判断A项正确。

第1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城市丁的人口迁入数最大,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快较,就业水平最高,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12.选D。

解析:

仔细读图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13.选A。

解析:

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省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14.选D。

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主要从黄河下游、长江下游等地区移向西南的云南、西藏及西北、东北等地,其人口移动方向大体如图①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国、加拿大,向东北横渡大西洋进入西欧,如图②所示;俄罗斯政治、经济、人口重心主要在欧洲部分,近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向东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人口移动方向如图③所示;美国人口大量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如图④所示。

15.选A。

解析:

四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江苏、辽宁、湖北、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一般情况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大,迁入指数越大。

结合图中信息,可推知四地依次为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16.解析:

本题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切入点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信息:

①美国的本土版图;②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③美国的相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特点。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因东北部地区冬季寒冷、环境污染较严重、地价上涨等,而西部和南部开发了新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