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51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docx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16课两种命运的决战

【内容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创造性地采取得宜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胜利地转入了战略反攻。

【教学要点】

要点:

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重点:

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难点:

全面正确地理解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其前后变化的合理性。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日子。

中国人民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那么历经八年抗战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和平、安定等)

但是中国人民的愿望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破灭了。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又再次陷入了三年内战时期。

想不想知道中国又面临怎样的两种命运与决战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新课探究】

一、重庆谈判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和两个不同的前途(阅读教材教材105页的第一、二自然段)

中国共产党:

代表全国人民的愿望,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国民党:

背离全国人民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

(特别突出: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待人民愿望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将要学到的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的节节失败对应。

中共代表人民的愿望,是一条光明的前途;而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背离人民的愿望,是一条黑暗的前途。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问:

这两条道路的选择与两个核心人物紧密相连,当时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分别是谁?

学生答:

蒋介石、毛泽东。

2、蒋介石无意和平,却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为什么?

为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作好战争的准备;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假和平,真内战。

3、自主学习:

既然明知蒋介石谈判是放烟幕弹,为什么毛泽东还到重庆去谈判?

什么时间由哪里到达重庆?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去重庆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争和平,揭骗局。

探究:

反正最后还是要和蒋介石打仗,毛泽东去重庆和不去重庆有什么区别呢?

假如中共不派代表去重庆,或者毛泽东本人不亲赴重庆会有什么社会反响?

学生讨论:

假如不去谈判的话,就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提供了一个借口;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威信;毛泽东胆小;会认为共产党或毛泽东也不想和平;总之:

如果不去,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政治上的主动。

所以毛泽东本人勇往直前地去了。

用柳亚子说的就是“弥天大勇”。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毛泽东去重庆时的一幅画面“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在机坪前的留影”(P106)。

引用文章《挥手之间》中对毛泽东这个挥手动作的描写: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

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师:

同学们试着自己做一下毛泽东的这个挥手之间的动作,亲身感受一下,毛泽东当时心里会怎么想?

体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生:

毛泽东为了国家的安危与希望,勇敢地去了;毛泽东非常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争取到国内和平。

;毛泽东非常勇敢,明知是一个陷阱,但还是要去,勇气可嘉。

师总结:

很好。

尤其是毛泽东“用力一挥”细节描写,更是体现了毛泽东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

识图:

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4、国共谈判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又叫《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

5、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双方于1946年1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那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

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

在他准备得比较充他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内战爆发

按照战争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决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自主学习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有关内容。

同时把看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过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解决。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内战爆发:

时间:

   1946年6月 标志: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内战初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策略是:

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3)1947年3月开始(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原因: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

彭德怀指挥取得胜利的战役:

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

采用的战术是:

 蘑菇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2、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1947年6月

标志性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标志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看完书后交流。

难点突破:

战略反攻阶段有一个典型的事件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这一个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呢?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中共中央决定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主动出击。

于是派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越过陇海线和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敌人的心脏建立了中原革命根据地。

大别山已经临近南京。

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这就是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所在。

所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标志性意义是是为了战略反攻。

挺进大别山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以此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对国民党形成了包围之势,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

合作探讨:

为什么蒋介石的兵力那么多,还得到了美国的帮助,却被势力较弱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呢?

也就是说内战初期,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共产党方面:

中共的战略战术比较正确;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

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巩固】

我们一起梳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注意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我们一起朗读《沁园春·雪》第二部分,共同感受毛泽东激情澎湃的豪情壮志。

(齐读):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节课学习的风流人物真是不少,一起数一数。

师生: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

师: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真题训练】

1、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是( A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英国

2、以下人物中,既领导了南昌起义、又参加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是(D)

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商讨国家大计”的主要目的是( A  )

A.争取时间,以部署内战 B.屈从美国停止内战的外来压力

C.顺应人民意愿,争取和平民主 D.企图借机诱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4、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是为了( D )

A.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签订停战协定 C.改组国民党 D.为了争取国内和平

5、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那么,6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C  )

A.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签订了《双十协定》     D.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6、识读下图(图参见教材P106第一幅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人物是  。

这是他在  年的摄影。

(2)这张照片反映了他应     的邀请,离开   飞赴    时的情景。

他此行的目的是                。

7、材料题: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由延安抵达重庆,震动了整个山城,重庆工人、学生、市民等各界人士称颂毛泽东的大智大勇。

请回答:

(1)上述史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国共两党举行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是如此。

8、阅读下列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

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发了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摘自《人民解放战争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谈判”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针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国共产党做出什么决定?

为什么?

9、材料: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判断此诗的作者。

(毛泽东)

(2)诗中称赞的“彭大将军”是谁?

(彭德怀)

(3)列举“彭大将军”分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指挥的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

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

青化砭战役、蟠龙镇战役、沙家店战役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7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

【内容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识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作战 南京、上海解放等知识。

分析理解:

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教学要点】

要点:

解放战争的胜利

重点:

三大战役。

难点:

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既是战略大决战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又各有作战特点。

讲述时既要连贯一体总揽全局,又要详略得当突出个性,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一轮“红日”昭示着胜利即将来临。

自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从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到了1948年秋,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战略大决战。

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新课探究】

一、战略决战

1、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表现。

1948年秋,国民党不得不收缩兵力,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战略决战阶段。

中共中央组织人民解放军先后开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战略大决战。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P112),注意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人物、参战部队、战果及形势,填写下表。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指挥者

特点

主要地点

消灭国民党军人数

战果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等

“关门打狗”(先攻锦州)

锦州、长春、塔山、黑山、大虎山、沈阳等

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等

“中间突破”(徐州为中心;

小车推出的胜利)

徐州等地

55.5万余人

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聂荣臻等

“瓮中抓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天津、张家口

52万余人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精锐,奠定全国解放胜局。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4.21——4.23)

①指挥: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

陈毅、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

②战线: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千里战线上,百万雄狮横渡长江。

③南京解放:

1949.4.23,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1927.4.21——1949.4.23)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解:

钟山——南京;大江——长江;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

霸王——项羽;穷寇——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反映的革命思想:

勉励人民解放军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

最后一联——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3、渡江后胜利进军

5.15解放武汉,5.27解放上海,接着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进军,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逃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解放军将士英勇善战;人民群众大力支持;革命力量团结一心;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下降……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

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

时间剩余时的弹性处理:

介绍十大元帅。

1955年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毛泽东主席向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共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质朴元帅朱德(1886-1976),字玉阶。

四川仪陇人。

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

横刀立马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精谋善战林彪(1907-1971),湖北黄冈人。

精于运筹,多谋善战;攻于心计,贯用机巧;深沉寡语,用心歹毒;残忍虚伪,阴险诡谲。

新世孙吴刘伯承(1892-1986),重庆开县人。

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胸怀坦荡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人。

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血雨腥风,英勇善战;光明磊落,无私无畏;豁达大度,胸怀坦荡。

诗人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省乐至县人。

博学多才,文武两全;光明磊落,刚毅如山;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

政工巨匠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

睿智明达聂荣臻(1899-1992),重庆江津人。

献身革命,坚忍不拔;精明睿智,果敢明达;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一生戎马,功绩如山。

精明机智叶剑英(1897-1986),广东省梅县人。

大智大勇,献身革命;聪明机智,力挽狂澜;运筹帷幄,能参善谋;气度恢弘,纵横捭阖。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的主力,横渡长江结束国民党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真题训练】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  )

A.赢得时间准备     B.欺骗广大人民  C.争取和平民主      D.加强国共合作

2、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  )

A刘邓大军挺进中原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C辽沈战役D平津战役

3、下列哪些事件体现了共产党人“以艰苦奋斗为荣”

(1)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2)在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 (3)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4)1947年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D)

A、

(1)

(2) B、

(1)

(2)(3)C、

(1)

(2)(4)D、

(1)

(2) (3) (4)

4、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 A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辽沈战役、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渡江战役

5、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这些战役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们 ( B)

A.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达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下列哪次战役后抒写的 ( D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8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方举赞、孙英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张骞“实业救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通过对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原因的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材中与中国近代工业兴起有关的内容并写出内容提示,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和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张骞“实业救国”的思想,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振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点】

要点:

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的创业活动。

重点:

张骞的“实业救国”道路。

难点:

民族工业发展和萧条的原因。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指出:

洋务运动中,一批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手工业生产,拉开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序幕。

因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新课探究】

一、民族工业的兴起

学生阅读教材P121,概括如下知识要点:

1、民族工业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产生的地点:

上海、宁波、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3、表现(先驱):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1866);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1872)。

4、特点:

①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

②行业不全面,一般以轻工业为主。

③资金少,规模小。

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但同时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5、讨论:

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①官绅的阻挠(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与压迫);②外商的挤压;③乡民的无知等等。

二、张謇的创业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P122,评价张謇的创业活动。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因他曾考中状元,)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他提出实业和教育是“富强之大本”,主张“实业救国”,他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等数十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三、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1、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2、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材上为1895——1913),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考原因:

列强加大经济侵略程度,对华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有识之士呼吁“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后期,辛亥革命给处境艰难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1914--1923),民族工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教材P123第一段,思考其原因:

一战中,列强忙于欧洲战场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世界市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萧条:

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具体内容请学生阅读教材P123中间部分段落)

5、破产倒闭:

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批民营企业在战争中纷纷倒闭。

(一些内迁的企业在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下艰难维持和挣扎。

6、山穷水尽:

20世纪40年代后期,抗战胜利后,由于接收敌伪产业时出现的弊病、美货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营企业困难重重,缺少市场,山穷水尽。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20世纪第二个十年:

“一战”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

20世纪20-30年代:

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面经济统制,使民族工业走上萧条之路。

?

20世纪30-40年代:

抗战使大批民族工业破产倒闭。

?

20世纪40年代后期:

接收敌伪产业、美货泛滥、内战爆发和金圆劵改革使民族工业山穷水尽。

【真题训练】

1、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出现于( B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2、对张謇的事迹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B  )

A、主张发展民办工业,走“实业救国”道路 B、以面粉业起家

C、热心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               D、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3、下列各项,属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是( C  )

A、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 B、辛亥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抗日战争胜利后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内容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