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197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夏官》: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这反映出

A.周朝社会动荡战争频繁B.周王室的军队数量庞大

C.天子产格控制诸侯军队D.分封制下等级秩序森严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对于军制设置等级,“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说明国家不同,享有军队数量不同,体现出分封制下等级森严,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动荡,故A错误;B不是材料体现主旨;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天子难以控制,故C错误。

2.陕西周原董家窖藏裘卫盉(盉:

 酒器),盖内刻有铭文132个字,记载了西周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为换取觀见周王的礼器和礼服,分两次付给了裘卫1300亩土地。

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

从中可以看出

A.青铜铸刻铭文成为社会风尚B.商品经济发达,商人地位高

C.原有的社会秩序出现了动摇D.井田制瓦解,土地买卖频繁

【答案】C

【解析】礼器和礼服是权力的象征,西周时期土地属于天子,材料中礼器和礼服的更换以及土地的变迁,说明原有的社会秩序出现动摇,故C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古代商人地位较为地下,故B错误;材料不能足以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故D错误。

3.先秦有学者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B.“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

C.“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D.“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答案】C

【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属于道家无为思想,C项出自《道德经》,意思是不主张明民,而是崇尚无为思想,故C正确;A属于儒家思想;B是墨家思想;C属于儒家荀子思想。

4.据《汉书》记载:

“景帝末,(文翁) 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学弟力田。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重教活动

A.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B.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汉代中央设立太学,地方是郡国学,材料中“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说明文翁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发展,故B正确;A是孔子时代已经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王国势力强大,故C错误;D是汉武帝时期。

5.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是因为撰写的时代与商相隔久远,其内容的真实性常被人怀疑。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

由此可见

A.没有考古辅证的古籍必有争议B.考古发现与古籍有互证作用

C.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D.《史记》所载都是真实可靠的

【答案】B

【解析】文献属于二手史料,考古挖掘属于第一手史料,使用的时候二者要相互印证,故B正确;A项说法绝对;材料中论述的是史料使用,故C错误;《史记》属于二手史料,并不都是真实可靠,故D错误。

点睛: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

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

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6.谱牒即家谱,是一种记录宗族谱系的书籍。

魏晋“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家之婚姻,必有谱第”,谱学研究成为风尚。

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

A.重建夏商同宗法制度B.九品中正制度的推行

C.回家分裂制据的状况D.佛道传播冲击了儒学

【答案】B

【解析】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家谱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正好与宗法门第相符合,寻找家谱就是为了争取门第,故B正确;A不是材料主要原因;国家分裂与佛教冲击儒学均与社会状况,不符合材料原因,故C和D错误。

点睛: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趋势

(1)历程:

先秦世官制—战国军功爵制度—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世袭、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逐渐走向制度化、严密化,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7.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成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的这一思想继承了

A.《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B.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C.汉赋的慷慨激昂、文采华丽D.魏晋文学的抑郁隐逸

【答案】A

【解析】白居易的诗体现出下层民众生活,“讽刺之道,社会生活”“泄导人情”说明是关注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故A正确;B属于浪漫主义,与题干信息不符;C属于大一统时代文学特色,属于浪漫主义。

D属于反传统的思想。

点睛:

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8.宋初,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其中“知县”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多以京朝官或大使臣充任。

北宋“知县”这一官职的设立体现了

A.天下分裂战乱频仍B.朝廷分权制衡的原则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

【答案】C

【解析】宋代用京官充任地方官,主要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宋初,基本结束五代十国战争局面,故A错误;材料主要是针对地方权力集中,故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区分答题限定词:

指出与分析、概括与归纳、说明与表明

(1)注意区分“指出”与“分析”,二者的根本区别是,需要“指出”的多为材料、教材上的现成的历史结论或者史实;“分析”是对历史对象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2)解答“归纳”和“概括”类设问的题目,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把历史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二是简明扼要地归纳。

(3)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等。

9.北宋理学大师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反映出理学家们注重

A.道法自然、修身养性B.“存天理、灭人欲”

C.天人合一、和谐处世D.社会责任、历史使命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体现出理学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故D正确;A属于道家思想;B属于伦理纲常限制;C属于董仲舒思想。

点睛: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0.“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材料所述机构应为

A.唐代尚书省B.元朝行中书省C.明朝都察院D.清朝军机处

【答案】B

【解析】元代行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行政机构,与“都省为表里”,拥有重大权力,故B正确;A、B和D均属于中央中枢机构。

不符合题意。

11.“咫尺地五湖四海。

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这里描述的是

A.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B.诗词歌赋对仗工整

C.思想与科技成就显著D.文人绘商抒信达意

【答案】A

【解析】“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体现的是夸张的手法,这符合戏曲夸张虚拟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12.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中指出。

“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当求实学”说明顾炎武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故D正确;A是孟子思想主张;B是顾炎武反对经济主张;C是理学家主张。

13.历史上作为基层政区的县有等第之分,案汉主要以户口多寡來划分,唐代分等标准明确为地位、户口和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钱纳粮的数量、事务繁简来分等,清代则以冲(地当要道)、繁(政务纷纭)、疲《赋多逋欠)、难(民刁俗悍、命盗案多)四字考语作为分等方法。

县级政区分等方法的发展变化说明

A.北方行政区划发生重大变革B.划分依据以业绩为重

C.中央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是高D.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对于地方管理实行不同的标准,说明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故C正确;这几个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大的变动,故A错误;业绩并不是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唯一标准,故B错误;材料体现是对地方管理,故D错误。

14.中国古代科技高作有以“经”为名、采用注经式编写体例的传统,例如《黄帝内经》、《周髀算经》、《神农本草经》等,这反映出古代科技

A.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B.注重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C.受到儒家学术方法影响D.切合生产生活的实用特征

【答案】C

【解析】儒家经典是“五经”,后代医学编书体例按照这一标准进行,体现出古代科技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C正确;医学不是儒家经典一部分,故A错误;古代科技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故B错误;医学体例与生产实际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15.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其“新”的是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小说成主流,反封建性

C.哲学思想,进步思潮,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处于总结性阶段,并没有出现象西方的重大发明和发现,不属于“承古萌新”,故A正确,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体现出这一特点,排除。

16.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安自尊大心理

C.客观上迟滞了中国近代化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答案】C

【解析】清朝中期的“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故答案为C项。

“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心理的具体体现,排除B项;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是1839年的虎门销烟,排除D项。

17.被称为“东方伽利略”的晚清名臣、开眼看此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畲曾在《赢环志略》里提到:

“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这体现作者

A.主张效仿美国建立共和制度B.全面认识了两方强盛的原因

C.挣脱封建束缚接受西方思想D.介绍西方制度、走在时代前列

【答案】D

【解析】“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体现的是美国共和制特点,说明徐继畲在学习西方制度方面走在其他人之前,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如何仿效,故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西方强盛原因,故B错误;作者属于晚清士大夫,没有挣脱封建思想束缚,故C错误。

18.右图所示的《遐迩贯珍》是近代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个中文期刊,在香港、广州等地发行,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宣传和介绍,涉猎极其广泛,囊括历史学、文学、地质及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它的创办

A.有利于中国人了解西方、传递讯息

B.是近代“西学东渐”开始兴起的标志

C.为林则徐编举《四洲志》提供翔实资料

D.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该期刊主要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以及西方科技等,有利于中国人利用该期刊了解西方,故A正确;“西学东渐”在这之前早已开始,故B错误;林则徐编译《四洲志》是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期刊不代表政府的愿望,故D错误。

点睛:

 情境类选择题解答“三步法”

(1)读。

阅读题干,确定情境反映的历史年代、人物或现象、历史背景等。

(2)联。

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知识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历史现象的本质或发展规律,等。

(3)析。

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19.1860年前后,“江渐两省绅商士庶从集沪城”,上海人口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据统计,1866年上海人口达到70万人,其中英美法租界入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

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民族工商业的兴起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D

20.19世纪中期,围绕是否采兼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下列对洋务派与顽固派思想主张的认识,最恰当的是

A.“中体西用”B.“殊途同归”C.“志同道合”D.“立宪改良”

【答案】B

【解析】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科技维护封建统治,顽固派不主张变革直接维护清王朝统治,他们主要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可谓是“殊途同归”,故B正确;A是洋务派主张;C不符合二者共同点;D是维新派主张。

点睛: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是清政府地主阶级内部关于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手段上的争论,双方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问题上意见相反。

21.某条的签订后,“法人窥粵,英人效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B.增开天津为商埠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允许外国公使驻京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法、英、俄三国对于中国领土的瓜分符合中日战争之后的时局,C是《马关条约》内容,故C正确;A是1900年;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属于《辛丑条约》之后。

22.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宣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展见不鲜,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护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摒弃陈旧腐朽的需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而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西学的了解认识更深入

【答案】D

【解析】材料《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宣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中信息分别从历法、饮食、民情以及政治等角度介绍西学,体现出对于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故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故A错误;材料中是介绍西学范围,没有体现出对中体西用态度,故B错误;材料体现学习的层次,不是学习的内容全面,故D错误。

23.下面四幅地图分别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机、五四运动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生留学路线示意图。

其中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留学路线的是

A.

B.

C.

D.

【答案】D

........................

点睛:

历史地图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联系历史背景,观察地图,最大限度地获取相关信息。

2.要善于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3.关注多种类型历史地图的读图规律。

4.遇到多幅历史地图时要综合分析,把握一种发展趋势。

24.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神等。

此次改革表明

A.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B.维新变法最终得到了清王朝认可

C.清政府采取了体现民主精神的举措D.清王朝加强了君主个人独裁专制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属于君主专制,皇帝掌握决策权,材料“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说明并不是君主专制,体现出民主精神,故C项正确;此项改革并不能说明民主政治确立,故A错误;维新变法已经失败,并没有对得到清政府认可,故B错误;D项与君主专制加强信息违背,故D错误。

25.下表罗列了民国初年的部分政党。

据此可知

A.白由党是民国时期最早成立的政党B.民国初年处于政治转型的重要阶段

C.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纷争激烈D.辛亥革命确立的共和制度不新完善

【答案】B

【解析】表格显示民国初年的政党大多赞同共和政治,提倡自由、民主,说明该时期政治正由专制向共和转变,故B正确;自由党和宪政党都是1912年3月成立,并不能说明自由党最早成立,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党派纷争信息,故B错误;辛亥革命后共和制遭到破坏,故D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6.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了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押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这表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认识儒家传统文化B.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C.要求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文化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批判孔子不是批判孔子本人,而是批判专制政治的灵魂,显然说明李大钊能正确批判儒家思想,故A正确;B中自相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全盘否定不符合李大钊思想;D非材料提及的主旨。

27.《中国图民党第一次全同代表大会究言》: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 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B.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

C.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D.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材料“增进农人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体现出国民党要联合工农阶级,故A正确;土地革命是中共的革命策略,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推翻帝国主义,故C错误;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28.1927年8月,毛泽东提出:

“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大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

A.萌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B.最早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

C.意识到建立人民军队的重要性D.总结了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答案】A

【解析】“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体现出毛泽东不愿意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上山说明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A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革命主张,故B错误;人民军队不是材料提及主旨,故C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故D错误。

点睛: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地位

(1)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其中土地革命是其核心内容,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和后方基地,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也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存在的保证。

(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互联系,互为保证,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一重要条件。

 

29.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这一论断旨在

A.加快实現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

C.诉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答案】C

【解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开始,这一关于矛盾的论述有助于调动各个阶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C正确;此时过渡时期已经完成,故A错误;该论著主要是人民矛盾学说,没有学习苏联经验,故B错误;D不属于该著作目的,是特点。

30.1952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高校改革都是在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展开

B.高等教育改革适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C.政治因素是决定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主要原因

D.培养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在不同时期针对大学科目或者教育目标进行调整,显然都是为了培养优质高效人才,故D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不是在经济建设背景下,故A错误;教育改革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故B错误;C中主要原因并不都是政治因素。

点睛:

高考试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认识,是一道难度适中、情境较新且设置比较巧妙的试题,既符合课标命题紧扣主干知识、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的特点,又充分考查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象、获取历史结论的学科能力。

31.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与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成功培育同时代的是

A.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B.“东方红一号”入造地球卫泉顺利发射

C.每秒亿次运算速度的巨型计算机诞生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1973年,“东方红一号”入造地球卫星顺利发射时1970年,同属于20世纪70年代,故B正确;A是1967年;C是1983年;D是2003年。

3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称赞“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这评价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解决了推进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B.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但是束缚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难以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当时改革思想顾虑,推进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