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854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docx

论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_供应管理中的信息流

专业:

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

 

2012年月日

 

摘要

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

普通的信息流往往是在顾客和补给部门的订货、库存管理、收货、发货和配送等过程中产生的。

过去,这种信息流是局限于建立在手工和半自动化的基础上,因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信息的不可靠性增强,以及由于信息的误导而导致预测的不精确,从而增加了库存、运输、退货等成本,降低了顾客满意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突破了国与国的范围而日趋剧烈,同时顾客的消费需求也在朝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从而缩短订货提前期,降低库存水平,提高搬运和运输效率,减少递送时间,提高订货和发货精度以及回答顾客的各种信息咨询等目标,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上述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成为可能。

许多企业已经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的联结,通过多媒体技术,及时、精确地传输图像、声音和文字等信息,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取,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关键词:

信息流;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供应链

 

目录

1.现代物流管理技术……………………………………………………………1

2.条形码技术(Barcode)……………………………………………………1

2.1条形码符号的类型…………………………………………………………2

2.2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2

2.3复合码………………………………………………………………………2

2.4EDI……………………………………………………………………………3

2.5GIS……………………………………………………………………………3

2.6GPS……………………………………………………………………………4

3.物流管理…………………………………………………………………………4

3.1物流管理的目标………………………………………………………………4

3.2物流管理的三个阶段…………………………………………………………5

3.2.1物流计划阶段的管理……………………………………………………5

3.2.2物流的实施控制阶卑管理………………………………………………6

3.2.3物流评价阶段的管理…………………………………………………….7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1.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技术是与物流全过程的实现紧密相关的,物流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各项功能的实现和完善,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

物流技术是与物流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包括现代运输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自动化搬运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物品识别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硬技术以及物流规划、评价、设计、策略等方面的软技术,此外还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条形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及EDI,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现代技术就没有现代物流。

全面系统化是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

其中运输工具发展的方向是多样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用化,并且在节能、环保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现代仓储观念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现代化仓库已成为促进各环节平衡运转的集散中心,仓库结构有代表性的变化是高度自动化的保管和搬运结合成一体的高层货架系统,货架可高达30~40米,货格多达20万~30万个,用计算机进行集中控制;自动进行存储作业,用于验货和库存管理的高速自动分拣系统(Automated-Sorting-System)和自动存储与检索系统(ASRS-automated-storage-and-retrieval-systems)减少了由于大量人力介入而导致的仓库管理方面的错误。

由于搬运作业的复杂性,搬运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呈现出多样化,AGV(automated-guided-vehicles,一般译为自动制导车)、LGV(1aser-guided-vehicles,一般译为激光制导车)、AHV(autonomous-handling-vehicle,一般译为智能搬运车)、机械手和机器人等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得到应用。

新型包装材料的比重更轻、机械性能更好、质量更稳定、价格更便宜。

下面简要介绍条形码技术、EDI、GIS、GPS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2.条形码技术(Barcode)

在物流活动中,为了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商品、自动读取有关商品信息,条形码技术被广泛应用。

条形码是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商品的信息,是目前国际上物流管理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条码技术对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是非常显著的,是实现库存管理的电子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使企业把对库存的控制延伸到销售商,实现库存的供应链网络化控制。

2.1条形码符号的类型

条形码符号的类型称为码制,各种类型的条码符号都由符合码制规则的“条”和“空”组成,都有固定的容量和字符。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码制有三种,即:

EANl3码,交插二五码;:

EAN/UCC-128码。

2.2.商品条形码与物流条形码

条形码按使用方式分为直接印刷在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和印刷在商品标签上的条形码。

按使用目的分为商品条形码和物流条形码。

(1)商品条形码。

商品条形码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的商品为对象、以单个商品为单位使用的条形码,属于EAN(European-Article-Number)、UPC(Universal-Product-Code)系列。

它们都印在一长约4cm,宽约2.5cm的矩形方块内,其中有粗细不等,黑白相间的竖条,在竖条下端有13位数字组成,最前面的三个数字表示国家或地区的代码,EAN已将690、691、692分配给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接着的4个数字表示生产厂家的代码,其后的5个数字表示商品品种的代码,最后的1个数字用来防止机器发生误读错误。

(2)物流条形码。

物流条形码是物流过程中的以商品为对象以集合包装商品为单位使用的条形码。

标准物流条形码由14位数字组成,除了第1位数字之外其余13位数字代表的意思与商品条形码相同。

条形码是有关生产厂家、批发商、零售商、运输业者等经济主体进行订货和接受订货、销售、运输、保管、出入库检验等活动的信息源。

由于在活动发生时点能即时自动读取信息,因此便于及时捕捉到消费者的需要,提高商品销售效果,也有利于促进物流系统提高效率。

2.3.复合码

为了加强对物流商品的单品管理,提高物流管理中商品信息自动采集的效率,全球条码技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于1999年联合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适于各个行业应用的物流条码标准—复合码。

复合码是由一维条码(EAN、UPC、交插二五码和EAN/UCC128码)和二维条码(一个条叠加在另一个条码的顶部而成)叠加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新的码制,能够在读取商品的单品识别信息时,获取更多描述商品物流特征的信息。

目前,复合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孽识散装商品(随机称重商品)、蔬菜水果、医疗保健品及非零售的小件物品以及商品的运输与物流管理上。

在物流系统中,越来越多的应用证明,采集和传递更多的运输单元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物流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可分为两类:

运输信息和货物信息。

运输信息包括交易信息,如采购订单编号、装箱单及运输途径等。

货物信息包括包装及所装物品、数量以及保质期等,掌握这些信息对混装托盘的运输及管理尤为重要。

而目前现有的商品条码(EAN/UCC条码,只有12~13位数字信息)受信息容量的限制,无法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

采用复合码以后可将2300个字符编人条码中,解决了人们在处理微小物品及表述附加商品信息的标识问题。

复合码中包含这些信息的好处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随时采集所需信息而无需车线数据库的辅助,另外将货物本身信息编在二维条码中还能够给电子数据交换(EDI)提供可靠的备份,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2.4.EDI

EDI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译文名称有“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这是一种在处理商业或行政事务时,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完成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传输的方式。

采用EDI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有效地、安全可靠地对库存进行管理。

为了能够实现对库存进行实时地监控,了解库存补给状态,采用基于EDI标准的库存报告清单能够提高运作效率,每天的库存水平(或定期的库存检查报告)、最低的库存补给量都能自动地生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对库存的监控效率。

2.5.GIS

GIS是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缩写,其中文的意思是“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显示范围大至洲际地图,小到详细的街区地图。

显示的内容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路线等。

利用GIS进行物流分析,必须先制做出GIS物流分析软件,在该软件上集成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关物流分析。

其中,车辆路线模型可解决从一个起点将货物运往多个终点,需要使用多少车辆和每辆车的最佳行驶路线,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和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网络物流模型可击决物流网点合理分布和寻求分配货物的最佳路径;分配集合模型可解决确定销售市场范围和服务范围的问题;设施定位模型可解决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问题。

2.6.GPS

GPS是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缩写,其中文意思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该系统能在海、陆、空运输中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

在物流领域利用GPS技术可对公路上运输货物的卡车进行定位跟踪调度,使空放或迂回的情况减少。

对于在铁路上运输的货物或集装箱,只要知道运载货车的车种、车型、车号,就可以利用GPS技术得知所要寻找的货车在哪里运行或停留。

3.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美国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对军用物资实行物流管理。

他们运用系统分析和应用数学等方法对输送、储存等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自此以后,物流管理很快地被应用到产业界,像对待生产一样,他们对物流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手段,使资本主义物流呈现出新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后,物流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经营学家彼•特拉卡认为,物流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

1965年以后,日本在提高物流技术的同时,将物流管理进一步综合化、系统化,使物流管理水平一跃为世界的领先地位

3.1物流管理的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实质上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

物流系统投人的是物流成本,产出的是物流服务。

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协调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通过对物流系统各要素进行综合管理,寻找各种功能之间最佳的组合方式,使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最佳。

在物流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服务与成本二者的关系,合理兼顾两方面的需要。

从物流服务的角度来看,物流系统提供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越高越好,而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的耗费越低越好,这样就在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和低水平的物流成本之间产生了矛盾。

将物流管理的目标订为谋求“最高的服务水平和最低的物流成本”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

当管理中的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时,可以用效率系统的概念来进行综合分析,即能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所要求的物流服务水平的物流系统就是一个有效率的系统。

3.2物流管理的三个阶段

物流管理按管理进行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实施、评价阶段。

3.2.1.物流计划阶段的管理

计划是作为行动基础的某些事先的考虑。

物流计划是为了实现物流预想达到的目标所做的准备性工作。

(1)计划的步骤。

首先,要确定物流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的先后次序。

其次,要先分析研究在物流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外界影响,尤其是不利因素,并确定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对策。

再次作出贯彻和指导实现物流目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具体措施。

(2)计划的主要内容。

物流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关于物流的期量标准。

期表示时间,如生产周期、供应提前期、待运期等。

量表示数量,如一次同时投人生产的原材料、材料等物资的数量、仓库在一定时期内的库存数量、入库量、出库量等。

(3)现代企业中运用的几种物流计划管理的方法。

现代企业中运用的物流计划方法有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分销需求计划、物流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等。

1)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MRP)。

这是在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原理,根据产品结构各层次物料的从属和数量关系,以每个物料为计划对象,以完成日期为时间基准倒排计划,按提前期长短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计划时间的先后顺序。

通俗地讲,MRP是一种“既要降低库存,又要不出现物料短缺”的计划方法。

2)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Ⅱ)。

制造需求计划MRP基础,将企业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结合成一个集成化系统的计划方法。

3)分销需求计划(Distribution-Requirement-Planning,DRP)。

这是MRP原理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解决分销物资的供应计划与调度问题。

因此,通俗地讲,DRP指的是一种“合理进行分销物资资源配置,既保证有效地满足市场需要,又使得配置费用最省”的计划方法。

4)物流资源计划(Logistics-Resource-Planning,LRP)。

这是在MRPⅡ、D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资资源计划与配置方法。

它是制造资源计划、能力资源计划、分销需求计划以及功能计划的集成。

5)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

这是在MRP、MRPⅡ基础上,针对大型制造企业提出的集成化计划方法和管理系统,涵盖范围包括人事、财务、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功能,并提供跨国企业信息管理的解决方法。

3.2.2.物流的实施控制阶卑管理

物流计划确定以后,为实现物流目标,就要对进行中的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

(1)物流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

物流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控制目标和控制主体构成。

1)控制对象。

控制对象可由人、设备组成一个的基本系统单元,通过对其施加某种控制或指令,能完成某种变化。

2)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是系统预先设定的期望值。

控制的职能是随时或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偏差,然后进行调整,以利目标的完成。

3)控制主体。

在一个控制系统里,目标已定,收集控制信息的渠道也已畅通,就需要一个机构来比较当前系统的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如差距超过允许的范围,则需制定纠正措施,下达控制指令,这样一个机构称为控制主体。

(2)物流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物流控制主要采用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

1)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控制主体根据设定的目标,发布控制指令,控制对象根据下达命令执行规定的动作,将系统状态信息传递到控制主体,经过与目标比较,确定调整量,再通过控制对象来实施。

反馈控制的特点是根据当前状态确定下一步行动,由于从信息收集到调整实施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影响目标的到达。

2)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着眼于对系统的未来状态的预测,事先采取措施应付即将发生的情况。

这种控制带有主动性。

前馈控制主体中的预测状态功能,是靠系统长期运行以后加以总结得到的。

3)复合控制。

实际上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物流系统而言,预测不可能完全正确,还可能有事先无法预测到的随机干扰,所以在实际的物流控制过程中很少存在单独的前馈控制。

通常情况下,是由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结合构成的复合控制系统。

(3)物流控制原理。

各环节的物流控制基本上都是在协调环节问的衔接和减小库存水平变化的幅度。

系统的稳定与采用的控制原理有关。

1)推进控制原理。

推进控制原理的基本方式是根据最终需求结构,计算出各阶段的物资需求量,考虑各阶段的供应提前期之后,向各阶段发出指令。

推进控制原理的特点是集中控制,每阶段的物流活动服从集中控制的指令,从这方面看,各阶段没有独立影响本阶段的局部库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使各阶段的库存保持期望水平。

推进式控制比较适用于批量生产条件下的物流管理。

2)拉引控制原理。

拉引控制原理的基本方式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后阶段按照外部需求向前一阶段提出物流供应要求,前一阶段按本阶段的物流需求量向上一阶段提出要求,依次类推。

拉引控制原理的特点是分散控制,每一分散控制的目标是满足局部需求,在这种控制原理中,所有的局部控制使本阶段达到要求,因此,在采用这种控制原理来管理物流活动时,如果没有实时的协调,那么物流系统中总的库存水平将高于基准的库存水平。

拉引控制比较适用于大量生产条件下的物流管理。

3.2.3.物流评价阶段的管理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物流实施后的结果与原计划的物流目标进行对照、分析,这便是物流的评价。

通过对物流活动的全面剖析,人们可以确定物流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确认物流实施阶段的成果与不足,从而为今后制定新的计划、组织新的物流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1)物流评价的方法。

1)按照对物流评价的范围不同,物流评价可分为专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专门性评价是指对物流活动中的某个方面或某一具体活动作出的分析,如仓储中的物资吞吐量完成情况,运输中的吨公里完成情况,物流中的设备完好情况等。

综合性评价是指对某一物流管理部门或机构的物流管理水平作出的综合性分析,如某仓库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某运输部门的运输成本,某部门对物流各环节的综合性分析等。

2)按照物流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物流评价可分为物流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

纵向评价是指上一级物流部门对下一级部门和机构的物流活动进行的分析结果。

这种分析通常表现托本期完成情况与上期或历史完成情况的对比。

横向评价是指执行某一相同物流业务的部门之间的各种物流结果的对比。

它通常能表示出某物流部门在社会上所处的水平的高低。

应当指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其评价手段都要借助于具体的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物流活动成果数量的指标,如货运周转量、吞吐量等;反映物流活动质量的指标,如物流服务质量、交货水平、商品完好率等;反映物流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指标,如物流成本等;反映物流活动中物化劳动占用的指标,如设备利用率、仓容利用率等;反映物流活动生产效率的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指标等;以及反映物流活动经济效益的指标等等。

(2)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有很多,常见的有:

1)服务水平(F)。

F=(满足要求次数/用户要求次数)×100%

或用缺货率(Q)表示:

Q=(缺货次数/用户要求次数)×100%

2)满足程度(M)。

M=(满足要求数量/用户要求数量)×100%

3)交货水平()。

=(按交货期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100%

4)交货期质量()。

=规定交货期-实际交货期(天)

正为提前交货,负为延迟交货。

5)商品完好率。

商品完好率=(交货时完好商品量/物流商品总量)×100%

或用缺损率()表示:

=(缺损商品量/物流商品总量)×100%

也可用货损货差赔偿费率(P)表示:

P=(货损货差赔偿费总额/同期业务收入总额)×100%

 

结论

供应链的—体化战略可以降低成本,缩短提前期,提高服务水平。

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相关信息的实时性和可得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仔向它们的顾客提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加,服务.并以此作为在市场上实施差异比战略的—种方式、同顾客建江稳定的长期联系、如Wnl—Mart采用厂卫星连接的信息技术、能够将全球各个分店的销售数据实时传送到总部利上游的5000家供应商手中,FcderalKxtprcss拥有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客户能够随时通过电话或网络查询到递送物品所处的状态。

 

致谢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两次春去春又来,岁月稍纵即逝。

此时,回头想想这段短暂的求学路,时而喜悦,时而惆怅。

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原本天真幼稚的我如今已蜕变成一个睿智、沉稳的青年,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有幸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是他们教我如何品味人生,让我懂得如何更好的生活!

人生处处是驿站,已是挥手作别之时,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献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

”至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导师秦俭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非常幸运能够成为您的学生,在这短短的两年里,聆听着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感受着您严谨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不仅体会到知识与研究的魅力,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感谢您从本研究开始一路指导至论文的完成,正是因为您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学术态度清新而开放,才使我的毕业论文有了极大的写作空间。

您的悉心点拨,耐心引导,常让我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此谨向您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同时,祝您工作顺利,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纪作哲.供应链成本管理:

利润增长的新源泉[J].商业研究,2002,

(1)

[2]范歆.论供应链成本管理[J].成人高等教育学刊,2006,

(1)

[3]丁庭选,郭玲玲.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9)

[4]刘刚.供应链管理[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

[5]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马争艳,杨昌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成本管理[J].企业天地,200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