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806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WORD版.docx

教育学复习WORD版

教育学复习

教学相长:

本义是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引申义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及时而教:

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适时而学。

不陵节而施:

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违反知识本身的深浅或难易程度进行施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引导,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长善救失: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禁于未发:

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结合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对今后从事教学的创造性设想。

(结合任小艾报告)

2.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教育基本知识

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目的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发展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

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3.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4.素质教育:

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5.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6.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7.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首先——素质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

其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

第三——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不主张仅以知识为本,甚至片面地把升学率、考试成绩当作教育的目标。

第四——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而不只是为了暂时通过升学考试。

全面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劳

1.德育:

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

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基本原理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科的设置。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人的身心发展:

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4.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素质的作用:

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4.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弊端:

遗传决定论

1)过于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对于某些有特殊的素质的人的发展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天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过于夸大。

3)人的发展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后天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类科学家对“狼孩”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明。

4)这种错误的认识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3.社会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4.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弊端:

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凭藉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的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因此,象我国古代墨子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还具的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发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弊端:

教育万能论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现存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5.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等。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6.教育功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7、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

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

是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

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

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8、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的概念

9、问题讨论:

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现状

1.教学管理的“封闭化”

2.课程与学制设置的“呆板化”

3.教学模式的“工厂化”

4.师生关系的“等级化”

5.考试与评价标准的“分数化”

柴野昌山:

譬如,在他看来,考试及成绩报告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具有显性正向功能;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此可谓隐性负向功能。

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学校从一开始就竭力予以避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

(1)从教育的基本功能看,教育主要是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它倾向于构成一种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封的体系,所以教育本身是保守的。

(2)长期以来,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为一种刻板的职能、固定的情境、一时的生存、一种特殊行业或特定的职位作准备。

教育执行着公民训练和意识训练的职责,这种训练很容易导致对个人的控制及独立思考和敏锐判断能力的丧失。

(3)在教育结构中,等级制的痕迹十分明显,“英才教育”的倾向使学校往往只重视“杰出人才”,由此而来的筛选作用是消极的,使很多人被排斥;这种制度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惩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当然也包括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选拔的程序能够正确地预测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特殊职业所需要的才能。

(4)教学过分地依赖理论和记忆,并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和复述的表述方式以特殊的地位,从而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能力、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培养。

(5)旧的课程计划很难启发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直观性以及想像、激动与怀疑的态度。

心理学家的观点

学校中,教师喜欢的是智商高的学生而不是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这些创造力强的学生不具有教师喜爱的个人特征,他们往注精力过剩,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或情绪外露,兴趣不合传统,因而喜好去探究那些不符合课程要求的领域。

这些特征,会令忙碌不堪的老师感到苦恼,老师在职业生活中一般表现出这样一种行为倾向:

他们力图全面控制教育情境,进而压制学生创造才能的表现与运用。

儿童在一个与别人不同就会招致焦虑,顺从就会万事大吉的社会情境里,就可能产生一个模仿别人公认的行为模式的趋向。

)而与此相关的另一结论是,从众心理会导致人在认识上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行动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循规蹈矩,创新意识淡薄,创造动机降低,创造力变弱。

考试:

(1)考试中的失败导致自信心、生活激情的下降;

(2)考试的标准化导致批判求异精神的匮乏;(3)考试内容的封闭性导致创新视野的限制;(4)考试目标的单一性(智育)导致情感体验单一、苍白,个性丧失;(5)考试的功利性导致知识结构的失衡,缺乏对知识自主选择的机会;(6)考试带来的紧张生活,导致过度焦虑,缺乏创造思维应有的放松心态,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交往中的智慧碰撞。

应对:

(一)理性分析学校教育的功能

建立现代“开放化”教学管理观

建立现代“灵活性”课程与学制观

(二)重新构筑育人的理想

建立现代的“个性化”教学观

(三)保持“教育双重力量”的平衡

建立现代的“民主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师生观

(四)减少“教育负向功能”的影响

建立现代的“发展性”考试与评价观

10、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11、简要说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价值追求或者具体目标是什么?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素质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国际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法制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多样化

教育的整体化教育的终身化

12、简答教育的人口功能、经济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普通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2)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3.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成为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社会规范。

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生活--教育--职业化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观念的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外在表征。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

14.举例说明教育的社会制约因素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①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办教育与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

如果教育跟不上生产力发展要求,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育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人力、财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②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的知识技术,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间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

③第三,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促进着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它们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

④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

①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

总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

2、教师职业的权利

3、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劳动劳动的示范性

(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五)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

4、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教育思想素养

(二)职业道德要求

1.热爱教育、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知识

(四)能力素养

组织教学、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五)身心素养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

专制、民主、放任型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性格、气质、兴趣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6、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2.)尊师爱生,相互配合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7、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8、谈谈你对经师与人师的理解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出处是《北周书·卢诞传》,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卢诞说的一句话。

解释儒家经典的老师容易请到,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老师则很难觅得。

北宋司马光把“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句话搬进了《资治通鉴》,宋元之际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有专门注释,说:

“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

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经师”指的是“术业有专功”,“人师”指的是“为人师表者”,也就是韩愈说的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经师——韩愈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

(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9.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性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0.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个人的实践知识,具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能力。

(2)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能力——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

前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后者体现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密切结合,是教育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3)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教育以人为本。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积极情感会产生“皮格马里翁”效应,感染学生。

教师的理想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第五章教学理论

1、教学内容的概念

教育活动中被师生双方有意或无意加以利用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信息、知识或总体环境影响。

2、课程计划:

(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大纲的内容

说明:

设置这一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编选的依据及教法上的原则要求。

本文:

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做的规定。

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

它根据教材的编选原则和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性,恰当安排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编、章、节的顺序,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

其他或附录:

有些大纲在这个部分列出了教师用的参考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材以及运用的现代教学技术等。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广义:

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

教学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6、教学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就其中一个原则加以论述)

(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定义:

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求:

1.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2.教学中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统一起来。

3.教学要把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础理论,指引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真组织好演示、实验、练习、观察、参观和实习作业等教学实践性活动。

3.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4.要防止片面强调使用,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或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践的倾向。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定义:

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

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要发扬教学民主。

(四)直观性原则

定义:

指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所学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感性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1.要选择和制作直观教具、幻灯片、电影、电视片和教学软件。

2.直观要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结合。

3.要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

(五)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

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要求:

1.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2.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

3.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要求:

1.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复习。

3.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发展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