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docx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十五章
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看
中國加入WTO面临的挑戰與機會
一、引言
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议,为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迈出了关键一步。
根据中美双方协议,中国同意在加入WTO以后将进口关税从22.1%下调到17%;在五年的过渡时间内逐步向外国投资者开放通讯、金融服务和其他行业。
对应地,美国授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国(PNTR)”的待遇并支持中国进入WTO。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历时14年,决策者、学者、和传媒谈论最多的是中国的市场开放承诺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冲击。
各种详细的承诺,它们的实现和它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值得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研究。
本文不打算涉及这些方面。
这里主要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中国经济转型造成的广泛影响。
在开放和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中国将面临制度竞争带来的挑战。
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本章分析了中国的前景、对相关的政策选择进行讨论。
根据中美贸易协定,中国在市场准入方面作了巨大承诺,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所有领域。
农业:
农产品平均关税由目前的下降到2004年的17%。
外国公司可以直接进口和销售农产品。
工业:
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由目前的17%下降到2005年的9.4%。
到2002年对美国的主要产品和其它产品取消配额、许可证和其他数量限制;到2005年全面取消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产品进口配额。
在三年的时间内逐步给予外国公司零售权。
服务业:
放松外国投资者在重要服务业领域的投资限制;包括零售业、通讯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影视和旅游服务。
特别是,包括国际互联网在内的通讯业首次提出要开放予外国投资者。
中国也将加入WTO的《基础通讯和金融服务协定》。
表1中国平均关税的历史变化
每年平均
所有产品(%)
初级产品(%)
制造业(%)
1992
1993
1994
1996
1997
1998
WTO*
42.9
39.9
36.3
23.6
17.6
17.5
10
36.2
33.3
32.1
25.4
17.9
17.9
15
44.9
41.8
37.5
23.1
17.5
17.4
9.4
资料来源:
《中国经济季刊》2000年第1季。
*:
根据1999年11月中美关于中国进入WTO的双边协议估计。
二、幾個有助於理解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的理論概念
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生产率低、人口多、制度落后和交易成本高昂的小型封闭式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只占世界贸易额的3%;它基本相对孤立于世界经济,因而才没有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过大冲击。
尽管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仅次于美国),亏损的外资企业比重与亏损的国有企业比重一样高,证明中国的隐含交易成本很高。
人们预期,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改变目前的状况,它将迫使中国成为生产率增长、交易成本下降、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改进的开放型大经济体。
这个过程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人们同样相信,一个开放的、融入全球经济环境的中国,竞争必然更激烈。
那么,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竞争前景如何?
什么是经济竞争背后的关键因素?
在讨论中国面临一个由WTO统治的、开放的全球经济带来的竞争挑战时如何作出政策选择前,这些问题必须回答。
亞洲金融危機發生過程中,中國沒有受到很大衝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亞洲金融風暴對整個世界經濟都有深刻的影響,基本上只有中國(及其它一些不夠開放的國家及經濟,如印度)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
雖然中國的出口也受到一些影響,但從整體上看外部世界對中国的貨幣沒有影響,對整個的經濟增長也沒有太大影響。
中国的經濟增長下降主要是1993年以來宏觀緊縮的滞后反映。
這些情況說明中國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真正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注意到,這個世界經濟體系事實上已經成爲一個實行所謂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經濟體系。
因而,应当在這個前提下來討論中國怎樣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我不想詳細討論到底這個市場經濟體系有什麽好處,爲什麽我們要融入,只想強調一點,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自願交換,正是因爲自願交換給雙方帶來的互利使得財富不斷增長。
(一)中國的競爭力=要素成本+交易成本
中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自願交換的成本—即交易成本—非常高。
交易成本這個概念,很多人有著不同的看法。
這個概念常常不太容易被人正确理解,我想舉個例子來說明。
我覺得通過比較香港和内地經濟的不同對理解交易費用的概念非常有幫助。
香港所有生産要素的成本都非常昂貴,特別是跟中國比,甚至跟世界其他各個國家和地區比,香港的工資、香港的房租、香港的利率都高過其他國家和地區,基本上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
而内地恰恰相反,從工資到房租到利息,應該說都是非常便宜的。
根據要素成本的差別我們能不能得出結論内地比香港更有競爭力?
顯然不能。
爲什麽要素成本的差別並不能決定内地的競爭力比香港強?
因爲一個經濟的競爭力是由其總的生産與交換成本決定,也就是要素成本加上交易成本之和。
香港目前比内地更有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就在於香港的交易成本遠比内地的交易成本低。
在内地做生意的交易成本非常高。
什麽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實際上是人爲製造的成本,也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隱藏的成本。
交易成本與要素成本有區別;要素成本,即要素的價格,往往是由需求與供給決定的,但交易成本很難說是由需求與供給決定的。
交易成本是一種制度成本,制度是由人決定的,如果這個社會能夠達成一定的共識,設計一種好的制度或者創造一個好的制度(制度不一定是設計出來的,很有可能是試出來的),那麽這個制度就有可能節約很多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因此交易成本不能像我們考慮生産要素或者産品那樣,说它们簡單地由供給與需求決定。
交易成本不是一個市場均衡的概念,不是說在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地點就有一個合理的滿足市場供需均衡的交易費用。
而對於生産要素也好,産品也好,我們都可以想象有一個合理的由需求與供給決定的均衡的市場價格。
中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交易成本太高,而香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要素成本太高。
剛才講到交易成本是一個人爲製造的成本,如果你能夠降低交易成本的話,那麽交換的量即交易量就會增加,交易量增加,財富創造的速度和量便大大增加。
香港所有的要素成本都那麽貴,但香港的商人,香港的老百姓爲什麽還能夠賺那麽多錢?
主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經濟能夠創造非常大的交易量。
再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麥當勞,全世界的麥當勞,它們銷售的漢堡包質量及價格差別都不大,但是每一間麥當勞所付的租金在全世界各個地方的變化卻非常大。
在香港的尖沙咀,在北京的王府井,也就是市區租金最高的地方,都有麥當勞,它們的漢堡包價格跟北京市其他各個店的價格都一樣。
尖沙咀王府井的麥當勞爲什麽能賺錢?
爲什麽房租那麽貴還能賺錢?
主要的原因是它們的交易量大。
香港尖沙咀的麥當勞是二十四小時營業,房租高它不怕,因爲它有交易量做支援。
在市區因爲人流很多,交易成本相對來說就很低,就是說它能夠很方便地卖出大量的漢堡包。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香港經濟的要素成本那麽高那麽沒有競爭力,但它還是能夠不斷地賺錢,賺的比大陸多得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交易成本比較低而交易量很大,通過大量的交易來賺錢。
在這裏有一個概念要搞清楚,在香港84%的國民生產總值都是由服務業創造的,也就是說84%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做交易而不是生産。
這並不說明香港經濟活動中交易成本很高,84%的成本是交易成本。
相反,它說明說明香港的交易成本很低,所以大家都在做交易,就使得經濟活動中交易成爲它最主要的部分。
我這裏所說的交易成本低指的是单一交易的成本低。
(二)現代經濟中的産權制度實質上是一個分配与處置風險的體系
當理解了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後,我們再來看看産權和交易成本是什麽關係。
一個社會有了好的經濟制度,可以做大量交易的時候,就會發現産權制度實際上是用來促進風險分配的。
産權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決定人們的預期。
人們對經濟活動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事先会有一個預期,有了這個預期之後,行爲就受到它的影響。
以前我也談到過,産權爲什麽在市場經濟中那麽重要,特別是在交易量非常高的經濟中非常重要。
因爲交易的過程中,每一次交易實際上是在重新分配風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外匯債券市場。
我們知道,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時候,亞洲股市大幅度下跌,這個實際上是市場在重新分配風險時的一個很自然的現象。
當時很多人都很擔心,爲什麽所有的股票市場和金融市場都是永遠向前看的,不是向後看的。
當時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時候,我認爲市場參與者看到了整個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投資回報率不可避免的需要調整,特別是中國的對外開放對亞洲經濟的前景有深遠的影響。
很明顯,五年、十年以前,許多外商都樂意選擇在韓國、泰國或馬來西亞這些地方投資,比如說,馬來西亞曾經是世界電腦硬碟重要的生産基地。
最近幾年,中國加入了他們的競爭行列,現在全球電腦硬碟的30%都是在中國深圳東莞一帶製造的。
由於中國的生産要素成本非常低,如果由於外商投資的加入使得交易成本降低的話,那麽中國在全世界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特別是在製造業産品方面。
這種競爭力的形成會對過去的投資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你過去是在馬來西亞投資,現在由於中國的硬碟製造商開始生産硬碟,中國的産品價格大大下降,當時你投資的時候,預期的回報率是50%,那麽現在中國即將要生産這種硬碟,很明顯你在馬來西亞的投資不能保證50%的回報率,那麽一定要把投資回報率調低,比如調到5%,甚至-5%。
一旦從50%調低到5%,就會有45%的虧損(跟你的預期相比),這個虧損一定要分攤到某一個投資者當中去,不管是誰,一定要分攤下去,這就是市場經濟的精髓。
市場經濟裏清楚有效的私有産權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麽呢?
不是分配利潤,利潤只是一種動機。
爲了保證你能夠而且願意承擔風險,一定要有一種産權機制,在經濟環境一旦發生變化時,能把虧損分下去,分到每一個投資者身上去,金融市場中清楚有效的産權就起到這個作用。
當時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金融市場裏就是看誰跑得快,因爲大家都預期、都知道,回報率一下子要從50%下降到5%甚至負數,那麽這個虧損一定要由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來承擔,可誰都不願意主動承擔,那麽就看誰跑得快。
看美國的高科技,道理也是一樣的,它吸引了很多人,人們預期它的投資回報率很高,但是一旦到了情況明朗之後,看到某一些科技不一定有這麽高的回報率之後,比如你預期爲100%,但現在只有20%,在今後的某一天或者某一年,人們覺得回報率不可能有這麽高,到那個時候,就一定要把虧損在投資者當中分下去。
市場經濟裏的私有産權,特別是金融行業的私有産權,非常清楚的私有産權,非常健全的金融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有能力能夠把虧損最有效地分攤到各個投資者當中去。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我們就會發覺市場經濟中的私有産權並不是那麽可怕,因爲實際上它只是把風險分散到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當中去,分散到私有行業,讓各個企業注意自己的風險,各個家庭注意自己的風險。
産權定義得很清楚,風險是誰的就非常清楚,所以風險一旦發生,通過市場經濟裏的私有産權机制可以非常快地看到、消化、並化解風險。
比如在亞洲金融風暴中有許多亞洲的投資者財富減少了50%,他的消費相應的要減少,他的投資相應地也要減少,整個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我們看市場經濟,有時股票漲得很高,有時股票跌得很低,經濟又蕭條,但是實際上這是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蕭條就沒有繁榮。
因爲市場需要有這麽一個機制來吸收消化虧損,然後才有機會去嘗試新的更大的風險。
今天談高科技比較時髦,政府希望老百姓投資高科技行業,象美國一樣。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美國的經濟制度發展到到目前這個水平,能夠在高科技行業動員這麽多的資金,讓老百姓自願地去冒風險,這就是它制度的優勢。
這在中國還不行,你讓老百姓投資高科技,讓老百姓投股票,他們不肯投。
老百姓不是沒有錢,我們銀行的存款那麽多,老百姓爲什麽不願意去投呢?
因爲他們對這個制度沒有信心。
美國的科技股以一個外行投資者來看,它預期的回報率是那麽高,你看它的PE值那麽高,以傳統的投資理論看,它根本不賺錢,但是美國的老百姓爲什麽還願意投資呢?
因爲他相信這個制度。
我在美國有很多同學,他們不願意把股票賣出去,因爲他們相信美國的制度,如果你投資二十家公司,那麽其中一定會有幾家公司表現得非常好,這種對前景的信心對市場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如果企業家對經濟前景不看好的話,投資欲望就不高。
怎麽樣才能讓他對前景看好呢?
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制度要透明,要健全,要把風險定義得非常清楚。
我爲什麽再三強調風險呢?
因爲定義風險實際上是定義産權,不僅是定義如果賺了錢你可以分多少,更重要的是講清楚如果虧了錢,你要承擔多少。
(三)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開放市場的真正含義:
提高生活水平與競爭力
交易成本與産權的問題講完之後,我覺得還有一個概念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很重要,那就是開放市場的真正含義。
在中国,实际上包括美國,傳統的觀念是出口能夠創造就業,出口對經濟是好的。
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出口一定是好的,出口可以提高生産力水平、創造就業。
比如說你的國家生産的産品賣到國外去,讓外國人消費,不是爲你的國家創造就業嗎?
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有偏差的。
我要強調的是進口比出口更重要,特別對中國來講更重要。
爲什麽進口比出口更重要呢?
我先講一下爲什麽對美國,對一個發達國家,進口是那麽重要。
美國在過去的繁榮期,一直都是出口低於進口,進口多過出口。
而在過去的七八年裏,它的就業不斷增加,失業率不斷下降。
從一個非常簡單的角度來看,似乎是進口爲美國創造了就業。
如果你在經濟學考試中回答說是進口創造了就業,那麽你的得分一定爲零。
實際上可能是有道理的,爲什麽呢?
因为进口造成了兩個好處:
其一是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因爲東西越便宜,購買力就越強,當購買力越來越強的時候,比如你原來賺五塊錢,現在只賺四塊錢,但是你現在能夠買到比五塊錢更多的東西,你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那麽你就更願意去工作,這就造成了就業率的不斷提高,失業率不斷下降。
我們因此得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那就是進口可以創造就業。
如果你按照傳統經濟學模型來分析的話,一定是出口創造就業,因爲進口是你買別人的東西,怎麽能夠創造就業呢?
但是如果你想一想這一連串的影響,由於進口的産品非常便宜,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口創造就業不也是有可能的嗎?
其二是真正能夠提高競爭力。
中國的出口産品在國際上知名度越來越高。
大多數人都相信出口一定是好的,所以政府在促進出口競爭力方面非常主動積極。
但出口競爭力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怎麽樣才能提高你的出口競爭力呢?
進口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作爲一個老師,如果我一出國就開始講課,不讀書,怎麽可能有競爭力呢?
我只有先讀書,把別人好的思想全部吸收過來,然後把它綜合起來,加上我自己的積累,我自己的優勢,然後才去講課,這樣我才會有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進口是提高競爭力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在現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什麽都好。
美國也一樣。
那麽美國爲什麽那麽有競爭力呢?
美國吸收集中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最便宜的産品,最好的投資機會,而且有最優秀的經濟制度,那麽當然它具有最強的競爭力。
開放市場對中國經濟更重要,因爲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趕超過程中的落後經濟。
一个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误解是大量的进口会对中国人民的福利造成冲击并损害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许多人相信放开市场会导致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这仅对那些无效的或不改革的企业来说是对的。
这些企业早该破产了,不用等到市场开放。
谚语有云:
死猪不怕开水烫。
中国的开放对亏损企业并没有很大影响。
经营好的企业和10亿中国消费者才会真正感受到开放所带来的好处。
市场开放后,一方面,经营好的企业必须和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方便地获得先进技术、原材料、人力资源、服务以及外部市场。
中国的消费者则可以通过开放买到更便宜的商品、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服务而大享好处。
我們來看中國的實際情況。
我看過很多企業,包括現在深圳能夠有競爭力的企業,它的生産設備、生產線基本上都是進口的,若不進口一流的生產線,又怎麽可能去競爭?
舉個例子,比如生産電腦,若不進口INTEL的晶片,你怎麽可能把電腦銷到全世界?
怎麽可能做出最好最便宜的電腦?
不可能。
所以一定要進口。
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將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把交易成本、産權,還有開放市場這些理論概念想清楚以後,我們就能明白中國加入WTO完全符合中國根本的、長遠的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WTO給中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制度上有可能與國際接軌;技術上也有可能與國際接軌。
我剛才從理論上講了一些概念,如交易成本是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産權的重要性在於分配風險,開放市場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及生活水平。
我之所以花這麽多時間來講這些概念,是因爲我自己認爲這幾個概念對於理解中國怎麽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加入WTO之後怎麽應付各種各樣的機會和挑戰很有幫助。
中國現在面臨著很多具體的問題,進入WTO後將面臨更多的問題。
我想借這個機會與大家一起討論一些具體的經濟政策。
國內有很多這方面的專家,我看到有很多關於中國加入WTO的書,各個行業的研究都非常細緻。
我在這裏想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的一些具體政策的看法。
要看到,整個对这个问题的討論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就是今天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半封閉、制度落後、生産力不發達的國家。
經濟上是一個小國、人口上是一個大國。
中國加入WTO後,今後将沿著WTO的方向走,將會成爲一個經濟開放、制度國際化、生産力不斷提高的經濟人口大國。
雖然不能說中國一下子就能超過別的國家或者趕上別的國家,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生産力將不斷提高。
無論從經濟還是從人口上來講,中國都將是一個大國。
我們要從目前這種情況過渡到今後的目標狀態,在這個轉型過程中,應該怎麽看一些具體的政策?
這就是我想與大家一起討論的中心問題。
我認爲非常值得強調中國目前是一個經濟小國。
兩百年前,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相當於美國目前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
差不多是28%。
不到兩百年前,也就是在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時候,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排第一。
當時全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比較低,由於中國人口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排世界第一。
而今天這個位置已經被美國取代,我們也知道,美國比中國的人口少得多。
从贸易量来看,中國是一個經濟小國,它對全球經濟而言並不重要。
在國際上,大的投資銀行、大的經濟機構对中國問題一定会關注,但是在作具體決定的時候,實際上並不很重要,就是因爲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小國。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這並不容易改變。
如果全球經濟繼續像現在這樣發展,落後的國家不斷趕超經濟發達國家,距離不斷縮小,因爲人口多,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很可能會恢復他兩百年前的經濟地位。
面對這種前景與機會,我們可以想象中國面臨的壓力有多大。
(一)制度竞争是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最不利于中国竞争力的是中国缺乏良好的私有产权体系,这不利于中国应对开放和自由环境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太过重视特殊地区、行业、项目、企业和产品的作用和发展。
例如互联网和高科技这些在发达国家也是投资热点的领域近年同样深受中国政府的青睐。
在预见到加入WTO以后面临的压力以后,政府急于投资这些先进行业。
实际上,决定中国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中竞争能力的不是对某些部门或项目的投资,而是制度。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市场导向的制度的作用是在私人投资者中分散风险;因为私人比国家更能有效地处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要将挑战变成机遇,中国需要把焦点放在制度的竞争上,能够在受WTO和WTO准则约束的、开放的全球经济中创造和提升竞争力。
(二)農業:
如何通過開放調整産品結構、徹底改革農產品購銷體系?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我覺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農業問題。
爲什麽呢?
中國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都是從農業經濟發展過來的,從農業過渡到現代化,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把農民變成工人。
把中國的農民變成工人這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保證糧食的供給和價格維持穩定的水平。
如果我們的糧食供給非常穩定,糧食的價格也非常低,那就意味著農民變成工人的成本,即工業化的成本,降低了。
中国农业发展受制于中央控制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流通被国有部门所垄断;大部分农业商品也是由高度集中的国有购销部门收购和销售。
政府对这些粮食购销部门大规模补贴以期让这些企业可以以国家定价将粮食全部收购。
这已是政府严重的财政负担。
中国进入WTO,对农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将消失,而关税税率也将大幅降低。
几十年来,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主要受制于非关税措施。
例如,配额和许可证制度就限制了粮食、棉花、食用油和糖的进口。
很明显,这些壁垒的解除会使大量外国农产品涌入市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计,目前中国土地密集型商品如小麦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20-70%;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如蔬菜、水果和肉类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近。
中国应当鼓励农业从土地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结构转变,以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保护农民不会在入世后被赶出市场。
解决中国顽固而缺乏效率的粮食流通体系的问题就是要将它们融入国际粮食市场。
中國的基本情況是老百姓的收入有一半是用在吃上,即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很低,总消费中粮食占较高比重(50%)。
糧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怎樣才能保證中國的糧食供給能夠穩定,而且價格相對來讲比較低比較穩定?
這是不容易的事情。
這裏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中國人多地少,並不適合生産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
中國進入WTO之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很可能要依賴進口。
糧食生産本身很簡單,中國已經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糧食流通體制。
其實,在全世界糧食生産都比流通要簡單。
就目前全世界糧食生産能力、生産技術而言,是不應該發生全球性饑荒的。
曾經發生的無數次饑荒,實際上並不是糧食生産的問題,不是因爲生産不出那麽多糧食,主要是因爲流通體制,糧食不能送到老百姓的手中。
流通體制是問題的關鍵。
對於中國來講,流通體制的關鍵在哪里呢?
中國的農民都是一家一戶、用小塊土地進行生産。
在這種小農經濟的背景下,中國很難發展自己的糧食期貨市場。
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基本上是政府主導糧食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實際上是金融市場的一個極端,投機性質非常強,風險非常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沒有辦法辦好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分配風險,分配損失。
如果讓政府來主導分配損失,很簡單,損失都是國家的,沒辦法消化。
这是因为,如果損失是個人的,他就必須減少消費,減少投資,或從經濟舞臺上消失;而如果損失是在政府的帳上,它沒有辦法降低消費,無法降低投資,無法從經濟舞臺上消失。
所以政府不應該參與期貨,不應該參與股市。
在中國目前小農經濟情況下,一家一戶的農民也不可能進入期貨市場。
在沒有行之有效的糧食期貨市場的背景下,糧食價格的預測與形成及糧食的購銷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用經濟學的語言來描述,這個問題就是:
糧食供給彈性非常高,但是糧食需求彈性非常低。
中國的糧食生産是由千家萬戶的農民決定的,他們相互之間是沒有溝通的,他們一旦看到了今後的價格很高,有錢賺,所有的人都一窩蜂地去生産糧食,也就是說,若價格稍微提高一點,供給就會增加很多,簡直無法預測。
所以說供給的彈性非常高。
但是中國的老百姓今天吃什麽,明天還是吃什麽;儘管他的飲食結構會有所改進,但是這點改進與糧食供給相比,太小了。
糧食需求的彈性非常有限。
糧食的供給彈性非常高,而糧食的需求彈性非常低,其後果是什麽呢?
後果就是糧食價格的不穩定,糧食供給不穩定。
如果畫出供求曲線,你會發現它將形成典型的發散的蛛网模型,不穩定。
中國糧食流通領域歷史的經驗就反映了這種不穩定性。
当政府设定的价格较低时,粮食供应便短缺,通货膨胀就出现;这发生在1988-1989和1992-1994。
当政府价格设定过高时,粮食供应便过剩,并出现通缩的局面。
为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政府不得不要保持粮食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目前的做法类似政府主导的粮食“期货市场”。
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