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943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docx

专题十古诗歌阅读答案

专题十

古诗歌阅读

学案1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2个角度

[“古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40分钟 满分:

46分)         

题组一 对点练(35分)

1.[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6分)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 ①冶城:

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治西北。

②征虏亭:

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①吊古伤今之情。

冶城的繁盛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

昔盛今衰,让人感慨。

(3分)②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世。

(3分)

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小孤山

戴复古

群山势如奔,欲渡长江去。

孤峰拔地起,毅然能遏住。

屹立大江干,仍能障狂澜。

人不知此山,有功天地间。

简要分析诗歌尾联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此山独立,力挽狂澜,但人却不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知才、不识才的不满,(3分)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要独立天地、力挽狂澜的精神追求。

(3分)

3.[送别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注]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

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 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思友心切,心潮起伏。

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

“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

③归隐之思。

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

4.[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6分)

塞下曲

[唐]常 建

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

[明]苏 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 ①玉帛:

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

②乌孙:

汉朝时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

③觱篥(bìlì):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同为边塞诗,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

常诗写了边塞无征战(和平、安宁、无战事)的景象,抒发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或赞美化干戈为玉帛)之情;苏诗写了将士寒夜戍边的场景,表达了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保家卫国(戍边卫国)的精神的赞扬。

(6分。

其中内容各2分,情感各1分)

5.[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宋]贺 铸

壮图①忽忽②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注] ①壮图:

过去的抱负。

②忽忽:

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

参考答案: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和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3分)第二首侧重表达了作者对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

(3分)

6.[爱情闺怨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分)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写出了少妇怎么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会想起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后悔之情油然而生。

题组二 综合练(11分)

7.[羁旅思乡诗]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11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 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

倚篷窗自叹漂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

[注] 三处:

指城头、江心和山顶。

(1)此曲前两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

(6分)

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

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

(2)①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②鼓声易使人生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易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

③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得到排解,可现在鼓声、浪声、钟声却搅得人难以入眠,其悲其哀更深一层。

(每点2分)

学案2 诗歌形象题的4大题型   

[“古诗歌形象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40分钟 满分:

55分)                        

题组一 对点练(33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贫寒交困,孤苦伶仃;(2分)牵挂亲人,关心国事;(2分)愁苦无奈、百无聊赖。

(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4分)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荦(luò)确:

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淡泊名利、不畏艰险、自得其乐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每个特点1分,共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梅 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梅花怎样的形象?

答:

参考答案: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梅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的形象。

(3分)她孤高绝俗,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连画家都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答出外形特征及精神品质即可)(3分)

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静谧、幽静)的意境。

(3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

(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5分)

水村闲望①

俞紫芝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

②桡:

船桨。

③赊:

语助词。

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诗人秋日在水村闲望所见的恬静、优美、朦胧的画面。

(恬静、优美、朦胧答出其中任意两个词,即得2分)②沙滩上泊着小船,隔岸草木朦胧。

翠鸟在荷叶上卧眠,白鹭栖息在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微微招展。

构成了一幅恬淡宁静、朦胧、优美的画面。

(结合诗句描述完整、准确3分,不完整、不准确酌情扣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

解析:

“杨柳”发新芽在初春季节,而“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常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飞絮”则为暮春之物,由柳枝发芽到飞絮漫天,不由让人联想到青春易逝。

全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两个方面:

一是伤别,怀人;一是伤春,叹青春流逝。

参考答案:

意象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3分)表达的情感: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3分)

题组二 综合练(2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11分)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注]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注] 此曲为作者访友之作。

鲁卿,隐士。

(1)该元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分)

答:

(2)深秋本无梅可赏,作者却自称“探梅人”,这如何理解?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参考答案:

(1)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

(3分)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

(2分)

(2)梅是高洁的象征,作者以梅喻鲁卿,而“探梅人”即指探访高士的自己。

(3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3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11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本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5分)

答:

(2)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片对此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5分)

(2)下片抒情含蓄委婉。

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3分)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

(3分)

 

学案3 诗歌语言题的4大题型

[“古诗歌语言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40分钟 满分:

55分)            

题组一 对点练(33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分)

自常州还江阴①途中作

[唐]李嘉祐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②初临郡,陶潜③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注] ①江阴:

唐朝江阴县,诗人时任江阴令。

②黄霸:

汉代大臣,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治为当时第一。

③陶潜:

东晋诗人,为彭泽令时,“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第二联两句中的“惨”和“寒”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惨”,凄惨、惨淡,或者暗淡,表现出了诗人看到花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寒”,寒冷,凄苦,表现出诗人听到鸟叫声后的一种心理感受。

两个字传神地表现了当地的荒凉以及战乱给百姓生活造成的破坏。

(解释出两个字的含义给2分,赏析3分,共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6分)

拟古(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ɡòu):

遇。

②匪:

非。

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答:

参考答案:

“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分)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3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6分)

甬江夜泊

[清]阮元[注]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注] 阮元(1764—1849):

时任浙江巡抚,政绩颇多,尤其是平定海盗。

简要赏析颔联中的“连”与“接”。

答:

参考答案:

“连”字丰富了想象,拓宽了背景,增添了寒气;(2分)“接”字写出寒宵之长,可看出诗人难以入眠。

(2分)这两个字突出了环境之冷和心绪之重。

(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4分)

清平乐

[唐]韦 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前人对“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备加赞赏,请赏析其妙处。

答:

参考答案:

本句与“半床斜月”相互映衬,哀景中见哀情,情景交融。

(1分)女子在独守空床的“梦觉”之后已凄凉满怀,此刻又有凄冷的夜风透过小窗触响琴弦的清旷之声在空寂的室内回荡,在如此清婉哀绝之境中,(2分)她的深哀浓愁被表现得既深沉又空灵。

(2分)(点出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寄情于景”“融情入景”均可给2分,答“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及其他手法均不给分;阐述妙处时能答出与“既深沉又空灵”近似之意的也可给1分)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栀子花诗

[明]沈周[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 沈周:

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2分)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2分)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6分)

[双调]大德歌·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答:

参考答案:

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

(3分)“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

“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3分)

题组二 综合练(2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双调]折桂令·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九日: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曲有“曲眼”。

这首曲子的“曲眼”是什么?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5分)

答:

(2)本曲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6分)

答:

参考答案:

(1)曲眼:

“思”。

(2分)一个“思”字贯串全曲,作者由眼前实景写起,触景生情,忆往昔欢乐事,更添今日思乡之愁。

最后,以景结情,回顾漫漫天涯路,抒迟暮思归之情。

(3分)

(2)最后三句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以及倦客之心、思乡之情。

(3分)采用了化用典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 莳:

移栽植物。

这里指插秧。

(1)此诗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5分)

答:

(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尾联进行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1)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5分)

(2)(示例)最妙的是尾联,表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品格,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还没有生牢,插秧尚未完成,让妻子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以免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3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农夫的动作和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分)

学案4 诗歌表达技巧题的4大题型   

[“古诗歌表达技巧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40分钟 满分:

49分)        

题组一 对点练(27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5分)

蝶恋花

秦 观

  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

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

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

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2分)写双燕善解人意,似乎与佳人一起惋惜“春将暮”,借女子之口抒发了惜春之意。

(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春晚山行

殷 遥[注]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

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

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注] 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

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

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

(6分,每点3分。

如从远近、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3.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6分)

普天乐·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

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此曲的突出手法是什么?

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突出手法是情景交融和用典。

(2分)前部分在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作者的失意,最后三句用严子陵富春江垂钓和季鹰思故乡莼菜、鲈鱼脍两个典故来表现作者对自己曾经苦苦追求功名的否定和嘲笑,表达了作者因失意而产生的愤愤之情和孤苦无奈。

(4分)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5分)

定风波

苏 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

“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对曰: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三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参考答案:

运用了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她的歌声使人感觉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

(2分)对柔奴“清歌”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歌声的清凉悦耳,也暗示了歌者高旷美好的心灵。

(3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分)

风 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 ①宝剑篇:

唐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

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

②新丰酒:

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店主人很冷淡,马周便取酒独酌。

后来他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

这首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任意一种,并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①用典:

首联,引用郭元振的故事,说自己尽管也怀有像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世济时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漂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

尾联,引用马周的典故,说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

这两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愤郁不平的心情。

②对比:

颔联上句用风雨中落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下句的青楼管弦形成一寂一喧的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

③象征:

诗中的“风雨”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答出任意一种即可。

手法2分,分析3分)

题组二 综合练(2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参考答案:

(1)颔联写芳草“碍马”,白云“遮楼”,表达了诗人对锦江美景的依恋之情。

颈联写山含恨,水悲歌,抒发了诗人告别锦江后的离愁别恨。

(6分。

每联分析各3分)

(2)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11分)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注]

漠漠春芜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5分)

答:

(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6分)

答:

参考答案:

(1)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表达了词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5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孤高独立、不合时宜的孤花形象。

词人在下片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片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6分)

学案5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5大题型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专项强化练](时间:

30分钟 满分:

40分)          

1.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