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885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docx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命题点31个实验

2019中考物理实验突破

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课标新增实验)2

实验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2

实验3: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3

实验4:

探究反射的规律3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4

实验6: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4

实验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

实验8:

测量固体的密度5

实验9:

测量液体的密度5

实验10: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

实验11: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6

实验12: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7

实验13: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7

实验14: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7

实验15: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8

实验16: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8

实验17:

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9

实验18:

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9

实验19: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0

实验20: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0

实验21: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1

实验22: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11

实验23: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12

实验2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点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12

实验25: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13

实验26: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4

实验27:

伏安法测电阻14

实验28: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5

实验29: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15

实验30:

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16

实验31:

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16

实验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课标新增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秒表、刻度尺、金属片)

3.斜面的作用(使物体获得速度)

4.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斜面的倾角小些,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任何一段路程内所用时间)

5.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6.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

7.小车运动形式的判断(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8.(算出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速度v)

9.实验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

实验2: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先下后上的原则)

2.石棉网的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

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4.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

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受热均匀

5.使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保证受热均匀)

6.判断晶体熔点

7.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烧杯中水的量不宜太多,要求是能够浸没试管中装有的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和侧壁)

8.绘制熔化温度—时间曲线

9.分析图像(实验数据).

10.根据表格数据或曲线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判断吸放热特点、各段物质的状态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实验总结:

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要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

实验3: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温度计的原理、选用、使用及读数

2.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先下后上的原则)

3.实验装置中,烧杯上面加一纸板的作用(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

4.气泡的变化(水中气泡在沸腾前先是少量,且是下面的大上面的小,沸腾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下面的小上面的大)

5.产生的“白气”的原因(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6.撤去酒精灯,水中的气泡会慢慢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较高,还可以向烧杯中的水提供热量)

7.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一是用初温较高的水直接加热;二是水的量尽可能少一些)

8.分析数据、图像判断沸点

9.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10.测量的沸点不是100℃(没有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11.根据记录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实验总结:

液体沸腾的特点:

液体沸腾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液面上方气压有关,液面上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实验4:

探究反射的规律

1.纸板的作用(用纸板显示光路)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纸板与镜面垂直)

3.光线位置确定(在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再连接并标上方向)

4.角度测量(用量角器量角度,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5.“三线同一平面”的判断方法(将显示反射光线的纸板折转,观察上面是否显示光线,当转动后,纸板上就不会有光线,说明三线应该在同一平面上)

6.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7.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反射角跟着增大或减小)

8.光路可逆的应用

9.光的反射作图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较暗的环境(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3.选择薄玻璃板(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

4.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5.平面镜放置要求(若放置不竖直,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重合)

6.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成虚像.

实验6: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

1.水中光线的显示(在水中加牛奶等来显示光路)

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比较[光从空气射入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并且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3.光路的可逆性(将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4.多次测量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中入射到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中射入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实验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作用)

2.凸透镜的焦距测量(用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3.实验器材的组装(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

4.让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5.根据物距变化判断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放大镜、照相机等)

6.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光屏上的像只变暗些,像还是一个完整的像(因为物体各个部位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总有一部分透过凸透镜到另一侧,成像在光屏上)

7.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像位置的改变及如何调透镜位置

8.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实验8:

测量固体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操作错误的判断

3.天平的使用(调平和读数)

4.量筒的读数

5.实验步骤补充或排序

6.测量固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的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和V的测量结果是否

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

进行分析即可)

7.密度的计算或密度的表达式

8.误差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应先测质量,再测体积)

9.实验方案的评估和改进

实验9:

测量液体的密度

1.实验原理(

2.天平的正确使用(调平和读数)

3.量筒的读数

4.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5.实验步骤的设计补充或排序(以减少误差为准则)

6.实验操作分析

7.测量液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的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和V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

进行分析即可)

8.误差分析(依据步骤的顺序)

9.密度计算或表达式

10.实验方案的评估

实验10: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每次使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都相同)

2.改变水平面上的材料(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3.使小车从斜面滑下后沿水平面运动(为了使小车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并保证小车在水平面上只受摩擦力)

4.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来判断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越远)

5.实验推理(若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即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运用了科学推理的方法)

实验11: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选择小车,而不选择木块的原因(减小摩擦力对该实验造成的影响)

2.若选择卡片作为研究对象,即实验过程中不考虑卡片自身重力的影响

3.选择静止作为研究状态(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4.定滑轮的作用(改变力的方向)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a.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改变小车两边所挂钩码的数量,研究力的大小关系;

b.保持两边钩码质量相同,扭动小车或纸片,研究平衡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c.保持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边钩码质量相等,用剪刀剪开卡片的目的是研究两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实验结论: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实验12: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前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实验时一定要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水平匀速拉动物体时,物体所受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这样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弹簧测力计读数

4.控制变量法(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必须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②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必须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实验误差原因分析(实验中很难控制匀速直线运动,或在弹簧测力计运动中读数,导致读数不准确)

6.根据误差,改进实验

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13: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体现(海绵的凹陷程度,这里用的是物理学中常见的“转换法”)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更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方案的评估

实验结论:

当压力的作用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4:

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漏气,两液柱始终相同)及如何改进

2.U形管中的液面不平、调节的方法

3.判断压强的大小(观察U形管两液柱的高度差)

4.实验数据分析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不变,变化金属盒的方向)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同种液体,金属盒方向不变,变化金属盒的深度进行实验)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控制金属盒在相同的深度,金属盒的方向不变,变化液体的种类)

6.实验方案的评估

实验结论:

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相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一样.

实验15: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用称重法测浮力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密度大小,来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处理5.正确理解F-h曲线图

6.实验评估

7.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实验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的深度无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16: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弹簧测力计读数

2.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G液)

3.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的方法(先测出空桶的重力G1,再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力G2,则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为G排=G2-G1)

4.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及误差分析

5.实验步骤补充

6.多次测量寻求普遍规律

7.实验方法的改进

8.实验结论的总结

实验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实验17:

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注意事项(让小球从静止自由滑下)

2.转化法的应用(物体动能大小不能直接观察,而是通过物体推动其他物体运动距离来反映,推动物体运动越远,物体的动能越大)

3.选择同一个小球进行实验的目的(控制小球的质量相同)

4.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的目的(让小球滚动到斜面底部的速度相同)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物体动能和物体质量之间关系时,应控制物体速度不变,而使物体的质量大小不同;

(2)探究物体动能和物体速度之间关系时,应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来改变物体的速度.

6.动势能的转化

实验结论:

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18:

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转换法的应用(通过观察物体落下时沙地或海绵的凹陷程度)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控制高度相同,让不同质量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

(2)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控制小球的质量不变,释放小球时,使小球由静止下落,用同一个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

3.使小球静止下落

实验结论:

在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在质量相同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的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19: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使用杠杆前,如何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向右倾斜时,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杠杆向左倾斜时,则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支点处于杠杆中间(避免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3.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便于精确测量力臂)

4.利用平衡条件调节杠杆平衡

5.分析数据,总结平衡条件

6.测力计从竖直拉杠杆变成倾斜拉杠杆,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因为拉力的力臂变小了)

7.判断条件改变时,杠杆的平衡

8.需要多次实验(只做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不具普遍性)

9.实验评估

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用公式表示:

F1L1=F2L2

实验20: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测量器材的选取(测量仪器:

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

2.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绳子

3.滑轮组的绕线

4.计算绳子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看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绳子自由端就费几倍的距离)

5.滑轮组有用功的计算(W有用=Gh)

6.滑轮组总功的计算(W总=Fs)(2012年1次,2011年1次)

7.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η=

×100%=

×100%)

8.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机械间的摩擦力、动滑轮的重力有关)

9.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控制动滑轮的重力相同,通过改变所吊钩码的数量,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吊钩码重力的关系;

(2)控制动滑轮组所吊起钩码数量相同,通过改变动滑轮的数量,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力的关系

10.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1.数据分析与结论的总结

实验21:

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1.测量器材:

(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

2.在该实验中测力计的拉力方向与斜面平行,且测力计匀速运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与斜面的摩擦力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①探究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控制斜面的粗糙程度与物体的重力相同,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

②探究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物体的重力相同,改变斜面的粗糙程度;

③探究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

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与粗糙程度相同,改变物体的重力;

4.在该实验中,克服物体自身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

(W有=Gh)

5.在该实验中,沿斜面的拉力所做的功是总功(W总=Fs)

6.机械效率的计算

7.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8.知道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楼梯、盘山公路等)

实验22: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秒表和天平)

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实验前应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4.选用相同热源的目的(方便比较物质热量的多少)

5.搅拌器的作用(使液体受热均匀)

6.温度计的读数

7.根据实验数据作图

8.在实验中,可以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

9.在实验中,也可能通过观察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10.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控制物质的质量与初末温度相同,改变物质的种类)

11.水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实验23: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的关系

1.画电路图或连接实物图(连接时开关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要接到阻值最大处)

2.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

3.电流表问题分析(①如果电流表反向偏转,说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②如果正向偏转幅度过小,说明量程选择过大;③如果正向偏转过大,到达右边没有刻度处,说明量程选择过小)

4.电路故障分析

5.多次实验的目的(换用不同的灯泡多次测量保证总结得出的实验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

6.实验设计的完善

7.实验评价和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实验2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各点间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1.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连接(连接时开关要断开)

2.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

3.电压表问题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电压表指针反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②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小,说明量程选择过大;③电压表指针正偏过大,到达右边没有

刻度处,说明量程选择过小)

4.电路故障分析(①闭合开关后,如果灯不亮,有可能是断路或短路;②如果短路,则电压表无示数;③如果断路,则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

5.改变电源电压或换用不同的灯泡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总结得出的实验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

6.选择不同小灯泡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7.实验设计的完善

8.实验评价和数据分析

实验结论:

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实验25: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电路连接(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阻值要最大,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2.转换法的应用(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导体中电流的大小或灯泡的亮暗来判断导体电阻的大小)

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选取横截面积、长度均相同的不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

(2)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导体.

(3)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选取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

(4)探究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对同一个导体进行加热

5.实验数据的分析

实验结论:

导体电阻的大小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实验拓展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_;

(2)①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长度关系时,应控制导体粗细、材料不变;②在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粗细的关系时,应控制导体长度与材料不变,我们采用的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至今为止,好多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请举两例:

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②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选用实验器材:

为了验证猜想二,则应从上表中选取导体ABC(填写导体代号)来进行试验;

(4)根据你掌握的电学知识,你认为电阻的大小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实验26: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实物电路的连接

2.电路连接错误的判断(常见的错误有:

滑动变阻器同时接入下方或上方接线柱、电压表或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等)

3.实验操作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位置和开关的状态(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大值、开关在连接电路时要处于断开状态)

4.电表的读数

5.实验步骤的设计及补充

6.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阻值

(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证电阻阻值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7.电阻

的计算

8.电路故障分析

9.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遵循普遍规律,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总结: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本实验还可以考查以下命题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__,滑动变阻器应滑至___阻值处.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那么电路的故障可能是_____.

(3)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得出___.

实验27:

伏安法测电阻

1.实物电路的连接或错误判断

2.电路连接时滑动变阻器的位置和开关的状态(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大阻值处、开关在连接电路时要处于断开状态)

3.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

4.电路故障分析

5.实验步骤的设计及补充

6.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测小灯泡的电阻需多次测量,是为了找小灯泡的电阻与灯丝温度变化的规律;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则需要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7.根据

计算电阻或列出电阻的表达式8.特殊方法测电阻

实验28: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电路图的连接(电路图连接中应该注意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的接法、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

2.电路连接错误的判断(

3.实验操作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位置和开

关的状态(连接电路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大值、开关在连接电路时要处于断开状态,这么做都是为了保护电路,防止电路接通时电流过大烧坏灯泡,甚至烧坏电流表)

4.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

5.电路故障分析

6.以U-I图像分析.

a.图像上选取数据并进行计算.

b.形成曲线的原因分析(温度升高、阻值变大)

7.能否用多次测量求出的电功率的平均值作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a.多次测量不是为了减小误差,是为了找电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及亮度规律

b.额定功率为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功

率,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8.计算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29:

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