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43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1250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能会使学生变成“书呆子”。

上述事实表明()。

A、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B、教育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C、教育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

D、教育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效果。

考试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是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又会使学生变成“书呆子”,是伴随考试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是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教育目的概念与意义

【答案】:

A

【解析】: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3.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作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是()。

A、杜威

B、皮亚杰

C、舒尔曼

D、谢夫勒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杜威提出了教育适应生活理论。

4.研究表明,能够激起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是()。

A、教师的赞赏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父母的奖励

D、同学的钦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内部学习动机是由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教师的赞赏和父母的奖励都属于外部学习动机。

而只有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5.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感觉对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适应

D、联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感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点为感觉的特性。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学习迁移的定义

【答案】:

A

【解析】: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人们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暗适应

B、明适应

C、嗅觉适应

D、感觉对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感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为明适应。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的表现。

8.若有人给你起绰号,你不做任何反应,绰号就不会流传。

这符合操作性行为的()。

A、正强化规律

B、负强化规律

C、消退规律

D、惩罚规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消退指如果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没有得到强化,则该行为发生的概率会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一行为发生的概率。

题中不做任何反应,绰号就不会流传,属于一种消退。

9.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其中效果律指当联结建立时,导致满意结果的联结会被加强。

而导致烦恼结果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属于满意的结果,因此体现了效果律。

10.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隐性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依据课程的任务,可将其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其中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11.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C

【解析】:

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形式。

环境陶冶法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题干中利用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属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属于情感陶冶法。

1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C

【解析】: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13.为了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

某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以收集相关信息。

该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B

【解析】: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题干中教师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14.“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句话出自()。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含义

【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15.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这是一种()。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塑造法

C、系统脱敏法

D、肯定性训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答案】:

C

【解析】:

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由题干可知,通过让害怕猫的学生逐渐摆脱对猫的恐惧属于系统脱敏法。

1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

B

【解析】:

测验是指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和评定,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通过测验可以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

因此,正确答案选B。

17.从整体看,中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发展阶段。

A、失衡

B、平稳

C、第一高峰期

D、第二高峰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D

【解析】:

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期。

在这两个高峰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18.小高老师教学责任很强,但教学不讲究方式,对学生的意愿不注意听取,学生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

由此推测小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师生关系。

A、放任型

B、专制型

C、民主型

D、权威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答案】:

B

【解析】:

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命令、疏远为中心和行为特征的。

1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是()。

A、狗熊练习投篮动作

B、吃杨梅时唾液分泌增加

C、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D、服用兴奋剂后比赛取得好成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6节>学习的内涵

【答案】:

A

【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吃杨梅分泌唾液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

由适应、疲劳、药物等引起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C项属于感觉适应,D项属于药物引起的行为改变,都不属于学习。

2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6节>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

A

【解析】: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1.18世纪中期西方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讲座,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为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标志着教育学科规范、独立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儿》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答案】:

A

【解析】: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关于这道题目,其实主要就是一个时代背景的问题。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1632年)。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开始的标志。

22.小强很讨厌洗碗,也不喜欢吃蔬菜。

于是妈妈立下了一条规矩:

如果小强吃饭时能做到多吃蔬菜不挑食,则饭后可以不洗碗。

妈妈运用的手段是()。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代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负强化是指去掉一个不愉快刺激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洗碗对于小强来说是不愉快刺激,妈妈用取消洗碗来强化小强吃蔬菜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23.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  )。

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想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知觉

【答案】:

A

【解析】: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4.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此教师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阶段。

A、关注发展

B、关注学生

C、关注情境

D、关注生存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D

【解析】: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关心的问题是:

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怎么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5.某学生由于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种强化方式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B

【解析】: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26.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上。

A、阶段性教育活动

B、日常性教育活动

C、课外教育活动

D、校外教育活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

【答案】:

B

【解析】:

班级教育活动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上。

27.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壬戌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5节>我国现代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8.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内容和规模不断增扩,为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班级授课制出现并被推广应用。

中国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南宋末年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6节>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答案】:

C

【解析】:

中国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时为清朝末年。

29.有一位先哲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说明人格具有()。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特征

【答案】:

D

【解析】:

人格的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30.建立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体现了班级()管理。

A、平行

B、民主

C、目标

D、常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3节>班级管理

【答案】:

B

【解析】:

班级民主管理是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其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

要求包括:

①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②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如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

3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离不开教育,由此看来,在学生品德教育中,要做到()。

A、知行统一

B、渗透熏陶

C、集体性

D、一致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好的环境,要做到渗透熏陶。

32.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B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33.初三

(1)班在“每周一星”评比活动中,将本周乐于助人的同学照片张贴在光荣栏上。

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

B、实践指导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D

【解析】:

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包括奖励、评比、操行评定等。

题中的评比活动和张贴照片的奖励属于品德评价法。

34.“语知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这主要体现的是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又叫可接受性原则,要求教学的具体任务、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要符合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同时又鼓励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

35.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特征的是()。

A、古代学校教育

B、原始教育

C、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

D、社会主义社会学校教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

A

【解析】: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特征。

36.社会成员中哪些人能够享受学校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受教育机会怎样分,是由一定社会的()直接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文化水平

D、教育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37.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属于()。

A、积极的课堂行为

B、消极的课堂行为

C、中性的课堂行为

D、恶劣的课堂行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群体动力

【答案】:

B

【解析】:

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

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指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38.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思考时间较长且错误较少,这与他的认知方式有关,这种认知方式为()。

A、辐合型

B、发散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C

【解析】: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

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这种类型的学生解答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在解决高层次问题时占优势。

39.李苗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她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她看笼子里的猫并接近猫,最后让她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教师对该生所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

A、理性情绪法

B、来访者中心疗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答案】:

D

【解析】:

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的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40.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D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