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592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4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针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针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针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针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docx

《针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docx

针灸

一、针灸

(一)毫针法

1、进针手法

进针时,左手应按压在穴位周围的皮肤上,这样既可固定穴位,减轻疼痛,又可以挟持毫针,使针身挺直,易于进针。

(1)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指甲,垂直切压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贴指甲边缘,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刺入应达到的深度(图24)。

短针时多用,大部分体穴用这种方法。

(2)夹持进针法:

先用酒精棉球裹住针尖,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图25)。

此法在肌肉丰厚的部位,需要长针时应用。

(3)提捏进针法:

左手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图26)。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表部位(如面部)。

(4)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旁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图27)。

此法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如腹部)。

2、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1)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穴位,适用于人体的大部分的穴位,尤其肌肉丰厚的部位。

(2)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穴位,适用于皮肉较浅、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位或骨骼边缘的穴位。

(3)平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刺入穴位。

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头、胸、胁肋部。

3、行针手法

(1)提插:

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上提下插。

提插幅度大、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提插幅度小、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

(2)捻转: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捻转幅度大频率快的,刺激量就大;捻转幅度频率慢的,刺激量就小。

针刺手法除了最基本的提插捻转外,常用的辅助手法有刮柄法、弹针法、震颤法。

刮柄法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身,使针固定,右手拇指抵住针尾,用食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以增强针感。

弹针法是以手指轻弹针柄。

震颤法是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

(3)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患者所感到的酸、麻、重、胀,操作者则有针下沉紧,如鱼吞钩之感。

得气是经络气血对治疗的应答反应,是补虚泄实,调整气血的基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如果行针时,医者针下松、虚、穴、滑,这是气未至的表现(不得气),可能与下列因素菜关:

①体质虚弱;

②精神抑郁消沉;

③取穴不准;

④进针、行针角度不正确;

⑤患者体位不当;

⑥气候寒冷、潮湿,令人不适。

如果属于体质虚弱,则可以采取留针、温灸、按摩、提插捻转等方法激发经气。

4、针刺的补泻主要针刺补泻手法见表7。

表7主要针刺补泻手法简表

补泻名称补法

泻法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

幅度小,频率慢幅度大,频率快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

较轻

较重

疾徐补泻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

开阖补泻出针后揉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孔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

经而刺经而刺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平补平泻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5、留针与出针进针行针后,将针留置穴位不动,以加强针感,留针时间多为10~20分钟。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出完针后,应检查针具的数量,以免遗漏,造成事故。

6、注意事项

(1)过度饥饿、疲劳、紧张者不宜针刺。

体弱者不宜强刺激,可采取卧位。

(2)经常检查针具,剔除生锈、变钝、带钩的针具。

(3)有皮肤瘢痕、肿瘤、溃疡、感染的部位不宜针刺。

(4)妊娠期、月经期不宜针刺入腹部、腰骶部腧穴。

失眠

一、主要表现

失眠是指至少连续3周以上不能经常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轻者就寝之后难以入睡,或是补救时醒,或补救后易醒,醒后难以再补救,甚至彻底不眠。

失眠对形神美容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美容问题,比如精神委靡,目光暗淡,脱发,皮肤晦暗无光泽,面容憔悴,黑眼圈,眼袋等均和失眠关系非常密切。

良好的睡眠是皮肤美容,精神焕发的基本条件,形神美容都要靠睡眠来调整。

二、病因病机

1、西医认为

失眠有心理性的;有伴发于精神疾病的,有因药物或酒精引起的,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的。

2、中医认为

本病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心肝心旺,扰动心神;或心胆气虚,善惊易恐,神魂不安,或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血不养神;或肾阴不足,心火内炽,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盛,相火扰动君火;或饮食不节,宿滞痰火,胃不和则卧不安。

三、辨证施治

(一)心脾两虚型

1、主要证候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饮食无味,四肢倦怠,精神疲惫,舌质淡,脉细弱。

2、经络治疗

毫针:

脾俞、心俞、神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

针行补法。

可以配合艾灸。

穴位注射:

脾俞、心俞、足三里。

用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取2~3穴。

进外地得气抽无回血后,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皮肤针:

胸椎5~12两侧两傍晚、腰骶部、小腿内侧、足三里、神门、内关、中脘。

用皮肤针轻轻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条件许可下,宜在晚上睡觉前1~2个小时给予治疗。

耳针:

皮质下、交感、心、脾、神门。

刮痧:

大椎、大杼、膏肩俞、神堂。

配穴:

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申脉。

按摩:

安神法(见前自我保健美容按摩),头部,脚部,下肢脾经,上肢心经。

艾灸:

百会。

于每昨睡前用艾卷在百会穴悬灸10~15分钟,阴虚者不宜。

3、常用方药

归脾汤加减:

酸枣仁15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黄芪30克,龙眼肉30克,白术30克,党参15克,远志3克,甘草3克。

中成药:

归脾丸。

外用剂:

丹参、白芍、夜交藤各15克,朱砂8克,酸枣仁、远志各10克。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临睡前取药15克左右,以麻油适量调和成糊状,敷于脐中,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二)心胆气虚型

1、主要证候多梦易醒,胆怯心悸,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象弦细。

2、经络治疗

毫针:

定神针(定神Ⅰ:

印堂上0.5寸;定神Ⅱ及定神Ⅲ:

两目平视,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针行补法,内关、神门、心俞、胆俞可加灸。

穴位注射:

足三里、心俞、胆俞。

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

皮肤针:

同“心脾两虚型”。

耳针:

皮质下、神门、心、胆。

刮痧:

同“心脾两虚型”。

按摩:

脚部、手部、头部、上肢心经、心包经、下肢胆经。

3、常用方药

酸枣仁汤加减:

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2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石菖蒲6克、知母10克、党参15克、朱砂1克。

中成药:

安神定志丸。

外用剂:

珍珠层粉、紫丹参、硫磺各10克。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临睡前取本散1克,放入脐中按紧,外以胶布固定。

再取药末适量,用食醋调敷于膻中、气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三)阴虚火旺型

1、主要证候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烦热,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2、经络治疗

毫针:

前顶、后顶、络却、内关、神门、劳宫、三阴交、太溪、太冲,每次取穴4~5个,针行平补平泻。

皮肤针:

后颈部、胸椎5~10两侧、腰骶部、内关、三阴交、太溪。

耳针:

心、肾、肝、神门。

刮痧:

腰椎1~2及其两侧,心俞,三阴交,太溪,内关,神门。

按摩:

脚部、上肢心经和心包经、下肢肾经。

3、常用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2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丹皮6克,泽泻6克,黄连6克,阿胶9克,灸甘草4克。

中成药:

天王补心丹。

外用剂:

朱砂、石菖蒲、蜂蜜各50克,石菖蒲研细末,与其余两味共调成花生米状药饼,敷贴于涌泉穴。

每天换药1次。

(四)胃腑不和型

1、主要证候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嗳气,矢气恶臭,大便不爽,睡眠不安,辗转反侧,舌苔厚腻,脉弦滑。

2、经络治疗

毫针:

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厉兑、隐白、针宜泻法。

皮肤针:

胸椎5~12两侧、足三里、内关、天枢。

刺激强度中等。

耳针:

脊柱两侧(颈椎—尾椎),下腹部,脐侧区,中脘,足三里。

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出现痧痕为止。

重点刮胸椎5~12两侧,再刮下腹部、脐侧区。

按摩:

腹部、足太阳经背俞穴、胃经、脾经。

3、常用方药

保和丸加减:

神曲12克、焦麦芽4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6克,莱菔子4克,连翘6克,大黄9克。

中成药:

保和丸。

外用剂:

焦三仙(神曲、麦芽、山楂)各30克,槟榔、大黄各10克,芒硝20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1~2克,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中脘、神阙穴,用胶布固定,然后加上热水袋热敷5~10分钟,每天换药。

(五)肝火上扰型

1、主要证候睡眠不实,多梦,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脉弦数。

2、经络治疗

毫针:

定神针、前顶、后顶、络却、风池;内关、劳宫、神门;阳陵泉、太冲、行间、足窍阴。

每次每组取2个穴位,针行泻法。

皮肤针:

后颈部、胸椎15~19两侧、腰骶部、大椎、风池、期门、三阴交、太冲,重度刺激。

耳针:

耳尖放血,肝、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刮痧:

同“阴虚火旺型”。

按摩:

手部、脚部、肝经、心包经。

3、常用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导赤散加减: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生地黄9克,柴胡6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9克。

中成药:

龙胆泻肝口服液。

外用剂:

吴茱萸、菊花各20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先用温水泡洗脚部,并且将脚掌揉搓至发热,取10克药末,用蛋清调敷于涌泉穴以胶布固定,夜敷晨揭,连用10天。

(六)痰火扰心型

1、主要证候胸闷,心烦,不寐,恶心,头重目眩,舌苔黄腻,脉滑数。

2、经络治疗

毫针:

内关、神门、劳宫;前顶、后顶、络却;中脘、脾俞、胃俞、心俞、肝俞;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次每组取穴2个。

针用泻法。

穴位注射:

中脘、丰隆。

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1毫升,每日1次,7次为1次疗程。

皮肤针:

胸椎5~10两侧、腰骶部、大椎、风池、中脘、内关、足三里。

中等强度刺激。

耳针:

耳尖放血。

脾、胃、胆、心。

按摩:

足太阳经背俞穴(重点在脾俞、胃俞、胆俞、心俞),摩腹(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神阙)、胃经、胆经。

3、常用方药

温胆汤加减:

陈皮9克,半夏6克,茯苓5克,枳实6克,竹茹6克,炙甘草3克。

外用剂:

生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备用。

用时取药末5克放入神阙穴,以胶布固定。

四、饮食起居

1、饮食宜忌

调配膳食,不寐者不论虚实寒热均不宜烟酒、咖啡、浓茶,不宜食用大辛大热、大寒大凉、食性偏颇明显的食物,以不耗气、不动火,平和的食品为主。

勿拘泥于“养心安神”的思路,应辨证为先。

(1)心脾两虚

宜食龙眼肉、山药、大枣、莲子、荔枝、葡萄、黄鳝、牛乳、猪肝、猪血等。

不宜生冷、寒凉。

食疗举例:

龙眼、莲子、百合、冰糖各20克。

将前三者洗干净,与冰糖共放入碗中,加足水,隔笼蒸透,即可食用。

(2)心胆气虚

宜食龙眼肉、猪心、莲子、小麦、牛乳、牡蛎等。

不宜生冷、寒凉。

食疗举例:

野山参5克,龙眼肉200克,高粱酒1000毫升,将野山参、龙眼肉浸泡在高粱酒中。

并加冰糖适量。

加盖密封。

半个月后,可早晚各饮20毫升。

(3)阴虚火旺

宜食清润滋补之品,葡萄、梨、苹果、香蕉、柑橘、枇杷、杨桃、猕猴桃、西瓜、菠菜、空心菜、百合、莴笋、银耳、燕窝、鸭肉、鲍鱼、龟、甲鱼等。

不宜温补性热之品。

食疗举例:

枣仁、玉竹各20克,灯心草6克,糯米200克,先将枣仁、玉竹、灯心草洗干净,并用纱布包扎,放入锅中与糯米同煮成粥,粥成之后,捞出纱布包即可食用。

(4)胃腑不和首先要减食,节食。

宜食清淡稀薄的白粥、汤面条、面包、蔬菜、柑橘、山楂等。

不宜油腻、粘腻、寒凉冷滞的食物,如糯米、肉汤、肉类、煎炸、花生、核桃、鸡蛋、柿子等。

食疗举例:

神曲10克,红茶末5克,神曲切成粗末,锅中微炒,勿焦,与红茶末混合,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

可反复冲泡,味淡即止。

(5)肝火上扰

宜食清淡性寒之品,如西瓜、梨、枇杷、杨桃、黄瓜、苋菜、芹菜、菠菜、茄子、绿豆等。

食疗举例:

杭菊花10克,乌龙茶3克,滚水冲泡,待茶饮用。

(6)痰火扰心同“肝火上扰型”。

失眠虚证重在心脾肝肾,饮食当以补益气血,养阴清补之品。

失眠实证常和食滞痰浊、火热内扰相关,饮食当以消导清淡,清热降火之品。

2、起居护理

不寐一证和情绪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应从几方面加以疏导:

心理咨询,倾诉交流,游出玩水,娱乐欣赏等。

虚证应注意饮食调养;实证要加强运动锻炼,畅达血脉,促进代谢;热证尤其要注意情绪调理。

睡前不看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书报,不谈感兴趣的话题。

五、生活美容

根据皮肤性质以及肤色改变,在调整失眠的同时,生活美容的皮肤护理是必要的,强调使用眼霜、滋润营养霜。

郁证

一、主要表现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

症状表现因人而异,较为复杂。

多见于脏气素虚,体质偏弱,性格敏感多疑、压抑内向、心理暗示较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

常见心情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怒易哭,善太息,失眠,咽喉异物感,食欲不振,胃痛、胁痛、头痛、月经不调、易患子宫肌瘤、乳腺增生肿瘤等。

本证非常影响神采容貌,会引起一系列美容问题:

表情抑郁或呆滞、面部郁胀、肥胖、消瘦、黄褐斑、脱发、早衰等等。

如果忽视对郁证的调治,将使许多美容问题难以解决。

二、病因病机

多因不良情绪刺激(如谋虑不遂、忧思郁怒、悲愁恐惧等),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导致湿、痰、热、食、血郁结,相因或相兼为病。

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是其本,七情损伤,气、血、湿、痰、热、食郁结是其标。

病久尚可进一步伤及心脾肾,甚至导致虚损重证。

本病大致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慢性咽炎等。

三、辨证施治

(一)肝气郁结型

1、主要证候

精神抑郁,情绪不稳定,善太息,胸闷胁胀,脘痞嗳气,月经不调,经前紧张,乳胀,少腹痛,舌苔薄白,脉弦。

2、经络治疗

毫针:

期门、章门、膻中、肝俞、膈俞、地机、三阴交。

针宜泻法,可灸。

穴位注射:

期门、肝俞、内关、三阴交、太冲。

维生素B1注射液50毫克及维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混合后使用。

每次取3个穴,分别注射等量药液。

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皮肤针:

后颈部、胸椎7~10两侧、章门—期门—急脉的肝经循行路线。

耳针:

肝、胆、心、神门。

刮痧:

分为三组:

一组为风池、膈俞、肝俞、胆俞;二组为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三组为膻中、中脘。

先刮第一组,再刮第二组,均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第三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按摩:

斜擦胸胁,按摩下肢肝经及胆经、上肢心包经、足太阳经背俞穴(重点是厥阴俞至胆俞部分)。

3、常用方药

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当归6克,白芍9克,茯苓6克,白术6克,炙甘草4克,香附6克,陈皮6克,生姜3片,薄荷3克。

中成药:

逍遥丸。

(二)肝郁化火型

1、主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呕恶吞酸,口苦口干,胸闷胁胀,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2、经络治疗

毫针:

风池、肝俞、胆俞、阳陵泉、太冲、行间。

针行泻法。

皮肤针:

后颈部、骶部、内关、太冲、行间;重度刺激,必要时指尖放血。

耳针:

耳尖、肝、胆、大肠、胃。

刮痧:

章门、期门、带脉、肝俞、心俞,刮痧配合穴位按摩。

重度刺激。

按摩:

头部、脚部、下肢肝经、上肢心包经。

3、常用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9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当归9克,生地12克,丹皮9克,栀子9克,夏枯草10克,黄芩9克,甘草4克。

中成药:

牛黄上清丸。

外用剂:

生大黄、胆南星各等量,加醋熬膏,熬贴于涌泉、行间、阳陵泉上。

(三)气郁痰阻型

1、主要证候咽喉不适,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胁闷胀,舌苔白腻,脉弦滑。

2、经络治疗

毫针:

膻中、丰隆、三阴交、间使、太冲、鱼际、神门。

每次取穴3~5个,针宜平补平泻。

皮肤针:

后颈部、胸椎3~8两侧、气管两侧、太渊、合谷、天突。

耳针:

咽喉、肝、心、内分泌、神门。

刮痧:

第一组是大椎、肺俞、肝俞、膈俞。

第二组天柱、天鼎、廉泉、合谷、三阴交。

用刮痧法、撮痧法。

先用泻法刮第一组,再用撮痧法拧挤第二组,均要出现痧痕。

按摩:

①颈前部取人迎、水突、局部敏感压痛点,以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侧线:

喉结旁开1分处直下;第二侧线:

第1、3侧线的中间直下;第三侧线:

喉结旁开1.5寸直下)患者仰卧位,颈部略向后仰。

医者先于患者咽喉部三条侧线施用一指禅法或拿法,往返数次,然后揉人迎、水突、敏感点。

时间约10分钟,手法要轻快柔和,使患者喉肌放松,喉黏膜有湿润感。

②项部取风池、哑门、风府。

患者坐位,头稍向前倾,医者用一指禅推法双手推风池。

再单手用一指禅推法推哑门、风府。

每穴位2分钟,然后拿风池以及项部颈椎风侧,往返4~5次,最后揉两侧胸锁乳突肌,时间约4分钟。

③手部、上肢肺经、下肢脾经及肝经。

3、常用方药

半夏厚朴汤:

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苏叶6克,生姜9克。

(四)忧郁伤神型

1、主要证候

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悲伤欲哭,数欠伸,心烦不得卧,坐卧不宁,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经络治疗

毫针:

膈俞、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

针行平补平泻法。

穴位注射:

心俞、肝俞、足三里。

每次取两个穴位,当归注射液4毫升,每次每穴1毫升,交替选穴。

皮肤针:

胸椎5~10两侧,后项部,骶部、小腿内侧、神门、心俞、肝俞、脾俞、百会。

耳针:

心、肝、内分泌、神门、皮质下。

刮痧:

分三组穴位:

第一组为风池、心俞、脾俞、肾俞、次髎;第二组为中脘、气海、关元;第三组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用刮痧、点揉法。

先刮第一组,再刮第二组,均至出现痧痕为止。

然后点按第三组穴法,每穴3~5分钟。

按摩:

脾经、心经、心包经。

3、常用方药

甘麦大枣汤加减:

浮小麦15克,甘草9克,大枣7枚,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

中成药:

柏子养心丸合逍遥丸。

(五)气滞血瘀型

1、主要证候

性郁抑郁,每感多疑,斤斤计较,烦躁易怒,时常有腹痛、头痛、胁痛等,妇女常有痛经,经血紫暗,瘀血块较多,舌质瘀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2、经络治疗

毫针:

膈俞、肝俞、章门、期门、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每次选5个穴位,针行平补平泻法。

可以配合艾灸或拔罐。

穴位注射:

太冲、三阴交。

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1~2毫升,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

皮肤针:

胸椎5~12两侧,骶部,胁肋肝经循行部位,厥阴俞、肝俞。

耳针:

肝、交感、内生殖、内分泌。

刮痧:

大椎、大杼、膈俞、肝俞、血海、三阴交、曲泉。

按摩:

穴位按摩:

章门、期门、肝俞、膈俞、血海、三阴交,以酸胀为度。

局部按摩:

脚部,任脉,下肢肝经,上肢厥阴经。

3、常用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9克,香附6克,茯苓12克,白芍9克,桃仁6克,红花6克,当归6克,生地黄9克,川芎9克,甘草3克,桔梗4克。

中成药:

逍遥丸合益母草膏。

外用剂:

香附、郁金、小茴香、丹参各10克,蒲黄、五灵脂各3克,上药研细末,用酒调成糊状,用胶布敷于关元、神阙穴。

(六)心脾两虚型

1、主要证候

多思善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悲忧善哭,面色无华,口唇色淡,不思饮食,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经络治疗:

参考不寐“心脾两虚型”。

3、常用药物:

参考不寐“心脾两虚型”。

(七)阴虚火旺型

1、主要证候心烦易怒,眩晕心悸,五心烦热,少寐,遗精腰酸,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2、经络治疗参考不寐“阴虚火旺型”。

3、常用方药参考不寐“阴虚火旺型”。

四、饮食起居

1、饮食宜忌饮食以清淡爽口、食性平和为宜。

戒油腻肥甘厚味,以防气机壅滞,不利解“郁”。

(1)虚证

郁证属于虚证者(加忧郁伤神、心脾血虚等),饮食应注意补益扶正,增加乳类、蛋类、鱼类、瘦肉的摄取,但应补中有疏,在食物烹调方法及食物品种的选择时应以易于消化为原则。

食疗举例:

甘麦二枣粥:

甘草25克,小麦50克,大枣10个,酸枣仁(炒)15克,粳米100克,将甘草、小麦、大枣、酸枣仁煎沸20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粳米煮熟即可。

(2)实证

郁证属于实证者(如肝郁、血瘀、痰阻等),极易化热、化火,继而伤阴耗血,体阴不足,肝用更强或病及他脏。

应忌食辛辣助热之品,如辣椒、韭菜、生葱、生蒜等以及羊肉、狗肉温热大补等物,尤其是偏于阴虚、内热,“郁”象明显者。

肝病极易传脾,故郁证保脾、实脾非常重要,在饮食上应做到饭吃八成、清淡而易于消化、不食寒凉、苦寒,即便是郁热明显,也不可过于寒凉,以防气机因寒而郁滞。

理气开郁的膳食味多辛香,取其辛散走散之性使气机条达。

同时宜少佐以酸式盐甘之味以养肝体。

如果辛香、酸甘比例失调,反而会引起助热化火或助湿困脾之弊。

烟、酒、浓茶、咖啡均属兴奋之品,郁证患者多有睡眠困难、当避忌。

但是情绪忧郁低沉明显时,可适当用之。

2、起居护理

(1)应注重情绪背景,重视精神调养,这是治疗郁证的基础,如果忽视这一点,一味地吃药、针灸等治疗,基本不会受到什么效果,所谓“心病还要心药医”,医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患者要培养兴趣,怡情自遣;游山玩水,转移思绪;交流倾诉,一吐块垒。

(2)郁证患者强调增加体育运动、体力活动、户外活动,意在畅达血脉,舒畅气机。

五、生活美容

根据皮肤性质进行皮肤护理。

郁证患者应注意防晒。

良好的形象设计、化妆是调整心态,增强自信的重要手段。

因此,郁证患者应注重外在美,对于郁证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便秘

一、主要表现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经常便秘,腑气不通,浊气上泛,代谢滞缓,毒不经排泄不畅,对形神有较大影响,使得形“浊”而神“昏”,进而影响到美容。

经常便秘最容易出现以下美容问题:

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皮肤粗糙,油腻,面色不华,痤疮,肥胖,口臭等,尤其女性,如果经常便秘,很难有光泽细腻的皮肤。

二、病因病机

多食辛辣热性的食物或素体阳盛或热病之后均可以导致胃肠积热,热燥津亏,大肠失润而致便秘。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久坐少动,均可致气机郁滞,传导不通,糟粕不行。

劳倦过度,汗出过多,年高津衰;素体阴虚等均可以造成阴虚津亏,大肠失润。

病后、术后、产后拆借血过多均可致气虚传导无力,血虚大肠失荣。

素体阳气虚弱;过多进寒凉苦寒之品,致使脾胃阳虚。

二者均可致阴寒内盛,胃肠凝滞,大便不通。

三、辨证施治

(一)热积便秘

1、主要证候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腹部胀满,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经络治疗

毫针:

天枢、关元、上巨虚、曲池、支沟。

针用泻法。

穴位注射:

支沟、上巨虚。

生理盐水各注入2~4毫升,隔日1次。

皮肤针:

胸椎8~12两侧、腰骶部、下腹部、足三里、天枢、支沟。

采用较重的刺激手法。

耳针:

耳尖放血,大肠、直肠、角窝中(便秘点)、肺。

刮痧:

第一组穴位为大肠俞、小肠俞、次髎;第二组穴位为天枢、腹结、气海、关元。

用刮痧法,先刮第一组,再刮第二组,均刮至出现痧痕。

此法适合各证型便秘。

热秘者再加上水道(左)、归来(右)、丰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