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379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docx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

系解期末复习重点

1.心的位置:

胸腔中纵膈内

2.心的外形:

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条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心尖切迹、房室交点。

3.Koch三角:

右心房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间的三角区。

4.三尖瓣复合体:

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5.隔缘肉柱:

前乳头肌根部有1条肌束横过室腔至室间隔的下部,称隔缘肉柱,形成右心室流入道的下界,有防止心室过度扩张的功能。

6.心间隔:

房间隔、室间隔、房室隔。

7.心传导系:

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网。

8.心的血管:

1)左冠状动脉

1前室间支:

左室前支、右室前支、室间隔前支

2旋支:

左缘支、左室后支、窦房结支、心房支、左房旋支

2)右冠状动脉

窦房结支、右缘支、后室间支、右旋支、右房支、房室结支

3)心的静脉

1冠状窦:

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

2心前静脉

3心最小静脉

9.心包:

包裹在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膜性结构。

10.纤维心包:

由坚韧的纤维性结构组织构成,上方包裹出入心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上腔静脉和肺静脉的根部,并与这些大血管的外膜相延续。

下方与隔的中心腱愈着。

11.浆膜心包:

位于心包腔的内层,又分脏、壁两层。

壁层衬贴于纤维性心包的内面,与纤维心包紧密相贴。

脏层包于心肌的表面,形成心外膜。

12.心包腔:

脏、壁两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的根部互相移行,两层之间的潜在性腔隙称心包腔。

动脉

肺动脉干:

左肺动脉、右肺动脉

升主动脉:

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

(1)头臂干:

左颈总动脉、左锁下动脉

(2)左颈总动脉:

①颈内动脉

②颈外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面动脉、舌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

(3)左锁骨下动脉:

①椎动脉

②胸廓内动脉:

肌膈动脉、腹壁上动脉、肋间前动脉

③甲状颈干:

甲状腺下动脉、肩甲上动脉

④肋颈干

(4)腋动脉:

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

(5)肱动脉:

肱深动脉:

斜向后下外方走形,伴桡神经沿桡神经沟下行。

(6)桡动脉:

掌浅支、拇主要动脉

(7)尺动脉:

骨间总动脉、掌深支

(8)掌浅弓:

由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

(9)掌深弓:

由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

(10)胸主动脉:

①壁支:

肋间后动脉(9对)、肋下动脉(1对)、隔上动脉(1对)

②脏支:

支气管支、食管支、心包支

(11)!

期末论述题考动脉,个人认为考这个,不过仅供参考,以下是简单概括,这个需要重点看看书!

腹主动脉:

①壁支:

膈下动脉→肾上腺上动脉、腰动脉(4对)、骶中动脉(1对)

②脏支:

成对:

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

不成对:

A.腹腔干:

a.胃左动脉b.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

c.脾动脉:

胰支、胃后动脉、胃短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脾支

B.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结肠动脉(至阑尾的分支为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12)髂内动脉:

①壁支:

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

②脏支:

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下动脉(下为输尿管)、阴部内动脉

(13)髂外动脉:

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

(14)股动脉(股三角内):

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

(15)腘动脉(腘窝内):

膝上内、外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外动脉

(16)胫后动脉:

腓动脉,足底内侧、外侧动脉

(17)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静脉

(1)浅静脉:

面静脉、颞浅静脉、颈前静脉、颈外静脉

(2)面静脉:

①缺少静脉瓣②通过眼上眼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

③通过面深静脉经眼下静脉与翼静脉丛和海绵窦相通

因此,将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3)颈外动脉:

颈部最大浅静脉

(4)静脉角:

头臂静脉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向外的夹角称静脉角,有淋巴导管注入。

(5)上肢静脉:

①头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注入腋静脉

②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注入腋静脉

③肘正中静脉:

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④前臂正中静脉

(6)奇静脉:

起始右腰升静脉

行程穿右膈脚入胸腔,T4高度钩绕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收集 胸后壁食管支气管等静脉血(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椎静脉丛)

(7)下肢静脉:

①小隐静脉:

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注入腘静脉。

②大隐静脉:

在足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8)腹盆部静脉:

①髂外、内、总静脉,

②下腔静脉:

a.壁支:

隔下静脉(1对)、腰静脉(4对)

B.脏支:

睾丸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脉

(9)肝门静脉系

①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

②走行: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经肝门入肝

③特点:

无瓣膜起端和末端皆为毛细血管

④属支: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⑤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

a.食管腹段粘膜下的食管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胃左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之间。

b.直肠静脉丛形成肝门静脉系的直肠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系的直肠下静脉和肛静脉之间。

c.脐周静脉网形成肝门静脉系的附脐静脉与上腔静脉系的胸腹壁静脉和腹壁上静脉或与下腔静脉系的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下静脉之间的交通。

d.椎内、外静脉丛形成腹后壁前面的肝门静脉系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的肋后静脉和腰静脉之间的交通。

淋巴系统

1.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其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故通透性大。

分布全身(脑、脊髓、脾髓、骨髓、软骨、上皮、牙釉质、角膜与晶状体等)

2.淋巴管:

由毛细淋巴管汇集而成,在全身各处分布广泛,根据走行位置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3.淋巴干:

淋巴管在向心回流途中逐渐汇合形成较粗大的淋巴干

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它们是左、右颈干,左、右锁骨下干,左、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和单个的肠干。

4.淋巴器官:

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

主要功能:

①滤过淋巴②产生淋巴③进行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5.局部淋巴结:

引流某一器官或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局部淋巴结。

6.胸导管:

全身最粗大的淋巴管道,长约30~40cm。

行程:

起始于第12胸椎前方的乳糜池,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

胸导管自乳糜池上行,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前方、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五胸椎高度逐渐偏向左侧,沿脊柱左侧缘继续上行,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然后弯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

在注入静脉角前,胸导管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

收纳范围:

胸导管通过六条淋巴干和某些散在的淋巴管,收集了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半(全身3/4部位)的淋巴。

7.右淋巴导管:

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收纳范围:

收纳上半身右侧半(约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

8.脾:

是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

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形态:

脾有膈、脏两面,前、后两端,上、下两缘。

视器

眼球

一、眼球壁

1.纤维膜(外膜)

1)角膜2)巩膜

2.血管膜(中膜)

1)虹膜2)睫状体3)脉络膜

名解:

1)眼房:

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

1)虹膜角膜角(前房角):

在前房的周边,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区域。

3.视网膜(内膜)

三层膜

1)视网膜虹膜部2)视网膜睫状体部。

1)2)为视网膜盲区

3)视网膜脉络膜部,为视网膜视区

三层细胞

1)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视杆细胞2)双极细胞3)节细胞

名解:

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盘):

视神经起始处有圆形的白色隆起,称视神经盘。

黄斑:

在视神经盘的颞侧偏下方约3.5mm处,有一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

二、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晶状体的调节

视远物时:

睫状肌舒张→睫状突移向外侧→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凸度变小

视近物时:

睫状肌收缩→睫状突移向内侧→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凸度变大

3.玻璃体

眼区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副器

结膜

1)睑结膜2)球结膜3)结膜上、下穹

当上、下睑闭合时,整个结膜形成囊状腔隙称结膜囊。

眼球外肌

名称

上睑提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外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作用

提上睑

内上

内下

外下

外上

前庭蜗器

外耳

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

外耳道检查:

须将耳郭拉向后下方

中耳

一、鼓室

六壁:

1.上壁:

鼓室盖壁

2.下壁:

颈静脉壁

3.前壁:

颈动脉壁

4.后壁:

乳突壁

5.外侧壁:

鼓膜壁

6.内侧壁:

迷路壁

鼓室内容:

听小骨:

锤骨、砧骨、镫骨(左右共6块)

二、咽鼓管: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

粗、短、直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内耳

一、骨迷路

1.前庭:

前庭窗、蜗窗

2.骨半规管:

前、后、外骨半规管

蜗轴:

骨螺旋板、螺旋板钩、蜗孔前庭阶

3.耳蜗:

鼓阶

蜗螺旋管:

绕蜗轴转两圈半

二、膜迷路

1.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斑、球囊斑—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2.膜半规管:

壶腹嵴—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3.蜗管:

螺旋器(名解)位于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是听觉感受器

P269,表15-2(可能考综合题)

神经系统总论(期末一个名解)

1.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2.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较长的突起常被绝缘作用的髓鞘和神经膜包裹,构成神经纤维。

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

3.灰质:

在中枢部,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聚集的部位,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故名灰质。

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皮质。

4.白质: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有类脂质,色泽亮白而得名。

位于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面的白质称为髓质。

5.纤维束:

中枢部,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6.神经节:

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7.神经核:

除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深部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8.神经: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而成粗细不等的神经。

9.神经外膜:

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

10.神经束膜:

结缔组织深入神经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为神经束膜

10.神经内膜:

包裹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11.网状结构:

在某些中枢部,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神经元胞体。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脊髓

一、位置与外形

(一)位置:

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三腰椎

(二)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上:

颈彭大,下:

腰骶膨大

表面6条纵沟:

前正中裂:

前正中较明显

后正中沟:

后正中较浅

一对前外侧沟:

脊神经前根走出

一对后外侧沟:

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

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

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

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三)脊髓节段:

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共31个节段,包括:

C1-8、T1-12、L1-5、S1-5、Co1(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内部结构

(一)中央管:

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灰质:

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中央灰质:

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

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

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灰质。

1.后角(尖部、基底部<感觉>):

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

1 后角边缘核(边缘层):

细胞分散,功能存在争议

2 胶状质:

与痛觉有关

3 后角固有核:

接受脊神经后根纤维,传导浅感觉的重要核团

4 背核(胸核):

(C8-L3)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2.中间带(内脏感觉与运动):

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

1 中间外侧核(考):

T1-L2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为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内脏运动)

2 中间内侧核:

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内脏感觉)

侧角:

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

3.前角(运动):

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1 内侧群(前角内侧核):

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2 外侧群(前角外侧核):

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前角运动神经元

1 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引起关节运动。

2 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作用于肌张力调节有关。

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肌肉失去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成为迟缓性瘫痪。

(三)白质:

灰质的外面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1.神经纤维包括:

传入纤维、传出纤维、上行纤维、下行纤维、脊髓固有纤维。

2.三个索:

1 前索:

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

2 后索:

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3 外侧索:

前、后外侧沟之间

3.白质前连合:

由横行的越边纤维组成

4.上行纤维(传导)束:

又称感觉传导束,主要是将后根传入的各种感觉信息向上传递到脑的不同部位。

纤维束名称

位置

起始

终止

功能

薄束

后索内侧部

同侧第5胸节及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薄束核

同侧下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后索外侧部

同侧第4胸节及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楔束核

同侧上半身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

外侧索边缘后部

同侧的胸核

小脑(经小脑下脚)

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觉

脊髓小脑前束

外侧索边缘前部

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

小脑(经小脑上脚)

脊髓丘脑侧束

外侧索

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背侧丘脑

传导痛、温觉的冲动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前束→背侧丘脑

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5.下行纤维(传导)束:

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

纤维束名称

位置

起始

终止

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髓处交叉(对侧)→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同侧骨骼肌随意运动,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髓处不交叉(同侧)→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

双侧躯干肌随意运动,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红核脊髓束

外侧索

对侧红核

经中继后止于前角运动细胞

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调节屈肌的活动和肌张力

前庭脊髓束

前索

前庭神经外侧核

前角运动细胞

兴奋伸肌,抑制屈肌,调节身体平衡

网状脊髓束

前索和外侧索

网状结构

脊髓灰质

兴奋或抑制α和γ运动神经元,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

前索

中脑上丘

颈髓上段

~

参与视、听觉的防御反射活动

内侧纵束

前索

前庭神经核

层、

协调眼球和头、颈的运动

6.固有束:

位于灰质周围,负责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联络。

三、脊髓的功能

1.上、下行传到路径的中继站

2.反射中枢

四、脊髓反射

1、单突触反射

2、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3、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

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五、脊髓损伤的一些表现

⒈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

⒉脊髓半横断:

布朗-色夸综合征

⒊脊髓前角受损:

弛缓性瘫痪

⒋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感觉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