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302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0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男孩为何要穷养.docx

男孩为何要穷养

男孩为何要“穷”着养

现在的社会对于男孩期许的责任比较大,他们将来除了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外,社会责任和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世上的财富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

适当让男孩受点穷,特别是在小时候体验一下“穷”的滋昧,才能激励孩子一生奋进,为自己努力创造富裕的生活。

男孩“穷”养是指让男孩从小多历练,多明白生活的艰辛,将来能够肩负重任。

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有爱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第一章受“穷”是福——为什么要“穷”养男孩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是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教子格言,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

那么,男孩为什么要“穷”养呢,对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该如何理解,“穷”养男孩又有何深刻的道理和内涵?

这无疑是每个男孩父母应该仔细思量的事。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斗的过程。

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我们所说的“穷”养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认为“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男孩极易养成挥霍的习惯,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

就像有的城市小学生听说农村有孩子吃不饱饭,竟吃惊地问:

“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天下荒乱,百姓饥饿,他说的话就是:

“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男孩日后怎能面对生活的考验。

他们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古话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让男孩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

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香港特别行政区原首席行政长官董建华是世界船王董浩云的儿子。

董浩云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之一,他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娇生惯养。

  董建华理解父亲的苦心,他读书时,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每天乘公交车往返于校园和住所之间,潜心于学业,从来不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就与众不同。

  董建华毕业以后,大家都认为董浩云会安排儿子到国外去深造,或是在家族企业中执掌大权,但让人吃惊的是,他竟然安排儿子进入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一名普通职员。

他对儿子说:

“小华,我不怀疑你是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炼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对你的种种挑战,并战胜它。

  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话,在美国勤勤恳恳地干了四年,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世界巨富的董浩云,深谙对孩子的“穷”养之道,也最终养育出了非常优秀的儿子。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

概括起来,“穷”养男孩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穷”养内涵一:

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

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

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

  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穷”养内涵二:

让男孩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

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

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穷”养内涵三:

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

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

能有创造力吗?

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穷”养内涵四:

让男孩适当受点委屈。

男孩子必须要学会坚强。

适当地受点委屈,就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

儿子做错了事,家长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哪怕他受点委屈,也不乏是育人的一种策略。

这样的孩子,领略过多种情感体验后,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心理健康,易成大事。

  “穷”养内涵五:

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

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才让男人更显魅力。

所以,父母对男孩要从小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让他们未来能担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穷”养内涵六:

让男孩多点乐观和爱心。

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的爱心,是一个成熟优秀的男人必备的品质。

所以,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擦去孩子心灵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善良真诚的人。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子,但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

那种一味地宠爱儿子的做法,就是“小爱”;而那种“穷”养儿子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大爱”。

大爱无疆,男孩只有在这种教育下,才能成长为健康快乐、优秀卓越的男人。

男孩再富也要“穷”着养

父母应该认识到,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父母“狠”下心来,加强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敢于吃苦的坚定信念。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

男孩的天性让他们从襁褓期开始就不会像女孩一样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但由于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很多富裕生活中成长的男孩都受不住挫折,依赖心理特别强。

  但是,男孩将来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责任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他们要面对学业、婚姻、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和人生课题。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是顺境,更多的时候是逆境,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

所以,父母即使再富有,也要对儿子“穷”着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毁了儿子。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每人负重20公斤,匆匆地前进着。

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按日本人的计划是100公里路程。

  说来也巧,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脱落,给了他们偷懒的极好理由,他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揉着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

有个女孩的背包带子很结实,没有理由扔进马车,但很多男孩抢着帮她背,尽管如此,没走几里路,这个女孩就病倒了,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见到医生后女孩泪水不止,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躺在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

  有一个矮小的日本男孩也生病了,他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

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背包他却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

他说:

“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回去怎么向老师和家长交代?

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

”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又爬起来,继续前进。

  晚上7点,队伍到达了宿营地,孩子们支起帐篷,准备晚饭和宿营。

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做了米粥和菜,他们先请大人吃,然后自己才狼吞虎咽。

中国孩子却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直到发现没有饭了,有些孩子向领队哭冤叫屈,但是没饭了,也只能饿着肚子。

  第二天早上出发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赶来看望两国的孩子。

这时,他的孙子已经高烧一天多,许多人认为他会将孙子接走。

可是,他只是鼓励了孙子几句就乘车离去。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才发生的一件事:

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坏时,某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般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夏令营宣告闭营。

宫崎市议员乡田先生作了总结,他大声问日本孩子:

“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

“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日本人满面笑容离开了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几乎是空的,只有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食品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持,他们生存意识很差。

野炊时,日本孩子主动炒菜做饭,中国孩子却什么也不干,对于大人的批评甚至反应麻木,无动于衷。

在探险过程中,日本孩子把用过的杂物装在塑料袋里带走,发现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中国孩子却一路走一路丢东西……

  短短两天的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这不得不让中国的父母反思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同样是培养教育,要培养的是什么人?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

日本人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所以他们注意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公德。

中国人望子成龙,表现为保护孩子不受苦,却因为过多的呵护让他们失去生存能力。

日本人为了培养孩子,甘心承担一些风险和责任,中国人也对探险夏令营赞不绝口,可是让他们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时,却都缩了回去。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

不同教育下的孩子哪个更具竞争力,一目了然。

  在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富裕,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要求甚严。

他们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道理,他们对孩子的生活保持低标准,不鼓励孩子纵欲使性,以磨砺孩子的意志,不让他们堕落成只会享受的庸才。

他们知道娇生惯养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

孩子们长大后总是要离开父母,独自闯荡自己的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时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受受苦,从而学会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改革开放后,中国比以前富裕了,许多家庭的物质条件也大大提高。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只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尽量过得舒服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零花钱从来不断,生活上还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一点苦。

但是,这样养大的孩子不知道每一粒米来之不易,也不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将来如何自立于社会?

今天的呵护难以遮蔽明天的风雨,如果父母不让男孩从小吃点苦,受点穷,将来他也难以为自己打拼出富裕的生活。

  因此,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让男孩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独立完成起居、打扫房间、整理物品等日常事务;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题,让孩子学会在挫折和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另外,父母要做好孩子吃苦的榜样。

很多孩子没有吃苦精神,不能独立,没有责任心,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也是教孩子更好地做人。

孩子通过吃苦,就会体味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自觉地努力生活和学习。

父母对孩子不要“心太软”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也能独立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往往容易造就懦夫和懒汉。

“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

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

不要帮孩子扛孩子的问题,走出替代的误区,这是现代父母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替代。

可是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明智地对待孩子,处心积虑,唯恐照顾不周;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

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竟然有2/3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怕我们做不好”。

很明显,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替代有余,鼓励不足,如此状态下的孩子不但四肢不勤,而且受不得任何挫折和困难。

  美国一对年轻夫妻带着6岁的儿子在郊外骑车时,男孩的自行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

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

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

“非常好!

你像个男子汉!

  有这样一个新闻:

学生小张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

可入学后,他不但无法换洗衣服,无法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睡眠。

入学不久,他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

  美国父母看着孩子“受罪”却如此狠心,这在国内一些父母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不可否认,对比国内一些父母的做法,造就小张这样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学生,美国父母的做法确实值得所有中国家长进行回味和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宗旨,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有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

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既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又要有多种能力和强健的体魄。

21世纪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趋势。

但能否顺利实施,实施效果如何,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成年人,放到家庭教育中,就在于父母。

如果父母不注意去读书,去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对比一些其他国家的孩子,中国孩子的表现让人触目惊心。

在1992年那次中日少年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无组织、无纪律、眼高手低、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曾经引起众人的痛心和沉思。

然而,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类似的表现:

每逢学校组织出游,恨不得把食品店都带上;上课忘带书本会理直气壮地埋怨“妈妈忘记了”;学校打扫卫生让家长去代劳;十几岁了从未洗过袜子和内衣是常事;学校门口已经是交通堵塞最严重的地方;大学生入学由父母帮忙办理入学注册,进行行李安置等;考取名牌大学的高分学生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这究竟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代劳的事情太多。

对于孩子有求必应,照料周到,无微不至。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的大事小事,一律代劳,甚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

更有甚者,干脆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后甚至无法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奢谈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了。

  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在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

很多人认为外国父母的心肠太硬,太不尽父母责任,其实仔细想想,中国的父母心太软,帮孩子做了本应由孩子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优柔寡断,不了解社会,与人交往不合群,感情经不起挫折,甚至产生交往困难,不得不逃离社会。

如此下去,中国的孩子怎么能够面对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又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心肠硬的外国父母培养出来的后代?

  俗话说:

父母疼孩子没够。

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是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服务,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后的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操心费力。

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时,父母帮忙做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不分原则地替孩子扛起所有问题,包办所有事情,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国的父母也要心肠“硬”一些,让男孩早日长出独立的翅膀。

每位父母在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

同时,还要捧起书本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一下头脑中旧有的教育观念。

“养”孩子不单单是照顾孩子长大的意思,还要教会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蛋壳心理”远离男孩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需要及时得到释放,家长要在孩子无助困顿甚至恐惧时,做孩子情绪的疏导通道。

  如今,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

孩子一落地就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关注。

有的家庭里,长辈甚至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感觉很容易得到很多物质享受,而不懂得什么是苦和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和挫折。

孩子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和心理应付能力,稍微受到一点委屈和打击,往往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实施不当的行为,进而在自责中退让或放弃追求,这就是“蛋壳心理”的表现。

  “强强,你醒醒,快告诉妈妈,你怎么了?

你这是怎么了?

”“强强……”

  强强的妈妈抱着强强拼命地喊着,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上重点中学还不到一个月,竟然会自杀。

  强强是家里的独苗苗,从呱呱落地爸爸妈妈就无微不至地照顾、呵护着强强,爷爷奶奶更视他为掌上明珠。

强强家的生活比较富裕,强强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很快地满足儿子。

爷爷奶奶对于这个宝贝孙子更是要星星不给摘太阳,从来不让强强受一点委屈。

强强幸福地成长着。

  上学后,强强也很争气,整个小学阶段,每次期末考试都会捧回奖状,亲戚朋友无不羡慕强强父母有个好儿子,同班的同学无形中也愿意围在强强周围。

强强是个很要强的孩子,只要有考试,就想争第一。

上四年级时,有一次考试前,强强病了一周,结果最后只考了第五名,拿到成绩单的强强大哭了一场。

尽管父母都说强强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强强仍然不高兴。

小学毕业考试时,强强的成绩很理想,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这所中学就是强强心中的学校,学校里都是来自各区的优秀学生。

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所有同学都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这时,强强忽然发现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有了,身边的同学都是同样的优秀。

课堂上,强强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其他同学好像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也不像小学一样,目光在强强身上停留的时间少多了;开学的第一个月要选举班干部,结果强强也落选了;英语课上,老师让大家听写单词,强强只写对了一半;数学课上,老师好不容易叫到强强回答问题,他竟然说错了……

  这一切让强强不断地怀疑自己,责备自己。

他甚至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脸面见父母了,放学路过河边时,就……

  幸亏有人路过,发现并及时救起了强强。

  强强就是典型的“蛋壳心理”,强强的父母对他非常娇惯,他自从出生就在父母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天地里,上学后又在众人的羡慕和关注中。

他受不了自己的学习比别人差,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更优越。

因此,到了重点中学以后产生的反差,让他不堪重负,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让他最终走向绝路。

其实,强强这样薄弱的意志和精神,即使长大成人后,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也会比登天还难。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为退缩、孤僻,与人交往时易偏激、敏感,甚至敌对,或是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去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6岁和12~13岁这两个阶段,即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

由于处在转折时期,自身成长的变化让孩子变得困扰和混乱,在心理上进行“自我统合”后,才会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

成功的“自我统合”会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表现为不平衡、不稳定,并且没能在外力帮助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跨越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索都有可能把他推向深渊。

根据导火索的不同,孩子性格类型的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孩子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进行泄恨,有的孩子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己,家长应该帮孩子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不要让“蛋壳心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患。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包裹和爱的缺失,都易造成孩子形成“蛋壳心理”。

有些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事情,这样,孩子独立面对生活,遇到打击和挫折时,就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

有些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转折点独自面对生命中的打击和伤痛。

没有成人的心理引导和关心,最终可能会酿成灾难。

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但是只要超出孩子的心理极限,“蛋壳”就会怦然碎裂,造成意想不到的惨痛后果。

  因此,家长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男孩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坚强的意志要由父母引导,但关键还是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可以建议孩子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如:

  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家里适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定期观察盆花生长变化的情况。

当盆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鲜花时,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自我激励,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孩子来说,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常不是很强,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因此,要适时地鼓励孩子为自己加油,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先是客观地分析受挫原因,再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

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了”;“我唱歌不行,可数学不错,要努力学习,争取参加奥数竞赛”。

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遇到挫折时,每个人都有减轻压力、摆脱困境、寻求心理平衡的倾向,如果父母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就会影响并引导孩子直面失败,寻找解决的办法,主动将挫折转化为进取的动力,最后获得成功。

  生鸡蛋的蛋壳一碰就碎,但只要经过蒸煮,壳就会变硬,和蛋白凝固在一起。

心理脆弱的孩子需要经过一个备受煎熬的“煮”的过程,才能让意志得到锻炼,磨炼得更坚强,足以应对生活的任何风雨。

明智的父母要让男孩吃点苦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

”所以,明智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男孩吃点苦。

  常常有父母在想:

“儿子还缺什么?

给他买一个机关枪呢,还是电动摩托车呢?

”但是,很少有父母会想到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中国式家庭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很多上辈人都会过分溺爱、袒护下辈人。

“让孩子吃苦”的观念恐怕会让很多上辈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就一个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吃苦耐劳是立国之本和立族之本。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将来就难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男孩吃苦,否则他的将来会更苦。

  有这样一篇报道:

一对夫妻把儿子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给他零花钱。

可是进入社会的儿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还要追流行,钱根本不够花。

最后,他对父母说:

“如果你们不能给我提供一辈子的优裕生活,为什么让我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

  看了这个故事,每个父母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这对夫妻极其溺爱儿子,表面看他们是“爱”儿子,结果却是“害”儿子,让儿子在成长生活中养尊处优,习以为常,直到自己走进社会时,才发现自己的收入根本养不起自己,从此生活在痛苦之中。

父母不可能供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转,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吃些苦,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懂得感恩和珍惜,孩子将来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