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31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docx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1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

(1)

  区农业局科教兴区工作总结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XX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实施省、市“积极实行科教兴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农业产业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农业结构优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探索新时期开展科教兴区工作的新路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贯彻“四抓”方针,把科教兴区工程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科教兴区工程是“科教强区”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农业”特色经济的重大举措。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将科教兴区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融会贯通,全面推进,加快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开创科教兴区工作新局面

  我局坚持把科教兴区、科教兴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概括起来,就是坚持贯彻“四个抓”。

即:

  一是领导重视抓统筹。

为加强科教兴区工程的统筹协调力度,局里成立了科教兴区协调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蔬菜中心等五大中心及有关涉农部门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推进科教兴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兴农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

从20XX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大型农科教结合活动,每年大张旗鼓宣传一次,发动一次,总结一次,部署一次,做到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进展。

如20XX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20XX年的“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

同时,我局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时,把科教兴区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20XX年我局聘请山西农大王河魁等八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规划编写组,对我区20XX—2020年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对深化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壮大科技支撑力量等进行了详尽科学的规划。

20XX年我局主编制定了《榆次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XX年即将制定出台的《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10年规划》等,对科教兴区工作也做了相应规划。

  二是深化认识抓宣传。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墙报、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新局面。

在宣传中,注意突出重点。

一是从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素质入手开展宣传,增强他们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力,培养大批扎根农村的科技力量。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宣传,提高龙头企业,种养基地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三是加强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引导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目标迈进。

四是加强农业法制宣传,通过《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宣传,增强干部依靠科技、依法兴农的观念,促进农业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实施。

五是结合新技术推广开展宣传,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运用。

六是针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开展宣传,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七是注意典型示范带动,广泛宣传靠科技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他们强有力的示范导向作用。

如20XX年在全区开展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大量宣传,并加印《榆次报》4万份,制作光盘400套,分发到乡镇村和农户手中,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全区共培训产业技术骨干万人,培训农民29万人。

  三是健全机构抓队伍。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是农业科教兴区的客观需要。

我局借助20XX年全区撤乡并镇、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大力度抓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落实。

经核定,全区农业五站由撤并前的63个精减为51个,人员由297人精减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炼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

目前全区已有各类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73个,围绕蔬菜、红枣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为我区农业科教兴区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强化管理抓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为有效克服农业科教兴区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20XX年开始,我局就不断摸索建立健全农业科教兴区各项工作制度、检查制度、考评制度,根据科教兴区工作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规划,把工作任务数量化、具体化、时限化,分解落实到乡镇及有关部门,具体落实到人,严格目标管理和评比手段。

每年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力量对乡镇科教兴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列入年度乡镇综合工作予以考评,促进了我区农业科教兴区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培训机制上,创新了联合办学机制。

如农广校利用其办学容量大,覆盖广,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为各联合办学单位向农村延伸,走进亿万农民架起了重要桥梁。

与省电大联合开设农科园艺大专学历教育,去年招收学员71名,与公路电大联手招收行政管理本科生27名。

  坚持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和农业结构优化

  我局在科技兴区工作中,始终坚持走“提高科技含量”的路子,农村经济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标准化生产日渐普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具规模,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日益增强,良种良法不断得以推广应用。

  一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使科教重心向重点产业聚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求突破”的调产战略,全区围绕蔬菜、红枣、养殖三大特色产业开展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已达万余场次、108万余人次,有力地推进了特色产业建设。

经过六年来的不断发展,蔬菜、红枣、养殖已成为榆次农业的三大特色产业,全区农业的粮经比例由20XX年的3:

1调整为5:

4。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亿公斤。

红枣由20XX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

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使科教兴农作用日益凸显。

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产品和产地的认证工作。

20XX年以前,我区只认证了无公害蔬菜,品种只有3个,面积仅3万亩。

到目前,无公害认证产品已发展到3项17种,认证面积达到万亩:

其中蔬菜15个品种,面积万亩;水果认证新红星苹果1700亩,带动了5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建设;红枣认证4000亩。

绿色认证也有突破,认证产品已达4个:

博瑞乳品、华玉荣香椿、强大饲料、中昌梨枣。

今年我区又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成为我省5个试点县之一,将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品种15个,使累计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

全区各类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也将在今年年底出台。

通过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民科教兴农、无公害生产意识明显提高。

榆次区被命名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XX、20XX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

  三是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

我局指导农业基地扩规模的同时,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科教兴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区域规划,逐步使我区形成一批优势品种、优势产区。

规划蔬菜面积34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

红枣建成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百村百公里红枣林带初具规模。

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等,玉米从20XX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0万亩左右。

通过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科教兴区的整体效应得到更有利地发挥。

如蔬菜上重点推广大田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和温室大棚六种栽培模式,红枣上推广“四个一”模式等。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发挥科教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

据不完全统计,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范围涵盖了全区10个乡镇110村,万多农户,占全区农户的%。

北田镇张胡村村从1993年发展18套温室大棚起步,到目前已发展温室大棚130套,实现农户户均一套棚,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

  五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使农民在科教兴区工程中直接受益。

我区在发展蔬菜、红枣、奶牛特色养殖等产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区需求的良种良法,如蔬菜方面的四种高效立体栽培技术、温室大棚六种高效栽培技术,红枣种植“四个一”模式,养殖“舍饲圈养”技术等,使农民成为科教兴区工程的最大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如通过果刑剂运用,新红星苹果品质可与美国蛇果媲美,价钱从原先的—元/斤,上涨到—元/斤,获利可翻一番,贮藏起来可卖5—6元/斤,收益更是可观。

  坚持劳务培训与转移相结合,促进农民知识化

  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晋中市的安排,我们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榆次第一职业技术中专学校、晋中旅游学校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

去年培训农民工2317人,超额完成任务的45%,其中有1900名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等地就业,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

从去年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

今年我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会参加培训就业。

同时,广泛开展就业服务,与近百家企业建立用工联系,为培训学员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767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的%以上。

非农产业劳动力人数达到4531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以上。

  二、五载寒暑,科教兴区工程硕果累累

  五年来,我局把科教兴区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奔小康、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使农业科教兴区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干部群众科教兴农的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农民技术骨干队伍。

通过开展农科教兴区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科教兴农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农广校招生额由从20XX年的2200人左右增长到20XX年的3000人,20XX年更是增至3480人。

全区95%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和100%的职业班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取得“绿色证书”,“双证”教育毕业生累计达到10227人,成为农村高素质的后备生力军。

全区各类技术骨干占劳动力总数达到30%以上,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占劳动力总数的20%以上,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掌握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农民技术队伍,为提高我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扩大了农业新技术的覆盖面。

实施农业科教兴区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