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074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docx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

2016-2017年莆田哲理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

李泽厚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

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

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

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

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

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

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

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

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

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

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

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

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

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

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

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

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

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

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

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

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

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

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

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

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

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

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

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

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

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

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

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累迁官至起

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

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

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

困境。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

宽恕。

 D.舁至南阳求医           舁:

抬着。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

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

/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

师友/愿得俱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D.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4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以荫主原州截原寨。

为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二年四诣阙,陈南方利害,皆见纳用,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

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

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居职六年,括生羌隐土千顷以募射手,筑硖石堡、甘谷城,第功最多。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

河州羌率众三万屯于敦波,欲复旧地,守约度洮水击破之,取窖粟食军。

羌老弱畜产走南山,左右欲邀之,云可获万万。

守约曰:

“彼非敢迎战,逃死耳,辄出者斩!

”鬼章围岷州,守约提敢死士鸣鼓张帜高山上,贼惊顾而遁,遂知岷州,降其首领千七百人。

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

慕家族颉佷

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从征灵武,至清远军,劝高遵裕令士众护粮饷,以防抄掠,不听,果以败还。

守约有捍海南咸平之功,亦不录。

进为环庆都钤辖、知邠州,徙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领康州刺史。

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或曰:

“如水害何?

”守约曰:

“歉岁劳民,甚于河患,吾且徐图之。

”河神祠故在南壖,祷而迁诸北,以杀河怒。

一夕雷雨,明日,河徙而南,其北遂为沙碛。

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召还,道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守约传》,选入时有删改)

佷(hěn)古同“很”。

违背,不顺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B.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C.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D.夏人十万屯南牟/畏其名/引去/知泾州/泾水善暴/城每春必增治/堤堰费不赀/适岁饥/罢其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C.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它河流的神也成河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守约卫国戍边,恪尽职守。

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都被采用;提拔为融州知府,捕杀峒将吴侬,扫除边境祸患。

B.张守约治军严明,禁杀无辜。

河州羌人军队被击败后,老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命,张守约向全军发布严禁部下前往截杀、劫掠的命令。

C.张守约足智多谋,出奇制胜。

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率领敢死队在高山上击响战鼓,竖立战旗,虚张声势,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

D.张守约通晓边务,胆大心细。

难以节制的慕氏家族鼓动部落滋事,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高遵裕征讨灵武,不听他防劫劝告,结果兵败而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8~9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6分)

(三)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乙:

①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⑤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⑥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红木钢琴

亚士里拉·杰夫

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时,我在路易斯街的一家钢琴公司当销售员,我们通过在全州各小城镇的报上登广告的方式销售钢琴。

当我们收到足够的回函时,就驾着装满钢琴的小货车到顾客指定的地方去销售。

我们在棉花镇刊登广告时,就会收到一张写着“请为我的孙女送来一架新的钢琴,必须是红木的。

我会用我的蛋钱按月付给你们10块钱”的明信片。

可是,我们不可能把珍

贵的红木钢琴卖给每个月只付10块钱的人。

也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和收入这么少的人接触,所以,我们并没有把她来的明信片当一回事。

直到有一天,我恰巧到那个寄明信片的老妇人住家附近,我决定到她们家去看看。

我发现很多始料未及的事:

她住的那间岌岌可危的小木屋位于一片棉花田的中央。

木屋的地板很脏,鸡舍也在屋里面,看起来她显然不会有申请信用卡的可能性,她既没有车、电话,也没有工作。

她所拥有只是她头顶上稍显破烂的屋顶。

然而在白天,我可以穿过它看到很多地方。

她的孙女大约10岁,打赤脚,穿着麻布做的洋装。

我向老妇人解释我们无法以每个月偿还10块钱的方式卖给她一部全新的钢琴。

但是这似乎没有什么用处,她继续每隔六周就寄明信片给我们,一样是求购一部新的红木钢琴,并且发誓她每个月一定会付10块钱给我们。

这一切真是诡异。

几年后,我自己开了一家钢琴公司,当我在棉花镇刊登广告时,我又收到那个老妇人寄来的明信片,一连好几个月,我都没有去理会它,因为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法。

有一天,我恰巧前往那个老妇人住的地区,我的小货车上刚好有一架红木钢琴。

尽管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个不好的决定,我还是亲临她的小屋,并且告诉她我愿意和她定下契约,她可以每月付10块钱、免利息、分52次偿还的方式购得她想要的钢琴。

我把新钢琴搬到房子里,把它放在不会遭雨淋的地方。

在我的告诫下,小女孩把家里养的鸡赶远一点儿,然后我离开了。

当然,我的心情就像刚刚丢了一部新钢琴一般。

老妇人允诺每个月要付的钱按时寄来,虽然有时候是把三个铜板贴在明信片上付款,可是如当初所约定的52次,一次也不少。

20年后的某一天,我到曼菲斯洽谈生意,在假日饭店用完晚餐后,我便到饭店中的高级酒吧坐坐。

当我坐在吧台上点了一杯餐后酒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阵优美的钢琴声,我转身看到一位可爱的年轻女人,弹着一手非常优美的钢琴。

虽然我也算是一位不错的钢琴手,可是我被她的钢琴声给吸引住了,我拿起酒杯走到她旁边的桌子,坐下仔细聆听,她对着我笑,问我想听什么。

中场休息时,她过来和我坐在一起。

“你是不是很久以前把钢琴卖给我祖母的那个人?

”她问我。

我一时想不起来,请她加以解释。

她开始告诉我,慢慢唤起我的记忆,我的老天啊!

她就是那个当年打着赤脚、穿着破烂麻布衣的小女孩!

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是艾丽莎,因为她的祖母没钱让她去上钢琴课,所以她只好听收音机学琴。

起初,她是在两公里外的教堂里表演,有时候也到学校表演,并且获得许多奖品和音乐奖学金。

后来她带着美丽的大钢琴嫁到了曼菲斯。

我记起这件事,然后说:

“艾丽莎,这里有点儿暗,可以告诉我钢琴是什么颜色的吗?

她回答我说:

“是红木色的。

”并且问我,“为什么这样问?

我一时说不出,她知道红木钢琴代表的意义吗?

她是否知道她祖母不选其他的种类,而坚持要买红木钢琴给她的原因吗?

我想她不知道吧!

她是不是理解,为什么那个穿着破烂麻布的小女孩在未来有这样了不起的才艺?

不,我想她也不晓得吧!

然而我知道,只不过当时我的喉咙却哽咽得讲不出话来。

最后,我才说道:

“我只是好奇钢琴的颜色随便问问,我以你为荣,假如你可以体谅我,我要回房去休息了。

我站起来回房去,因为我不希望我这样一个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哭起来。

(摘编自《不可不读的外国百年百篇经典小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我”为视角,以“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为情节线索,向读者展示了一段人世间浓烈的情感,告诉我们,要想成功离不开这种亲情大爱。

B.文中写老妇人的孙女,其作用有二:

一是突出孙女穿着破烂是因为其家境不好,一是强调孙女之所以能成为钢琴家是其自身努力的结果。

C.本文中的“我”对老妇人买红木钢琴这件事有这样一段情感历程:

好奇——无奈——冲动。

后来看到小女孩有所成就时,我不禁为自己当初的冲动而欣慰。

D.“我”在假日饭店中的高级酒吧偶然与老妇人孙女相遇一事,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和主题得以彰显的重要环节。

E.“我站起来回房去,因为我不希望我这样一个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哭起来”,含蓄蕴藉,“我”因为面对此情景不得不落下怜悯的悲伤的泪水。

(2)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然而我知道,只不过当时我的喉咙哽咽得讲不出话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知道”的内容有哪些。

6分)

(4)小说为什么以“红木钢琴”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罗中立:

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

画家罗中立的身上似乎纠结着各种矛盾,他却能一再穿越这些矛盾而获得成功。

  秘诀是什么?

他说:

“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创作《父亲》,跟我小时候的生活有关。

”罗中立说。

那时的罗家在重庆市郊,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亲戚有人饿死,有人为了几十公斤玉米就把孩子卖到外地,还有一些亲戚为了活命跑到罗中立家,“大家分着喝一碗粥”。

  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在附中读二年级时,来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

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觉。

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看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的通知后,罗中立再次去大巴山寻找灵感。

大年三十的傍晚,他看到路边公共厕所前蹲着一个等着收粪的老农。

那天阴雨绵绵,又湿又冷,老农却一动不动,表情麻木,似乎对举家团聚的传统佳节茫然不知

沉淀在脑海中的印记,仿佛被这张木然的脸庞突然揭开。

他被自己的灵感刺激得难以自制,兴奋得一个劲儿地冲朋友大喊:

“我要画一幅和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

”罗中立整整画了半年,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

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据评委吴冠中的建议将作品名字改为《父亲》,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

1980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父亲》获得油画金奖。

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度和不可动摇的位置。

“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要让神化的、扭曲的历史回归本来的轨迹。

”罗中立说。

  最早从获奖的喜悦中解脱出来的,是罗中立自己。

1981年,罗中立用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吹渣渣》,标志着他在一年内实现了从政治主题到绘画主题的成功转型。

“《吹渣渣》更多地回到了绘画本体语言,从这幅作品之后,我的绘画风格才一路延续到今天。

”罗中立说。

  罗中立得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的名额。

两年期间,他游览了欧洲所有的大博物馆,参观和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美术史上著名的原作原著。

在卢浮宫,工作人员上班他就去,工作人员下班他才走,就这样整整临摹了3个月。

在美第奇博物馆,罗中立连续3次去看伦勃朗的展览,去了就看伦勃朗的两幅肖像画。

同样的肖像、同样的色调、同样的尺寸,一幅创作于1834年,一幅创作于1864年,时间跨度整整30年。

很多人在这两幅画前一晃而过,罗中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他知道,正是这惨淡经营与重复“炒冷饭”的30年,造就了伦勃朗这位美术史上的巨匠。

  罗中立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

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用什么作品跟西方的艺术家进行交流?

“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自己的文化,寻找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绘画的样式和语言。

”他又回到了大巴山,回到了雕塑、石窟、石刻、年画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中,寻找和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和样式。

  寻找、提炼绘画语言的紧迫感,催生了罗中立对时间流失的负疚感。

他曾经计划每10年办一次画展,眼看预定的画展临近,自己却没有时间创作,他甚至痛苦得躲进画室里流泪。

罗中立勤奋得让人惊讶。

他随身带着速写本,画他见到的人和事。

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后,事多会多,哪怕忙到深夜,他也要去画室。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罗中立笔下的农民都有一份真生活:

有沉重劳作的苦,有合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老牛舐犊般殷深的情。

“罗中立在最朴素、最自然、最本源甚至最土的农民形象、农民主题,和艺术中最创造性的、最精神化的、越来越具有语言形式的纯粹感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联系,他在用一种完全个性的方式讲述中国农民。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人们现在要关心的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罗中立。

  50岁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感觉“一生的抱负突然被改变了”的罗中立,却一点儿也不敢懈怠。

“地处西部的川美能够人才辈出,关键在于条条框框少。

“我受益于此,也有责任尽力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

”罗中立说。

  2005年,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建成。

除了200多间工作室,坦克库还有大的展示厅可以举办雕塑、装置、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大型活动。

围绕坦克库建成的青年艺术家工作室群落,更成为“黄漂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家园。

  川美建立了常规性的学生展览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展览。

学校鼓励每天兢兢业业守着学生的老师,也欢迎“北漂”、“海漂”的老师。

  已经成为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入选获奖作品之一的重庆大学城川美新校区,被视为罗中立在1000亩土地上创作的第二幅《父亲》。

新校区保护原有的生态,保留原有的老院子,用原有的庄稼、梯田做校园绿化,请农民留下来照常放牛喂鱼种庄稼。

在这个巨大的开放性教学空间里,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和成就都一目了然,便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切磋交流,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

新校区5万平方米

的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艺术家驻留地和创作中心。

  他在新校区的大门内设计了一段波浪形道路。

  (摘编自张国圣《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大巴山”是罗中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迷恋那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并用画笔做出了最本真的

记录。

 B.罗中立的《父亲》,因为原生态地表现了大巴山区的老农形象,引起了人们共鸣,成了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C.《吹渣渣》标志着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