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07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穆罕默德·阿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  )

A.打击了马木路克的残余势力

B.消除了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

C.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局面

D.使埃及逐渐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2.《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与商鞅变法中的哪一内容有关()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3.百日维新时期,法令叠出,所颁诏令未曾提及()

A.推行君主立宪制度B.设立铁路、矿务总局

C.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D.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4.下列措施有利于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民政治权利的有()

①财产等级制度②恢复公民大会

③建立“四百人会议”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5.2009年11月中旬,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温家宝总理立即赶赴河北慰问受困群众,政府积极应对雪后灾情。

下列是自古以来关注民生问题的措施及其作用,其评述准确的是()

①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促使秦国逐步强盛

②王安石实行的惠民措施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③张居正“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废除了人头税

④安徽凤阳地区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7.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A正在兜售“赎罪券”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D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

8.下列关于倒幕运动和戊辰战争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前者包括后者

②后者是前者的继续

③二者斗争矛头都直指幕府统治

④二者是孤立的两个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9.梭伦改革()

A、基本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B、彻底摧毁了贵族统治的经济政治基础

C、使所有雅典公民都可以自由参政议政D、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11.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12.史载:

明末一些重臣名儒如徐光启等曾受洗入天主教,全国主要地区几乎都设有教堂,教徒达数万人。

利玛窦来华传教获得成功的原因包括()

①送西洋器物给皇帝,以引起其兴趣

②广结朝野人士

③采取西方习俗的传教方式

④通过传授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威望,扩大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

1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15.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

16.现今的COSPLAY,一般是指利用服装、小饰品、道具以及化装来扮演ACG(anime、comic、game)中的角色。

COSPLAY在日本非常流行,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严格不仅仅体现在衣着上,甚至延伸到了颜色的范畴,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服饰。

可见,COSPLAY文化在日本依托于()

A.等级制度B.武士精神C.军国主义D.天皇制度[

17.明治维新前,日本曾出现过类似于义和团的“尊攘派”,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暗杀卖国的幕府官员,还攻击西方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外国船只。

但日本的“尊攘派”后来转化为明治维新志士,而中国的义和团最后土崩瓦解。

其主要原因是()

A.日本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的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B.日本明治政府支持改革,而清政府一直对义和团大肆镇压

C.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而中国的义和团却孤军奋战

D.日本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

18.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

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

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

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省别

留学欧美定额

奉天

38

浙江

20

福建

10

广东

30

四川

17

吉林

9

江苏

25

云南

17

陕西

8

湖南

25

山东

15

广西

3

湖北

22

直隶

12

甘肃

1

河南

21

山西

12

贵州

0

江西

21

安徽

12

黑龙江

0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

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

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

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

其理由是什么?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理由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

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

……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

……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

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

”“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

根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明治维新与

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关键原因是什么?

21.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一一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名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

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按梭伦之法,材料二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

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但梭伦说:

“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

……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

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

并说明理

由。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

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从而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局面。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完整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宗室贵戚怨恨商鞅.这是由于商鞅采取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所以选D.

考点: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3.A

【解析】略

4.A

【解析】略

5.B

【解析】略

6.A

【解析】

试题分析:

北魏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功绩。

故选A。

BC项明显错误,D项只是从其政权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没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考点:

孝文帝改革

点评:

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开始采用汉族人的农耕文明,生活逐渐地定居下来。

同时孝文帝改革,也适应了北方已经存在的农耕化的趋势,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这些都是我们肯定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A

【解析】略

8.B

【解析】

试题分析:

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

戊辰战争爆发。

结果倒幕派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1869年迁都东京。

因此答案选B,排除④即可,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点评:

注意历史概念的理解,戊辰战争是倒幕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明治天皇亲政、实施明治维新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最终结束了德川幕府对日本260多年的统治,开启了日本的新时代。

9.D

【解析】略

10.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社会生产力,是秦国实力增强的重要原因,B、C、D三项是当时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1.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商鞅变法这项措施实际上是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正确。

AC项说法正确,但是因为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分析,而不是最佳选项;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防止水土流失的内容。

考点:

商鞅变法

点评: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

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12.C

【解析】略

1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长的职责,包括检查户口、征收租赋、推行均田制,没有监察的职能,所以错误的是C项。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生分”的意思,“生分”的意思是指冷淡疏远,根据选项只可能是由于连坐制度和告密制度的缘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商鞅变法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措施的理解和阅读材料的能力。

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发展工商业。

故选D。

考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

点评:

此题考查选修一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和贸易。

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16.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由材料中“不同社会阶层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独特服饰”,可以看出,强调的是等级制度。

材料没有体现武士精神、军国主义和天皇制度。

因此答案为A。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较好,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经历了剿、抚、剿的过程,故B项错误;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资产阶级力量也十分弱小,中下级武士是倒幕运动的领导,故C项错误;义和团是农民运动,与资产阶级缺乏改革的决心没有关联,故D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维新以前。

幕府的反动本质日益暴露,倒幕思想渐趋流行,而中国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故A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尊攘派”与义和团的比较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比较四个选项“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一项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

商鞅变法

点评:

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

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

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9.

(1)主要目的:

全面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

(2分)

效果:

推动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2分)

(2)现象:

沿江沿海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多,内陆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少。

(2分)

成因:

鸦片战争后,这些地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

(2分)

(3)基本观点:

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理由:

仿效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分)

(4)政治主张:

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理由:

中国风气未开。

说明:

这是一次脱离人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分)

【解析】略

20.

【解析】略

21.

(1)措施:

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

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

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第

(2)问,捉住要求“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

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王安石变法

点评:

文字型材料的解读技巧:

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22.

(1)权威:

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4分)

作用:

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

(2分)

(2)观点:

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

出发点:

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权威:

根据材料一中的“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所学商鞅变法中的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等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作用:

题目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则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国纷争、割据混战的史实去分析即可。

(2)观点:

根据材料二中的“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可知苏轼的观点是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

出发点:

题目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以从北宋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层面去分析,苏轼之所以提出商鞅变法导致秦迅速灭亡,是在反对王安石变法。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背景和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23.

(1)社会状况:

债务奴隶制下,平民处境悲惨。

(2分)改变状况:

颁布解负令。

(2分)

影响:

取消债务奴隶制,保护平民权益;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

(2分)

(2)政治权利:

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2分)

途径:

立军功;努力耕织。

(2分)

(3)梭伦: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2分)

商鞅:

不畏权贵,以严刑峻法为主要手段。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旨在考查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及相关措施,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梭伦改革前,平民生活处境悲惨,许多人无力还债,沦为“六一汉”甚至是债务奴隶。

与这一现状相关的改革措施,显然是颁布“解负令”,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2)注意梭伦改革中关于公民享有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资格由财产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出身的规定;回答秦国商鞅变法中提高政治地位的内容时,应结合秦国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具体内容回答。

(3)可从两者采取的改革指导思想的角度进行归纳,梭伦主张中庸,但是商鞅变法则是以严刑峻法为主要的手段。

考点: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点评:

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24.

(1)特点:

注重法律的延续性;强调中庸、平等的原则;重视法律制度建设。

(3

分,写出两点即可)

观点一:

同意。

理由:

法律保护贵族特权,贵族才能担任高级官职,平民权力受到较大

限制。

(3分)

观点二:

不同意。

理由:

改革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平民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法律

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逐步确立。

(2)意图:

选拔变法人才。

(2分)

原因:

前者能顺应雅典民情而成功;后者因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而失败。

(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1)问是史论结合的题目。

首先要提出

自己的观点。

然后用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

(2)问主要考查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

一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即可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