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空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866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真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真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真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真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真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真空教.docx

《关于真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真空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真空教.docx

关于真空教

关于真空教

在清代民间宗教史上,以戒吸鸦片而著称于世的教派,除了在理教之外,还有一支就是产生于清末的真空道,乃廖帝聘(1827—1893年,字达群,号兆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声称受神人点化而创立。

廖帝聘融合三教经典,特别是吸收了罗清《五部六册》的宗教思想,陆续编定了《报空宝卷》、《无相宝卷》、《三教宝卷》、《报恩宝卷》等宝卷。

廖帝聘创立真空道以后,为了使教义的阐释更加通俗化、直观化,先后设计了“空中图”、“空道图”、“空字图”和“无空图”,以便指图讲道,人人皆能懂得其中妙理。

其中,以“空中图”最重要,各地道堂均将其悬挂于经堂正中。

真空道的教义主旨以“空”字为核心。

因此,廖帝聘又将其推而衍之,具体化为“五皈”真谛与“四考”法门。

其中,“五皈”偏于理论,“四考”偏于实践。

为信众定有道规十条、十戒,以此约束信众,克己自律,学好向善,并作为检验道徒对真空道是否虔诚信奉的标准。

廖帝聘创立真空道后,便开始在黄畲山培桂园开堂布化,为人戒烟治病。

一时求戒烟治病者接踵而至,信奉者也日渐增多。

从清光绪六年(1880年)起,有赖仁章、凌邦璧、张声见、赖仁章之妻蓝菊音先后皈依入教.他们死后与廖氏一同被信众奉为真空道5位祖师。

清光绪十年(1884年),廖帝聘携两个弟弟与赖、凌、张3弟子等人在安远泊竹园建立“浮云山道堂”。

使该地成为赣南传道中心。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

廖氏师徒开始北上传道,经过几年努力,信徒已遍及赣南各地,成为江西的一大教派。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廖帝聘、赖仁章、张声见被捕,廖帝聘绝食而死,众弟子与家人将其葬在赣县东门外。

从此,廖帝聘被徒众奉为“真空祖师”,其墓地也成为真空道的朝拜圣地。

赖仁章、张声见后被营救出狱。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声见亦病逝。

赖仁章与凌邦璧遂继承廖氏遗志建起黄畲山总道堂,作为真空道的祖山与传道中心。

此后,赖、凌、蓝3位弟子四方传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空道已由江西境内传到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并陆续发展到香港地区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

此后不久,真空道便流布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北京以及西北陕甘、西南四川等地。

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教派。

民国15年(1927年),廖帝聘百年诞辰时,中外道徒万余人汇集黄畲山举行纪念大会,宣称“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民国37年(1948年),廖艺圃将真空道改称真空慈善会,在国民政府社会部备案,总堂仍设在黄畲山,同时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各地设立支会。

是年农历四月初九,廖帝聘生辰时,真空慈善会在黄畲山召开成立大会,廖艺圃被选为理事长,一批国民党军政官员被选为理事、监事,真空道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承认。

廖帝聘与《四部五册》

在清代民间秘密宗教发展史上,以戒吸鸦片而著称于世的教派,除了创立于清初北方的在理教之外,还有一支就是产生于清末江南的真空道,而其创教祖师则是被其信众亲切地称为"仙伯"或"大伯"的廖帝聘。

廖帝聘,字达群,号兆空。

江西长宁县(今江西省寻乌县)桂岭堡水东村人。

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四月初九日,卒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十六日。

父交泰,母赖氏。

交泰前朔数代,有翠邦其人。

廖家在翠邦之后,"不但家声大振,人文亦蔚然兴起"。

为帝聘四书五经等儒学启蒙的,是其胞叔府学生员履泰,由此可知肛氏在当地应属殷实之家。

廖帝聘兄弟六人,居长。

七岁人学,从其胞叔履泰读书。

长大后,末参加科举,而在本邑习商。

二十岁时,娶妻王氏。

两年后,生女不育而夭。

又二年,妻王氏亦去世,帝聘遂萌出家之念。

虽为父母所劝止,但此后除潜心研习三教经典外,对日常凡俗杂事概不屑问,终于咸丰七年(1857年)正月上元之日,毅然辞亲投玉屏山云盖僳古刹长老刘必发门下学佛。

不久,又随长老迁往修觉山,埋头读经,苦行修持长达六年之久。

在此期间,长老命廖帝聘反复诵读《罗祖五部经》,作为参悟主课。

同治元年(1862年),他声称受神人点化,当为"空中教主",并可开斋茹荤,遂别师返里,入居廖氏别墅黄畲山培桂园,勤修内果,苦立外功,融合三教经典,特别是吸收了《罗祖五部经》的宗教思想,陆续编定《报空宝卷》、《无相宝卷》、《三教宝卷》、《报恩宝卷》,因第二部二册,简称《四部五册》。

《四部五册》的出现,标志着真空道的诞生。

《四部五册》集中反映了廖帝聘的宗教思想,是了解真空道教义的基本资料,简介如下:

第一部《报空宝卷》,又称《真空宝卷》或《首本经卷》,简称《首本》,是《四部五册》中最重要的一部。

一部一册。

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义核心"空"往上。

诸如"归一归空","归空家乡°,"家乡就是真空","祖师空身是大身,大身是空身,空身大身原是一,一者本是无极身",相空诸境,夜空诸梦","空色空相空心性","空行空坐空圆成"等等。

其次,就是"空"与"无"、与"我"、与"人"、与"一"、与"万物"的关系拍口"太虚真空无极身,无为无看自现成;无我无人无一物,一性含容万物根°,"一是万般万是一","祖师万法虚空生"等等。

再次,便是空道变化的无穷奥妙,如"日月星辰可坠地,山石从地可飞空,海水深渊可令枯","刀不能砍,水不能淹,火不能烧,万物不能遮挡;天不能盖,地不能载,山河石壁无隔碍,任意纵横自在","动则变化无穷尽,静则还原复本真","空中变化妙义深,不可思议不可称"等等。

第二部《无相宝卷》,又称《无相真经》。

一第二册。

其内容大部分来自《罗祖五部经》,如《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第十二品"归家人不知何处细说便知"及第四品"一字流出万物的母",《苦功悟道卷》第十七品"天地万物何处来,本是真空能变化"八破邪显正钥匙卷》第二十三品"想当初无天地先有本体,想当初无日月先有吾身"等。

第三部《三教宝卷》,又称《三教真经》。

一部一册。

其内容首先是来自《罗祖五部经》中《破邪显正钥匙卷》第十五"破道德经品"及《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第十七品"未曾初分无极太极鸡子在先"等;其他部分则分别来自《佛说高王观世音经》、《高上玉皇心印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以及南宋朱嘉集注的《大学》、《中庸》中的部分章句等。

第四部《报恩宝卷》,又称《报恩真经》。

一部一册。

其经词中除一部分与《报室宝卷》相同外,另一部分则属于报恩、祝福或超度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有来自《苦功悟道卷》第十八参星的"十报恩"八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第二十三品"流浪家乡"及第二十四品"我今己得安身地,西方路上唱罗哩",《破邪显正钥匙卷》第十三品"无为门下不烧钱,信鬼烧纸不成尊"等。

在一段《祝福赞》中,通篇是祝愿"人人增吉庆,家家保安康"的吉祥话语,其中还特别点出戒烟的内容:

"祈保脱去洋烟者,永不踏地狱之门。

"

由此可知《四部五册》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廖帝聘从早年研读的三教经典,特别是从《罗祖五部经》中转抄的。

在转抄时,有的段落做了一些更改或增删,有的则是将诸说杂揉在一起。

为了突出其教义主旨,廖帝聘在许多经文的段落包括整段照搬佛道经典,如《心经》、《清净经》等的后面,都要缀上"复本还源,归一归空就是"这样一个定型化的结尾。

廖帝聘在《四部五册》中,一再阐扬他是无极圣祖化身,临凡救世:

"天下教门乱纷纷,迷昧众生无投奔。

无极圣神来投化,托化廖祖谈真乘。

""空祖原是空生子,显场空道度众生。

"尘世众生只有奉空通、拜祖师、悟真空,才能复本还源,永无生死:

"访明师,求正法,躲离四生。

""又不生,又不灭,长生不老。

"于是,廖帝聘也就为他创立的真空道奠定了坚实的神学理论基础。

真空道仪式;修持与规戒

廖帝聘创立真空道以后,为了使教义的阐释更加通俗化、直观化,先后设计了"空中图°、"空道图"、"空字图"和"无空图",以便于指图讲道,人人皆能懂得其中妙理。

其中尤以"空中图"最重要,各地道堂均将其悬挂于经堂正中。

空中图,图形主要由"空中"两个大字组合而成,即将"中"字嵌入"空"字"穴"与"工"两部分的中间。

另外,在描空的大字内,主要在"空"宇上方宝盖一点及整个"中"字的各个部分,均又嵌入若干个小字。

这些小字中,陈有"一法包含无量法,一间劈破万般门"、"空道流行,天理循环,无偏无私,不上不下"、"灵光普照"等完整句子以外,其余的均可与大字相结合,从而组成"复始空中"、"正中"、"复本还原、归一归空似及"考真"、"考直"、"考愿"、"考舍"等词或句。

真空道的教义主旨是以"空"宇为核心,因此廖帝聘便又将其推而衍之,具体化为"五皈"真蹄与"四考"法门。

其中"五皈"偏于理论,属形而上者;"四考"偏于实践,属形而下者,以此作为信众的修持原则。

五皈是:

1.皈依--心与道合,须奥不离;2.皈中不偏不倚,允执撅中;3.皈正--吾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4.皈一--纯一不二,不为旁门外道所引;5.皈空--浑忘色相,无我无人,古今宇宙,一切皆空。

四考是:

l.考真--达本明途,保守真元;2.考直--道直如矢,绝无邪曲;3.考原--一心向道,毁誉由人;4.考舍--超出凡俗,不恋尘缘。

随着真空道的发展,该教还为信众定有道规十条,即礼祖堂、尊主教、睦同修、别男女、守职业、重卫生、戒烟瘾、治疾病、佐治化、尚修行;又定有十戒,即勿淫欲,勿盗偷,勿赌博,勿奢侈,勿骄傲,勿吃鸦片,勿说证言,勿信偶像,勿迷信风水,勿忘恩负义、件逆伦常。

以此约束信从,克己自律,学好向善,并作为检验道徒对真空道是否虔诚信奉的标准。

廖帝聘在世时,曾在修觉山建有道堂,作为道徒的宗教活动场所。

廖帝聘去世后,由其弟子修建的道堂遍及赣、闽、粤等省。

各地道堂虽规模大小不一,但均以一个宏伟、宽敞并坐北朝南的经堂为中心。

经堂亦称祖堂,是教务活动中最重要的场所,母日诵经、参拜、静坐等功课,均在此进行。

因该教不奉祖偶像,故一般在经堂大厅正中的后墙或屏风上,横挂一块长方形的大镜子,大镜子上方则为"空中图"。

大镜子前以及长香案后面,并排面南置放五把空椅。

居中为真空祖师廖帝聘座位,两侧各两把分别是廖帝聘亲传弟子本空祖师赖仁章、原空祖师凌邦壁、受空祖师张声见和本空圣母(又称音空祖师)蓝菊音座位。

这五把空椅,任何人不许坐。

五把空椅前面考的长香案上,置放香炉和蜡台,香炉内通常只焚檀香。

紧靠香案前方,置一小经案,上放《四部五册》及诵经时用的铜磐、木鱼、吊引磐即碰铃等法器。

长香案及五位祖师的空椅两侧,各置一把面南的空椅,名为"护法椅",仅供道长在做功课时坐。

整个大厅内,除上述七把椅子面南置放以外,还有许多供一般道友做功时坐的椅子,一律面北,即面向祖师的空位置放,不许转换别的方向。

前厅的中部,摆满供道徒跪拜用的大蒲团。

经党内屏风两侧的立柱及厅门两侧,均贴有槛联,常见的有:

"空道有本源,超群黎同出苦海;中正无偏党,拔众生共到渊源";"人和天地人,六合内齐来返本;道参儒释道,三教外独立为尊"等。

真空道的总道堂设在黄畲山,道长驻此,领导全道活动。

总道堂之下设有大道堂,负责人称"太上老师",一般以所驻山名为其堂名,如清桂山道堂、大仁山道堂、浮云山道堂等。

大道堂之下另有中、小道堂,负责人称"太老师"或"老师"。

此外,尚有道徒在家中自设的道堂,你家坛。

总道堂虽与各地道堂始终保持着统属关系,但各地道堂均不必向总道堂缴献香金,总道堂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信众捐助。

真空道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帮助人们戒除鸦片烟瘾或治疗疾病,于是通过一定手段而达此目的整个过程,便构成该教的重要仪式。

其仪式包括跪拜、静坐、诵经、饮茶四项内容:

1.跪拜与常人即头不同,实行五即首,并辅以甩手动作(每首一次,随之甩手一次,甩手时双臂向前平举,然后自然放下并向身后摆动)。

2,静坐二日微闭,端坐于椅上,要求做到心无挂碍,达于神凝,"凝则精气神三宝能固"。

3.诵经以上静坐与跪拜,通常都是与诵经结合进行的。

平日例行早、中、晚三次功课。

功课开始时,随着诵经生击磐和咏唱"经头",众道友依次在大蒲团上,向经堂正中祖师的座位行跪拜礼,接着开始静坐。

在宽敞洁净的大厅内,红烛高烧,檀香氤氲,经曲回荡,法器叮当,充满肃穆和神秘的气氛,令打坐者人静而达于神凝。

诵经结束时,静坐者复依次起立,再行一次跪拜礼,整个功课就此告一段落,如此每日进行三次。

跪拜(包括甩手)与静坐,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动则生血,静则还原。

"4.饮茶各道堂平日用大瓷盆冲泡上好的清茶,除供住堂的一般道友大量饮用外,对戒烟者或其他疾病需要施治者,还要令专人为之强行灌饮,直到患者被灌得淋漓大呕方正。

此种方式,称作"过阁",被认为是"化浊接清"、祛除一切沉痾的有效手段。

若遇外科疾病,如患疮疖或眼疾,则将大瓷盆内的茶叶捞出敷之。

除以上四项内容外,还有两项重要的辅助手段,一是提倡常年露宿,二是开斋茹荤,讲究营养,注重清洁卫生。

真空道将这一套仪式称为清茶戒烟精神疗疾法。

除此之外,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信徒前往总道堂朝拜真空祖师廖大伯,每个信徒一年至少朝拜三五次。

朝拜时,点香燃烛,道长端坐正中,低眉垂目,下面信众列队下跪,口诵经文,每诵一句,弯腰下拜一次,跪拜方式与戒烟道友相同,诵经毕,跪拜亦停止。

道长徐徐睁眼,向信从微微点头,如有要求治病者,上前说明并行礼求治,道长口中喃喃,随即施茶一杯。

真空道的盛会是在每年的四月初九日(廖常聘生辰)、七月二十七日(黄禽山开坛市化)、十一月十六日(廖帝聘忌日)。

届时,各地信徒大都赴会,少则数千,多至万人。

每当此时,道堂大厅案桌前的一对石狮背上,插上一对重达一百二十公斤的大红烛,五个铝亮的大铜香炉中也焚上檀香。

红烛高照,烟霞氤氲,信徒络绎上会赴会,向祖位跪拜。

道党内杀猪宰羊,饭菜丰盛,名曰"杀性免劫",信徒饱餐一顿而归。

新道友人道,无论是为戒烟、为治病,还是仅为对真空道的崇信,首先需经老道友介绍。

入道仪式十分简单,仅需备活鸡一只敬献祖师,在诵经生高唱"大道如意"的歌声和当当的铜磐声中,由一位教务人员持刀在祖师的神位面前当场将鸡杀死。

道友人道后,一般要求住堂静修。

有些地处山乡村野的道堂,还要求住堂道友开荒耕种以自给。

设在城镇的道堂,其经费则靠道友们自愿捐助。

对不能长期住堂的道友,亦不如勉强,允许其在烟席戒除或疾病痊愈后返家居住,对祖山可向而往之,每年逢朔、望或重要节日,来道堂朝拜数次即可。

道徒之间,有两种习惯性的称谓,一种是称"功德",其中又可依性别分称"男功德"和"女功德",或依人教时间早晚分称"老功德"和"新功德,另一种是互称"道友",除有勇、女、新、老之分外,还可依其人教前是否习染鸦片烟臆,而将以往的"痛君子"称为"混道友",其余未曾习染烟痛者则称"清道友"。

真空道的流布

廖帝聘在创立真空道的当年,即同治元年(1862年)便开始在黄畲山墙桂园开堂市化,为人戒病治病,普渡众生。

一时求戒烟治病者接踵而至,信奉者也日渐增多,顿便廖帝聘名声鹊起,真空道也彰显于世,因而引起清政府注意。

同治二年,(1863年)春,休宁县令以"妖邪惑世"罪名,将廖帝聘逮捕,监禁长达四个月之久。

其间曾多次审讯,甚至动用酷刑逼供。

:

但是,廖帝聘不畏刑罚,侃侃陈词,缕述其救劫渡众、戒烟治病之苦心,以至旁观者无不动容。

后经当局派人查访,证明廖帝聘所言属实,遂将其无罪开释。

恰在此时,刘必发长老染病。

廖帝聘闻知,立即赶往修觉山探视侍奉,直到长老逝世,仍庐墓尽孝,并重居修觉山,于原寺左侧另建道堂,传道授徒,为时人称道。

同治三年(1864年)春,廖帝聘将真空妙理传于三弟帝佐和五弟帝召,以作身后传道之人。

从光绪六年(1880年)起,有同邑人赖仁章、凌邦壁和雩都(今于都县)人张声见以及赖仁章之妻蓝菊音先后皈依人教。

他们都是当地农民,又都因戒烟入山学道,戒烟成功后又均留山不去,愿为廖氏随身弟子,协助廖氏传道。

由于他们得廖民之真传,叉都献身传道明业,因此在他们死后,使与廖氏一同被信众奉为真空道五位祖师。

此后,又有金昌道士季运元、永丰释门长老何上达拜廖氏为师,皈依真空道。

光绪十年(1884年),廖帝聘携两弟与赖、凌、张三子以李运元等人离开修觉山,外出布道,以扩大真空道的传播范围。

廖氏师徒首先来到邻县安远,在泊竹园建立"浮云山道堂"。

廖氏师徒在此居住数年,遂使该地成为赣南传教中心。

在此期间,廖帝聘三弟、五弟相继去世。

光绪十六年(1890年),廖氏师徒离开浮云山,开始北上布道,历会昌、雩都、兴国、瑞金、赣县,直至赣中永丰,于是年底南归黄禽山墙桂园。

此时,真空道经过廖氏师徒的弘扬,信徒己遍及赣南各地,成为江西的一大教派。

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廖帝聘正在雩都登云山道堂布道时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弟子赖仁章和张声见。

赣县当局指控他们"假无极大道,名为戒烟治病,实则邪术迷人"。

对此,廖氏师徒虽屡经严审,但拒不招认,遂被打入牢中。

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月初十日,廖帝聘开始绝食,六天后"上空"即去世。

次日,众弟子与家人将其葬于赣县东门外。

从此,廖帝聘被徒众奉为"真空祖师",其墓地也成为真空道的朝拜圣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经真空道教的多方疏通,赖仁章、张声见被营救出狱。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六日,张声见亦在故乡雩都病逝,享年四十二岁(生于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852年12月21日),被徒众奉为"受空祖师"。

廖帝聘、张声见先后去世后,赖仁章与凌邦壁继承廖氏遗志,募集资财,筹建总道堂。

经过四年的竭尽心力,终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起了黄禽山总道堂,作为真空道的祖山与传教中心。

此后,赖、凌、蓝三位弟子四方传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空道已由江西境内传到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并陆续发展到香港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民国卜年(1926年)12月20屯凌邦壁去世,享年七十七岁(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50年2月1日),被徒众奉为"原空祖师"。

民国而年(1927年)正月23日,赖仁章也物故,享年七十岁(生于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857年9月15日),被徒众奉为"本空祖师"。

廖氏师徒的先后谢世,并未影响真空道的传播。

此后不久,真空道己流布江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北京以及西北陕甘、西南四川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教派。

据已故罗香林先生调查统计,截至民国38年(1949年)前,真空道已在国内十二省一市设立道堂总计二百零五座,即江西八十五座、福建二十八座、广东二十二座、江苏二十三座、湖北二十座、河南七座、湖南六座、安徽五座、陕西三座、四川三座、甘肃一座、台湾一座、北京一座。

香港入座,东南亚总计一百七十二座,其中马来西亚最多,一百二十二座,其次是新加坡三十六座、印度尼西亚七座、沙劳越六座、北波罗洲一座(数目以20世纪60年代为限)。

真空道兴起于赣南一隅,不过百年,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该教派一贯申明以"戒烟治病,'普度众生"为宗旨,是一个安善的宗教团体。

特别是它始终将;"佐治化"作为道规之一,告诫信众要遵守国家法令,不要与清政府抗衡。

;加之其仪规较宽松,不仅可以开斋茹荤,而且大多数道徒无须出家绝嗣,与社会民众的凡俗生活很切近。

尤其是它能帮助人们戒除鸦片烟瘾,有益于国计民生。

因此,民国9年(1920年)和民国22年(1933年),真空道先后得到寻乌县和赣南专区的官方认可,安远的龙泉山道堂还曾得到代知县的资助而改建。

民国15年(1926年),廖帝聘百年生辰时,中外道徒万余人汇集黄畲山举行纪念大会,宣称"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

民国18年(1929年),廖帝聘侄孙廖艺圃任道长。

民国37年(1948年),廖艺日将真空道改称真空慈善会,在国民政府社会部备案,。

总遭堂仍设在黄畲山,同时在南京设立办事处,各地设立支会。

同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廖帝聘生辰时,真空慈善会在黄畲山召开总会成立大会,道长廖艺圃被选为理事长,一批国民党军政官员被选为理事、监事,真空道又得到了国民党的承认。

同样,传人东南亚的真空道,也恪守"佐治化"原则,没有与当地政府发生冲突,因此能在华人世界中广泛流传。

与清初出现的在理教一样,少数真空道徒在社会动荡转折时期,也会勇敢地冲破该教"佐治化"樊篱,积极地投入反清斗争。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福建顺昌哥老会首领杨丙羊在天台山起事反清时,当地真空道骨干曾林妹是其主谋之一,不少道徒参加了暴动。

天台山起事失败后,顺昌的真空道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仍在流传轧真空道初创时,因廖帝聘被信众尊称为"仙伯"或"大伯",故又称"大伯教"。

廖帝聘去世后,被信众奉为"真空祖师",所以又称"真空教"、"空道教"、"廖祖教"、"空中大道"等,但"大伯教"、"老伯坛"之类的称谓仍未氓灭,一直被真空道徒使用。

Labels:

真空教

新马的真空教...

文:

杜晖《光华日报》

最近在报章上看到一则广告——“真空教庆祝祖师降世181周年圣诞千秋”。

所谓“真空教”早年的新马华人都很熟悉,但此时今日,许多年轻人却对它很陌生了。

“真空教”在战前以及战后的一段时期,在新马却很流行,闽南人称为“拜仙伯”,而真空教道堂则称为“仙伯坛”,在过去是专为道友戒鸦片的。

“真空教”也称“空道教”或“空中大道”,是19世纪末,真空祖师所创的新兴宗教。

真空祖师姓廖名帝聘,号兆空,为江西省寻邬县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四月初九日寅时,31岁时出家入山修道六年,据说梦神尊给他一枚像鸡子的东西,令他吞下,醒来犹觉有物在咽,从此成立“空中大道”,融汇三教经典。

那时候,中国自从鸦片传入后,中毒者不计其数,而“真空教”就以清茶“戒烟”为第一要义,因此,吸食鸦片的瘾君子,一旦要回头的都到真空教道堂及戒烟,最初流行于江西一带,后来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都有道堂设立。

至上世纪初,教徒纷纷南来,这“真空教”也跟着传入了新马两地,最初在新加坡樟宜路设立“天灵总道堂”,为当时黄达忠老师所创建,此外各地道堂纷纷设立,如:

柔佛的峇株巴辖、麻坡、昔加末、笨珍、龙引、东甲、新加兰,还有马六甲、野新、吉隆坡、巴生、甲洞、加影、霹雳的怡保、安顺、朱毛、实吊远、爱大华、甘文阁、太平、江沙等等。

在槟城方面,最初在红灯角设“清南坛”,后在亚逸依淡,二条路土桥尾、霹雳路等处纷纷设立,信徒众多。

“真空教”的教义是“复本还原,归一归空”。

因此,它的道堂的名称除了叫“真空道堂”之外,如复本原道堂,返本原道堂,如真堂,和真堂等等,这空道教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最初是以吸食鸦片的瘾君子为对象,因此外界不很明了它的内容,教徒入门便得为他戒烟治病,但无须斋戒茹素,只要遵守下面四教规:

—跪拜。

—静坐。

—诵经。

—饮茶。

当年殖民地时代的英国政府对这宗教完全不了解,甚感神秘和好奇,于是曾委托当年许云樵教授研究,据许教授研究后说,发觉他们的经典和佛曲一般,应归在民间文学中。

在它的四宝卷中,且摘录其中几句,以见内容之一斑:

“无极是大极,;大极是无极。

……天堂地狱,一切万物,都是无极虚空变化,本来面目就是无极,本来面目相连太虚空……复本还原,归一归空就是。

如今世界,物资金钱诱惑太大,要能悟到“真空教”的真谛,一切归“空”,真是太不容易了。

因此,在e时代的今日,还看到这“真空教”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中国最早的戒毒所:

大和山道堂(图)

  可是,感受到的那个时代,并不仅仅是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拯救。

也有对生命的亵渎和摧残。

   它就是鸦片。

   鸦片是从广东那边与食盐和海鲜一同运来的。

人们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甚至来不及问一问它来自何方,心便被它摄走了。

这个时候,培田殷实富足的钱粮又被派上了新的用场,许多人起初用货物交换,后来便是直接的购买.哗哗的银元换来的是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和生命乃至家族的急剧萎败。

培田首富吴昌同的一些不肖后裔就是因为吸毒、赌博而造成家道中落的。

据说,有的到解放初土改时,已“沦”为饥寒交迫的贫下中农了。

那的确是令人惶恐的洪水猛兽,等到大多数人幡然醒悟的时候,它已像被台风扫过一样,满目疮疾了。

当时的整个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