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docx
《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
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
一、云龙县诺邓景区简介
(1)
二、云龙风光(12)
三、云龙历史概述(16)
四、云龙的地理资源概述(21)
五、大理西陲的民族文化(23)
六、颤音中的古道(28)
七、还有一条茶(盐)马古道(30)
八、云龙县城的城名变化(34)
九、大理赋(37)
云龙旅游与历史文化
云龙县诺邓景区简介
云龙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东接大理苍洱风景区,西邻怒江大峡谷风景区,北靠丽江与香格里拉,南连保山腾冲与德宏。
云龙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各种生物资源,高山、湖泊、森林、草甸、温泉、溶洞、古村、古庙、古桥、古道等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以云龙县城诺邓镇为中心的诺邓景区,包括诺邓千年白族古村、天池、天然太极图、虎头山、沘江古桥梁等景观要素。
该景区东距昆明市540公里、距大理市154公里,南距保山市132公里,西往六库174公里,北至剑川210公里,交通畅达,旅游接待条件充分。
诺邓景区欢迎海内外旅游者前来休闲度假或观光旅游。
一、诺邓旅游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邑名称,自唐代南诏时期以来该名字一直没有改变,称为千年白族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也是白族最早的盐业经济重镇。
目前诺邓村保留着滇西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踪,村中现存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明清时期的众多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还有2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0000余件散落在民间的古董、文物、字画牌匾、古老家具什物以及洞经花灯音乐、传统工艺美术、节会庆典活动、民间礼道规矩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云龙县城至诺邓村有旅游公路7公里。
2002年1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于诺邓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8月诺邓村成为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在当年9月的北京中外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诺邓村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年5月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5日,诺邓村又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二、诺邓历史文化
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
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
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
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
《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而唐初尹州下属的“盐泉”是否为诺邓待考,但从现存史料和区域形势分析,“盐泉”即为诺邓井是可能的。
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设置宁北节度,公元791年,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
樊绰《蛮书》中言:
“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
《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也已经有1144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
据《明史·食货志》:
“五井(盐课提举司)辖盐课司七”,即除上述五井盐课司外还有“鹤庆军民府剑川州弥沙井盐课司、丽江军民府兰州井盐课司”两处,到明嘉靖年间云龙又新增石门、天耳、金泉(今宝丰)三井。
公元1393年,又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
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一般都以乡进士提举五井,如现今诺邓村黄姓、李姓等族,先祖均因明代内地进士提举五井而子孙落籍于兹。
明代李元阳曾为诺邓黄氏族人撰碑,记载公元1466年,福建人黄孟通任五井提举,任职9年后因所辖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
后来提举司衙门逐步演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坊”。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
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
李元阳纂《嘉靖大理府志》记载:
“后开五井,始分行盐,地方台井之盐,专行大理;五井之盐,专行永昌。
”可见诺邓等五井地区所产食盐在滇西早已负有盛名。
雍正《云龙州志》记:
“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遂能成沙”。
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
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
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
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
村中集市每月“赶”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街道都因山就势,虽然路面不宽,但北向山坡一面开的店铺也有二三十家。
因诺邓地处山谷,几面山坡上到处构建着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风格各异的民居,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
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
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其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到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
“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
”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万寿宫”。
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情况,而这种建立在古代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着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
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
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孔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和“腾蛟、起凤”棂星门建筑规格严谨细密,过去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缛礼繁节,传统的儒家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是非常明显的。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
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
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居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
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
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
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
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
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堪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中国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
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国内专家学者对诺邓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评述是:
(一)诺邓是云南最古的历史名村。
从公元前110年汉朝因诺邓产盐而设置比苏县开始,到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上正式出现,该村历史见诸于文献已有两千余年,作为云南现存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至今全村建筑犹然是明清风貌,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二)诺邓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
中国历代王朝高度重视盐、铁生产流通,朝庭直接派员管理盐业,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诺邓自汉朝开始就一直是云南盐业经济重镇,尽管地处边远,但它一直是受控于中央政府的经济特区,从汉置比苏县到明代设五井提举司衙门,诺邓工商业在古代云南一度繁荣,远古留下的盐井、盐局、古衙门等历史建筑遗产,就是对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诠释。
(三)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
诺邓盐路自南诏、大理国时期即北通吐蕃,南通金齿腾越等地,自明清以来,形成了以诺邓为中心,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昌宁、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的四条盐马古道,四方商旅络绎不绝。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滇西地区与英占缅甸之间的经济交流密切,以诺邓为轴心地的西向盐道更是货畅其流,诺邓盐名震中外。
(四)诺邓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
诺邓村历史文化物质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因盐井开发形成的古代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演化,在诺邓现存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都有反映,特别是在其数百年未变的建筑艺术、宗教文化、民间生活中都可找到现实的范本。
(五)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
诺邓村目前保留的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民居古建筑院落100余处,另有寺庙、祠堂、牌坊、巷道等公共建筑20多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古老的传统建筑群落,依山构建的建筑风格更使它别具特色,在现代建筑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以后,诺邓村明清建筑群的古老性、完整性、集中性更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承传价值。
(六)诺邓有人文与生态景观俱佳的旅游资源。
诺邓村有众多的人文建筑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古村、古道、古井、古庙、古碑、古树以及古民居特色俱佳,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开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及孔子文化、道教文化、盐井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作为声名远扬的古村,“诺邓品牌”的效应已经得到旅游界广泛的认可,特别由于海外游客市场的出现,诺邓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三、诺邓村二十四景
1、千古盐井。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云南,置益州郡,下辖24县,其中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沘江流域,“比苏”是白蛮语,意为“有盐的地方”。
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两千余年,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
2、卤脉龙王。
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
到明朝后期,才把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这五个盐井习称为“五井”。
3、北山重楼。
诺邓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
“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
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
4、河东民宅。
古诗言诺邓河是“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只有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完整。
古文曾描绘诺邓村:
“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5、盐街盐局。
河东盐地街有盐局旧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
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
盐局前有万寿宫遗址及“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等民居院落。
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元代江西会馆改为寺庙,称“祝寿寺”。
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未改名为“万寿宫”,现存李琼所写诗碑。
“四合五天井”为村中平面积最大的民宅,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边有四个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即“走马转角楼”结构。
6、提举衙门。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
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族人乃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
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7、道长月台。
明清以来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这里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
8、银匠旧居。
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
9、河头潭影。
诺邓村河头有几个较深的水潭,状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遗址,周边飞瀑流泉,树木荫翳,潭影幽清。
10、黄家古榕。
北山民居建筑群中有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诺邓人取名叫“万年青”,荫盖着古提举司衙门前的下马场。
11、贡爷家风。
河东贡爷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
12、进士家雕。
清乾隆间进士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
此外,诺邓全村许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文化的遗踪,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户的古董、文物、字画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余件。
13、屋檐五滴。
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
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
诺邓村民居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14、多台院落。
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这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
15、袖珍小院。
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
16、台梯集市。
古代诺邓每个月赶集四次,因地点限制,街场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带,这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从台阶上滚下到谷底跌死,足见其陡。
17、村巷石板。
诺邓街巷村道纵横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村里有多少级台阶。
18、盐马古道。
在村北可见古代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的石板路面。
四方的驿道穿山越岭,汇集于此,南来的驿路山腰上可见古代的贞节牌坊遗迹。
19、本主神祠。
诺邓村西北面有本主(三崇)庙及城隍庙等神祠。
20、棂星门坊。
诺邓文庙前有“棂星门”,这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21、文庙秋阳。
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
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文庙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孔子像。
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书“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致远清高。
在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关公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22、玉阁星图。
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宫观。
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翠柏、紫薇、金桂等。
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五云红叶。
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
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虬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
24、香山晴岚。
诺邓南山又谓香山,正当玉皇阁前面犹如一架巨大的屏风。
山上旧有许多庙宇,现存古岭寺、香山寺(观音寺)等几座,每当雨过天晴,山岚霭霭,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诺邓村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四、天然太极图四景
云龙县城北面因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弯子而形成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后来人们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成为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
云龙县城西北3公里的旅游公路上可观览天然太极图全景。
1、太极锁水。
诺邓河自东北蜿蜒而来,从“太极两仪”的正中间流出,犹如一根银链上挂着一把童锁,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
有传说太极图北面江水圆绕如一根帝王玉带,人们恐生不测便挖山断脉,以制止出现“草寇草王”之类祸患,乃完整形成今日所见之圆形太极图案。
2、狮象把门。
“太极”图案上的阴、阳两个鱼形坝子,北面谓“庄坪”,后面的小山犹如狮头;南面谓“连井坪”,后面的小山犹如象鼻(从南面看又象一个鹅脖子),两山之后就是进入诺邓村的大路,古人将此称为“狮象把门”。
3、云岭天仪。
站在沘江西面山中俯瞰“太极”图案,形象非常逼真。
每至夏秋季节,沘江如红丝带镶边,两个鱼形小坝如两张绿丝毯相对,周边的云岭群山云遮雾罩,山岚飘绕,实在如传说中是天宫所用的太极天仪遗留在人间了。
而“太极图”东面山中正对着诺邓玉皇阁,南面山中正对着虎头山三清殿,天然图形和中国道教信仰中最高的神宫神殿联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其中的道教文化理念,真可谓是“天人合一”。
4、沧海桑田。
大海变农田的故事也发生在“太极图”内。
传说大理龙王三太子来到云龙山中看见这里有个海子,便以此安家,后来他因仰慕一位美丽的姑娘而追随到山上,便将海子迁移到那里形成了天池,而原来的海子就变成了一片农田,也就是后来的“太极图”。
五、天池秀色八景
云龙县城西面山顶上有被誉为滇西“高山明珠”的天池,这个海拔2552米的高山湖泊,四周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共有高等植物60多科200余种,还有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19种。
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使天池风景无比旖旎迷人。
云龙县城至天池有旅游公路22公里。
1、宝顶日出。
天池周边有五宝山环绕,五宝山最高海拔3225米,登山顶看日出是一大奇观。
清早日出之前站在山巅,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遁,待太阳将出时天际奇彩变幻无穷,随后东方云层上面突然跃升一轮红日,光芒万丈,蔚为壮观。
而此处又可东望点苍雄姿、北眺玉龙雪山、西览怒山峻岭、南观澜沧峡谷,风光无限。
2、天湖夜月。
天池1.4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水鸟翔集、鳞鱼欢跳,四围松林苍翠、万木荫蔽。
每当皓月当空,或憩于林下、或泛舟湖上,松涛阵阵、波光粼粼,月溶湖面,天水一色,宛如人间仙境。
3、双龟戏水。
天池东南面的两个圆形半岛,南北相对,高远处望来极像两头绿色的乌龟低首伏水对视,栩栩如生。
4、百鸟争鸣。
天池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得极好,禽鸟皆不避游人。
每至清早,数十种各色鸟儿婉转齐鸣,欢跃林间,原本静寂的群山顿时显出生机一片。
5、松涛林海。
天池地区为云南松母树林保护基地,这里的云南松高大挺拔,直干苍劲。
每至风来,林海起伏,宛如碧浪,松涛万倾,群山呼啸,实为一大景观。
6、草甸牧歌。
天池周边多湿地和草甸,夏秋之间,花繁草绿,犹如绣毯。
而西面的暑场大浪坝草甸等处,更有宽阔牧场、林高草茂,一片高原草场林海牧歌景致,令人心旷神怡。
7、古道斜阳。
天池原名叫“暑海”,是古代诺邓等盐井通往腾冲缅甸的“盐马驿道”必经地,湖两边岭下皆有驿道踪迹,每至夕阳西下,余辉洒照在苍老的青石板上或铺满落叶的古驿道上,使人油然而生一股怀古之情。
8、花海春潮。
天池杜鹃有数十种之多,每到春季,漫山遍野开满红的、紫的、白的、黄的各色杜鹃花。
湖水东面有一幽静的小山谷叫“鸣翠谷”又被称为杜鹃花海,春潮涌至、百花怒放;而松林中相间的一株株大树杜鹃,春来一片火红,映衬得整片山林百媚千娇。
六、虎头风光十景
云龙县城南面的虎头山,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光无限。
山中有老君殿、虎头寺、王母寺、张仙祠等庙宇及众多的石窟、石观、石雕等,是大理地区的第二个道教名山。
虎头山景观距云龙县城1公里。
1、石上仙踪。
虎头山地质为一亿多年前白垩纪形成的砂岩,整个山体就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由于千百年的风化剥蚀,在这片岩石表面上出现了许多神奇而形象的天然纹迹,如仙人扇、仙人床(或禅坐留踪)、仙人脚印和石鱼、石鳖等,古人谓之石上仙踪。
2、隔岸南海。
虎头山前两溪拱绕交汇处有摩崖,是宋人米芾笔迹:
“第一山”。
过“寿光桥”,有一石香亭,正对着隔岸山上的“普陀岩”,遥见石窟中有南海观音菩萨像,又有紫竹林,谓之“隔岸拜观音”。
3、道院仙风。
明代武当道祖张三丰入滇弘道,据野史称:
“(洪武)二十八年春,三丰入云龙,居虎山”。
虎头山第一座道观即张仙祠,张三丰的塑像一表道骨仙风,前有楹联:
“邋遢自称名只爱一蓑一衲;神仙随脱化不忘斯世斯民”,足见张仙之风格和道绩。
大殿前有地藏宫,殿侧有地母祠。
4、虎头神殿。
在张仙祠后顺石级登山,沿途石蹬迂回曲折,所经寿仙祠、弥勒殿、财神殿、三官殿、太子阁(又名送子观音殿)等石窟石观,多有石雕塑像,均奇巧精致,工石艺术高超。
更有天然巨石似虎头突兀而出,其侧财神殿石联云:
“聚得余霞都是宝,点他岩石可成金”,寓景观与祈愿为一。
傍边又有两米多高“虎”字摩崖,据传是清代云龙人杨名飏任陕西巡抚时道光皇帝的赐笔。
三官殿有主管“赐福、消灾、解厄”的天、地、水三位道教主神像,观音殿内有杨名飏所撰写的风景山水诗十余首。
5、洞天高朗。
经虎头巨石再攀登险磴而上即为虎头寺。
这里旧称三清殿,前殿称桂香楼,供奉有真武大帝,大楼建在悬岩之上,顶部悬匾书“洞天高朗”四字,眼下可俯瞰云龙县城全景。
后殿现为大雄宝殿,殿内塑有“三身佛”即释迦牟尼佛及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殿前有佛教护法韦驮菩萨。
6、古刹林荫。
虎头寺后有两株数百年的古木高山榕,遮天蔽日,阴翳全山。
其侧有王母寺,周边参天大树,老松虬曲,林荫清静,山风和畅,别有景致。
7、云界三清。
虎头山最高处建筑旧称“老君殿”,现殿内供奉有道教“三清”即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像。
此处云高气朗,景色清明,又有异卉奇花,古木盘桓,俨然是脱俗离尘之境界。
8、两湖抱月。
虎头山顶西南面山箐中两个人工湖,上湖名“龙池”,下湖名“虎泉”,周边山石奇险,林木曲欹,圆桥环栏,潭水幽深,到农历中旬月明之时,两湖映月,各抱一轮,皎洁无比。
9、蟠龙栈道。
在虎头山左深谷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蟠龙栈道”,石梯石级曲折盘桓,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