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201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1.docx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1

语文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经过两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基本掌握了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文章的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查找和收集资料。

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学生也已习惯了课前自主探究、质疑问难、课上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但是作为报告文学这一样式学生是首次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简略介绍。

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采用我市正在实行的“三四五”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内容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

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今天罗布泊的荒凉现状,在追溯罗布泊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指出了类似现象的普遍性。

文章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痛惜之情,直言指出正是贪得无厌的人,造成罗布泊的消逝。

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作者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痛心和忧虑。

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文性是本文的两大亮点,也正是阅读欣赏中要抓住的两大美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确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老师编写的预习学案进行预习。

2、上课前各小组检查本组同学根据预习学案的预习情况,并提交本组的一个疑难问题。

 

【教学流程图】

教师

学生

教师

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课件展示胡杨的新诗《罗布泊》,引导学生朗读,酝酿情感,激情导入课题

罗布泊

胡杨

“罗布泊/在我心里/广袤无边的湖/鸟飞鱼跃树木青葱/古老的楼兰文明/如此耀眼夺目/罗布泊快乐活着/那里是天堂

我看到火/熊熊燃烧的火/贪婪嫉妒仇恨/无穷无尽/在炽烤罗布泊/我听见风/飒飒吹起的风/羞愧悔恨痛苦/无休无止/在侵掠罗布泊

罗布泊/在淌血在流泪/终于1972年/血干了泪尽了

罗布泊/在我面前/广无人烟的荒漠/孤独挣扎的雅丹/疯狂肆虐的黄沙/我嗅到了死亡的气息/罗布泊痛苦死去/这里是魔域”

二、课题导读,激活阅读思维

引导学生从关注课题入手,捕捉关键信息,激活阅读思维,酝酿阅读情感(抓住“泊”、“仙湖”、“消逝”三个关键词引导)

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三、认定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四、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抽查,检测小组互查情况,对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进行评价

1.单号组的5号同学朗读下列生字词。

(抽查一位同学)

 萧瑟(sè) 和煦(xù) 干涸(hé) 吞噬(shì) 戈(gē)壁 裸(luǒ)露

2.双号组的5号同学解释下列词语。

(抽查2位同学)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

温暖。

干涸:

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

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五、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

先展示昔日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并选其中一段指导用愉悦的语气朗读。

再打出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也选择其中一段指导学生用苍凉、痛惜、恐怖的语气朗读。

活动要求:

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后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教师点评并板书:

昔日:

绿洲、仙湖——向往对比

今日:

沙漠、神秘——痛惜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跟上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至14段,小组合作从文中概括出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活动要求:

阅读揭示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段落,勾画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

小组展示后教师概括并板书:

人为改变河道

变化原因人口激增、需水量猛长

“四盲”吸水河抽干

六、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三段的作用,探究造成环境悲剧的深层原因,增强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活动要求:

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①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

②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

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

(小组交流后展示)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抒情部分,体会作者的强烈的地忧患意识和深深地痛惜之情,

活动要求:

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时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抒情性的特点。

七、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

活动要求:

简单介绍报告文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

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其特点是在体现新闻题材真实性的同时、又具有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点。

请再一次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以下两个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

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

课文引用《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

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

八、质疑问难,总结反思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照目标总结收获;对照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活动要求:

1.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2.对照你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九、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

布置课外拓展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旱的例子,意在告诉我们罗布泊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悲剧还在其他地方上演,而这才是更大的悲剧!

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我们义不容辞!

课后请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见学案)

【课堂总结】

1、各小组课后把小组的得星情况填写在小组评价表中

2、强化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好

齐读《罗布泊》一诗的最后两节,强化情感认识。

不/罗布泊并没有死/那风中胡杨的歌声/分明在传唱着罗布泊生命的不屈/彭加木的背影余忠顺的足迹/让罗布泊的心脏/重新有了跳动

归来吧/圣洁的罗布泊/归来吧归来吧归来吧”

【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功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要求,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为学生导航。

学生在两种学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有效地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好的利用了课余时间。

通过对《预习学案》的检查了解收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内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有的放矢。

《课堂学案》既明确了课堂学习内容、活动要求,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示例引导。

2、精心设计导入,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重点。

用胡杨的《罗布泊》这首诗的前几节配乐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带入了课文的那种沉痛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一点心灵的震撼,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3、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

学生通读课文,结合清晰、可感的辅助图片,充分了解到罗布泊原来的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在两者巨大反差的现实面前,学生获得了对环境问题直观的认识,更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惋惜之情,为探究本文主题、激起环保意识提供了可行的基础。

4、捆绑式小组评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利用小组进行督促检查,全面而又准确的反映每个同学的预习、学习的成效,同时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5、课题导读,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的“咬文嚼字”,同时让学生关注标题,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

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6、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朗读的训练。

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这堂课中特别突出了学生的朗读体验。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感悟到只要精心设计,学生会做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出色。

同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身边的农田、河流、青山、网络发掘深厚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二是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加强。

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附: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今日:

神秘、沙漠——痛惜对比

昔日:

绿洲、仙湖——向往引数据

人为改变河道拟人

消亡:

需水量猛长排比

“四盲”吸水河抽干

悲剧:

青海湖、月牙泉——焦虑直接抒情

 

导学案

(一)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文重要的生字词。

2、通过上网等方法掌握搜集资料的一些方法。

3、通过朗读课文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预习内容:

(一)读课文,查阅下列生字词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沧海桑田:

(二)搜集资料:

1、搜集有关罗布泊现在和过去的图片。

2、查阅地图,在下面地图中标出罗布泊的位置。

(三)给课文标注段落序号,并把课文内容要点概括写在下面

 

(四)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

 

(五)资料链接:

1、罗布泊的变迁: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大漠的英雄树

2、楼兰美女:

1980年,在楼兰古国的旧址,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上,发现了一片墓地,其中一个墓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体肤指甲保存完好。

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深邃的眼眶、长长的睫毛、尖尖的鼻子、圆润的嘴唇、褐色的披肩秀发。

她身上裹着毛织的毯子和一块羊皮,胸前毯边用装饰性的木别针别住,下身穿羊皮裙,脚登一双翻毛皮靴,头上戴蓬松的羊绒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

她有着今天的姑娘们或许难以企及的美丽,妆扮也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

人们被她的美貌惊呆了,所以称她为“楼兰美女”。

经碳14鉴定,楼兰美女芳龄四千岁。

她是谁?

她有着怎样的身世?

 其一:

故迹楼兰或可寻,红颜寂寞一梦深。

青丝不理四千载,尚有声声唤美人。

 其二:

瀚海曾经是桑田,雕栏玉砌已成残。

光阴未教朱颜改,我恨晚生四千年

3、诡异之谜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

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

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地时,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

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

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

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

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

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出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

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

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

由于罗布泊深藏在沙漠深处,人们要想靠近它十分困难。

而仅有的几次成功的现场考察,却在理论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有学者来到

罗布泊进行了考察。

他见到的湖泊芦苇丛生、鸟类聚居,是一大片富有生机的淡水湖;可这个湖泊与中国地理记载的罗布泊有南北一个纬度的差别。

所以有人认为他见到的可能根本不是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早已经干涸。

也有人据此提出了惊人的想法:

由于汇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了河床的淤塞,填高了湖底,于是罗布泊便自行改道,游移到了别的地方。

这正是那个学者发现的湖泊。

 

(二)课堂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搜集资料、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能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学习重点:

品味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特点;体会课文运用对比,拟人、排比、引用等手法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习过程:

(一)关注标题,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略作思考,自主展示。

(二)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活动要求:

小组一对一互相检查对以下字词的掌握情况,然后老师抽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生字词的读音并熟记字形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戈壁 裸露

2、能根据上下文意思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萧瑟:

和煦:

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活动要求:

1.对照图片浏览课文1——9自然段,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情况及作者的感情。

要求:

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后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或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温馨提示:

我们小组朗读的是描写罗布泊的文字,对此作者充满了之情,应该读出的语气,我们采用读。

2、速读10——14段,勾画、圈点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

(四)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

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要求:

默读最后三段思考:

①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

②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

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

(小组交流后展示)

温馨提示:

可以用以下句式说话:

罗布泊,我想对你说:

或者人们啊,我想对你们说: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温馨提示:

每个同学找一个句子在组内朗读交流,小组选择一个句子加以共同探讨交流展示。

 

(五)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

活动要求:

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

温馨提示:

体味真实性(文中列举数据、引用资料、亲眼所见等)

如:

课文引用了《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

感受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

体会抒情性

(六)质疑问难,总结反思收获

活动要求:

1.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

2.对照你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哪个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七)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

课后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课后拓展作业)

五、课堂总结

活动要求:

请将学习这一节课后的收获或发现的新问题总结一下,准备展示交流。

课堂反思:

这是一堂充满忧患意识的报告文学赏析课,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个教学流程由“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三大主要教学板块组成,从内容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品味赏析以及写法的揣摩借鉴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体验阅读、享受阅读。

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宽松而又严肃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