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557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ocx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

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与活动,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

其实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读写材料,值得学习借鉴。

语文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欣赏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

语文老师要学会“从有趣、有效、有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发现和提炼。

余映潮老师很多课堂实录中的课中读写活动设计,往往很是出人意料,细心回味下来,又不得不佩服“他怎么能想得到呢?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以“找看点”为延伸点,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后,读写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师):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读一文写多文,读长文写短文,大家都来写。

写作的角度:

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

两个要求:

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

(师):

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标题是“美丽的罗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写美丽的罗布泊,然后把关于美丽的罗布泊的文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感悟。

(学生各自思考)

(生):

我想写的题目是“胡杨的呼唤”。

运用象征手法,以胡杨的口吻讲述:

以前我是多么的美丽,被人们称为生命的象征,后来遭到人类的破坏,我又变成了什么样的,接着写我对人们的呼唤,以及我希望人类怎么保护我们等。

(生):

我的作文题是“记忆的美丽”,罗布泊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它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戈壁滩。

我就是要以记忆中的美丽和现实当中罗布泊的一些现状来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罗布泊的惊人变化,以唤醒人们保护罗布泊和环保的意识。

……同学踊跃发言……

(师):

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小作文题,我来展示一下(大屏幕显示)

1、美丽的罗布泊2、这里曾经有过……3、“我”眼中的罗布泊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5、话说胡杨6、死去的胡杨7、一株胡杨的独白8、说说塔里木河

9、课文中的“水”10、课文中的数字11、课文中的忧患意识12、悲剧并没有止住13、说说“问题出在近30年”中的“”问题14、四个“盲目”用得好15、我喜欢课文中这样一句话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同学们根据自己选定的题目开始写作,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写后的交流极为精彩,不再这里一一呈现。

本案例中的课文小作文,即读写活动的设计,极为独特新颖,活动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

老师以“拟题献题”的方式,巧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课文,在理解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

学生从自主提炼小作文题,再根据小作文题提炼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完成课中小作文的写作,整个过程学生都在非常扎实的读写活动中进行着语文学习。

这样活动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既深入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一、          明确课题。

(化3分钟)

(教师出示标题)

师:

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

从一个“仙”字中,我认为罗布泊应该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从“消逝”一词中可以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再也找不到了,令人遗憾。

师:

是啊,一个“仙”字足见其美丽无比,应该是天天中的美景,现在却搬到了人间,所谓的人间仙境,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在地球上消逝了,确实遗憾。

不错。

师:

但是,从“罗布泊”一词中的“泊”来看,三点水,应该是一个湖,而且应该是一个大湖。

(教师在黑板书写“泊”字)但是它已不复存在,(教师又把黑板上的“泊”字上的三点水抹去。

师: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生1:

悲伤无奈。

师:

是的,悲伤无奈,那么,这么美丽的湖现在到底哪里去了?

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标上段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是默读、可以是朗读,开始。

(学生全部选择默读的方式。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化5分钟)

三、          跳读课文,品析语言。

(大约25分钟)

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从课文中找句子),朗读并分析。

师:

是谁给罗布泊取了这么一个美丽的名字?

他是怎么评价罗布泊的?

生1:

斯文?

赫定,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

师:

是啊,一个如梦境般的地方,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对它进行了描绘?

生2:

还有《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师:

你知道罗布泊的水域面积是多大吗?

生3:

1000多平方公里。

师:

1000多平方公里到底有多大?

大家知道南湖的水域面积有多少吗?

(学生摇头。

师:

我告诉大家,南湖的水域面积大约有1平方公里。

想象一下,1000个南湖那样大的一个湖泊,碧波荡漾的一个湖泊,无边无际的湖面。

而现在景象怎么样了呢?

(教师出示画面---茫茫戈壁。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话来具体描绘画面。

生4: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一个荒凉的、死亡之地。

师:

你在朗读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生5:

悲凉。

师:

你能不能把这种悲凉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5朗读。

师:

你好像有意把一些词重读了,是吗?

是哪些词能说一说吗?

生5:

“一望无际”、“没有”、“不见”、“没有”

师:

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生5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

(教师再出示一张罗布泊土地的图片,再次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话来描绘具体画面。

学生6朗读: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我体会到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

(教师指出学生读错的一个词:

不是“胸膛”是“胸腔”。

师:

“裸露”是什么意思?

“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7:

脱尽了外衣。

全部都没有了。

师:

罗布泊的外衣是什么?

生8:

罗布泊的外衣是水,是绿色植物。

师:

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说罗布泊怎样了?

生9:

罗布泊没有了水,所以脱尽了外衣。

师: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

引导学生明确拟人手法的效果。

此时的情感又是怎样了?

生10:

像临终的老人作垂死的挣扎。

(教师示范朗读。

师:

再出示一张枯木哭泣的图片,请用文中的话来描绘具体画面。

生11: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

师:

能否用一个特写的语句来加以描绘?

生12: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

这里还是使用了拟人手法,此时的情感又是怎样了?

我把这几句朗读一下,同学们体会一下。

(教师朗读,学生体会。

生13:

同情怜悯,为它的感到愤怒。

师:

那么这么美丽的地方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了呢?

带着问题,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四、          热点讨论,研读课文12、13小节。

(大约十分钟)

1、消逝的原因:

人口激增是诱因,“四盲”是根本原因。

2、分析“四盲”。

师:

其实哭泣的不仅仅是胡杨,胡杨也不仅仅是在哭泣,更是要向我们倾诉什么?

请看画面----

(教师出示美丽的胡杨图片。

并出示作家潘岳对胡杨的赞美的词句《西风胡杨》。

)(教师朗读文字:

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这一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

它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永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也给人以绝境中生的启示。

师:

号称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就是这么坚韧美丽的胡杨倒在了我们脚下,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你的感受。

生1:

愧怍

师:

为什么?

生1:

是人类的原因。

师:

为什么会消失?

生2: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是人们的“四盲”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

师:

人们的盲目表现在那些地方?

生3:

“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

师:

这位同学很聪明,指出一些带有数字的句子,数字能够怎样?

生4:

比较客观清楚,醒目地说明人们“盲目”到了极点。

师:

数字之庞大着意表现了人们的盲目,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数字背后严酷的现实。

(学生齐读)

师:

文中哪个词语和“盲目”是对应的关系?

生5:

“任意”。

师:

这样任意向塔里木河要水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生6:

“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

师:

这里同样用了一些数字,这些数字的对比更显塔里木河萎缩的“急剧”,也更说明影响之大。

师:

罗布泊干涸了之后怎么样了呢?

生7:

“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

师:

“马上”这个词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8:

周围的环境和罗布泊是息息相关的,表明消失的速读快。

师:

还有哪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

生9:

“成片”、“全部”从面积、范围加以说明。

师:

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罗布泊,谁该为罗布泊的命运负责呢?

请找出文中的句子。

生10: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1:

愤怒的控诉。

师:

能否把这种感情念出来?

(生11)

师:

这位重读了“又”字,为什么要重读这个字呢?

生11:

因为这不是第一次制造悲剧,在这之前曾经还制造过类似的悲剧。

师:

说的不错,大家看看这篇文章节选自《人类生存忧思录》,作者忧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还有没有其他的悲剧?

生12:

文中的青海湖和月牙泉。

师:

文章为什么不说救救罗布泊呢?

生13:

因为罗布泊已经消逝,已不可能救活。

师:

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了全篇文章。

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14: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

(学生朗读,并体会情感,重读“救救”)

师:

要救的难道只是它们吗?

生集体:

还有我们自己。

师:

对,请在文章的最后写上“救救我们人类自己吧”,齐读最后一句,一起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集体朗读体会)

五、小结。

(大约2分钟)

(出示一则节约用水的广告配文字说明:

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再不珍惜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师:

我们并不悲观,但我们心存忧患。

再看看黑板上的整个字,谁能给它添上一个三点水的偏旁。

(一学生上台添加)

师:

给“泊”字加上三点,表现了我们共同的希冀,请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滴水。

虽然只是小小的三滴水,但是却是一种小小的善意,再小的善意也是一种坚持。

让我们从我做起,节约身边的每一滴水。

六、推荐阅读。

《月明罗布泊》

七、欣赏歌曲《月牙泉》。

一、导入  

听flash《月牙泉》

月牙泉歌词: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从此以后魂绕梦牵,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师:

歌声传递心声,说说歌者在歌声里传递出怎样的心声?

生1:

喜欢,想恋,还有一点担心,担心变化。

师:

不是所有的变化都带来精彩,有些变化会让人很心痛。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和变化有关吗?

生2:

有,题目中的“消逝”就是变化。

师:

是什么消逝了?

生3:

是仙湖消逝了,是水没有了,消逝了。

师:

从地名“罗布泊”看,“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

是“泊”的三点水消逝了。

罗布泊的水消逝了,仙湖就消逝了。

二、内容感知

师:

行走在罗布泊“水”的消逝间,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景象。

多媒体展示: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的?

5分钟后交流:

生4:

“水充足——过去的罗布泊:

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板书“绿洲”

生5:

有“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有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

生6: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水充足而且清澈,引来了许多的水禽嬉戏玩耍,是美丽的仙湖。

板书“仙湖”

师:

文中有没有写到人的活动?

生7:

有,张骞惊呆了,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斯文·赫定惊讶了,他乘舟游赏;还有第6段的“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说明人们有美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这里才热闹繁华。

师:

因为有充足的水,过去的罗布泊是绿洲是仙湖,周围热闹繁华。

罗布人诗意地栖居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

这个美丽的仙湖有多大?

生8:

20世纪1000多平方公里.

师:

1000多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

杭州西湖是5.65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折算一下,约是200个西湖的大小!

(长兴区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养育了62万长兴人民!

师:

水干涸了,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生9:

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生10: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师:

板书“荒漠死湖”相对于过去的热闹繁华,现在是死寂恐怖,没有生命,难得有勇士去考察,也一去不复还了。

师:

水,这么多的水,说没就没了,在20世纪70年代消失了!

现在是令人恐怖的戈壁!

原因是什么?

你能找一个关键的词来概括吗?

生11:

是“盲目”。

师:

盲目,就是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那么看不清的是什么?

又是对什么认识不清?

生12:

看不清后果,对生态问题认识不清。

师: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还不止一个看不清,认识不清,连着有四个呢。

作者说“四盲像巨大的吸水鬼。

”说说巨大的吸水鬼有多大?

(学生举例文中的数字说明)

这位同学很聪明,引用数据来说明吸水鬼的大。

师:

这绝对不会是那时人们的初衷,相信谁也不原意看到这样的结局,问题还是出在“盲目”上,决策的盲目,急功近利,只求索取,以为地球可以无止境地提供人所需要,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没有科学观。

三、情感体验

师:

文字让我们触摸到罗布泊的美丽与恐怖,艺术家用独特视角来展现(播放今昔罗布泊的图片,放昔日罗布泊的图片时配上轻松悠闲的音乐)读了课文,看着这些照片,你的心情如何?

生13:

难过愤怒沉重……

师:

作者吴刚在深入的调查和实地的考察中,他的感情一定比我们更深刻,也更复杂,他的这些情感隐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文字里面的情感潜移默化,这就意味着你读懂了作品,和作者有了默契。

多媒体展示: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

我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

我们细细地阅读文字,用心捕捉感受,圈点勾画,每人至少准备一处。

3分钟后,我们把个人找到的和体会到的先在小组里交流,智慧互补,相互触发。

交流体验到的感情,并用你的声音表达出你体会到的感情。

学生交流:

生14: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不愿”“挣扎与痛苦”“求救”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出胡杨的痛苦,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

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生15: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这句话,“裸露的胸膛和一道道肋骨”也运用拟人的手法,在70度的高温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痛苦和无奈。

我来读一读。

生16: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遗憾之情和强烈的谴责。

生17: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和!

说明作者的谴责悲愤之情。

师:

你好象看到了老师的教案,一个副词“又”,说明相同的悲剧在重复,那么还知道有哪些悲剧在重复?

生18:

还有,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大有干涸之势

师:

我看到一则有关青海湖的现状报道,青海湖,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

课开始听到的“月牙泉”歌声中传递的担忧同样痛心的存在。

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多媒体展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齐读后面两句。

请继续交流。

生19: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的手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强烈的求救声。

师:

这句话怎么读,才能读出排比的气势,读出作者的呼吁之情?

生20:

“救救”要读的一个比一个强,语气要强烈。

(齐读)

师:

老师也想说一句,最容易忽视的一处,第14段,“罗布泊消失了。

”一个短句,自成一段,可以感到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

其实文中每一个词句,包括最客观的数字,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面对已经发生的悲剧,和依然在发生着的悲剧,作者在深深的忧患。

四、延伸体验

师:

悲剧在重复,因而作者以强烈的呼吁结束课文,相信这呼吁也是同学们心中的呼吁,可老师在听同学的朗读和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中,觉得作者字里行间一直在呼吁:

在呼吁什么呢?

请你来填。

多媒体展示:

救救青海湖,

救救月牙泉,

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救救……

生:

七嘴八舌:

救救人类!

救救我们!

救救我们自己!

……

师:

我们把“救救我们自己”接在这句的后面,齐读一遍,读出振聋发聩的力量,让这呼吁让更多的人听见!

生:

齐读。

(读的效果很好)

师:

还有一种呼吁,她或许很微弱,可我们绝不能漠视。

那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奄奄一息的胡杨,她见证了几百年的历史,她有许多话要说……请拿出纸,写下来。

多媒体展示:

一棵挣扎的胡杨树图片。

“我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胡杨,我有许多话要说……”

交流3个。

(交流略)做好点评。

五、课堂小结:

师:

行走在美丽罗布泊的消逝间,行走在美好环境的消逝间,我们因痛苦而觉醒:

吴刚觉醒了并且在用文字大声呼吁,我们也觉醒了……1994年联合国出台了“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现在已经有191个缔约方,相信人类的觉醒还不晚。

相信:

(多媒体展示)

造成悲剧的是人,

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

王曜君老师点评:

范老师的课有三方面的优点:

1.在细微点拨中显示教学灵气。

“水”的切入,有水才显灵性,抓住了水,就抓住了对比的本;对“盲目”的解读,抓住语言深入思维训练;对最后一段的朗读指导,补充内容,是主题的归纳,再次齐读,情感强化。

2.在周密预设中有效生成。

内容感知、情感体验和最后的呼吁总共就三步,简单的设计,不失周密,有效生成下环环相扣,清晰流畅。

3.在理性解读中呈现人间悲情。

今昔对比中呈现悲情,原因的理性分析中呈现悲情,文字中情感体验到作者的悲情,都在理性解读中呈现。

值得商榷处:

消逝原因的分析,不是一个“盲目”那么简单,老师的解读不够深,质疑精神缺乏;老师要学生达到的情感高潮还不到位。

总之,该课教学求简,思路清晰,设计定位尚未深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教学

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写作手法,品味积累语言。

自主目标:

 (本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确定。

发布形式

除了常用的朗读、解说外,还可以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

自主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1、说文解字:

我需要掌握的字词;我容易写错的字词及辨析;我需要理解的词语,并用上新积累的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2、我的收获:

我对内容的把握;我对写法的感悟;我积累的优美语言;其他的收获

3、我的困惑:

4、拓展延伸:

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写倡议书,可以写罗布泊的自述等,形式不限),抒发自己的心声。

5、小组讨论设计发布形式

教材处理

教学程序及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入题

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二、说文解字,扫清障碍

重点字词:

戈、裸、箫、噬、堤、庇、近在咫尺、沧海桑田等;

三、感知内容,探究写法。

(一)预设学生可以理解到的:

1、对内容的把握。

文章写了过去的罗布泊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而现在胡杨林死亡、寸草不生,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痛惜之情及对悲剧制造者的人的愤怒之情。

直抒胸臆的句子:

“此时此刻……心情沉重”“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救救青海湖……成为荒漠的地方!

2、对语言的积累。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例如第1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用是表现罗布泊终于消失的遗憾。

(2)拟人手法:

作者将胡杨林、罗布泊拟人化,如“那奇形怪状的枯枝……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痛苦与无奈”赋予了人的感情,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3)排比手法:

连用四个“盲目”,三个“救救”等都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3、对写法的感悟。

(1)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往的优美的罗布泊与现在的悲惨的罗布泊对比:

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憎恨。

胡杨林前后的不同,作用同上。

(2)一系列数字的引用。

11、12、13段的数据,说明破坏很严重。

 

(二)预设重难点,需要引领提升的:

1、问题:

学生对对比手法的作用感受可能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深化

2、问题:

学生对修辞作用的理解可能会仅限于“生动地表达了……”,缺少更深入的情感体验。

3、问题:

文章中部分独句成段的段落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是本文值得研讨的一个主题,学生在自学中体会不到。

 

四、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通过学习,明白了哪些你预习中不明白的疑难问题。

还有什么疑惑?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你们都很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下面,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写倡议书,可以写罗布泊的自述等,形式不限),抒发自己的心声。

一、导入新课(在出示预习任务之前)

同学们,这里就是“罗布泊”。

“泊”就是湖泊,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