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887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docx

学习总结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

师德师风征文精选12篇

(篇一)

研习杰作罢,践行尚可佳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王毓珣研究员、王颖副研究员合撰的《师德培育与生成》一书。

让我对深入认识师德伦理,感悟师德精神,养成师德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师德问题备受关注。

且君子务本,本立而道路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感悟一:

思路清,理论深

《师德培育与生成》的结构与布局、阐述与分析都严谨、清晰。

本书以专题的形式阐述了教师与自我、与学生、与职业、与同事、与家长、与社会这六大伦理关系,构成师德研究的核心问题。

同时紧紧围绕这六大伦理关系,深入从九个方面展开研究。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

“本书的编写体例采用喜闻乐见的专题形式。

每个专题包括:

一是提出4-5个学习目标,力求目标明确、指向清晰;二是选择10条名家语录,力求言简意赅、易于背诵;三是择取2件名师逸事,力求逸事经典、耳濡目染;四是归纳培育要义,力求简明扼要、具体可行;五是指明践行要点,力求深入浅出、可以操作;六是提供2个案例研究,力求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七是提供2篇延伸阅读材料,力求晓之以理、振聋发聩;八是聚集1个问题讨论,力求晓以大义、发人深省;九是提出1个两难判断问题,力求学思并重、润物无声”。

师德之理是什么,以何种方式阐释师德之理,用何种资料证明,证明资料与师德之理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师德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首先,作者将师德定义为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中处理各种教育职业关系的伦理规定及行为,是本书在概念界定上的创新。

其次,以关键词的方式阐释师德,既能抓住师德之理的精要,又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有利于师德之理的掌握与传播。

再次,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进行论证。

仅参与文献就长达著作类型110条,期刊类型34条,还有外文类型等,可见作者的旁征博引与广泛阅读。

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知识卡片的恰当运用,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后,在证明资料与师德关系上,选取的资料十分切合主题,能够切实论证、反映。

感悟二:

案例亲,得民心

《师德的培育与生成》一书各个专题中的名家语录、名师逸事、案例研究、延伸阅读、问题讨论和两难判断等大多以师德案例呈现,使该书内容生动形象,贴近教师真实生活,彰显师德的榜样示范作用。

这本书在师德案例中主要选取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如圣人孔子的“教无隐,然后能为师”,到现在的魏书生,从边做边学的徐特立老先生到教育科班出身的何丽娅,还有很多的教育前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提供给我们成长的宝贵经验,班级管理的经验,教学经验,与学生相处的经验等等,通过这样一个个案例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让我们在享受与学生相处的故事中,体会教师成长的过程。

这样的案例才最有说服力,才能够深深打动人的内心,让读者阅读其中、震撼其中、享受其中。

如谈到教师职业倦怠时,用目前流行的短信形式:

⑴横批:

人民教师上联:

听狗叫,看猪脸,课时加重,收入在减下联:

教畜生,哄笨蛋,生不逢时,诲人不倦⑵横批:

教师倒霉上联:

囊中羞涩,无权无势,人生坎坷,心憔悴下联:

居无定所,难以成炊,衣带渐宽,终有悔。

这样的描绘,能真实反映出一线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而且形式新颖。

再如,讨论教师自由时间与教师专业发展时,引用了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一位女教师的来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真实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教师,而是全世界教师都面临的困惑,接着阐述如何去合理运筹时间,就更能激起广大教师读者的共鸣。

感悟三:

操作明,供践行

这本书试图在师德的有关的研究与应用之间架设桥梁,使师德学理走向师德应用,外化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在师德伦理关系探究中,从师德理论研究转向师德实践研究,以真实、感人的师德案例影响教师,逐渐实现师德培育理想,在实践中促进教师师德的生成,正是该书启迪、震撼读者之魅力所在。

回看启功老师那篇《怎样教书》一文,细细品味他的陈垣老师那几条上课须知,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不要发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

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真是体现了师德不是背几条师德名言,记几段师德规范,学一点师德理论,就能在教师心中生根的。

真正的师德是把规范、理论化为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把平凡的东西做细,把日常的工作做周。

再如陈鹤琴老师的《谁是成功的教师》一文,则是在专门研究欧美国家成功教师衡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师的特点,提出的度量教师是否的一把量尺。

《荀子·大略》中说: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重在师德的培育与生成。

《师德培育与生成》一书,对解决当前的师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篇二)

播撒爱心,润物细无声

在教育前线耕耘了近十个春秋,回头一看,感慨颇深,对师德也有了新的认识。

记得一位前辈曾说过,“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这话听起来有似乎些危言耸听,但也道出了一个被忽略的真相。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是孩子心灵的主宰者,既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也能把孩子推到地狱的深渊。

如今的孩子表面上很早熟,但心灵越来越脆弱,教师的语言的行动,无疑是他们快乐的催发剂,也可能是他们痛苦的制造者。

因此,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师德最基本的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于如何爱护儿童。

”“要像对待荷业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经不起老师“冷眼旁观”、“漠然置之;学生的心是纯洁的老师一句温暖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能呵护那颗稚嫩的心,唤醒他心全部的春天”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鲁迅先生有句话: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

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

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半夜找不到学生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流泪。

我犹豫过,消沉过,有时候问自己,和读研或干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

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生病时看到学生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谈起“我们班……”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

这时我又燃起了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事业的执着。

当然,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

“爱”要一视同仁。

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所以,老师更不应该对学生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也是脆弱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因此我们应把握好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冰心说过: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典范。

我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将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有一首歌最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线最为动人,那就是师魂。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无数颗炽热的心,我们用爱播撒着希望……

(篇三)

一次诚信的坚持,满是人性的光辉

许根福是胥口镇东欣村人,是一名有着30年部队生活经验的复原军人。

在部队里,他是一名不畏艰险,竭力为祖国丈量土地的测绘官兵,为国家测量出精确的海岸地形是他的使命。

复原回到家乡,许根福也把这种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带到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

在出任吴县农机公司书记期间,他一丝不苟,敬业奉献;在公司申请政策性破产时,他身先士卒,带头主动下岗自寻出路,从而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热情善良的“工厂守护神”。

在担任门卫期间,许根福由于腹痛前往吴中区木渎人民医院就诊,结果在治疗结束后,医院由于收费系统维护期间出现错误,少收了许根福3500元诊疗费。

这本是医院的失误,许根福无需承担任何后果,但老许这五十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他,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最基本的品质,不论大事小事,只有诚以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才是一名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因此许根福毫不犹豫,怀揣着3500元诊疗费退还给了吴中区木渎人民医院,引起了医院的轰动,他的坚持诚信的精神,也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许根福,他作为一名工厂的门卫,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看来太平凡了;3500元的诊疗费,在如今很多白领金领的眼里,也算不上什么大数目。

但是,就是这一个平凡的门卫,却为了坚持他那份诚信的信念,用自己三个月的工资来补齐了那份诊疗金,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在漠然的世界里给我们带来温暖。

古人季布一诺千金,而许福根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却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铭记自己的诚实信念。

相信这只是许老生平无数次诚信做人的一次写照,也相信社会上有着无数个像许福根一样把诚信作为自己人生信条的人。

正是他们,把人性的光辉慢慢地洒向人间,也需要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诚实守信,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园。

作为教师,身背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的重大使命,更需要将诚信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城市守信的好榜样,教会他们诚以待人,以信为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篇四)

《坚守与自新,教师成长的两翼》

静静阅读带着墨香的《教师第一课》,细细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它再一次激励我——唯有坚守与自新,才能在教育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坚守,为我把航

十八年前,我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安静而充实。

因为当时我有两个纯粹的想法——只要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上出学生喜欢的课,就是最大的快乐。

正是因为在清苦中坚守了这份纯粹,污迹斑斑的寝室只要糊上墙纸也觉得很温馨;因为坚守了这份纯粹,我在学生的喜欢和老师们的认可中获得了莫大的快乐和鼓舞;因为坚守了这份纯粹,我总是满怀激情,所有的教学比赛都要去试试,县优质课、县教坛新秀就是那时的收获;因为坚守了这份纯粹,那段日子为我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纯粹还要不断地经受现实的考验。

三四年后,日复一日的繁琐和辛苦让旺盛的精力渐渐消退;教学工作上难以突破的困惑让当初的激情慢慢冷却。

我迷茫了——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积极进取,继续热爱教学事业呢,还是知难而退,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只把教学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呢?

在迷茫的痛苦中,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坚守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教师。

因为我虽然平凡,但拒绝平庸。

那么怎样才算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呢?

是帮学生考一个好成绩吗?

是自己的年终考核名列前茅吗?

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真谛,思考教师的使命。

拔开应试教育的重重迷雾,最近几年我渐渐明白,教育就是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关注,教师的使命就是理解学生并引领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

同时我也深信只有坚守教育的真谛,才能让教师的事业永远美丽。

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坚守,心态逐渐平和。

比以前更清楚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自己;更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更客观地看待教育中浮躁和功利的现实;能以尽量平和、宽容的心态处理工作中的事务。

这是我成长中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在清苦中坚守纯粹,在迷茫中坚守理想,在浮躁和功利中坚守教育的真谛,一路行来,我不曾迷离,是因为有坚守为我把航。

自新,促我前行

如果说坚守是为我把航的一翼,那么自新则是促我前行的另一翼。

教师最基本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一定需要自己精心备课、上课,还有课后的反思。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堂课的不同效果会直接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都会写教学后记,总结这堂课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这样的反思中,让自己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对课堂艺术的提高是最有效的。

当然,反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反思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行为和思念。

如果说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立足之本,那形成恰当的教学理念则是教师持续、良性发展的源动力。

而恰当教学理念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摸索、学习、钻研和思考,同时也需要外界的触发,而这个触发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培训。

小到听一次讲座、一场报告,大到团体性、长期性的培训班,我都非常珍惜。

它让我能站在人性、教育规律、历史演变和社会形势的高度,审视现行的教育制度,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日常工作。

它让我懂得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它让懂得了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培训能给人触发,但真正要在教学工作中有自己的见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能取得实效,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去研究。

研究应该是教学的常态,它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研究是一种心态,以研究的心态来做教学中的每一件事;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

当我这样理解研究时,教学工作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重复,而是充满挑战的创新与探索,是教师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载体;论文、课题也不是胡编乱造的应付和痛苦不堪的负担,而是思考之后的自然流露。

从**年开始,我撰写了多篇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频频获奖或发表,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与“研”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教学也好,研究也罢,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感到自己难以突破,那是因为你的底子薄了。

怎样让自己的底子厚起来?

唯有读书。

当我在教学工作中捉襟见肘时,在思想上迷惘时,总会想到读书,是书教会了我坚守,是书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各类教育教学期刊,到大夏书系中教育读本,到经典教育论著,再到四书五经,我都在试着一本本的啃。

我知道,我在读书上做得远远不够,但我会努力坚持下去的,把看书当作生活的习惯,工作的必需。

因为读书能让我在教育之路上走得坚实而稳重,读书能让我不断超越自我、更新自己。

有人说教师吃的是青春饭,教师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那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自新。

在反思中自新,在培训中自新,在研究中自新,在读书中自新,你定能发现教育是充满挑战、永无止境的事业,在不断自新中,教师才会永葆青春!

(篇五)

诚信——师德建设中的一盏心灯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

它作为师德建设的根本,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古时候,汉高祖刘邦信赖周勃的诚实,便将教导太子的大事托付于他;晏婴君子重诺,齐国三代国君皆师从晏子。

如今,王侯将相早已化为尘土;但作为老师,我们身上担负的职责与期许丝毫不逊于我们的古代前辈们——同样是为人师表,同样是教导着国家的未来。

我很荣幸也能从事教师这份受人尊敬的职业,现任教于二年级,是全班44名学生最为信任的人。

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向师性,他们大多数时候能够自觉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处处以老师的话为准绳,可以说学生们对我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关系,但这种关系也曾遇到危机。

这学期一开始我们班就制定并实施了一份《班级公约》,其中有一条要求在走廊内要自觉成队缓步靠右行,走到教室门前才能拐弯进入。

为了帮助大家确定位置,我们以地砖上的“小脚印”为标志,规定只有踩到“小脚印”的人才能左拐,否则就要从走廊入口处再走一遍。

这项规则,学生们在第一周完成得很好,第二周却出现了问题——我们班的“淘气包”小王被同学“举报”,他违反规则在走廊里跑跳,没踩到“小脚印”就急着跑到班里了。

我本想在中午班会课的时间,以小王为反面典型重申《班级公约》,没成想小王同学的一句反驳却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

“我看见刘老师也没踩小脚印就进班了。

”我一听他的话就愣住了,脑海里飞快地划过我风风火火地抱着作业本与学生们边交谈边行走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的画面。

“淘气包”说的没错,我不仅没踩“小脚印”而且还在走廊里交头接耳甚至大声喧哗了。

这一晃神,教室里的学生们炒成了一锅粥。

“刘老师是大人,是不算的!

”“小王你怎么能说刘老师呢!

”“我看见刘老师每次都踩小脚印了。

”……学生的话语虽然很稚嫩,但对我的维护和包容却不容置疑。

这种天然的信任让我在感动中愈发羞愧,尤其是看到小王泫然欲泣的小脸时,不禁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失落与迷茫:

为什么大人们答应了我们的事却总是忘了呢?

大人们也说谎,为什么没人拆穿他们呢?

为什么大人们做了错事却不需要说对不起呢?

……我本以为这些略带酸涩的疑惑早已沉浸在我记忆的长河里,却在那一刻一一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现。

其实学生们的想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想亲眼看到大人们践行他们口中常提到的诚信而已。

而我又在犹豫什么呢?

师道尊严,师道排在尊严之前,诚信立身就是大道。

大人们常说的“抹不开面子向学生低头”,未尝没有以“自尊”掩饰来自年龄上的“自负”的意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变成了自己曾今最憎恶的样子——将诚信作为一套双重标准的年龄歧视了呢?

想到这点,拨云见月,我的犹豫和纠结完全不见了。

我当着全体学生承认自己违反了《班级公约》,作为处罚我和小王两个人立刻从走廊入口处重新走了一遍,再踩着“小脚印”进入教室。

我看到学生们一个个仰着小脸,满眼好奇地看着我。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体会到了暖流浸润眼睫的那份感动。

与学生交往是一件惬意的事,因为学生的心是纯粹没有杂质的;收获学生的信任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因为这是世界上纯度最高的幸福。

尼采说过:

“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

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

”幸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能否感受到幸福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密不可分。

幸福的样子有千万种,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多么幸运能与学生相伴,与最真最纯的幸福源泉靠的是那么近。

另一方面作为老师,身系万千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我们也要时刻紧记: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在观察教师时常常产生一种“放大效应”:

教师的一点善举,会使他们产生无比的崇敬;教师的一点瑕疵,会使他们感到莫大的失望。

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年幼纯洁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我们无意识的一个行为或许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随口说的一句谎言更会拉远我们与学生的距离……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做诚信的教师,才能不负学生们赠与我们的全然信任,永远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也许我的大部分学生们会忘记这件与“小脚印”相关的小事,也许会有一少部分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偶然回忆起老师的这次道歉而后露出浅浅的微笑。

但最高兴的一定是十多年前的我。

因为长大成人后,我不仅没有熄灭诚信这盏赤子之灯而且还为更多学生照亮了前行的路。

我相信教育就是点亮心灯,让每一颗渴望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灵都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并获得前行的力量。

在诚信这盏师德之灯大的指引下,我无愧于学生们的信任,更没有偏移自己曾经的目标——德不孤,必有邻,路虽远,愿砥砺前行!

(篇六)

做老师,做人师

韩愈的《师说》我们都很熟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做学识之师,亦要做人师,我们的先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有时,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位好老师,不仅给我知识、关怀,更让我懂得希望、责任、梦想,指引我找到人生的方向。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中介绍了各种职业,“工人”、“农民”“解放军”、“医生”、“教师”、“科学家”等等,老师问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

生长在农村的我,其实对各种职业的认识都是朦朦胧胧的,而因为老师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最为深切,当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师”,虽然懂事后也曾有过其他的梦想,但在生活中却真的和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初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家中的经济状况,在父亲的要求下我不得不放弃一直为之努力的高中而选择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而这一选择几乎注定我将来要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说实话当时心里真的很不情愿,失落、迷茫、无助,是老师让我更多理解了责任和梦想,给了我怀揣梦想前行的力量。

后来,终因自己的执着和努力赢得了走进师范大学校门的机会,再后来,来到了羊城广州,番禺教育系统。

非常感谢我们学校给了我机会,给了我实现了小时候梦想的机会,也给我提供了继续前行的领地和天空!

要工作了,要做一名真正的老师了,我感到非常兴奋,同时也有很多忐忑。

但在新员工会议上听了冯维好、张秋雨等几位先进教师代表的发言报告,让我在感动之余,也增添了很多信心。

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优秀的榜样,他们为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广大同学的认同,也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肯定,同时,也在丰富着自己的人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仅是身边的老师让我感动,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老师同样让人不能不尊敬,申泮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已是90高龄,是一位毕生都没有离开过“化学和教育”的人,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他80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几十岁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开发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大突破,并连续两次荣获教学界最高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另外一位普通而优秀的高中老师的话也让我心灵触动,她说:

“我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想让他们学会生活,我就是想用我积极的生活态度影响他们”。

从这些人身上,我感到自己获得了力量,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初二级组里,有着许许多多师德高尚、工作任劳任怨的班主任老师和科任老师。

梁炎英老师对学生严格,但在严格中却处处体现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梁淑群老师做学生工作的方式让我想到了母爱这个词,她的那种循循善诱的语气使再高大的男生在她面前也变成了不董事的小孩,认真地听她的教诲。

科组长备课组长付月英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学识,更有着年轻的心态和对学校、学生深深的爱。

和她们相处,我受益良多。

是她们让我感受到了教师生活的实实在在,并为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虽然我知道自己只是一名科任教师,但我时刻用班主任的要求去做。

学校又给我们提供了做副班主任的机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谓是对教师肯定和赞扬,同时,也表达了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试想,同样曝光的道德事件,如果主体是教师,人们的反应会更加强烈。

人们更不能容忍人民教师犯错误,特别是道德风范的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相信也是因为爱她,愿意为之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学识,不断提炼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良好的师德风范不仅是对优秀教师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每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

想想我们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某些狭隘的思想观念或负性情绪带进课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