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752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 11页.docx

研究报告鲁迅推荐word版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研究报告:

鲁迅

篇一:

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爱得深挚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

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

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

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

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

《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

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

使他们迷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

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

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

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

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

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

《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

鲁迅曾说: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

篇二:

“对鲁迅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鲁迅的研究”结题报告

六(5)班first联盟执笔:

周咪指导老师:

王越红

一、课题来源

“学做名人,咱们班学谁呀?

”在小课题课上,大家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学名人,到底学谁呢?

大家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要学秋瑾女侠,有的说要学治水英雄大禹,还有几个说要学聪明机智的徐文长——徐谓,而我们小组呢,则准备学习鲁迅这位大文豪。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终于统一了口径:

“就学这鲁迅了!

”“太好啦!

”我们欢呼起来,终于可以研究我们心中的偶像——鲁迅啦!

于是,我们自发性的组织起了First联盟,对鲁迅展开了调查。

二、活动过程

每逢双休日,我们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按自己组制定的计划进行研究。

采取访问、查阅资料、发放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查,本次课题研究活动以调查、采访、查资料为主。

每次活动前,同学们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好调查表的内容,以及访问的问题,很多同学还主动去跟路边的店主和过路人搞好关系,以便调查和访问能顺利的开展。

通过调查和访问,现择点,简述如下:

1.鲁迅生平

想必鲁迅这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是耳熟能详。

那个写狂人日记的,那个浙江绍兴的,那个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下面就把鲁迅的生平介绍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姓周,名树人,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东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

鲁迅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课余喜读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笠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与过去,青年必胜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学习日语,后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当时许多先进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强烈的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此后,鲁迅“一发不可收拾”,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他参加了许多革命社团。

他主编的一等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

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2.鲁迅名言

时间

人是多么和有限的生命开着玩笑呵。

所谓“便当”,并不是偷懒,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可以由此做成较多的事情。

这就是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

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道德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天才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只要能培养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3.鲁迅作品

1.鲁迅文选2.阿Q正传

4.《二心集》文选5.《朝花夕拾》02

7.鲁迅传略8.《而已集》文选

10.鲁迅散文11.论“他妈的!

13.写在坟后面14.鲁迅全集

16.鲁迅兄弟与日记17.二心集

19.伪自由书20.野草

22.朝花夕拾223.故事新篇

25.华盖集26.华盖集续编

28.集外集29.热风

31.集外集拾遗补编32.南腔北调集

34.且介亭杂文二集35.且介亭杂文附集

37.且介亭杂文末编38.三闲集

40.阿Q正传41.白光

43.风波44.孔乙己

46.明天47.社戏

49.头发的故事50.兔和猫

52.鸭的喜剧53.故乡

55.兄弟56.在酒楼上

58.离婚59.孤独者

61.示众62.长明灯

64.幸福的家庭65.题记

67.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8.娜拉走后怎样

70.论雷峰塔的倒掉71.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73.论照相之类74.看镜有感

76.春末闲谈77.论“他妈的”

79.从胡须说到牙齿80.寡妇主义

82.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83.写在‘坟’后面

85.论睁了眼看86.摩罗诗力说

88.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89.文化偏至论

91.近访鲁迅博物馆92.李泽厚论鲁迅

94.鲁迅与电影95.鲁迅与朱安

97.鲁迅先生年谱98.鲁迅相关照片

100.故事新编101.彷徨

103.坟104.古籍序跋集3.《朝花夕拾》016.《呐喊》自序9.《伪自由书》文选12.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5.鲁迅年谱18.而已集21.朝花夕拾124.花边文学27.华盖集续编补编30.集外集拾遗33.且介亭杂文36.准风月谈39.呐喊-自序42.端午节45.狂人日记48.药51.一件小事54.祝福57.伤逝60.高老夫子63.肥皂66.我之节烈观69.未有天才之前72.说胡须75.灯下漫笔78.杂忆81.坚壁清野主义84.科学史教篇87.人之历史90.关于鲁迅93.鲁迅研究现状96.鲁迅简介99.朝花夕拾102.呐喊105.汉文学史纲要

106.文序跋集

109.阿金107.中国小说史略110.鲁迅挨“骂”录108.鲁迅诗集

4.实地访问

时间:

4月17日地点:

柯桥步行街

访问对象:

退休老人

问:

您好,您认识鲁迅吗?

答:

大文豪鲁迅啊,认识啊!

这何止认识呀!

他可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忠实偶像。

小时候就读他的作品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问:

谢谢您!

答:

不用谢!

时间:

4月24日地点:

柯桥步行街

访问对象:

路人

问:

叔叔,您好!

答:

好呀!

问:

您认识鲁迅吗?

答:

认识呀,就写狂人日记的那个,很好,它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的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问:

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调查,再见!

答:

再见!

?

?

5.亲身考察

大家还去了鲁迅故里,游览了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百草园。

亲身体验了鲁迅当年的生活,玩了鲁迅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趴在草丛里捉蚂蚱,对鲁迅有了许许多多的了解。

6.整理数据、分析整合信息

我们收集的资料是比较乱的,当实践调查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我们还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计算出各方面的百分比。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

7.完成结题

各小组对本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结题后,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展示:

采用出小报、展板、图片、照片等形式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

三、学习感悟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课程,它的效应产生在每一个研究环节,它对学生、家长及老师的触动的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促使我们多思多疑,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

课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多的去留意生活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家的思路更加开阔,在这一轮结题阶段,同学们已经纷纷对下一轮课题研究的选题献计献策。

其次是促使同学们更认真的学习知识与技能。

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能实实在在的应用于研究工作中,这让我们欣喜万分。

访问调查后,我们运用数学中已学的统计只是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制成了图例,有位同学心得体会中就写道:

“让我最高兴的是:

数学课上讲的知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应用。

”此时,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是产生了切实有效的德育效应。

此次研究的课题是大家自己选择确定的,直接涉及我们的生活及学习,因此我们十分投入,学习活动效果好。

大家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分析、综合,十分深刻地认识到正确使用电脑的重要性。

这些感受,将会比老师在思品课上的大声疾呼,比家长喋喋不休的训导要深刻、有效得多。

第四是研究活动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

在研究活动过程中,每次愉快的合作,每次成功的采访,每次困难的克服,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我们两人一组,把一份份调查表发出去,又一份份收回来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达到了最佳状态,许多同学在后来的心得中写到与人合作真愉快。

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说带来的效应,应该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的。

应该说,这次小课题研究活动是全班参与,是大面积的,它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大量源自生活的研究课题,还吸引了我们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虽然其中的个别操作过程还有着许多粗糙的地方,但在今后类似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会以此为基础,相信会有新的体验与提高。

篇三:

鲁迅读书报告

鲁迅读书报告

从生活到精神

读鲁迅,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困难不是文本太困难,困难的是我们对背景的理解很浅显,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知识不够系统,对历史的理解只停留在几个名词上,比如“新文化运动”,“军阀割据”这样的名词,普及教育带来的缺失只好自己去弥补,现在学不好还可以怪学校教育不行,或者教育机制出了问题,要是以前,只能怪命,命不好,生个穷人,没法读书,一辈子不认识一个字,命好的,可以请个先生教教书,这个悬殊真的就靠随机的命了。

所以现在弥补还是来得及,只是见效慢了些。

所以读鲁迅的时候,我特别不着急的读文本,我先去看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我想去感受鲁迅留学的处境,而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一些片段,找到让我在作品里就可以找到熟悉的场景。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是官费的,不允许私自留学,后面放开了,也有女子留学,不过大多都是男子的妻子或者姐妹,而这样也开了我国接受新文化的大门。

而在这本书里的记载,一样出现了检查留学生行李,然后中国留学生抗议,准备退学,但最后还是忍住,而在开始的留学里,受的教育是“速成班”,学年一年,就回来有官当了,又可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可是1905年废科举,士的阶层和君的阶层失去了联系,一直旧的知识分子也就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就没法生活了,因为骨子里鄙视体力劳动,要是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腐文人,最后只好沦为偷盗,最终不治是饿死还是病逝而不得而知。

同样,而新的知识分子像鲁迅,像郁达夫这类人,就没有办法再参加科举了,原本他们是打算读书参加科举的,都一样面临的生存困境,所以一开始在绍兴当教员,最后上北京,最后加入新青年,为新青年编辑写稿,而在此之前形成的观念毫无不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

在留学受到的歧视,果然鲁迅不是虚构,也就是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回忆性散文中的《范爱农》的情境,就是下船入关,警察要开箱检查留学生行李,翻出一个绣花鞋来,在这样的情境,就如同打了鲁迅一把掌,但他还是要隐忍,弱国的学生就是不招待见,就好比我们现在看见中国里有白人,就一定认为他们非富即贵,而看到黑人留学生就一定觉得黑人很穷,这样的观念不知什么时候种下的种子,可能是来自于人的民族自豪感吧,而在车上的范爱农与同学们的相互礼让,让我觉得迂腐,繁文缛节,或者不懂得入乡随俗,因此气得说不出话来,其实是鲁迅的被激起的愤怒又不得不忍住,而又在电车上再一次被激起,所以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愤愤离开。

鲁迅的隐忍,似乎不是在国外学到的,而是在在父亲病的时候,我在当铺与药铺之间来回看别人的眼光的时候,已经学会的隐忍,所以鲁迅及其讨厌被看,以及特别讨厌看别人的人,其实看别人的人未必高贵和优越到哪里去,只是他们也喜欢在某些事情上插插嘴以证明他们的存在。

在外留学收到一点尊重和慰藉的事藤野先生的关怀,而因幻灯片事件让我弃医从文,这一决定已经奠基了鲁迅必须在文学或者文艺上一条道走到黑,

在穿插与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其小说中的镜就在我的脑海里形成而不会淡忘,而鲁迅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鲜明,我之所以对鲁迅觉得无法认识,是我自己没有建立起他我心中的形象,而可以用几个词来定义他的形象:

一个儿子,一个哥哥,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老师,一个朋友,一个文学家前面的形象都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学家”的思想的形成,或者他的言

辞的动机,甚至他的为人。

作为一个儿子,他尽力的孝顺母亲,爱护弟弟,于是他听从母亲的安排,一张母亲病危的电报就把他绑架在不幸福的婚姻上,这些他也隐忍,不说任何一句话,对于弟弟,如对儿子一般,供弟弟上学,,还供养弟弟的妻子及其妻子的亲属,正是中国的传统习俗,长兄如父,而他也一直因袭这这一传统。

作为一个父亲,他一样的溺爱着海婴,做为一个丈夫,他在月子期对妻子的照顾,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鲁迅,做为老师,他谦虚指导萧红萧军,胡风,周扬,冯雪峰这样的作家,当然也有不成器,倒是把鲁迅气得半死的学生。

对朋友,对孙伏园的照顾,对曹聚仁,对···,而只有在文学家这个头衔下看到他的敌人的一面,他战斗的一面,他冷峻的一面,他黑暗的一面,他的复杂。

他的犹豫,他的彷徨,他的希望与绝望,他的冷静而不沉静,也只有作品里呈现这样复杂的鲁迅,也只有在作品里呈现精神世界的鲁迅,而不是非生活的,非人格的一面,所以这样一个成眠更加的纯粹,也更加让人难以捉摸,并借助他的语言表达的思想,真的为难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都是鲁迅所说的为启蒙而做小说,批判国民是为了引起疗救,叫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不然会被憋死,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非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的英雄,因此而彷徨,彷徨,最后想走出荒漠,即便有人劝回,依旧是走的状态,只有在走中才获得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