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68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docx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

文化大院如何不流于形式

来源:

人民日报2010-12-30

“我在所调查的40个村里看到,文化大院大多"高墙大院,铁将军把门"。

不少农村文化大院实际上流于形式。

”回忆起2008年底在河南省嵩县做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如是说。

“嵩县文化大院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他农村的文化大院、或者文化基础设施,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大院工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为此,记者采访了三地农村的村委会主任、村民,以及专家,“冷”思考文化大院的发展。

【现状】

部分农村存在文化建设“真空”

由于地域差异、发展不均,乡村文化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浙江温州市芦浦村,至今没有文化大院。

村委会主任杨平贵表示,当地没有文化大院的说法,一般都称作文化站。

“不过,12月份有了新动向。

镇上在6个村试点,将村里的老人会改造成文化站。

每个村补贴2万元。

”对于补助额度,杨平贵认为比较有限:

“文化建设是个无底洞,要办好的话,2万元肯定不够。

无非也就是买些书,弄些体育设备。

有人建议村里集资建设文化站,杨平贵表示村集体缺少经费,“上面有政策、有支持,活动才办得起来。

全得看上面的安排。

就温州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文化站入村的进度显得比较滞后。

有学者表示,这种困局的产生,上级政府和乡村都负有一定责任:

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倾向比较严重,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有所减少或相对减少;而农村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上的部分“真空”。

相较于钱袋不殷实的芦浦村,山西运城市留驾庄村则“豪掷”200多万元,将当地一幢教学楼改造为文体大院:

羽毛球馆、篮球馆、老年活动室、图书馆,一应俱全。

“区里没有财政支持,不过给了一些书。

钱都是村里自己出的。

”村委会主任史中民坦陈,获得了政府征地费用后,“七八成都投到文体大院里去了。

留驾庄村“文化先行”的思路让很多人颇感意外,不过,在史中民看来,这是水到渠成之事:

“修大路、盖大楼的事都由区里规划,不用我们操心。

政府给了钱,农民又没事干,不搞精神文明搞啥?

尽管投入数百万元,但史中民并未给出一个明晰、可操作的文化大院长期规划。

对此,郑风田表示,文化大院的后续规划和发展才是问题关键,“如果后期资金投入不到位,文化大院实际上是一个空壳”。

因此,“空壳化”依然可能是留驾庄村需要面对的严峻议题。

【难点】

文化建设无法带给农民切身利益

说起村里有什么文化活动,杨平贵的回答颇为简短:

“扑克、麻将。

”当记者希望听到第三样时,他尴尬地笑称:

“真的没有了。

”而在留驾庄村,因为有文体大院,“村民还会去打球锻炼。

文体大院里建有小游园,妇女们也会抱着孩子在里面转转。

”史中民说道。

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薄的现状,山东兖州市宋村村民易玉宽表示:

“农村缺少文化设施,农民难以享受各式各样的文化服务。

加上收入偏低,文化消费后劲不足,导致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抬头。

除了客观条件的束缚,有学者指出,因为看不到文化建设带来的切身利益,不少农民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给不良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缝隙”。

即使建有文化大院,一时间也难以扭转农村文化单薄的现状。

更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问题。

在芦浦村,网络的普及率很高,据杨平贵介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孩子上网的很多,大多数都在打游戏,顾不上学习”。

史中民有着同样的顾虑:

“村里有三四家网吧,经营很不规范,经常让未成年人自由进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肯定有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同时也产生了青少年网瘾问题,在农村的“文化白纸”亟待上色时,影响了农村的文化建设。

对此,有学者认为,在农村地区,许多父母的互联网知识不如子女,因而对于子女的上网活动难以有效监控。

“可以借助文化大院开办农村网络学习班,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农村家长的网络素养,进而有效指导和帮助孩子合理上网。

文化大院的功能内涵,应当更加丰富。

【破题】

“文化富民”,才能可持续发展

要让文化大院真正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郑风田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农民光有"院子"不行,还要有"戏子"。

”郑风田表示,以往政府对于文化大院的投入只重视一次性基础建设,忽视平时的日常维护。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培训和对乡村剧团的补贴力度。

“其次,"仓廪实"才能"知礼节"。

”郑风田认为,不能仅就文化谈文化,经济上的脱贫才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根本,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将文化活动和增收创收结合起来,做到“文化富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自上而下"的文化大院建设,必须要以"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机制为基础。

”在郑风田看来,文化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能代替需求,应该让农民自己对“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基础设施”进行选择,然后财政直接予以补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认为,文化大院不能沦为政绩工程,应当“嵌入到农村传统的文化生活之中”,不要搞一些脱离农民日常生活的活动;要注重长期性、普惠性效果,“不要搞成宣传式、精品式的活动”。

对于文化建设,农民的意见很朴素,却很实际。

易玉宽认为,文化大院应该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中心。

农民最需要农业科技,应该借文化大院推广各类农业科学知识。

同时,多邀请科技人员下到田间,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另外,还应该在文化大院多举办一些演出、图书展销、电影放映等。

杨平贵则将青壮劳动力的流失视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大敌”:

“搞文化最终还是要靠人。

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文化建设没了主力军。

”他认为,应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

王春光认为,还应当细分农民的需求:

“老人可能更喜欢传统的地方文化项目,而目前农村儿童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被忽视的。

”政府应该针对这种状况,为农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富有针对性的支持。

从“三下乡”到“常在乡”

——福建省大力推动文化科技卫生等下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来源:

福建日报2010-12-23

入冬以来,宁德柘荣寒意阵阵,但东源乡西源村的农家书屋里却十分“火热”。

在这里,记者遇到经常来看书的魏冬林,他说:

“我经常看有关茶园管理的书,里面介绍的知识很实用。

作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之一,我省已建成农家书屋8150家,大量的出版物被配送到乡村,让广大农民群众常年都可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完善运作机制,推动“三下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实现了向“多下乡”、“常下乡”、“常在乡”转变。

健全机制“三下乡”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下乡”活动,在方向上牢牢把握,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实保障。

省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了解农民的新需求新期盼,并每年带队开展“三下乡”活动。

全省各地也建立健全“三下乡”活动的组织协调机制,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科教文卫农等30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真正将农民需要的服务送下乡。

省里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指导各地组织好“三下乡”活动。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将基层宣传文化建设项目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设立扶持基层宣传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三下乡”示范活动,每年为活动所在地捐赠资金和物资近300万元。

同时,积极争取全国性文化下乡活动在我省举办。

央视“心连心”艺术团、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国家话剧院等中央艺术院团多次来闽慰问演出,东方歌舞团还与泉州蓉中村签订了文化共建协议。

打造品牌“多下乡”

戏台搭到村头,科技送到田间,医生进到家门,图书下乡、电影下乡、法律下乡、计生下乡……

我省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培育特色品牌,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延伸至理论、政策、法律、体育、广播电视、计生等“多下乡”,真正做到惠农、助农和兴农。

每次活动之前,有关部门都要深入农村一线,掌握农村新情况,了解农民新需求,在此基础上推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设对路的支农服务项目,变“送什么农民接什么”为“农民要什么送什么”,越来越贴近农民需求。

同时,鼓励各地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开展“三下乡”活动,从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广受欢迎的活动品牌。

省文化厅加快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惠农文化活动,基本实现为全省农村乡镇每月演一场戏(节目)的目标;福州市大力推动“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向农村延伸,依托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力量,每年在70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点举办活动1万多场,参与群众近百万人次……

创新方法“常下乡”

莆仙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目前,莆田市有120多个莆仙戏剧团,每年演出6万多场,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

“以前,由于时间、人力、资金有限,文化下乡只能在节庆时期进行,没有延续性,效果也不太理想。

后来,涵江区在全市率先尝试,要求剧团在正剧前加演半小时左右的现代文明小戏。

2005年,莆田在全市推广这一创新做法,变短期为常年,变几队为百团,变数场为万场,效果非常好。

”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惠黔介绍“三下乡”活动创新时深有感触。

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三下乡”活动的渠道、途径和载体,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蓬勃发展,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下乡”成了“常下乡”。

把集中示范活动与经常性下乡服务结合起来。

在精心组织“三下乡”示范活动的同时,广泛开展阶段性、专题性下乡活动,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

今年初以来,全省开展“千村万镇文化行”等文化活动2.4万多场,参与群众2500多万人次。

把城乡共建与结对帮扶结合起来。

建立城乡共建和结对帮扶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春风暖万家”、“春蕾计划”等活动,引导沿海发达市县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开展对口帮扶,使集中下乡活动向长期性帮扶拓展。

深入实施艺术扶贫工程,组织各级文化馆挂钩216所偏远小学,定时定点定员深入乡村免费提供艺术辅导,受训学生达20多万人次,在广大乡村播下艺术的种子。

把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农村、帮助农民。

福州长乐市在资金上三分之一由政府投入、三分之一由社会捐赠、三分之一由市场运作。

泉州晋江、石狮等地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形成集财政投入、集体投入和社会融资为一体的投入机制,使文化设施建设和“三下乡”活动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注重实效“常在乡”

努力提高农村的“造血”机能,让“三下乡”变为“常在乡”。

为此,我省在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中,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把“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养文化”。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半完成“十一五”任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完成接近90%,全省拥有1.5万多个农村集镇(村)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户等,为“三下乡”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并涌现出南安“文化低保”、长乐“半小时文化圈”等一批先进典型。

把开展“三下乡”活动与推进文明乡镇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十进农家”、“先进文化进祠堂”等创新实践层出不穷。

大力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在广大乡村造就了一支永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2006年,我省率先启动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机制。

目前,14771名文化协管员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舞者”。

霸州:

让文化积聚发展张力

来源:

人民日报  王方杰赵梓斌2010-12-22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自行车博物馆,这里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而且80%的村街有书屋,村村有文化大院,农村每月放电影,城里月月唱大戏,每周都有小剧场,天天可看书画展……

走进霸州,到处可感受到“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的浓浓氛围。

这个仅有59万人口的县级市,不仅是河北省“经济十强”县(市),而且创造了省内和国内文化建设上的多项第一,连续14年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

县域发展的竞争,文化要素是重要支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未来县域发展的竞争,文化要素是重要支撑。

”霸州市委书记杨杰说,许多人觉得应该在经济发展之后才能做、才去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建设如同家庭过日子,绝不能等到成为百万富翁后再送孩子去上学!

” 

 

从“九五”开始,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就将文化建设列入全市5年发展规划。

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霸州的全部财政收入只有7.5亿元,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但霸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文化名城”与“争创经济强市”、“打造和谐霸州”共同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建立领导分包机制,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文化建设绩效考核机制,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建设,以文化繁荣助推经济腾飞。

为此,市财政将重点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项目作为“硬指标”纳入财政预算。

“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支出累计完成6.3亿元,年均增长48.2%。

自1996年以来,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财政投入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成了华夏民间收藏馆、益津书院、图书馆、乒乓球馆、游泳馆、胜芳古镇、广电中心等“十大精品文化设施”。

全市累计投资520.4亿元,投入广播电视“户户通”、乡镇标准文化站、农村书屋、189个村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群众文化设施网络覆盖了市、乡、村三级,农村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为100%,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惠及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的生命和持久,在于渗入百姓的寻常生活

“放下锄头上戏台,萝卜白菜画出来,田间厂房吟辞赋,公园广场村里盖”,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就出现在今天的霸州。

“如果文化建设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一定是没有生命和难以持久的。

我们的文化建设,力求最大限度地渗入每个百姓的寻常生活中。

”杨杰说。

为此,霸州市规定,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政策;对民间文化培训机构,实行不收税、不收费、给补贴;在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基础上,每年安排文化下乡补贴专项经费10万元。

乡镇村街每承办一场演出补贴1000元。

霸州第一个农民诗社——谷风诗社社长张占魁说,在劳动之余抒情感怀,相互切磋,实为人间乐事。

如今,谷风诗社已拥有60名会员,创作诗歌17000余首,发表1820余首。

在谷风诗社带动下,梅花诗社、龙泉诗社、清河诗社等9大诗社相继成立。

在市里的扶持下,霸州涌现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特色文化家庭”1000多户,民间文化带头人2000余人,先后有12位文化人才获得国家级奖项、36人获得省级奖项。

以农民为主的岔河集乡农民书法协会每月16日都集中活动,十几年来,参加各类书画展100余次,参展作品6000余件(幅),获奖作品90余件。

徜徉霸州,有村头小院里泼墨挥毫的庄稼汉,有广场上披红戴绿的歌舞者,还有旧式戏楼里偶尔传出的京腔和平常巷陌中响起的丝弦……这一切在别处,也许不可思议;在这里,却司空见惯。

霸州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农民文艺大会”。

78道花会、276个秧歌队和152个文艺社团,16000余人业余文艺人才,在农民文艺大会以及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经常上演京、评、梆、昆等戏曲节目。

在王圪垯村,当看到劳作一天的农民摇身成为舞台上的青衣、花脸、小生时,不由从心底生出深深的感动。

“十一五”期间,霸州每年在农村放映电影4600余场次,每月一场,村村不落。

2006年3月,霸州启动了“月月唱大戏”活动。

每个月末,都邀请国家级院团到李少春大剧院演出,迄今已演出50多场。

“周末小剧场”则每周开办,让戏迷票友也有自我展示的平台,迄今已有各地票友7000余人次登台献艺。

传承民族文化,是执政者的一种神圣责任和使命

霸州历史悠久,春秋征伐、宋辽对峙、燕王扫北的历史印迹,燕赵、齐鲁、秦陇、中原文化的撞击聚合,使霸州形成了移民、边关、榷场、水乡合一的特有文化。

霸州的胜芳、高桥古乐可以追溯到商周,歌谣小调亦传唱千年。

“将这些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执政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杨杰说,在胜芳镇,过去曾有72道民间花会,但现在留存的已经不多。

有些花会的具体内容,只有为数极少的老人知道,如果不抓紧抢救,马上就会湮灭。

为了让翰墨流香,弦歌不绝,霸州市恢复重建了有700年历史的益津书院,使之成为河北省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书院。

依托益津书院,霸州市设立了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和河北画院创作展览基地,建起了老年书画爱好者活动中心、青少年爱好者双休日艺校、国学教育推广中心,使益津书院成为高规格、多功能的市民学堂。

蜚声海内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是霸州人。

以他为品牌,霸州市投资5500万元建造了李少春纪念馆和大剧院,并将每月28日定为在这里“月月唱大戏”的公演日。

每到这一天,总有全国戏曲名家或名团登台演出,5年来从未间断。

霸州还在华夏博物馆辟出4000平方米,引进收藏名家王明玺收藏的20多个国家、不同年代的自行车500多辆,建成了独具一格的自行车博物馆,在收藏规模、种类、展品独特性方面均居全国第一。

目前,李少春大剧院已成为全国六大京剧艺术展演基地之一;自行车博物馆也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自行车博物馆”。

霸州市还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公布了66项市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功申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省级4项。

一个地方的文化张力有多大,经济辐射力就有多强

“一个地方的文化张力有多大,经济辐射力就有多强。

”霸州市委、市政府对此体会越来越深。

在连续14年获得全国先进文化县的同时,霸州还荣获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国家级科普示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城市等称号。

截至今年,霸州三届文化节吸引文化产业域外投资项目25个,投资额超过500亿元。

经济和城市建设一旦融入文化灵脉,便气韵生动,品位立升,魅力四射。

将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产业,霸州建成了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很快突破50万人次。

许多大投资项目,也纷至沓来。

投资60亿元的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唯一的赛(试)车场地。

海润乒乓球俱乐部连续两年承办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霸州站赛事,使霸州成为全国唯一具有中国乒超联赛俱乐部的县级市。

中国北方乐器城项目落户霸州,扬芬港工业园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生产基地。

总投资300亿元的国际温泉公园正在规划建设……这些项目已经或将成为霸州的新增长极。

2009年,霸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5亿元。

而在1996年,霸州提出“文化兴市”战略时,财政收入只有1.3亿元。

重文化、讲品位的浓厚氛围,使霸州的企业家格外注重把文化内涵融入发展战略。

霸州市至今获全国驰名商标2件、省级著名商标29件。

全市目前有近80%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中心和实验室。

2005年,霸州市每年纳税额上千万元的企业只有3家,现在这个数字变成了37家。

霸州正在积聚加速发展的更大后劲和张力。

“富阳经验”:

文化建设要从群众需求出发

来源:

中国文化报周亦涛(作者系浙江省富阳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2010-11-02

近年来,浙江省富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的服务宗旨,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为目标,着力抓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合理、文化队伍进一步壮大、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格局。

加大投入完善文化设施

近年来,富阳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建设步伐,提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浙江省级、杭州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创建文化示范乡镇、村(社区)、文化示范户工作等目标任务,并规定对列入创建计划的各单位,市财政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

截至2009年底,市财政下达乡镇、街道资金达330万元,下达文化示范村(社区)资金83万元,下达文化示范户资金26.5万元,下达富阳市级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的单位资金180万元;各创建乡镇、街道投入文化设施配套资金3500余万元,各创建村、社区投入文化设施的配套资金近1.2亿元。

富阳市所辖25个乡镇(街道)、287个行政村、23个社区,经过近几年的文化创建,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有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特级站8个、一级站12个、二级站5个,平均面积1734.8平方米,已达杭州市站舍建设标准的文化站18个;全市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用房约22万平方米,其他文化活动中心65个、电子阅览室27个、图书室180个、文化健身休闲公园182个,总面积24万平方米;“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实现全覆盖,其中浙江省级“东海文化明珠”17个、文化示范村(社区)5个、文化示范户111个,杭州市级“东海文化明珠”8个、文化户93个、文化示范乡镇(街道)11个、文化示范村(社区)10个。

全市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设立文化员,目前共有文化员6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名;287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均配备兼职文化员。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组织举办各门类文化活动1200余次。

五大抓手保证规划实施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广大群众的需求出发,保证投入,完善设施,建立队伍,开展活动。

富阳市主要做到了坚持五个“抓”:

一是抓科学规划。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富阳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实施意见,计划到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站,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140个行政村达到市级文化示范村标准,250个行政村达到乡镇级文化示范村标准;两级文化示范户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做到村村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二是抓创建进度。

近年来,富阳市开始重视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提出创建“文化示范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已有18个单位被授予“文化示范乡镇(街道)”称号。

三是抓作用发挥。

文化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强化服务功能,拓展其服务业务。

一是在活动中心开设各门类活动室,吸引群众参加文化活动;二是利用阵地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培训,组织农民学习文化、科技信息,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三是成立文艺爱好者联谊会,给文艺爱好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四是抓机制创新。

鼓励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农村文化。

一是召开“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目前已连续举办了3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共达成合作或意向项目72个,合作资金510万元。

二是引导和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利用农村传统节日、集市以及传统的民间艺术节开展活动。

支持民间文化团体、文化户等文化实体参与活动,为自办文化的个人和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是抓队伍素质,包括3个方面:

一是文化员队伍。

每年举办培训班或读书会,邀请专家为文化员授课,目前全市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业技术人员占工作人员总数的82.6%。

二是民间文化队伍。

通过实施文化辅导员进社区、进农村制度,持续开展“十大群众文化明星”评选活动,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书法、美术、摄影、文学、舞蹈、乐器等各种业务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

一个偏远山村的文化热情

——乡村文化之路如何走·大村探路①

聘请文化干事,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中和乡大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举措之一。

这个中缅边境线附近的偏远小山村,在探索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用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的话说,大村的探索来源于农民的文化热情,创新了农村文化建设方式,“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