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教育学的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的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的期末试题和答案教育学的期末试题和答案()6.我们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C.对政治经济起决定作用D.有自身的规律()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我国要有步骤地实行A普及义务教育B九年义务教育C六年制义务教育D十二年制义务教育()8.“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思想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C赞可夫教学论的观点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思想()9.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10.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政治课和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C.班团队活动D.班主任工作()11.当学生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并相应地产生道德体验时,就会变为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信念()12.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结合,就成了A.道德品质B.道德情操C.道德信念D.道德行为()1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A凯洛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第1页(共5页)4.活动课程5.综合实践活动6.研究性学习得分评阅人三、判断题:
(在题前括号内打或。
每题1分,共10分)()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活动是其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4.在我国,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5.中小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6.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部分。
()7.在中小学分快慢班的做法符合分组教学的精神。
()8.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9.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10.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上课。
第2页(共5页)3.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哪几个阶段?
第3页(共5页)2.下列材料中,陶行知先生的做法符合哪些德育要求?
请具体分析。
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
“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第4页(共5页)得分评阅人六、论述题:
(12分)试论教师良好素养的内容,并列举一个案例来分析其中一种素养。
华中师范大学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1.B2.B3.C4.B5.B6.D7.B8.C9.C10.A11.C12.C13.B14.D15.C16.A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18分)1.教育(狭义)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4.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
5.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
(每题8分,共24分)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1)是确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标准;
(2)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是思考教育学具体内容的依据。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2.怎样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其概念,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基础阶段。
老师可以告诉、说服、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2.情,即道德情感,其概念,起着动力作用,教师通过激发、体验、熏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3.意,即道德意志,其概念,是一种克服内外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教师通过特殊事件、委托重任、长期训练等方式来培养。
4.行,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通过言行一致,遵守规范、积极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3.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哪几个阶段?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观点共5分,简明解释共3分】五、案例分析题:
(每题10分,共20分)1.请你从下列材料中寻找三处情节或语句,结合教育学知识加以分析或批判。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
一次,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这是儿童本性和兴趣的正常表现,应该具体分析和疏导】。
老师对他妈妈说:
“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老师,我看你不对哟!
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
”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
“老师,22为什么等于4?
”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
“不等于4难道等于5?
”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
“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
”【这是爱迪生好动脑筋,敢于提问的突出表现】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
“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
”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老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不尊重儿童,判断武断,莽撞从事】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
“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
”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
“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
”恩格尔说:
“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
”【教学怎么能不管学生的心理呢?
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母亲说:
“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
”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
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
“他的脑子坏了。
”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
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
【老师不尊重家长,没有与家长谐调好关系】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
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
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爱迪生的母亲非常信赖和赏识自己的孩子,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尊重孩子、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除了这几处以外,学生找到的其他地方,只要合理就行。
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6分,具体分析共4分】2.
(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因材施教;(3)疏导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5)说服方法;(6)奖励方法。
【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6分,具体分析共4分】六、论述题:
(12分)
(1)良好的职业道德;
(2)现代人的素质;(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观点共6分,列举一个案例3分,论述3分】()7.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动能动性()8.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令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9._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
A.1903B.1904C.1922D.1928()10.“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思想B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C赞可夫教学论的观点D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思想()11.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发展学生的智力B培养学生的能力C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1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3.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A.学生自身的思想矛盾斗争B.教师的正面教育C.生活中的交往D.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14.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A社会活动能力B自我教育能力C道德认识D道德意志()15.“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凯洛夫B马卡连柯C苏霍姆林斯基D赞可夫第1页(共5页)得分评阅人三、判断题:
(在题前括号内打或。
每题1分,共10分)()1.教育的性质、目的和某些教育内容,直接被生产力所决定。
()2.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平衡性。
()3.遗传素质、环境都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只有教育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6.教育目的即是培养目标。
()7.引起求知欲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8.讲授教学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
()9.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10.德育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得分评阅人四、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
每题8分,共24分)1.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2页(共5页)3.教师的良好素养包括哪些?
第3页(共5页)得分评阅人六、论述题:
(12分)请你联系教育实际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个改变”)。
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1.D2.B3.D4.B5.B6.A7.D8.A9.C10.C11.C12.B13.A14.B15.B16.A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18分)1.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教育能动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5.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判断题:
(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
(每题8分,共24分)1.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2.贯彻疏导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3.教师的良好素养包括哪些?
(1)良好的职业道德;
(2)现代人的素质;(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五、案例分析题:
(每题10分,共20分)1.优点:
1.教师备课充分、教态从容、语言精炼、板书规范;2.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3.教师注意提问,教学具有双边性;4.“双基”目标基本到达。
这是一次规范完整的传统教学。
缺点:
1.教学目标停留在知识层面,忽视学生的能力、个性和情感的发展;2.教学缺乏启发性,没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4.教师的教学水平停留在记忆和简单理解的层次;5.教学缺乏生成性,预设的成分浓,基本是教案的机械展开,没有生命活力。
【答对其中4个观点即给满分7分,具体分析共3分。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2.优点:
1.基丁老师通过遛腿活动引导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2.他充满激情、语言幽默,仪表堂堂,自信大方;3.他循循善诱,说理充分,教育艺术高超;4.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局限性:
1.基丁老师所主张的“让学生学会自由思考”教育目的观过于激进,在应试色彩浓厚的高中教育阶段难以实施;2.改动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还存在风险。
【答对其中4个观点即给满分7分,具体分析共3分。
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六、论述题:
(12分)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观点共7分,联系实际2分,论述3分】第5页(共5页)第5页(共5页)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