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40104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docx

中华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论文写作素材

音乐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琵琶行

白居易

琴歌

作者:

李颀

类别:

七言古诗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绘画方面的

墨梅?

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

已惊颜索莫,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愿君浑忘却,时展图画看

----薛媛,《写真寄外》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林良画两角鹰歌

李梦阳(明)

百余年来画禽鸟,后有吕纪前边昭。

二子工似不工意,吮笔决眦分毫毛。

林良写鸟只用墨,开缣半扫风云黑。

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

空山古林江怒涛,两鹰突出霜崖高。

整骨刷羽意势动,四壁六月生秋。

一鹰下视睛不转,已知两眼无秋毫。

一鹰掉头复欲下,渐觉振翮风萧萧。

匹绡虽惨淡,杀气不可灭。

戴角森森爪拳铁,迥如愁胡眦欲裂。

朔风吹沙秋草黄,安得臂尔骑驷驖!

草间妖鸟尽击死,万里晴空洒毛血。

我闻宋徽宗,亦善貌此鹰,

后来失天子,饿死五国城。

乃知写画小人艺,工意工似皆虚名。

校猎驰骋亦末事,外作禽荒古有经。

今王恭默罢游宴,讲经日御文华殿。

南海西湖驰道荒,猎师虞长皆贫贱。

吕纪白首金炉边,日暮还家无酒钱。

从来上智不贵物,淫巧岂敢陈王前。

良乎,良乎,宁使尔画不直钱,

无令后世好画兼好畋。

其它的方面,茶艺,棋艺等。

棋声

作者:

【黄庚】

何处仙翁爱手谈。

时闻剥啄竹林间。

一枰子玉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

缓着应知心路远,急围不放耳根闲。

烂柯人去收残局。

寂寂认亭石几寒。

汲江煎茶

【年代】:

北宋

【作者】:

苏轼

【作品】: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1]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2]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3]

【道教文化】道教诗词

发布时间:

2008-07-2917:

53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表现神仙理想或借助道教神仙意象来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词。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道教的大量经籍中,有不少是采用诗词形式撰写的。

有些经籍虽然并非全书或全文均采用诗词体裁,但往往也掺合某些诗词篇章或片断。

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文人也关注道教活动、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形式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从而使道教诗词逐步丰富,成为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

具体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道教诗的发端甚早。

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

该书卷三十八载有一篇九十三字的《师策文》,除了开头“师曰”二字外,全用七字一句,其中有云:

“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绐。

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

”①虽然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口诀,但作者已注意用韵,似为七言诗的雏形。

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

四言者如:

“真人至妙,若有若无。

仿佛大渊,乍沉乍浮。

”②五言者如:

“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

”③其为骚体赋者如:

“白虎倡导前兮,苍液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

”④《参同契》的文体虽然不纯,但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

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是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

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

《正统道藏》中有《太清金液神丹经》一部,该书卷上载有一篇五百零四字的歌谣,其中有云:

“六一合和相须成,黄金鲜光入华池。

名曰金液生羽衣,千变万化无不宜。

”⑤该书在抄录了这首歌谣之后称此为《太清金液神丹经文》,本上古书,不可解,阴长生“作汉字,显出之”。

由此推测,魏晋以前或许已有初始形态的炼丹歌谣。

魏晋以来,出于炼丹实践的需要,道人们又加以整饬,遂有七言炼丹诗的秘行。

从内容上看,这首七言炼丹诗主要在于暗示外丹炼法,描述外丹形象和炼丹人所处的境界。

同时,魏晋间还流传着两部以描述修炼内丹的作品,这就是《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

二经均以七言诗的形式写成,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在炼丹诗秘传之际,道门中还注意创作咒语诗。

咒语本是一种祝告之辞。

相传黄帝时已有咒语传世。

道教产生之际,咒语成为道士们召神驱鬼、治病求道的一种形式。

到了魏晋时期,咒语更加发展起来。

咒语有散文体和诗体两种,但以诗体居多。

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渊神咒》等。

 咒语诗不仅注意模拟自然声响与节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爱憎情绪;同时咒语诗也注意典故的应用与气氛的渲染。

如《真人咒》中便应用了碧霞元君传说的典故。

再如《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许多咒语诗也广涉道教典故并有一定的场面描绘。

 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

还有秦始皇时期博士所作《仙真人诗》,也是游仙诗的源头之一。

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

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

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

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

前者的主要作者有葛玄、吴猛、杨羲、许谧、许岁羽;后者的主要作者有:

曹操、曹丕、曹植、嵇康、阮籍、何劭、张华、张协、郭璞、陆机、梁武帝、沈约、江淹、张正见、颜之推等。

道人游仙诗与文人游仙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共同点是:

不论是道人的游仙诗或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

不同点是:

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而文人的游仙诗则多借神仙意象和神游广阔恢宏空间,寄托自我理想的追求。

如曹操《秋胡行》第一首想象自己居于昆仑山之上:

“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⑥全诗“歌以言志”,表达自己求贤的愿望和对成就霸业的宏愿。

再如郭璞的《游仙诗》中云: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

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女亘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升降随长烟,飘颻戏九垓。

……”⑦他以大胆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渲染了自己所向往的神仙世界,抒发“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⑧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唐宋时期,道教昌隆,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也繁荣起来。

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教学者、道士叶法善、吴筠、吕洞宾、施肩吾、陈抟,张伯端、张继先等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他们或者以“洗心”、“醉吟”为题,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或者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和介绍修道的感受,以昭示玄理。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

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到盛唐诗人沈亻全期、宋之问、孟浩然、张九龄、李白,从中唐诗人白居易、李贺到晚唐诗人李商隐;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刘克庄、朱熹,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

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甚至有时还批评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此外,青词在道教文学中也是重要的一支。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

因用朱笔书于青藤纸上,故又名绿章。

但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

 词起于唐五代而盛于两宋。

其创作与道教活动也有不解的因缘。

不少词牌都源于神仙故事而得名,就此可见一斑。

据《钦定词谱》称,《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本于《列仙传拾遗》所载故事。

据载:

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出鸾凤之音。

秦穆公女弄玉也善于吹箫。

秦穆公将女嫁给他,他就教弄玉学凤鸣。

经过十多年,凤凰飞来止宿。

秦穆公为此修建凤台,供萧史夫妇居住。

以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升。

又如始于温庭筠的《女冠子》,因咏女冠(道姑)情态而得名。

词曰: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

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肌鸾镜里,琪树凤楼前。

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其他如《解佩令》《望仙门》《献仙音》《金人捧露盘》《迷仙引》《潇湘神》《月宫春》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

从内容上看,宋代许多词作具有鲜明的道教蕴含。

不少大作家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神仙词。

诸如柳永、韦骧、晏幾道、苏轼、李之仪、范祖禹、了元、丁仙现、黄裳、黄庭坚、晁端礼、秦观、仲殊、晁补之、周邦彦等都有此类题材的词作。

这类作品常常把仙话典故同神游的心绪相糅合。

例如柳永一阕《巫山一段云》: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

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

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

相将何处寄良霄。

还去访三茅。

”⑨该词先写朝夕朝拜西王母之事,接着笔锋一转,引入了求仙人穿着又轻又薄的六铢衣,随着天风摇曳,骑在鹤背上升太空的情景。

作者着意刻划了求仙人在鹤背上的心理状态,写出了居高俯视下界的孤危之感;又以贪看仙人刘海蟾“狂戏”而耽误了行程,结果因天门齐闭,不得不从太空中返回,到曲句山访问三茅真君去了。

 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

所谓“玄歌”也就是“玄道”之歌,其源盖出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它不是专以演述玄理的散文或韵文,而是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

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为了吸引听众,玄歌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故事。

例如《老子化胡经》卷十所收的《化胡歌》第五首:

“我昔化胡时,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四向集诸仙。

乐女担浆酪,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白虎口驰劖。

玄武负钟鼓,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刚身。

时与决口教,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克木作吾身。

”AB这里的“我”代表老子,作者以叙事的口吻,描绘了老君修道场所的仙家景色,讲述了“化胡成佛道”的故事,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在《老子化胡经》中还收有《老君十六变词》十八首,此即属于道教变文之类。

所谓“变文”是演述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

“道教变文”即演述道教神变故事的一种体式。

适应说唱的需要,变文往往是韵散结合。

当然,就具体篇目而论,有的以散文为主,有的以韵文为主;有的则纯粹是韵文,如《老君十六变词》便是纯韵文。

从描述老君神变的特点看,《老君十六变词》也和“玄歌”一样,具备了叙事诗的基本品格。

作者按照方位的变更来组织情节,其场所转换亦依据《易》的九宫八卦方位。

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

最终两首,套用晋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终了,二世还归之意。

 除了上述种种,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歌道曲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

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为使仪式的进行更加隆重,道人们便将赞颂与歌咏结合起来,于是有了各种唱词的出现。

 《无上秘要》卷二十引《道迹经》称:

西王母为茅盈作乐,……命侍女于善宾、李龙孙歌《玄云之曲》。

其辞曰:

“大象虽云寥,我把九天户。

披云泛八景,倏忽适下土。

大帝唱扶宫,何悟风尘苦。

”AC尽管西王母为茅盈作乐事乃出于道教传说,但从《道迹经》的描述不难看出魏晋间“仙歌”已在道门中流行。

《无上秘要》卷二十尚录有仙歌若干首。

其中有“上元无英帝君”所唱《上元洞门变真内章之曲》;“中元黄老帝君”所唱《中元洞化内真章曲》;“下元白元帝君”所唱《下元洞虚化真章句》以及《阳歌九章》《阴歌六章》等等。

从体例来看,《无上秘要》在摘录这些“仙歌”时都略加说明,指出其来历及何位仙人所唱。

其体裁皆为五言,句数不一。

表现了早期道教“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

 与仙歌相媲美的是道曲。

其主要体式有步虚词、赞咏词、道情。

步虚词是乐府文学形式之一。

唐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谓:

“步虚词,右道观所唱,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

”AD由此可知,步虚词在内容上亦离不开神仙之事;在形式上,它属于曲调一类。

步虚词之缘起,历来传说不一。

晁公武《读书志》尝云:

“《步虚经》一卷。

右太极真人传左仙公。

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之所讽咏,故曰步虚。

”AE所谓“太极真人”系指徐来勒;“左仙公“系指葛洪从祖葛玄,为汉末三国人。

据此,则三国时期当有步虚词行世。

此后,历代皆有人为之。

考之典籍,影响较大的步虚词有晋代《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所列之《步虚》以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中的《空洞步虚章》,他如北周庾信所作步虚词,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

作为一种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的文学样式,步虚词的歌唱节奏是以《易》的八卦九宫方位的阴阳回复韵律为本的。

步虚诵咏过程有一定路线,要求精神专注,念唱、步法、道具和谐统一。

 与步虚词一脉相承,唐宋以来的赞咏词也是一种配乐的歌词。

在道教斋醮仪式盛行之际,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广制道曲,遂有各种赞咏词之诞生。

今所见《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与《玉音法事》中便收录了不少赞咏词。

如宋真宗的《白鹤赞》《散花词》,宋徽宗的《玉清乐》等。

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尚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

最重要的就是长短句的出现。

例如《金箓斋三洞赞咏仪》卷上所录《太清乐》:

“太清乐,太清乐,太清乐处以逍遥。

太清乐,紫微瑞色驾青龙。

……”AF作者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这就形成了长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独特的风格。

与步虚词有关的道曲还有“道情”。

《太和正音谱》把道情与步虚并列,作为唱曲的门类之一。

道情多为游方道士所演唱,主要流行于民间。

故其言辞较通俗易懂。

例如张三丰《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其一曰:

“无根树,花正幽,贪恋红尘谁肯修?

浮生事,苦海舟,荡去飘来不自由。

无边无岸难泊系,长在鱼龙险处游。

肯回首,是岸头,莫待风波坏了舟。

”AG作者通过一系列比喻,以浅显的语言启人悟道,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关于茶的诗词经典

  1、茶诗 

   

  中国的诗歌艺术宝库,其丰富多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茶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什至今脍炙人口。

 

    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

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

 

   

    在茶诗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陆羽的《六羡歌》: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此诗甚美,不过,它也是最多被误解误读的,当代不少人在书中文中写到它,都认为是在夸西江水好。

然而,用中学生分析课文的路数来解读,会发现此诗的主题其实并不是赞美西江水,而是最后落在了竟陵城上。

而这样一来,它就好象与茶或用来泡茶的水没什么关系了,只不过是茶圣的诗而已。

有学者考证说此诗是陆羽悼念他故乡师傅之作,我觉得这一解释还合理一些。

不过,中国古诗素来讲“诗无达诂”,没有必要太较真。

茶在唐宋即已普及,茶文化的繁荣是在诗文巨匠们的直接参与支持下才出现的。

从李白到苏轼,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大诗人,都留下了茶诗作品。

 

   

    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因此茶诗中往往有禅味。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就是极好的例子: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 

   

  助茶香?

” 

   闲情逸趣最宜入诗白居易的《两碗茶》写得好: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读此诗,我们发现唐朝的日常生活习惯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的苏东坡写了大量茶诗,在他的词作中也多有咏茶佳句,如“且将新火试新茶”。

高产的诗人陆游茶诗也不少,他的“晴窗细乳戏分茶”是广被称引的名句。

 

   

    中男茶诗是传统文化宝藏,编选古代茶诗选,也就成为近些年不少出版社的选题。

据我在坊间所见,这类读本,销路都很好,因为茶诗本身是闲来消遣的极好文字,颇堪品味。

套用黄庭坚的《茶词》名句,是“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 

   

  自打白话诗出现后,似乎茶与诗的血脉关系一下子就断绝了。

也许是我孤陋,但是确实没读到过能称得上是诗的白话茶诗,倒是相当多的现代当代诗人留下了用旧体诗写茶的佳句,比如周作人的“请到寒舍喝苦茶”,毛泽东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等等。

当代人的茶诗,可作经典来读的是赵朴初的“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斯人斯作,的确是茶禅一味的最好注解。

 

   

  2、茶诗妙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

(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