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docx
《一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面
《一面》教学导学设计
设计人:
朱清施教日期2011年月日
教学内容
《一面》(第二课时)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明确记叙要素
2、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3、初步体会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难点
1.课文的内容层次。
2.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
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
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
这点必须清楚。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导学设计
教学反思
或修改意见
一、结合检查作业,梳理内容层次。
学生准备好作业,以待检查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二、分析外貌描写——人激描写的重点。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
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
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会描绘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四、小结本课
一、结合检查作业,梳理内容层次。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的具体答案,只检查是否作了。
然后换一个角度提问,主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
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
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
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
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
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
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
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
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
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
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
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
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
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
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
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二、分析外貌描写——人激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
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
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
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
(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
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
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
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
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
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
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
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
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
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
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
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
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
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
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
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会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
从 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提问:
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
提问:
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
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
提问:
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
第二部分:
“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三、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
……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四、小结本课
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
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
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
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
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
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
教学本身是一件很“单”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
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
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检
测
反
馈
设
计
布置作业
1. 做练习四第2题。
2. 给“预习提示”后的字词注音、解释。
3.思考练习五,准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