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80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消防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消防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消防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消防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培训教材.docx

《消防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培训教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培训教材.docx

消防培训教材

消防培训教材

一、什么是消防:

消防就是防火和灭火的措施。

二、消防方针: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三、如何报火警:

报火警时,应当沉着冷静,准确拨打火警电话“119”,公司内部火警电话“5353263、5353386”,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着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及报警人姓名和报警电话。

报警后要派人到单位门口或十字交叉路口等待消防车的到来。

四、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燃烧是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可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下降阶段、熄灭阶段;

火灾初期是灭火最为有利的时机,对人员的疏散,物资抢救,以及扑救,都具有重要意义。

燃烧的条件:

(1)必要条件:

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

(2)充分条件: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

五、燃烧的类型:

主要有闪燃、自燃、着火、爆炸。

六、火灾的分类:

A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

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类火灾:

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E类火灾:

带电火灾。

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

七、灭火的基本方法:

1、冷却法:

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于燃点之下,使燃烧停止,或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点。

(水就是一种具有很好冷却效果的灭火剂)。

2、窒息法:

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二氧化碳灭火剂的主要作用就是窒息)。

3、隔离法:

就是将火源处或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燃烧会因隔离可燃物而停止。

(泡沫灭火剂,起隔离作用)。

4、抑制法:

就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反应终止。

(干粉具有抑制灭火作用)。

八、灭火剂:

凡是能够有效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终止的物质,统称为灭火剂。

常用的灭火剂主要有水、泡沫、干粉和二氧化碳。

A、1.水流的形态及适用范围

(1)直流水:

主要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

(2)开花水:

除了可扑救一般可燃固体物资火灾外,还可扑救纤维物质、谷物等火灾。

(3)喷雾水:

主要用于扑救重油或高沸点石油产品、粉尘、谷物、带电设备等火灾。

(4)水蒸气:

主要用于扑救油类、高温设备、容积较小的密闭建筑等火灾。

2.水的灭火作用的局限

(1)不能用水扑救“遇湿燃烧物质”的火灾(强酸、强碱);

(2)不能用水冲击熔化的铁水、钢水火灾。

(3)不能用直流水扑救可燃粉尘(面粉、铝粉、糖粉、煤粉等)沉积处的火灾;

(4)不能用直流水扑救带电高压电器设备,电气线路的火灾;

(5)不能用直流水扑救贮存大量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等场所的火灾;

(6)不能用直流水扑救轻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可燃液体火灾;

(7)不能用水扑救易被水破坏而失去价值的物资与设备(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火灾。

(8)不宜用直流水扑救高温生产装置、设备火灾。

特殊时,为避免更大的危险,在做好个人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也可用水灭火或排除。

B、1.泡沫的灭火作用

(1)泡沫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覆盖层,可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离。

(2)泡沫层封闭燃烧物表面,可以遮断火焰对燃烧物的热辐身,阻止燃烧物的蒸发和热解挥发,使可燃物难以进入燃烧区。

(3)泡沫析出的液体对燃烧表面有冷却作用。

(4)泡沫受热蒸发的水蒸气,可以稀释燃烧区氧气的浓度。

2.泡沫的灭火作用的局限

(1)不宜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2)不宜扑救金属火灾;(3)不宜扑救气体火灾。

(4)不宜扑救浓酸场所火灾;(5)不宜扑救忌水物品火灾;(6)不能扑救水溶性液体燃烧的初期火灾。

C、1.干粉灭火剂分类

(1)BC普通干粉灭火剂

BC普通干粉主要用于扑救B、C类以及带电设备的火灾。

(2)ABC多用干粉灭火剂

ABC多用干粉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A、B、C类和带电设备的火灾。

2.干粉的灭火作用

(1)主要作用:

对燃烧的抑制作用

(2)其他灭火作用:

悬浮的粉雾包围火焰,可以减弱火焰的辐射作用;干粉受高温作用放出结晶水和发生分解,可吸收部分热量,分解生成的惰性气体有稀释燃烧区氧浓度的作用。

3.干粉灭火作用的局限

(1)干粉灭火剂容易复燃

(2)一般不适合与蛋白泡沫和一般泡沫联用。

因为干粉中的防潮剂对蛋白泡沫和一般合成泡沫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D、二氧化碳的灭火作用

(1)二氧化碳的灭火作用主要是窒息作用。

二氧化碳进入燃烧区后,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而使燃烧区的氧气含量减少,当氧气的浓度低于12%或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35%时,绝大多数的燃烧都会熄灭。

(2)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九、灭火器:

A.分类

(1)按充装的灭火剂分为:

水型灭火器、空气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2)按灭火器的移动方式分为:

手提式灭火器、背负式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

(3)使用推车式灭火器一般应由二人操作。

B.几种主要的灭火器及适用范围

(1)空气泡沫灭火器:

灭火器内填充的灭火剂是泡沫液,主要适用于扑救B类物质,如汽油、煤油灯

初起火灾;也可用于扑救A类物质,如木材、棉花、纸张等初起火灾。

但不能扑救水溶性液体燃烧的初起火灾、带电设备和轻金属火灾。

(2)干粉灭火器:

按充装干粉的不同,可分为碳酸氢钠(BC型)干粉灭火器和磷酸铵盐(ABC型)干

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各种初起火灾,主要用来扑救石油及其产品、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期火灾。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拔掉保险销;②将皮管朝向火点;③用力压下把手,选择上(侧上)风位置接近火点,保持适当

距离(2~3米)对准火焰根部水平扫射;④熄灭后并以水冷却除烟。

⑤忌颠倒使用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时一般由两人操作,将其置于上风向。

2、取下喷枪,展开出粉管(切记不可有拧折现象)。

3、拔出保险销,提起阀门手把。

4、打开喷枪球阀,喷出干粉,由近至远扑火。

5、如扑救油类火灾时,不要使干粉气流直接冲击油渍,以免溅起油面使火势蔓延。

6、灭火时,灭火器不得平放或颠放。

(3)二氧化碳灭火器:

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但不能扑救钾、钠等

轻金属火灾和氧化剂火灾。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使用者要注意人身安全。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达到8.5%时,人会发生

呼吸困难,血压增高;含量达到20%--30%时,人会呼吸衰弱,精神萎靡不正,严重的可以窒息致死。

此外,使用者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防止冻伤。

C.消防器材是专用器材,是用来扑救火灾的,火灾什么时候发生,人们是无法预知的,要随时做好准备,所以消防器材不能挪作它用。

十、A.公司的消防重点(单位)部分:

(1)一类动火区:

公司规定的一类危险源点以及易燃易爆装置、岗位、设备、管道及其周围,煤气管道周围10米以内。

(2)在消防重点部位动火,必须办理动火许可证,经岗位工、班长、车间主任、机修主任、厂长、安环部经理、主管副总批准,落实现场监护人,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施工。

B.防止违章动火的六大禁令:

(1)没有经过批准的动火证,严格禁止动火。

(2)不与生产系统隔绝,严格禁止动火。

(3)不进行置换、清扫、冲洗合格,严格禁止动火。

(4)不把易燃物清除,严格禁止动火。

(5)不按时作动火分析,严格禁止动火。

(6)没有消防措施,无人监护,严格禁止动火。

C.岗位工班前、班后防火检查内容:

(1)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各种工艺指标是否正常;

(2)设备、管道、阀门有无跑、冒、滴、漏;

(3)动火、用电有无违章;(4)消防设施器材是否配备到位,性能是否良好;

(5)应急照明、安全疏散标志是否完好、消防通道是否畅通;(6)有无其他异常情况。

D.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的了”。

(3)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

(4)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常识普及化”。

E.消防工作的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2)依靠群众的原则(3)依法管理的原则(4)科学管理的原则(5)综合治理的原则

F.造成火灾的一般原因:

(1)人的因素(如放火、乱扔烟头、违章用火用电等)

(2)设备的原因(如超负荷用电、线路老化短路缺乏维护检修等)(3)物料的原因(如易燃易爆品)(4)环境的原因(如雷击、自燃等自然因素)(5)管理的原因

十一、化工企业的火灾危险性:

一、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

(1).生产装置、设备日趋大型化;

(2).生产和储存过程中承受高温高压,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严重后果;(3).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容易产生跑冒滴漏,而且有些操作温度达到物料的自燃点,所以一旦跑漏便会着火。

(4).生产、使用、储存物品易燃易爆、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引发重特大火灾,且难以扑救,火灾危害大、影响大。

二、化工企业事故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作业事故和非作业事故两大类:

1、作业事故:

主要发生在储存、测量、卸料、清罐等环节。

如果在作业过程中违反操作程序,使物料蒸汽泄露与火源接触,或者管道受压爆裂产生静电、火花而导致爆炸燃烧事故的发生。

1)罐体漫溢:

卸料时对液位、罐体监测巡视不及时,造成物料跑冒;物料蒸汽达到或超过爆炸极限,遇到火星发生爆炸燃烧。

2)物料滴漏,由于管线破裂、密封垫破损、快速接头紧固拴松动等原因,使物料滴漏至地面,遇火花立即燃烧。

3)静电起火。

由于物料管线、生产管线无静电接地、静电跨接、槽罐车卸料未静置等原因,造成静电积聚放电,点燃物料蒸汽。

4)物料罐清洗作业时,由于未彻底清除危险品蒸汽和沉淀物,残余蒸汽遇到静电、摩擦、电火花等都会导致火灾。

2、非作业事故

2.1与物料相关的火灾原因:

1)蒸汽沉淀:

在作业过程中,因大量油蒸汽外泄。

由于油蒸汽密度比空气大,会沉淀于管沟、电缆沟、

下水道、操作井等低洼处,一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燃烧。

2)储罐、管道渗漏:

由于腐蚀、制造缺陷、法兰未紧固等原因,在非作业状态下,油品渗漏,遇明火

燃烧。

3)雷击。

雷击直接击中储罐或生产装置设施,导致物料燃烧或爆炸。

2.2常见的非物料火灾有:

1)电气火灾:

电气老化、绝缘破损、短路、私拉乱接、超负荷用电、过载、接线不规范、发热、电气

使用管理不当等引起的火灾。

2)火源管理不严引发事故:

烟火、使用手机、化纤服装和铁钉鞋摩擦、金属碰撞、电气打火、发动机排气管喷火等都可导致火灾。

三、化工企业火灾预防

1、规范管理

a.消防重点单位应按照《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要求,认真履行好制定安全制度、落实责任制,开展消防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巡查,保障消防施完整好用、组建专职和义务消防队、建立防火档案,开展疏散和灭火演练等11项职责。

b.人员培训、日常检查、巡查等软件管理要到位,掌握“四懂四会”(懂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扑救方法、逃生办法;会报警、使用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组织疏散)。

2、管理措施

a.抓好重点部位管理管理,明确重点部位,落实管理措施:

一是容易发生火灾的部位。

如危险品储罐区、化工生产设备间、实验室等;二是一旦发生火灾会影响全局的部位。

如变配电所(室)、生产控制室、消防泵房等;

b.抓好重点工种管理:

主要是危险品生产岗位操作人员、电焊工、电工、仓库保管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

其管理措施主要有:

持证上岗、提高专业素质和消防安全素质、建立人员档案、抓好日常管理,制定和落实岗位责任制。

c.易燃易爆设备管理:

安全管理(如为设备创造好的环境、严格操作规程、交接班制度、设备保养制度、建立设备档案等等)、安全检查(日查、周查、月查、年查等等)、安全检修(对小、中、大修有不同的安全要求)、设备更新(如设备的壁厚、强度不满足压力要求时要考虑更新)。

d.火源管理:

严格管理和控制(生产用火、各种机械打火、机动车辆火星、生活用火电气防火、采取防静电措施等等),设立固定动火区和划分禁火区,严格动火逐级审批制。

四、化工企业事故处置

1.调集力量集中、及时、到达火场力量准确迅速,及时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

2.贯彻“救人第一”的灭火指导思想,通过水枪掩护等措施开展救护。

3.正确运用灭火战术方法。

第一,保重点防止火势蔓延,第二,上下合击,内外夹攻,重点突破。

冷却保护同时进行。

4.及时调集熟悉工艺的技术人员配合消防队灭火,保证消防设施完好。

5.通过每半年不少于一次的灭火演练完善预案。

十二、火灾扑救程序

A.岗位从业员发现火灾后,应立即呼救,并用对讲机向车间领导及中空操作室报警(电话5353263、5353386),起火部位现场人员在1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1、第一时间采取控制泄漏、防爆炸、防毒、防蔓延等措施;

2、火灾报警按钮或电话附近的员工立即摁下按钮或电话通知值班领导;

3、消防设施、器材附近的员工使用现场灭火器、消防栓等器材、设施灭火。

B.火灾确认后,中空操作室值班人员应立即向“119”报警并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就在3分钟内形成第二灭火力量,采取如下措施:

1、通知相关车间启停有关设备;

2、通讯联络组(行政办公室)按预案通知单位消防安全部门、管理人、应急组织人员到现场扑救,与公安消防队保持联络,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提供现场相关信息,传达火场指挥员的指令;

3、灭火行动组(消防队)立即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器材,使用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

4、疏散引导组(岗位工)组织人员疏散;

5、安全救护组(后勤、质检)负责抢救、护送受伤人员;

6、现场警戒组(保卫科)建立警戒线,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十三、部分化学品及危化品的安全周知:

压缩空气

一、物质组成及特性:

有效成分:

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水

和杂质(0.03%)等;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黄色液体;熔点-216.2℃,沸点-194.3℃,相对蒸气密度1,本品不燃。

二、危险性概述

1.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2.侵入途径:

吸入(高压空气)

3.健康危害:

空气无毒且是生命所必须的,吸入高压空气的症状为:

手指刺痛,协调性下降及神志不清,当降压时会迅速出现降压病,进入高压环境时要带降压装备。

4.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无害。

燃爆危害:

(1)高压空气助燃,由于温度升高,储气罐内压力会迅速升高,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三、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就医。

四、消防措施

1.灭火剂:

压缩空气不可燃,但助燃,应使用适合周围火情的灭火器。

2.灭火方法:

1、从泄露区疏散所有人,尽可能切断其气源,从火场移走或者用水冷却火场中容器,

3.灭火注意事项:

消防人员可能需使用自给式呼吸器。

五、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立即撤离该区域。

尽可能切断气源并将泄漏的部位隔离;关掉阀门,在修复前一定要泄压。

氮气

一、物质组成及特性

有效成分:

N2在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无毒的气体,氮气占大气总量的78.12%(体积分数),相对分子质量28,熔点-210℃,沸点-195.8℃,相对密度0.07(-2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67,引燃温度:

无,爆炸极限:

无。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1)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

吸入高浓度,患者可迅速昏迷、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

(2)液态氮具有低温作用,皮肤接触时可引起严重冻伤。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无害。

燃爆危害:

盛装氮气容器及设备遇明火、高温可使其内压力急剧升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三、急救措施

1.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吸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就医。

2.皮肤接触:

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四、消防措施

1.灭火剂:

氮气不可燃,应使用适合周围火情的灭火器。

2.灭火方法:

本品不燃,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3.灭火注意事项:

消防员应佩戴正压式呼吸器等。

五、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佩戴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在低凹处积聚,合理通风,加速扩散(用排风机将漏出气送至空旷处)。

漏气的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焦炉煤气

一、物质组成及特性

有效成分:

氢气54-63%、甲烷20-32%、一氧化碳5-8%,点火能量低,自燃点为648.9℃,着温度度为600~650℃,比空气轻,易扩散,爆炸极限为5.6%~30.4%。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3类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1)氢气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2)甲烷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

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

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

(3)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害:

易燃、易爆。

三、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四、消防措施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1、管径在100mm以下的煤气管道着火时,可直接关闭阀门止火。

2、管径在100mm以上的煤气管道着火时,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通入大量蒸汽和氮气灭火,但煤气压力最低不得小于50——100Pa,严禁突然煤气闸阀或水封,以防回火爆炸。

3、如管道法兰漏煤气着火,可用胶皮管道通蒸汽进行灭火,然后用黄泥或水玻璃和精矿粉将泄漏处封严即可。

4、煤气设备已被烧红时,不得用水骤然冷却。

5、煤气设备及管道着火,必须将着火的设备及管道与系统隔离,然后用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器及雾状水进行灭火,如着火点周围有其它易燃易爆物,应进行隔离,防止火灾事故扩大。

6、如煤气发生爆炸,应立即切断煤气来源,迅速处理干净全部煤气,如爆炸发生后着火,按着火灾事故处理,立即组织进行灭火,未查明发生事故的原因,设备不准送煤气。

五、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一氧化碳

一、物质组成及特性

有效成分:

CO,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活动性极强、能长时与空气混合在一起,相对

密度(水=1):

0.793(液体),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967,熔点-207℃,沸点-191.4℃,自

燃点608.89℃,空气混物爆炸限12%~75%。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 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1)轻度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2)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

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重度中毒。

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燃爆危险:

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三、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吸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就医。

四、消防措施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灭火方法:

1、如CO着火,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2、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3、灭火应急人员应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灭火注意事项: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用水灭火无效。

五、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氢气

一、物质组成及特性

有效成分:

H2≥98%无色无臭气体,熔点-250.2℃,沸点-252.8℃,相对密度0.07(-2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07,引燃温度400℃,爆炸极限4.1%~74.1%;。

二、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氢气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无害。

燃爆危害:

(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

(2)氢气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3)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三、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困难时给吸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就医。

四、消防措施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磷酸铵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灭火方法:

1、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