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讲授提纲.docx
《社会学概论讲授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讲授提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讲授提纲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讨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理论框架、特有研究角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等
一、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1、英格尔斯对社会学下定义三途径:
历史的途径、经验的途径、分析的途径。
2、社会学是在两大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时代产生的
两大革命引起社会的变化和后果:
一是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都市化)。
(封建社会好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好?
)
二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许多弊端、祸害和恶性循环。
需要社会学为之解决。
不同立场观点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不同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西方传统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学和伦理观点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为社会学产生提供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不外乎三种状况:
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畸形发展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现代社会
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综合性科学——不是单性学科
条件——社会良性运行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模式。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略)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观点不同,侧重点各不相同,考研必须读指定教材;观点多,但内容却大同小异。
(条条大路通罗马)
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坛,说明了什么?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为什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与社会学对象有着密切联系。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孙本文“五说”: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鱼一般的关系。
2、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研究侧重点、方向等方面的不同。
4、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一是研究的对象不同,二是学科层次不同。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一、认识和改造社会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奖励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爱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1、两次大革命
2、两次大革命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3、社会转型产生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学应运而生
维护型社会学与革命型社会学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是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
此时社会学的特点:
与哲学关系密切,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主要代表是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观念,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
孔德社会学分静力学和动力学,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代表作:
《实证哲学》
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商务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其社会学理论又称社会有机论。
主要著作:
《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理论的两个原则:
社会学有机论、社会进化论;
主要思想:
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的过程。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形成时间:
1800s末到1930s
特点:
1、社会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独立学科体系基本成型;2、社会学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具体化和专门化。
理论流派: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韦伯的反实证主义(理解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重视实际的社会学调查的传统。
代表人物:
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社会学代表,代表作有《论社会分工》、《论自杀》等;
主要观点、思想:
在方法论上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
第一个在大学开设社会学。
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代表,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等级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形成鲜明对照;把社会行动分为泗洪类型即:
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激情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
前两种行动时合理化行动。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
1、特点概述:
2、主要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帕森斯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社会系统都具有四种功能:
适应功能、目标实现功能、整合功能、模式维持功能。
社会冲突论(科塞L.Coser、达伦多夫R.Dahrendorf)
科塞:
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
冲突作用具有二重性
达伦多夫:
冲突是由于权力分配引起的,最好的办法是各利益集团各司其事,虽常有小冲突,但却限制了严重冲突的集中爆发。
社会交换论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代表乔治.霍曼斯(G.Honmans)与彼特.布劳(P.Blau)
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爱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代表赫伯特.布鲁默(H.Blumer)和欧文.戈夫曼(E.Goffman)
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社会学中心重新回到欧洲,其代表有: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Habermas)的交流性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的实践反思理论。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马克思一生未曾使用社会学一词,但他的研究几乎都涉及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社会学之王”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立足于实践原则2、其思维方式的辩证性3、其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4、价值理想性5、理论视野的总体性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一、社会学的传入与发展
1、传入途径:
翻译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严复的《群学肄言》、章太炎翻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社会学》。
教会学校,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
留学生学习传播社会学。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代表有瞿秋白、李达、蔡和森、邓中夏、张太雷等。
3、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4、成立中国社会学团体并创办刊物
5、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社会调查特点:
社会调查已不再有外国人独占,开始出现了由中国人独立进行;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社会学学者开始进入社会调查领域,并对受西方社会学影响的旧中国学院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
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很有声色: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最为著名。
二、社会学的中断和重建
1、1952年的院系调整,社会学被取消,57年的反右社会学家被打倒。
其原因是什么?
2、社会学重建,南开大学成为社会学中心
三、社会学中国化探索
1、经验有三点
2、问题有哪些?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体系
社会学的方法体系三层次:
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技术手段
方法论原则: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原则、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二、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社会学关注的焦点是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
第一,动态性;第二,整体性
第三,经验性,注重对社会事实和
现象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什么叫范式?
库恩(T.Kuhn)提出,是指一点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范式的类型:
实证范式、解释范式、批判范式。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二、社会学的解释
1、概念和变量
社会学概念:
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包括实体性和非实体性概念。
变量:
指含有是指变动的量。
分自变量和因变量两类。
2、假设
定义:
为了达到解释目标,研究者常常需要预先设想或猜想判断所要解释的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运用这种关系作尝试性解释,这样一种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
假设的作用于意义:
具有理论意义。
3、变量测量和分析:
变量层次: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
4、假设检验
三、研
究基本程序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时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
适合于从样本推出总体的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
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
适合于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
一、问卷调查法
1、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2、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涉及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等。
3、信度与效度
信度:
是指同一测量工具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是否适合于所要测量的对象。
二、田野调查法(fieldwork)
1、田野调查法(fieldwork)也叫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深入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2、田野调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有明确的理论目标,做到参与而不深陷其中。
三、实验法
1、实验法:
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通常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分组有随机分组法和配对法。
3、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社会学研究多采用自然实验法。
四、历史比较法(略)
第四节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是一种量的数据,用来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使我们在价值和目标方面,能判别出现在处于何处,正去往何处,以及评价某项专门计划于后果。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
1、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
描述性指标是社会客观现象的描述,无价值评价功能。
评价性指标,也称分析性或诊断性指标,是指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社会效果、社会影响爱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
2、观察性指标(信息性指标)和计划性指标(预测性指标)
3、投入指标、生产量指标与产出指标
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
5、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
6、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
社会指标的功能:
A\、反映社会状态时社会指标最基本的功能B、社会监测功能
C、预测功能D、比较和评价功能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1、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定期提供社会报告2、在社会质量研究中应用
3、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4、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一、抽样技术
1、什么是抽样?
——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算的过程。
2、及格基本概念:
总体和样本抽样单元和抽样框抽样误差与非抽样误差
二、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以等概率、随机性为原则的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确定样本数
2、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
是社会学研究最常用的抽样方法,使用多级抽样的形式,它根据元素的层级划分特征,一词由高到低抽取哥层级的样本单位。
举例说明: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有机体。
汉语的“社会”不同于社会学的“社会”。
社会作为学术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
Society即社会。
日暮桑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唯名派: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
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
2.唯实派:
社会不仅仅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
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
2.关系派:
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关系。
二、社会的特征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体系;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要素
1.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人口要素主要包括:
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
人口构成:
2.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资源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分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环境即自然环境。
4.文化要素: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文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社会。
四、社会功能
第一,整合的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第二,交流的功能:
社会为人们交流提供场所、规范。
第三,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民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民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第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通过物质和文化是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宏观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典型的代表是社会制度和世界体系。
社会制度:
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宏观架构,通过各种关系规则给个人行动设置了选择集;社会制度还从宏观上确立了个人关系、群体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形态。
个人关系受社会研究重视:
1、个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其他社会联系由此展开的;2、个人交往是社会中最频繁发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3、它是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的最直接的体验,因而能给人们留下最丰富的感性认识。
一、微观社会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现实社会的形态。
基本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
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等。
三、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一)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运行两方面:
纵向运行即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三种关系:
继承关系、变异关系和中断关系。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横向运行表现的基本关系有:
交叉渗透关系、制约关系、促进关系、转化关系。
评价社会运行状况好坏的三原则:
综合性原则:
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
评价途径:
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包括三方面:
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满足需要原则:
为什么?
——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推动者;其次,客观事物本身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就无所谓好坏;最后,满足需要的程度也是前面所讲的两个原则的落脚点。
(二)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表现为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价值观念体系三个方面的转换。
社会转型度包括:
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
第三节社会类型
社会类型是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及典型特征的归结、概括和划分,用来表征特定社会及其现象的基本型或典型性。
一、社会生存方式
定义: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以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就是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叫生计模式。
人类社会存在过的主要生存方式有:
采集狩猎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
二、公社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分为公社(community)社会和社团(association)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基础上社区共同体。
血浓于水;他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
三、社团社会
社团社会是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如现代城市社会。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发展的意义:
第一,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culture)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
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B.Tylor)关于文化的定义影响较广——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二、文化的特征
第一,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文化非天生或遗传的,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
第二,文化具有共享性。
即文化非个人所特有,而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共享。
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是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四,文化具有全括性(all-encompassing)。
即文化无所不包;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第五,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凡人类社会都有文化,凡文化有各不相同。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收到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类型:
(1)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2)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3)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
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是好是坏,要做具体分析。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文化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重,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如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等。
2、非评比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文化,即中性文化。
比如风俗、礼仪等文化。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一、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构建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和控制。
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语言是最主要的象征符号;
物质象征符号
姿势和行动的象征符号。
二、价值观念
1、价值观念,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
2、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内核。
3、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即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
4、价值观念可以传递;5、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规范体系
1、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价值原则构建起来社会行为规则系统。
2、正式与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
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虽不成文,但影响甚大。
正式规范:
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有明文规定,属刚性规范。
四、物质文明
1、定义:
它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集合体。
2、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3、文化中的物质具有实用的、功利的价值。
4、物质文化与语言、艺术、价值观、规范等非物质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一、认同功能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表现的区别比肤色等生理特征差异大得多。
如中美文化差异非常明显。
电影《刮痧》很能说明文化差异。
二、规范功能
文化给社会的人们以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
如父母与子女抚养赡养关系,东西方文化各不相同。
文化包含的规范体系:
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三、整合功能
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
很多企业、单位强调文化建设,如校园文化,校风建设。
文化中的一部出现解体,有可能威胁整个文化体系。
日本侵略中国不忘文化侵略。
四、涵化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1、广义社会化: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生始终的过程。
2、狭义社会化:
指个体的人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广义社会化研究的新发展:
一是强调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的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扩大。
4、理解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A、文化角度:
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B、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