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046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docx

湖北省恩施州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资料

湖北省恩施州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2.《吕氏春秋·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3.清代有“天下四大镇”:

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

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

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4.中国古代民谣:

“七月流水,过我山陵。

女儿耕织,男儿做兵。

有功无赏,有田无耕。

有荒无救,有年无成。

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5.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6.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牙人,旧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宋朝时期,土地典当买卖中,在大部分的情形下,牙人都参与交易过程,并在价格磋商中起很大作用。

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说明

A.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B.宋朝商业水平较低

C.政府改变市场管制政策

D.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

8.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10.《秦律·厩苑律》规定:

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11.下列经济活动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用水排鼓风冶铁②用灌钢法炼钢

③到乡村赶草市④在省城住会馆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1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13.《国语》中说: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反映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14.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15.下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反映出当时()

A.懂得休耕轮作B.开始推广牛耕

C.注重精耕细作D.铁犁尚未出现

16.《走进历史》曾这样描写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都城:

“这座城市的商业异常繁华,酒楼、茶馆、商店、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座都城应是

A.秦都咸阳B.晋都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汴京

17.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C.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D.出现晓市、夜市

18.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物资是()

A.丝绸B.茶叶C.瓷器D.纸张

19.“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两句歌词反映的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自给自足B.无需交纳赋税

C.男耕女织D.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20.《宁国志》载:

“(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

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

”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A.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B.商品经济繁荣

C.是自给自足经济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的“京都芜湖会馆”是当今历史学者们公认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会馆,会馆作为“乡土之链”,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

下列关于会馆说法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2.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大贾争相挑登第士子做女婿,这说明()

A、宋代商人地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科举制度庸俗化

2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彩瓷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元明清时期

24.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25.《明史·舆服志》记载:

“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

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26.清人说:

“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

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象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27.乾隆《震泽县志》载:

“(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28.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

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

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

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

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

29.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30.“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

 

二、简答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晁错复说上曰: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着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农民的生活处境。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耕农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自耕农的地位?

32.(10分)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

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

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10分)

3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计亩征银……无论是国家税收,军饷官俸,京库岁需还是民间借贷等都是用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但是,历来国内来纳银两皆不多。

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

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

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白银货币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

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

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

——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所福放弃金本位的背景。

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

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

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

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材料四

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一一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4)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中国银本位制度与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共同因素,并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变化。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本句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固A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同样B中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

C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B

【解析】

试题分析: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

故选B。

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是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清代的商业市镇。

A项“开始崛起”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

B项不符合题干“新特点”要求,排除。

题干提及了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汉口镇,说明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C项正确。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不活跃,D项明显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清代商业的发展

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指小农经济,而“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是在说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ABD材料没体现。

故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弊端

【名师点睛】

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

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

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5.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

商代。

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名师点睛】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

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商朝: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③西汉:

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④唐朝:

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⑤宋朝:

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

⑥明朝:

出现“花机”(花楼机

6.D

【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考查判断问题的能力。

由甘薯可直接确定为明朝

7.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牙人在“土地”买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频繁买卖反映的是封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朝商业水平较高而非较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商业发达导致土地兼并而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

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在史学研究中讲求“孤证不立”其含义是指单一的一则历史材料不能得出可靠的历史结论,客观的历史结论是建立在全面,丰富和真实的史实材料研究的基础之上,上述题中只有少数两则材料不足以推翻教材结论,更无法得出令人信服史论,所以答案选C,A项表述明显错误,BD两项说法不够准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

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

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9.D

【解析】

试题分析:

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1400——1820年;重农抑商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的政策,所以重农抑商政策的确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不是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1400——1820年人口的增加的确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的精耕细作等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没有提及秦国的疆域,排除A;题干看出秦律对损坏的铁制农具的规定,没有涉及到其它方面,排除B;根据“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

”可知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题干也没有体现秦铁农具储备充足,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11.C

【解析】略

12.A

【解析】

试题分析:

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D项错误;如管理不当任何时候纸币都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材料未涉及,与“由此可见”不符,故B项错误;交子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C项错误;“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注重“防伪”功能,故A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工商食官是指手工业者和商人靠官府供给而食,即官府垄断工商业,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工商食官制度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从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等信息,反映出市镇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与“人口增长”关联性不大,排除A;C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状况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的四尺钉耙是指铁农具的使用,图片没能体现AB;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器,排除D;铁农具的使用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地域差异角度:

南稻北粟格局。

(原因:

自然地理特点决定)

(2)农业结构角度: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角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多投入,少产出)

(4)经营方式角度: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5)经济重心角度: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补性。

(6)生产力角度:

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设施不断进步。

16.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市的了解。

根据所学知识,市在宋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官府取消了对交易时间的限制。

由材料“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

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可以知道表述的是宋代的情况。

因此答案为D。

17.C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