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15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脊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国脊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国脊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国脊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国脊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脊疗.docx

《中国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脊疗.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脊疗.docx

中国脊疗

中国脊疗

前言

《田氏脊柱疗法》第一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欢迎,各地书店大都销售一空,国内外纷纷来电来函要求学习者不泛其人。

为了满足广大“脊柱疗法”爱好者的要求和愿望,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删改,增加了部分按摩手法及一些特效的治疗方法,有些内容是首次录入,并配有光盘,相信会给广大“脊柱疗法”爱好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趣味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中国脊疗》成为国内外广大朋友强身健体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吕丙奎教授的精心指教,同时也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欢迎批评指正。

笔者在此真诚欢迎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志士同仁,精诚合作,为宏扬祖国的传统医学、推广普及“脊柱疗法”,造福于民而努力奋斗!

田学主

2002年12月28日于西安

目录

第一章人体解剖简要介绍/l

第一节概述/l

第二节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及组成/3

第三节脊柱区的应用解剖/9

第二章脊柱疗法的相关理论/18

第一节经络学说/18

第二节生物全息反射学说/21

第三章脊柱错位的病因病理/25

第一节脊柱错位的病因/25

第二节脊柱错位的病理/27

第四章脊柱错位的诊断及辅助诊断/34

第一节脊柱的望诊法/34

第二节脊柱的触诊法/35

第三节骨盆移位的诊断/38

第四节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44

第五节辅助检查法/61

第五章按摩手法的基础知识/68

第一节按摩手法的要求/68

第二节按摩手法的分类/70

第三节按法/72

第四节推法/74

第五节揉法/77

第六节擦法/78

第七节摩法/79

第八节搓法/80

第九节拿法/81

第十节滚法/82

第十一节抖法/84

第十二节叩法/85

第六章脊柱、骨盆错位的非手术治疗/87

第一节非手术治疗的一般原则/87

第二节脊柱、骨盆错位的手法调理/89

第七章脊柱、骨盆错位所致疾病/99

第一节颈椎病/99

第二节颈椎错位所致的其他常见疾病/103

第三节胸椎错位所致的常见疾病/115

第四节腰、骶椎错位所致的常见疾病/129

附一:

“脊疗”特效歌谣20首

附二:

环流检毒及环状测病法

附三:

脊柱锻炼法

附四:

清代养生家方开与《摩腹运气功》

附五:

中老年人养生运动要点(摘自洪昭光教授讲话)

附六:

中国老年病防治委员会研究的饮食标准(天)

第一章人体解剖简要介绍

第一节概述

构成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是细胞。

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以及细胞之间的物质合成各种组织,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几种组织按不同的方式组成器官,如心、肺等。

一些器官联合组成一个系统,完成一定的功能,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和感觉器等。

人体各系统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整体机能。

为了便于描述人体各结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特规定了人体的标准姿势及其方位术语。

图1-l解剖学姿势和方位

一、标准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如图1-1)

二、切面

额状面:

从左向右纵切人体,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矢状面:

从前向后纵切人体,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若矢状面正过人体中线,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时,叫正中矢状面。

横切面:

横切人体,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又称水平面。

按部位分类,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上肢、下肢。

躯干又可分为胸、腹、背、腰。

上肢又分为肩、上臂、前臂和手。

下肢分为臀、大腿、小腿和足。

三、方位

上与下: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前与后:

近胸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内侧与外侧:

靠近人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内侧,远离人体正中矢状面者为外侧。

远侧与近侧:

用于四肢、靠近躯干者为近侧,远离躯干者为远侧。

浅与深:

近体表者为浅,远体表者为深。

尺侧与桡侧:

前臂内侧为尺侧,外侧为桡侧(内尺外桡)。

胫侧与腓侧:

小腿内侧为胫侧,外侧为腓侧(内胫外腓)。

四、体表垂线

正中线:

靠近体表前侧正中的一条垂线为前正中线(与任脉相吻合),靠近体表后侧正中的一条垂线为后正中线(与督脉相匀合)。

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与乳头的一条垂线。

腋前线:

通过腋前皱壁的一条垂线。

腋中线:

通过腋中的一条垂线。

腋后线:

通过腋后皱壁的一条垂线。

肩胛线:

通过肩胛下角的一条垂线。

第二节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及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组成。

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和舒张,牵引骨产生各种运动。

运动系统除了运动,还具有保护与支持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有骨206块,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如图l-2),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骨膜3部分组成。

全身的骨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形骨。

一、躯干骨

包括椎骨、骶骨、尾骨、胸骨、及肋骨,共51块。

(一)椎骨:

共26块。

包括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1个骶椎(5合1)、1个尾椎(4合1)。

多数椎骨的形态相似,由椎体、椎弓和7个突起组成。

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支持体重。

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呈半环形,两端与椎体连接围成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构成椎管,容纳脊髓和脊神经。

椎弓两侧有向外伸展的一对横突。

还有向上与向下的两对关节突,与邻近椎骨以关节相连接。

椎板后面正中线上有向后伸的棘突。

(如图1-3)

(二)胸骨:

位于胸前正中。

前后扁平,自上而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部分组成。

(三)肋骨:

位于胸骨两侧,共12对,均弯成弓形。

前端借助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

(四)骶骨:

呈三角形。

上接第五腰椎,下接尾骨,两侧缘有接髂骨的关节面。

骶的前缘突出,叫骶岬,是产科常用的标志。

骶骨的前后面各有4对孔,叫骶前孔及骶后孔,是神经通过之处。

骶骨中央有骶管,骶管的下口叫骶骨裂孔。

(如图l-4)

(五)尾骨:

是由4个发育不全的尾椎合成的骨块。

图1-2人体骨骼

二、四肢骨

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共126块。

(一)上肢骨:

共64块。

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各2块。

锁骨呈“乙”状弯曲,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皮下,内侧端与胸骨柄相连,外侧端与肩峰相连。

肩胛骨呈三角形,前面贴肋骨,后面有一横隆起叫肩胛罔的外侧端称肩峰,为肩部最高点。

肩胛罔的外侧角微凹,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关节盂上方稍内侧有一指状突起,叫乳突。

肩胛下角约平等七胸椎棘突,为临床常用的标志。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肱骨位于臂部,上端内侧是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关节。

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细,叫外科颈,是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下端前后较扁,向两侧突出,形成外上髁及内上髁。

下端有两个关节面。

内侧者呈滑车状,叫肱骨滑车;外侧者呈半球状,叫肱骨小突。

下端后面有鹰嘴窝。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

上端较下端细,稍膨大,叫桡骨小突,与肱骨小突相连接。

下端下面有近似方形的关节面,其外侧向下突出,叫桡骨茎突。

尺骨位于前臂并列于桡骨内侧,上端粗大,上下各有一突起,上方叫鹰嘴,下方叫冠突。

两突间形成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连接。

下端较细,叫尺骨小头。

小头的内侧向下突出,叫尺骨颈突。

手骨分腕骨、掌骨、指骨3部分。

腕骨为8块,且为不规则短骨,排成远近两横列。

掌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称为第一至第五掌骨。

指骨共分14块,除拇指为两节外,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

图1-3

(二)下肢骨:

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下肢带骨左右各一块,称髋骨,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为不规则骨。

髂骨扁阔,上缘称髂嵴。

两侧髂嵴最高点平对第四腰椎棘突。

髂嵴前后端的突出部分,分别称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

坐骨的后下部是坐骨结节。

两侧耻骨于股前下部相互联合,称耻骨联合。

坐骨和耻骨共同围成闭孔。

髋骨外侧面半球形凹陷,称髋臼,与股骨头相连接。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除髌骨和足部的跗骨外,均为长骨。

股骨位于大腿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上端膨大,向内侧为球形的股骨头,头向外下缩细为股骨颈,颈外侧是粗大隆起的大转子,内下的突起为小转子。

股骨下端内外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股四头肌腱内。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小腿的主要负重骨,故粗壮。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下端向内下隆突称内踝。

腓骨位于小腿外侧,细而长,上端膨大称腓骨小头,下端膨大称为外踝。

足骨分为跗骨、跖骨、趾骨3部分。

图1-4骶骨和尾骨

第三节脊柱区的应用解剖

一、脊椎的形态与结构

脊椎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并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各腔内的器官,同时也是许多骨骼肌的附着部位。

脊椎具有屈、伸、侧屈和回旋等运动功能。

脊椎有四个生理弯曲。

其中胸曲与骶曲为先天形成,向后凸,颈曲和腰曲为后天形成,向前凸。

脊椎由26块椎骨及相应的椎间盘、关节、韧带相连构成。

颈椎、胸椎和腰椎可以活动,故又叫做可动椎或真椎;骶椎和尾椎分别融合成骶骨和尾骨,它们不能活动,所以也叫不动椎或假椎。

颈椎为所有椎体中最小的。

第1—2颈椎和第7颈椎属特殊颈椎,其余4个为普通颈椎。

第1颈椎呈不规则形,无椎体和棘突,所以叫寰椎。

第2颈椎又叫枢椎,棘突相对粗大,是触诊定位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第1—2颈椎没有典型的椎体,不会发兰压缩性骨折,但受暴力的作用后,可发生寰椎前后弓骨折,齿妄骨折及脱位等,有可能压迫脊髓,甚至危及生命。

第7颈椎的形状及大小与上部胸椎相似。

但其棘突很长而且粗大,呈水平位,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因此又叫隆椎,常作为临床确认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胸椎12个,上位胸椎近似颈椎,而下位胸椎又类似腰椎,由上而下椎体逐渐增大。

在椎体两侧上下各有一半圆形浅窝,分别称为上肋凹和下肋凹。

上下相邻的椎骨肋凹与椎间盘合成一完整的凹,与肋小头相关节。

胸椎的横突为圆柱形,伸向后外方,末端圆钝,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

棘突较长,指向后下方,叠置时互相掩盖,呈覆瓦状,有从后方加固脊椎和保护胸腔内脏的作用。

第l胸椎椎体形似颈椎,其棘突长,呈水平位,有的比第7颈椎棘突更长,计数椎骨时应注意辨认。

第12胸椎近似腰椎,棘突水平,末端圆钝,横突短小。

腰椎有5个,椎体粗大,呈横肾形,椎孔呈三角形,棘突为长方形的扁平骨,水平向后伸,上下缘略肥厚,后缘圆钝。

第1—3腰椎的横突逐渐延长;第3腰椎横突最长;第4—5腰椎横突则逐渐缩短,且向上倾斜;第5腰椎体最大,前高后短,以便适应腰骶的曲度。

骶骨是脊椎骨中最强壮的一个骨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

两侧与左右髋骨相互关节组成骨盆,与第5腰椎借椎间盘相连接,形成一定的角度,即腰骶角。

骶骨尖与尾骨相接。

尾骨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为三角形小骨块。

仅第1尾椎有类似的上关节突及横突。

其余突起不明显。

底向上与骶骨相接,尖向下为肛门尾骨所附着。

二、椎骨的连接

椎骨间的连接有三种形式,第一属于“不动关节”的韧带连合,如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等。

第二为关节连接,如各相邻椎骨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的椎间关节。

第三种为椎体之间的椎间盘连接,它是介于“不动关节”与关节之间的过渡型连接形式。

三、脊柱的血液供给

颈椎的血液供给主要由脊支供给,它发自椎动脉(如图1—5),腰椎的血液图1-5

供给来自于腰动脉,由腹主动脉的后支发出。

以上这些动脉都伴随有静脉。

与脊柱病关系较密切的是椎动脉。

它是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大多数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往上行至颅腔,左右侧椎动脉汇成椎——基底动脉系统,其血液供给延脑、桥脑、小脑、大脑、枕叶及内耳等。

在脑内又有分支到脊髓,组成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

所以,如椎动脉供血障碍,不但影响脊柱本身与脑后部供血,严重者也可影响脊髓的供血,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四、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

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对神经都由前根(主管运动)和后根(主管感觉)在椎间孔内合并而成。

(如图1—6)

脊神经前根除含有躯体运动纤维外,在T1-3前根和S2-4前根内,还分别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脊神经后根除含有躯体感觉纤维外,在胸和腰上部神经后根以及S2-4后根内,还含有内图1-6脊神经分布模式图

感觉纤维。

脊神经的后支一般较相应的前支细而短,经椎骨横突之间(骶神

经后支经骶后孔)向后穿行,按节段分布于枕、项、背、腰和骶尾部的深层肌肉和皮肤。

其前支较粗大,只有胸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各支分别交织成丛,由丛再分支于相应区域。

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如图1—7)

脊神经在椎间孔内有重要的比邻关系。

其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面是关节突关节。

所以当脊柱错位后,可压迫相应的脊神经而出现临床症状。

五、植物性神经

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运动和感觉起着功能调节作用,主要抑制下丘脑和低级交感中枢的兴奋。

其次级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对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早为大家所公认,它可以调节血压、呼吸、睡眠、胃肠功能等。

其低级中枢在脊髓,脊髓灰质外侧角是植物神经反射的低级中枢。

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

图1—7

如排尿排便、温度、血管收缩、出汗和立毛等。

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胸髓1—12节和腰髓l一3节内。

副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骶段2—4节内。

(如图1—8)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功能上有何不同呢?

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但副交感神经分布比较局限,如皮肤、汗腺、竖毛肌、肌肉、血管和肾上腺髓质等无交感神经分布(如图1—9)。

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应付环境急剧变化,产生兴奋以适应需要,如心跳加快,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皮肤和腹腔内脏小动脉收缩而引起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加快及瞳孔扩大等。

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是保持身体安静时的生理平图1—8

衡与能量,如协调营养、消化及生殖系统功能。

根据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出,除汗腺、竖毛肌、肾上腺、子宫以及部分血管外,一般都是同时受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

这两个系统的功能表现为既对立又统一。

整个身体的活动或者加强,或者减弱,不外乎沿着两个方向发展,或是兴奋,或是抑制。

它们在共同器官支配中不但没有冲突,而且相互拮抗,相互依存。

若两者缺一,器官的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协调。

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的活动受大脑皮质的调节。

所以脊柱损伤有可能损及植物神经系统而出现相应病症。

六、脊髓

图1—9

脊髓位于椎管中间,全长约40—50厘米。

脊髓颈段相当于臂丛图1—10

发出处,增粗成为颈膨大(约位于第4—7颈椎之间),上肢运动和知

觉中枢集中于此。

在腰骶丛发出处增粗成为腰膨大(约第10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

下肢的运动和知觉中枢及膀胱排尿自主中枢集中于此。

脊髓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与其椎骨之间尚存在蛛网膜下腔及硬膜外腔。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

大致来说,颈段相当于颈椎数目加1。

如第5颈椎平面脊髓分节应为第6颈神经,上胸段脊髓分节平面相当于胸椎数目加2,下胸部为胸椎数目加3,腰髓位于第10一11胸椎之间,骶尾髓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间。

(如图1—10)脊髓的动脉主要有脊髓前后动脉,形成血管链。

左右椎动脉颅内段各发出一脊髓前动脉,多数都起自椎动脉的内侧或背侧,少数来自左右椎动脉的汇合部。

脊髓前动脉极为纤细,组成形式比较复杂。

脊髓后动脉有2个稍微粗大,如椎动脉供血不足,也有可能引起脊髓缺血。

脊髓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脑原始,正常时,脊髓的功能是在脑的调节下完成的。

脊髓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脊髓是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的传导通路。

脊髓白质内的上下行长纤维束就是执行这种功能的结构基础。

脊髓的反射功能是执行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前者是指引起骨骼肌活动的反射,后者是指内脏活动的反射。

脊髓内存在内脏活动反射的低级中枢,如腰骶段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第2—4骶节段前后角中间部的副交感神经中枢(排尿排便中枢)。

第二章脊柱疗法的相关理论

脊柱疗法,是近代在各国兴起的一种新疗法,我们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生物全息理论等基础知识,作一简要描述。

第一节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是针灸、推拿、按摩的理论依据。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全身的经路。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十二正经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和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六经手足各一,合称“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

别络较大,共有15,即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络脉浮行在浅表部位的称“浮络”,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

祖国医学认为,督脉下起于会阴的胞中,上至头面部,诸阳经均交会于督脉,故有“阳脉之海”之称。

它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生理功能。

大多数人认为,人身背后有“三关”,即玉枕(枕后头颈交界处)、夹脊(棘突两旁)、尾阊(尾椎部),此三关贯通督脉上下,一般极易通达,气通三关则统领诸经的督脉气血亦可调达,也就达到了人身阴阳(水火)之气交融、保持阴阳平衡之目的。

中医《灵枢》经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从中可以看出,经络好比是输送气血的“通道”。

气具有以下特性:

1.气是物质存在,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2.气不可见(但可感觉到),无固定形态,无固定的运动方式。

3.气具有能量和信息,可以非常洪大,也可以非常细小,可来之迅猛,亦可去之延绵(实际上气也是在不断运行,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并可形成“气场”而发散到体外,还可以相互发送或接受信息,就像正负电荷流动一样。

这些与人体电生理信号传输以及人体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状态正相吻合。

而“血”是有形的,它常指血液和运行全身的体液及其他物质等。

那么作为输送“气血”的通道,就不单一是指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了,因为单独归结为某一系统,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所以,我们认为经络应是神经反射、电生理传导、血液循环和体液传导等诸多系统综合的信息传输通道,即人体整体的信息反应系统。

二、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

经络有沟通上下表里、联络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等器官,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同时,经络又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在心气的推动下,使气血周流全身,以营养各组织器官,并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二)病理方面

当人体正气不足,经络失去正常机能时,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而发病。

疾病发生后,病邪常沿着经络自外而内、由表人里的传变。

因此,经络在生理上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在病理上又是疾病发展传变的通路。

而且,它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重要渠道。

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病影响胃,心病移热于小肠等。

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上冲的牙龈肿痛,肝火上扰的目赤肿痛,心火上炎的口舌溃烂等。

(三)诊断方面

经络内属脏腑,并在体表有固定的循环部位。

因此,内脏病变可以在有关的经脉上反应出来。

临床上根据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及其所属(络)的脏腑,用作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腰痛多属肾虚等。

不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所属经络的某些穴位和胸椎上反应出来。

如肺脏有病,在中府穴上有压痛点,在2、3胸椎旁可有压痛点或触及颗粒状、条索状硬结等。

(四)治疗方面

经络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椎两侧,其循行线上五脏六腑均有腧穴注于背部。

许多内脏疾病都可以通过背部相应的腧穴进行诊断和治疗。

特别是对我们的脊椎疗法、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等,经络学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脊椎疗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物全息反射学说

生物全息反射学说,是依据80年代首创的全息生物医学发展起来的。

这门学科专门研究人体各相对独立部位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修身养性。

因为全息,即人体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能完整地反射出人体的整体信息,犹如一面镜子能反应人的全貌,破碎后的镜片仍能反应人体全貌一样。

例如,山东医科大学张颖清教授于1973年就在人体手部第2掌骨桡侧,发现了新的有序穴位群,现已被证实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

这一穴位群反应了人体的整体和器官,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当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时,这一穴位群中相对应的部位就会有反应,我们即可根据这些反应来进行全息诊断、治疗和保养。

全息生物医学把中医的经络学说发展为全息经络学说,揭示了经络穴位的全息性,为诊疗提供了特殊的实施方案,而其道理简单,举一反三,更为初学者及家庭保健敞开了自诊的方便之门。

张颖清教授发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论指出,人体的每一节段都是一个全息反射胚,均存在反应整体状况的全息反射区。

现列举面部、躯干前部、大臂、前臂、大腿部、小腿部、图2—1人体七大部位全息图

足部(见图2—1)和躯干背部(见

图2—2)。

这些反射区和穴位群分别反应头、颈、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部位的生理病理变化,每一个反射区、都是人体的缩影,结构与功能都相对完整,并在诊断和治疗与周围部分明显存在界线。

如人体大臂和小臂各存在完整的反射区群,均与机体各部位相同,在两区的相应某患病器官的部位触压,往往能取得相同的结果,超出界线,往往没有反应。

下面就比较方便并常用的几个全息穴位群作一简要介绍,供同道及自然保健疗法的爱好者在养身保健中参考。

一、脊柱全息反射区

在脊柱的两侧,膀胱经内侧的边缘上,分别同时存在两条全息反射区,从第l寰椎至第4颈椎为头部全息反射区;第5、6、7颈椎为颈部全息反射区;第7颈椎至第1胸椎为上肢全息反射区;第2、3胸椎为心肺全息反射区;第4、5胸椎为肝、胆全息反射区;第6胸椎为胃全息反射区;第7、8胸椎为十二指肠、脾全息反射区;第9、10、1l胸椎为肾(腰)全息反射区;第12胸椎至第4腰椎为下腹全息反射区;第5腰椎至骶椎为腿的全息反射区;尾椎为足的全息反射区(见图2—2)。

二、手部第二掌骨桡侧全息反射区

这是张教授在1973年发现的有序穴位群,这一穴位群在第2掌骨桡侧的分布相应于人体的整体器官或部位,第2掌骨桡侧远端相当于人体的头部,近心端相当于人体的足部。

这段掌骨,作为有序的反射区系统,同样完整地包含着人体各部位的生

图2—2脊柱全息反射区

理和病理信息。

(如图2—3)图2—3第二掌骨侧全息图

第三章脊柱错位的病因病理

第一节脊柱错位的病因

引起脊柱错位的原因很多,可以说,婴儿从刚出生时受产道的挤压,就已可能出现脊柱错位。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污染、自身的解剖变异因素、心理状态因素、工作体位、环境等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脊柱错位。

一、自身解剖因素

如椎体变异畸形、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此时有可能出现椎间组织的松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椎体滑脱或椎间关节的微小错位,从而压迫血管、神经而出现功能障碍。

二、软组织外伤

当身体突然受到某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易受到损伤或断裂,造成出血水肿,使肌肉、韧带张力失去平衡,导致椎体错位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三、慢性软组织劳损

引起软组织慢性劳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姿势不端正或长期处于某一特定的姿势(如低头写字或做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气温的变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肥胖,体力不支、情绪低落、营养不良、慢性中毒等,均可诱发脊柱两侧的肌肉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供给不足、淋巴回流受阻,从而使代谢产物积蓄,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