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796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docx

联想的路走错了左大培

“联想的路”走错了

 

 

左大培(2004年11月6日)

 

 

 

十几年来,联想集团一直被视为中国高科技民族产业的一面旗帜。

在其存在的不到20年时间里,联想集团从一个只有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数百亿的大型高科技企业,确实创造了一个经济上的奇迹。

这样一个企业的成长道路,应当至少有相当的可取之处。

所以,本文的标题“‘联想的路’走错了”似乎是没有道理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一开头就强调,本文标题“‘联想的路’走错了”当中所说的那条“联想的路”,是围绕着柳传志的神话中所描述的那条“联想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随着联想集团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联想集团当时的领军人物柳传志的名声也逐渐攀升。

围绕着柳传志个人的一系列神话随之逐渐散布开来,这些神话在把柳传志描绘成有非凡经营才能的传奇式人物的同时,也按照柳传志定下的口径而描述了一条神话中的“联想的路”。

而联想集团实际上所走的道路,与柳传志神话中的“联想之路”并不相同,它初期是正确的,后来走上了错误的邪路。

联想集团之所以走上了错误的邪路,就是因为它离开了正确的方向,踏上了柳传志神话中的那条“联想之路”。

联想走上错误道路的标志,就是通过损害国有资产的方式来实行权贵私有化,而其进一步发展,则与打击倪光南院士有关。

柳传志神话中的“联想之路”,错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对联想实际走过的发展道路作了错误的描述,歪曲了联想集团发展中的许多基本事实;另一方面,它主张的是一条错误的高科技企业发展道路,按照这样的道路发展只能将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导向歧途。

柳传志神话中的“联想之路”在这两个方面的错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有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错误主张正是以对联想集团实际发展道路的错误描述来论证的。

这互相结合的两方面错误集中在3个要点上:

第一,把联想集团的成长归功于以商业销售为基础的“贸工技发展路线”,主张走“贸工技”的路子来发展联想集团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第二,宣传变为私人大股东持股的“民营化”促进了联想集团的快速发展,主张强行对高科技的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国退民进”的“民营化”;第三,宣扬联想的成长离不了香港商人的销售和筹资,主张靠境外商人的销售和筹资渠道来发展高科技企业。

这些都是错误的指导思想,也歪曲了联想集团实际的发展道路。

 

“贸工技”发展路线的谬误

 

首先看“贸工技”的发展路线。

所谓“贸工技”的发展路线,就是以经营商业的转手买卖为基础,以销售别的企业的产品来带动本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开发。

“贸工技”的发展路线是与“技工贸”的发展路线根本对立的。

“技工贸”的发展路线是以本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来带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联想集团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当然应当走“技工贸”的发展路线。

但是在1998年以后,柳传志却公开鼓吹联想要走“贸工技”的发展路线,而围绕着柳传志的神话更把联想集团的成长说成是走“贸工技”发展路线的成功范例,媒体上炒作说联想靠20万元资金卖旱冰鞋、卖彩电起家。

这首先是对联想集团实际成长过程的歪曲。

联想集团是1989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公司改名而来,中科院计算所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

熟知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经济情况的人都知道,那时转手买卖商品虽然还有赢利空间,但是靠倒卖旱冰鞋已经不可能发大财。

说联想在那样的环境下靠20万元资金卖旱冰鞋、卖彩电急剧发展壮大,是为了把柳传志描绘成一个有着超常经营才能的传奇式人物。

其实联想集团的成长是“技工贸”发展路线成功的典型。

计算所公司最初的总经理是王树和,公司刚成立时确实有人想卖旱冰鞋,还在门市部挂了一双作招徕,而王树和立即开会批评,旱冰鞋只挂了一天就取下来了。

计算所公司是由计算所11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成立后一个月,王树和等请倪光南担任总工程师。

公司成立初期依托计算所,转化该所的科技成果。

1985年上半年计算所公司销售产品目录中第一项就是LX-PC联想式汉卡,其它28项也都是计算所成果。

当时,这个联想式汉卡使微机拥有强大的汉字处理功能,满足了市场的迫切需求。

1988年底联想式汉字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计算所公司成立后的头3年产值以年平均500%的速度递增,1987年就产值近亿元,进入中关村大公司的行列。

而在计算所公司成立后的这头3年(1985-1987)中,光联想汉卡本身就占了公司总产值和利税的38.1%和45.6%。

柳传志自己在1988年3月说,计算所公司以“联想式汉卡作为拳头产品,作为龙头,带动起整个经销”。

计算所公司1988年开始代理销售AST微型计算机,但是这个商业“贸易”是靠附加的联想汉卡带动的。

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在成立大会上说:

“联想集团以开发成功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集团的前身“已经形成了技工贸立体结构”;计算所公司“在北京新技术开发实验区700多家高技术企业内,……成为拳头产品最多,也是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最高奖的公司”。

柳传志当年的这些话本身就说明,联想集团是靠“技工贸”而非“贸工技”起家的。

1992年中科院发文重奖联想集团及其总工程师,也肯定了联想集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发展“成为一个技工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产业集团”的道路。

就在改名为联想集团前后,联想的总工程师倪光南主持研制了联想微机。

这个研制从1988年开始,1989年3月推出联想Q286微机(主板),1990年在国内推出联想系列微机,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自主开发微机成功,造就了联想今日成就的根基。

没有“技工贸”的发展路线,就不会有今日的联想。

我们可以仅仅从联想集团销售业绩的角度来说明技术进步对联想发展的决定意义。

联想集团的销售额,1985年为3百万元人民币,1988年为1亿9千万元,1989年为4亿元,1990年为4亿9千万元,1991年为7亿5千万元,

1992年17亿67百万元,1993年30亿15百万元,1994年47亿6千万元,1995年67亿元,1996年77亿4千万元,1997年125亿元,1998年176亿元,1999年203亿元,2000年284亿元。

2000年联想集团拆分为“联想”和“神州数码”两个在香港股票上市的公司,统一由“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控股。

这个联想控股集团的销售额,2003年大约为380亿元人民币。

结合联想集团的技术发展考察它销售额的增长路径,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联想集团在技术成长上出现重大突破,它就会进入销售额增长的一个高峰;每一个技术成长上的重大突破都可以使集团销售额出现5年左右的高成长。

前边已经指出,联想创业之后不久就引入了联想汉卡并以它带动AST微机销售,这使1986年和1987年联想的销售额每年增长4倍;但是以后增长速度就开始衰减:

1988年和1989年销售额分别只增长1倍左右,1990年销售额的增长更是只有不到25%。

在这个时候,联想集团于1989年开始自主生产、销售和出口微机板卡,1990年推出了联想系列微机。

这两个重大的技术突破,特别是联想系列微机的推出,重新大幅度提高了联想集团销售额的增长率:

联想集团销售额的增长率1991年回升到50%以上,1992年更达到一倍多,1993年和1994年也都在50%以上,只有到1995年才降低到40%多。

在联想集团成长的历史上,能与这些技术突破相比的对销售额增长率的重大刺激只有一次,那就是杨元庆主持联想微机销售所带动的整个集团销售额的增长。

杨元庆1994年主持联想微机销售之后,1995年到1999年联想电脑销售的台数每年都增长1倍左右。

电脑销售量的高增长,很快使电脑销售收益成为联想集团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还一度使1996年下滑到不断20%的销售额增长率提高到1997年的60%以上。

也许正是由于杨元庆主持联想微机销售的成功冲昏了柳传志的头脑,也许是由于柳传志要神化他自己、抹煞中科院计算所和倪光南等科技人员的贡献,才使他于1998年提出了“贸工技”的企业发展路线。

但是,联想集团成长的全部历史还是说明,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和发展,必须走“技工贸”的道路。

中关村成功壮大的高科技企业,靠的都是自己特殊的技术,走的都是“技工贸”的路线。

如四通的崛起靠中文打字机,方正的成长靠中文排版系统,巨人的经营靠汉卡系统,金山和用友的成长靠中文应用软件。

对于高科技的小型企业来说,没有科技成果支持,想单纯地以“贸工技”的途径把企业作大是不可能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信通公司比联想集团大,但是它缺乏科技成果支持,企图仅仅用销售微机的利润来开发“小巨型机”,不久出现问题退出了市场。

四通公司迷恋于“多角化经营”,不肯下力气进一步开发自己特有的新技术产品,结果沦为中关村的3流公司。

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也同样害了联想。

本来倪光南已经在1992年开始组织研制程控交换机,1994年联想程控交换机已取得入网证,该部发展成为仅次于微机部的联想第二大部。

倪光南也早已组织设计芯片,在联想的汉卡、微机和激光打印机等产品中大量应用。

但是,1995年柳传志撤销了倪光南的联想总工程师职位,同时就在联想集团中撤销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岗位。

此后他就不断刁难联想内部的程控交换机和芯片研制,使这些研制项目无法正常进行,结果迫使研制这些项目的技术骨干不得不离开联想,从此联想集团的技术发展放慢。

1999年柳传志竟把他的作法进一步上升到路线高度,说设总工程师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流毒。

联想局限于十几年前就开始的微机生产和销售,竞争惨烈,失去了发展的后劲,现在已落到靠政府采购支撑业绩的地步。

2002年杨元庆任联想集团CEO之后,想重新回到“技工贸”的发展路线上来,提出要作“国际的联想、服务的联想、技术的联想”,再把技术的研发搞上去,并把联想的技术研发投入增加到每年十亿元以上。

但是由于7年的延误,科技骨干的流失,本企业技术积累不够,最近又只好把发展的重点放到生产和销售联想微机上。

联想微机的生产也不再象十几年前那样靠自己独特的设计,而是把生产外包给台湾的厂家,再贴上联想的牌子销售。

而消费者则对联想微机和手机的性能甚至质量都评价很低(,有人甚至把联想最新开发的两款微机称为“农民微机”或“乡镇微机”)。

联想集团的经营业绩,只能证明“贸工技”发展路线的不成功。

联想集团走向“贸工技”的路线,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一个是1995年撤销了倪光南的联想总工程师职位,另一个是1998年柳传志公开提出“贸工技”

是联想应当走的发展道路。

但是以这两个时间作基点来检验联想集团的销售增长,我们只能得出不利于“贸工技”发展路线的判断。

柳传志1998年正式提出“贸工技”发展路线之后,联想集团在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中年销售额只增加了1倍多一点,而在这之前从1993年到1998年的5年间,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却增加了将近5倍。

这两个5年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增加的数值相差不大,但是1998-2003年那5年的基数值却几乎是1993-1998年那5年的基数值的6倍。

1995年倪光南被撤销联想的总工程师职位标志着联想开始抛弃“技工贸”的发展路线。

在这之后到2003年的8年间,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增加了不到5倍,而在这之前的8年里,1987年到1995年联想集团的年销售额却增加了至少60倍!

在1995年之前的十年间,联想集团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只有在1990年和1995年两年低于50%,而在1995年之后的8年里,却只有在1997年那一年中超过50%。

而且这一切还都是在杨元庆接管了联想微机销售、大大改进了联想微机销售管理的背景下发生的!

确实,1995年之后联想的企业规模比过去大得多、成长的基数高得多,这使联想集团销售额的继续高速增长变得困难。

但是以此来解释联想集团销售额增长率的急剧放慢理由并不充分。

同为中国人经营的台湾鸿海公司20世纪80年代切入计算机用线缆装配领域,1992年投资广东精密组件厂,1999年才迈入整机生产领域,而它2003年的营业收入突破120亿美元。

如果联想集团2003年能达到鸿海公司近千亿元人民币的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