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905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docx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测试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选择题

1.(2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是 (    )

A.农业领域

B.工业领域

C.流通领域

D.分配领域

2.(2分)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3.(2分)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

“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D.实行余粮征集制

4.(2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制度改革

D.福利制度改革

5.(2分)观察下表,

与上述表格内容不符合的信息是(   )

A.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对手,对抗争霸

B.美苏在高科技领域角逐激烈

C.美苏科技竞争服从服务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D.战后苏联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

6.(2分)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1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是因为                                               

A.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B.国家无代价征收余粮

C.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D.农民可以自行处置余粮

7.(2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去探讨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   们会发现其最终失败的共同因素主要是                                     (   )

A.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B.决策者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关注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8.(2分)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2分)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10.(2分)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世界经济:

历史与展望》中统计:

“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上述统计数据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示出了积极效果

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保障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优势

D.德国的侵略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11.(2分)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

“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髙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12.(2分)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13.(2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14.(2分)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15.(2分)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退一步,进两步。

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16.(2分)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这一范畴的是(   )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④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2分)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2分)尼赫鲁在自传中曾说:

“当世界的其余部分正处在萧条的压迫中并以某些方式后退时,苏维埃国家作为一个伟大的新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建立。

”其中“新世界正在我们眼前建立”主要指

A.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B.苏联在3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9.(2分)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主要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0.(2分)20世纪20年代初,在苏维埃俄国出现了美国人办的哈默文具店,在这个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和好玩的东西。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明当时的苏俄各种经济成分并存

B.文具店丰富了俄国人民的生活

C.新经济政策是要向资本主义靠拢

D.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来投资

21.(2分)1947年,苏联的一本杂志把“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巡猎”错印成“列宁在布良斯克森林下仔”。

这个事件本没有秘密蓄谋,但“罪人”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这反映出

A.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印刷水平低下

B.苏联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C.苏联人民对列宁满怀崇敬

D.苏联法制不健全

22.(2分)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23.(2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 )

A.个人作风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24.(2分)根据表格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选项是1976——1989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89社会总产值4.23.31.8国民收入4.33.21.0劳动生产率3.33.1 

A.赫鲁晓夫的改革效果较为明显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成效不大

C.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下降

D.经济停滞不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5.(2分)“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从1921年开始,苏俄在工业生产中尝试的“特殊办法”是

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D.扩大企业自主权

26.(2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认为政府付给他们的纸币只不过是“彩色的纸片”。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该政策                                    

A.一开始就遭到农民的强烈反对

B.是牺牲农业而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C.不利于政权的巩固与经济的恢复

D.不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有效途径

27.(2分)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①经济体制不利于农业发展 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28.(2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老农曾对列宁说:

“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据此判断老农反映的问题与苏俄(联)相关的经济措施是

A.废除实物分配制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粮食税政策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9.(2分)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0.(2分)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深远影响是

A.平息了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而发动的暴动

B.改善了人民的极端困苦的生活

C.恢复了国民经济

D.探索了一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1.(2分)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2.(2分)列宁认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0世纪20年代苏俄采取与此观点相吻合的措施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成立了联盟国家苏联

C.力主实施新经济政策   

D.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2、非选择题

33.(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

有的。

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材料二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

……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培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统制,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

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工业化有什么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

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4)结合以上材料,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如何修正自身发展模式?

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5)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34.(1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民连绵不断的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但改革后,这些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农民)绝没有满足于《解放法令》中得条款,他们觉得这些条款把太大的一部分土地留给了贵族。

在以后数十年中,随着农民人口的迅速增加,他们对土地的渴望也相应增长,并变得越来越不满足。

……农民不但要为他们在1961年时得到的土地交纳赎地费,而且还要交纳各种地方税。

此外,他们还要负担俄国工业化的大部分费用,因为很高的保护关税使他们购买的制成品费用上升。

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时间(年)####8数量(人)3810001620000300000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重工业中煤、铁的产量增加非常迅速。

……20世纪初,俄国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1860—1900年间,俄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三 农村中依然保留了“治安官”,他们是从贵族中推选出来的,按照习惯方式断案。

如果他们判决错了,农民也没有地方上诉。

刑法虽然废除了极为残酷的肉刑,但拷打农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1905年,沙皇政府认为,最严重的危机……是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

……他们的口号是:

“给我们土地,土地应该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土地的耕种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俄国的农民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改革后到20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有哪些?

(4分)(3)根据材料一、三分析,为什么俄国经济长足进步,到1905年却又出现农民暴动遍及全国的局面?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5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B

分析:

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它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

2答案:

A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其中①② 正确,③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④没有彻底突破该体制。

3答案:

A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领导人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解读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显示,领导人把出售粮食和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的做法予以否定,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强调允许出售粮食。

B项时间是1928年,材料没有体现集体所有制内容;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是被否定的内容。

 故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4答案:

B

分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

5答案:

D

分析:

6答案:

D

分析:

7答案:

分析:

 首先要注意是从经济发展角度,以此可排除B、C,从实际情况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8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分析选项,A和B是这两项经济政策的相同点,联系所学史实,D项表述与史实相悖,新经济政策中,不仅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且在一定限度内恢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这也是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答案为C。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掌握史实,在史实基础上分析比较。

9答案:

D

分析:

试题分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斯大林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因此选D。

考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点评:

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对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内容、特点、影响的理解;注重把苏联经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模式、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模式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能力.

10答案:

D

分析:

11答案:

A

分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苏俄此时消费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故选A。

B项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政策;C项是1930年推行的政策;D项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的政策。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点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

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2答案:

B

分析:

13答案:

A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经济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所以选A。

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

14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等信息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违背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故选B。

A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是在20世纪后期进行的;D项是在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

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点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

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5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

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故BCD说法错误。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

 考点:

新经济政策点评:

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

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6答案:

B

分析:

中国1952年底完成土地改革中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小农经济,英国圈地运动后实行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③④也都是废小农经济实行集体经济的范例。

所以选B。

17答案:

B

分析:

试题分析:

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改革的现实情况看,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①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改变,使其效果不大,②对。

从整体改革的情况分析,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了③对。

苏联有些领导人改革不切合实际,导致失败,如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所以答案为B。

考点:

世界现代经济模式的探索与调整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理论性很强,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改革整体历程的理性认识。

18答案:

B

分析:

19答案:

B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

由“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得知农民对政策的不满,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

所以选B。

20答案:

C

分析:

试题分析:

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因此C并没有看到该政策的实质,理解错误。

考点:

新经济政策点评:

新经济政策实质:

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1答案:

D

分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所述为因为一个没有阴谋的印刷错误,该杂志遭受了“罪人”的悲惨命运,说明当时的苏联在审理案件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更多的是主观意志,说明了当时的苏联法制不够健全,所以选D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2答案:

A

分析:

试题分析: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才进行改革,所以B不对。

他上台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生产落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失败,玉米也没有如他所愿为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C错误。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才逐渐形成,D不对。

答案为A。

考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

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

D

分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要求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联系所学可知,个人作风粗暴是赫鲁晓夫的特点,赫鲁晓夫改革先在农业方面,失败后又转向工业方面,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而勃列日涅夫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成效不大,两人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从生产关系这个深层次进行,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的,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失败的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