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517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docx

《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docx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或训练,有利于开发其智慧潜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

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德育的途径是不恰当的,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更是常识性错误,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心理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和自我内化体验等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

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

(1)发展性功能,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发展,从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体现新的价值和意义。

(2)预防性功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心理状态与身心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心理预防的目的。

(3)弥补性功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就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健康观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极心理,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起到心理弥补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发生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的时期。

调查中,学生各种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以及心理问题检出率的一致性检验证明,随着年龄增长,虽然初中女生心理症状的稳定性比男生强,但也是处于低稳定状态,高中学生体验到的心理痛苦要比初中严重。

研究人员分析发现,目前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躯体不适和情绪痛苦,这些不适和痛苦并未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一直“稳定”存在,困扰着他们。

女生出现的心理症状排在前7位的依次为躯体不适、睡眠与饮食、焦虑、强迫、抑郁、恐惧、偏执。

男生各种心理症状排在前7位的依次为人际敏感、焦虑、抑郁、躯体不适、强迫、睡眠与饮食、敌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健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挖掘学校各育、各科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现在的各专业开设的学科选择一些适合的内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选修课的《大学生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通过对这门课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2)各校教育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教育。

学校的每位教员工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发挥学校各育、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

(3)优化学校,班级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应当重视校园班集体文化的心理环境建设。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是两次登台的,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的活动,社会的活动,亦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而登台;第二次才是作为个人的活动,作为儿童的思维的内部方式,作为内部的心理机能而登台的”。

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

因此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4)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心理辅课程化‘

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出发,以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

结合心理知识开展辅导训练。

定期开设心理学知识课。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个别学生心理障碍严重,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治和疏导各种心理障碍,如开展心理咨询。

个别谈心进行说服教育,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通过这些途径来改变以往训练学生等一些不良的教育方法。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当前教育杂志和报刊上有许多文章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在一些学校中冷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其原因在于:

1、存在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行动动力。

报刊杂志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时,大多强调了一些数据。

如在某地区抽样调查中,中小学生中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在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心理疾病率达20.23%等等。

用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大中小学生中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以此来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是无可非议的。

遗憾的是,尽管数据“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多大问题,大家照样上课、学习、升级。

升学、就业,就是有什么问题也是发生在极个别人身上,无伤大雅。

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然而来咨询的人并不多,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是什么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认为传统的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是当今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阻力。

这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思维模式,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居安思危”,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然要强化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重视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重视心理素质的发展必然要关注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

这种新视角关注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全面要求,是在认清当前教育中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种新视角注重正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如果缺乏这种新视角,学校心理教育就必然缺乏动力和正确方向。

这里,还要区分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区别。

尽管“学校心理咨询”也在不断扩展“心理咨询”的概念,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存在着该概念典型的“范式”,即它与心理疾病有关。

以心理专家对个别来访者的咨询为主,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病”的人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问题。

 2、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不重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中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奇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由班主任组织实施,由于班主任水平不同,加之班务繁忙,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施。

3、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信托。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

因此,师生也无法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

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教法的建设。

如果没有相应的新的教材教法的建设,如果心理教育中仍然沿袭旧的文化课的教学模式,则学校心理教育便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开设,这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有何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两种主要途径,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关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研究对象,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相同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广泛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更专门化,它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解剖人。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想象、信念、品德、意志等为重要内容,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使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共同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的心理健康上成为可能。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品德、坚定的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康的心理能起到巩固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

很难想象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过分强调思想政治因素,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为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在教育中只重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它们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而后者则主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它们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

Ø教育目标与侧重点不同。

在具体教育目标上,二者各有侧重。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

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认识评价他人的能力,心理与行为和谐统一等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防范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感情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

它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矫正上,着重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注重于教育对象意识结构的显层次,如动机、态度、理想、信念等,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

而心理健康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塑造、转变上,主要是按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而进行的,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倾向问题,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

Ø 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性质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智力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体个性心理结构协调,能与外界环境适合、融洽,行为、反应符合各自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达到人格完整、情绪乐观的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有特点,两者在具体目标、、研究对象等方面又有其区别。

首先,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承认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遵循心理学的科学规律,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

前者是在党的教育方针下培养符合无产阶级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后者则是在人的心理规律指导下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其研究对象指全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青少年。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的行为学、精神医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

再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遵循方向,主体,激励,示范,渗透等原则,采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比较鉴别和自我教育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遵循服务,保密和非指导性原则,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角色扮演,心理调查等等。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意识形态范畴,是围绕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开展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意识范畴,是围绕人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开展工作。

Ø教育方法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普及心理学知识,与大学生交谈、讨论,让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以理论教育和宣传为主,主要采取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践锻炼等方法。

2、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有何建议?

(1)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a)教育“形式化”

  在最近几年,由于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同时也要求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于是大多数学校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受到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和高校领导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与偏差,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作用。

大多数高校没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和办公设施,即便是有也就是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没有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设备仪器,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b)师资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均很强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高素质的要求。

大多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并没有专职的心理教育专职老师和咨询专家,而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思政人员以及医务人员等组成。

这些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且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和心理科学知识的传授,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懂得现代心理咨询技术。

及时有个别老师表现了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心理咨询理论也有一定了解,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系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训练,缺乏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操作技巧。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的建议

a)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要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作用,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要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

学校同时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其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则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悖的。

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增加实践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如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短剧的角色扮演、组织大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心理训练等活动来丰富大学生心理体验。

b)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专职教师、咨询师数量少,经过专职资格认证的更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不够规范。

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多以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为主体、以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骨干,构成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

为此,学校必须要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应该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体途径包括:

(1)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高校的老师又是高校的基层管理者,同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

尤其是高校的辅导员大多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与大学生之间不存在的代沟,便于同大学生进行交流,有助于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有关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要对他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2)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在大学生中挑选那些爱好心理学、责任较强、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作为心理学会的会员,组建大学生心理学会,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学会通过心理调查等形式及时的为学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反映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同时还组织一些心理等专题讲座,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把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助人能力。

c)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有关组织机构以及完善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整合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各二级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副书记)、研究生院(处)院(处)长、学校团委书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等人员组成,接受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负责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

(2)成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具体工作,联络校外心理专业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同时开展学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3)建立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心理辅导小组,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避免学生交往和交流恐惧、羞怯、焦虑等不良现象,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合这三级组织机构围绕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大学生良好个性为目标开展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