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467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docx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区域合作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三章区域合作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

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2)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三大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要素约束因素

是产业跨区域转移的重要原因。

倘若要素供给状况恶化,使得生产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加重,企业不得不向生产要素供给较好的地区转移;再有就是经营环境欠佳,一部分生产难以为继的企业将被迫向外转移

市场因素

一些企业发展到拥有较强实力,具备对外扩张的能力后,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产业转移扩大生产规模,占领新兴市场,谋取更佳效益

政策因素

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2)产业转移受制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企业迁移前后的生产成本和综合效益,受到生产要素、地理位置、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产业转移的顺序

产业转移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第二次大战后,全球三次大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第二次产业转移

第三次产业转移

时间

20世纪50~60年代

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原因

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升级

方向

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日本转移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产业的影响

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扩散。

2.对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1)对产业转出地

有利影响

腾出发展空间,凝聚创新力量,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改善民生质量;加速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开发

不利影响

减少传统的劳动就业人口,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

(2)对产业转入地

有利影响

推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就业机会,增强发展活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不利影响

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占用农业用地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要素约束、市场、政策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要素的约束因素

(2)市场因素

―→

―→

(3)政策因素

分析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归纳提升]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从产业转移的类型来看,资源密集型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和原料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优越地转移,如钢铁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一般转移到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2.从产业转移的顺序来看,一般是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再转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规律来看,由发达地区流入到欠发达地区的主要是资金和技术;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到发达地区的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地和产业转入地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改变。

具体分析如下:

 

第二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资源配置差别。

(2)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和产业密集,但资源、能源明显不足,且面临着沉重的环境压力。

(3)我国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相当一部分地区资源、能源供过于求。

3.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

(1)“南水北调”

路线

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影响

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西气东输”

①线路

②影响

[易误点拨]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不是新能源。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

(3)“西电东送”

①概念:

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②三大通道

南部通道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贵州和云南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

中部通道

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北部通道

将黄河上中游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特别提醒] 黄河上游送往京津唐地区的电能主要是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和青铜峡等水电站的电能。

(4)“北煤南运”

①概念:

将我国北方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②原因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重点考虑的因素

可靠的资源供给,资源调配线路造价,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调出区

有利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

不利

面临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调入区

有利

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不利

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沿线区

一般而言,运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非常重要

[归纳提升]__“南水北调”

1.三条线路比较

东线

中线

西线

线路走向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

一路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到烟台、威海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可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源地水质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有丹江口水库和三峡水库可利用

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2.“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及采取的对策

有利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因水量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东线工程

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影响北方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中线工程

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况的影响

西线工程

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

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

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归纳提升] “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基础设

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供应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归纳提升] “西电东送”的线路、原因及意义

输电

线路

北路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路是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路是将西南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电能开发出来并送往广东

输电原因

电能分布的不平衡

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火电十分丰富,东部地区相对缺乏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意义

“西电东送”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归纳提升]__“北煤南运”的原因、主要通道及影响

1.“北煤南运”的原因

2.“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

我国的“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有铁路、公路、海运、内河等多种运输方式。

(1)铁路

通道

铁路

输出煤炭地

北通道

由大(同)秦(皇岛)、神(木)黄(骅)等铁路组成

以外运晋陕出产的动力煤为主

中通道

由石(家庄)太(原)、邯(郸)长(治)等铁路组成

以外运山西出产的焦煤、无烟煤为主

南通道

太(原)焦(作)、侯(马)月(山)、陇海、西(安)安(康)等铁路组成

以外运晋陕煤为主

其他

京广线、焦柳线、襄渝线、宝成线等

(2)水运:

海运下水港口为秦皇岛、唐山、天津、黄骅、青岛、日照、连云港等,接卸港主要为华东、华南沿海各港口;长江、大运河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煤炭运输任务。

3.影响

调出区

有利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

不利

面临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调入区

有利

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能源支撑

不利

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增大运输压力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意义分析

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长江流域概况

1.长江概况

(1)长度:

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

(2)发源地与注入海域: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峰,注入东海。

(3)穿越地区:

我国西南、中部和东部。

(4)流域面积:

180万平方千米。

(5)径流量:

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3以上。

2.长江流域概况

(1)人口:

占我国人口的1/3。

(2)我国的“粮仓”:

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水稻产量占到全国的七成。

(3)经济发达

①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分别为长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中心城市。

②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两湖地区是“鱼米之乡”,太湖地区是“人间天堂”。

(4)长江流域山水林田生态环境功能

①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的功能。

②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1.要统筹、协调处理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

(1)河源和上游地区: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中下游地区:

要注重绿色发展和人居建设。

2.长江经济带建设

(1)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

(2)要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促进“两头”开发开放。

3.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1)国家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2)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可分为6个区域性航道网。

(3)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

4.长江水能资源开发

(1)干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长江水能可开发量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

(2)水能主要分布河段:

长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水能资源占全流域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长江三峡段。

(3)水能开发:

修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溪洛渡水利枢纽等。

三、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的措施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2.长江流域的水质状况

(1)状况:

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

(2)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

排污。

(3)措施

①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

②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3.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自然环境复杂。

地形地貌

主要地形区

干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经过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貌

地貌千姿百态、地形类型复杂,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均有分布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和湿润,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但春季低温、夏季伏旱,对农业生产不利

水文与水系

水量

巨大,居我国首位,径流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1/3

河湖

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流域

面积广,干流横贯东西,支流众多,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千米。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水流缓,支流少

(2)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资源丰富,除了丰富的水资源外,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

种类

资源状况

水资源

居全国首位,年入海径流量约占我国河川径流总量的1/3

矿产资源

矿种丰富,已探明矿种110多种;钒、钛、磷、石棉、铜、钨、锑、铋、锰等储量丰富

水能资源

全流域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97亿千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40%,其中80%集中在上游地区

森林资源

有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还有面积广阔的经济林和竹林,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旅游资源

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2.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区

经济区中心

主要港口

商品粮基地

上游经

济区

重庆

重庆、宜宾、涪陵、万州

成都平原

中游经

济区

武汉

武汉、荆州、岳阳、黄石、九江

江汉平原(粮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下游经

济区

上海

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

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1.长江流域航运发达,被誉为“黄金水道”

条件

长江水系发达,由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组成,支流和京杭运河沟通南北;干支流通航里程长;长江干流港口众多,其中重庆是上游最大的港口,武汉是中游第一大港,南京是下游重要港口,上海是我国最大港口

措施

国家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

区域性航道网

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水航道网、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和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

2.长江经济带建设

(1)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

(2)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

(3)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

3.协调处理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

(1)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河源和上游

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中游

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

下游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开发条件与现状

①长江上游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开发条件

发展现状

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相继建设了三峡水利枢纽、溪洛渡水利枢纽

矿产资源丰富

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

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

地区

发展的有利条件

发展现状

中游地区

农业

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

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

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下游地区

农业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鱼米之乡、丝绸之乡

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河流水能丰富与否的分析思路

2.河流内河航运价值大小的分析思路

1.长江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原因

长江流域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排污

措施

严格控制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2.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新机制

具体内容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订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

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

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一、“一带一路”由来

1.“一带一路”的概念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个走向

(1)从我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

(2)从我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3)从我国出发,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

(1)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轻巧记忆]“一带一路”连接了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

4.“一带一路”倡议

提出

(1)2013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2013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背景

当今世界,争端频发,风险增多,增长乏力,动荡持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局面正摆在全人类面前

意义

一是和平之路,二是繁荣之路,三是开放之路,四是创新之路,五是文明之路

二、“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调发展

1.“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发布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国家重点加强合作的方面

方面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

政策沟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障

设施联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

贸易畅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内容

资金融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根基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通道

(1)“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

(2)海上通道

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4.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协作发展

(1)西南地区:

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广西和云南加速发展。

(2)西北地区:

通过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国际大通道和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加强了与中亚、南亚发展的联系。

(3)东北和内蒙古:

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东北和内蒙古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4)东部沿海:

通过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一带一路”的内涵

经济带

主要走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

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

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从中国西南至东南亚、南亚、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