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454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docx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

第七章城市环境管理

  1、如何理解城市环境的内涵?

  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城市环境在内涵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3、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2、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3、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

  2、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3、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4、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4、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染物。

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采取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吸收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城落户。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

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

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显然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使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赖并不充足的公共财政。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十分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控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

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

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的费用。

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

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

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5、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1、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

(1)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

(2)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理;(3)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

  2、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

  3、城市环境规划管理;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6、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1、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和改善环境的要求;

  3、经济技术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水平。

  7、城市环境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1、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编制规划的中心环节;

  2、掌握城市区域的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是进行调查以及收集整理、监测分析城市环境的基础资料;

  3、进行人口、资源、环境预测,为了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是一个关键环节;

  4、提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时,要着眼于区域背景下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目的是什么?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9、为什么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落后于城市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

  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理论、规划、工作程序、效果评价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做到法律化、程序化与定量化。

各城市间综合整治的进展也不平衡;

  2、市长负责制,部门参加,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综合整治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部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

  1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1、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3、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4、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11、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

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这是治理污染、节约资源、发展生产、保护环境而必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因为废弃物中大多含有未被充分利用的有用资源,对其回收利用对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是一举两得。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这一原则我国早在1973年便正式做出规定,这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防止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防止污染的重要制度之一。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仅靠政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全社会成员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

这一原则自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法律上一般表现为三种方式:

征收排污费或多种形式的污染税,赔偿损失,罚款。

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排污收费制度”。

我国参照这一原则,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具体原则,以明确污染者的责任。

  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2、如何理解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1、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

  2、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3、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13、试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

  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

  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14、城市环境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

  2、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

  3、监督方面的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规定必须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确保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4、排污检查制度,环保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15、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6、如何理解循环经济中3R原则的排列顺序?

  1、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

  2、人们必须认识到再生利用存在的某些限度;

  3、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17、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

  2、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3、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

  4、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

  5、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6、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

  7、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

  1、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

  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

  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

  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2、简述城市化浪潮动力系统的构成。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1、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中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3、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4、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脉络。

  1、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

  2、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3、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4、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9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1、地域型市的出现;

  2、市管县体制的广泛推行;

  3、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

  6、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

  2、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3、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7、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过渡性的区域位置使城市边缘区呈现如下若干明显特征:

  1、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

  2、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3、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

  4、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8、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

  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

  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

  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

  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0、城市边缘区管理原则有哪些?

  1、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

  2、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

  3、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4、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

  5、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11、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2、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

  3、社会问题的滋生。

  13、简述城中村的生命周期。

  城中村并非永久存续的现象,其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从形成到消亡要经历四阶段:

  1、聚落形成阶段:

传统农村居住聚落,也可称为“前城中村”阶段;

  2、城市边缘区阶段:

城乡接触;

  3、城中村阶段:

城乡冲突;

  4、城中村瓦解阶段:

完全城市化;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城中村完成了从形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因此,也称为城中村的四阶段“生命周期”。

  14、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有哪些?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5、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的原因有哪些?

  1、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

  2、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

  3、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

  4、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

  16、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

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

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

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

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

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

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

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

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17、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最终达到城乡的绝对融合。

这种观点实质上就是将城乡一体化引向了“城乡一样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因为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只要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别,城乡差别就不可能消失。

同时,城乡一体化并不会导致城乡的“低层次平衡发展”和“平均主义”,它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而是将乡村的地位加以适当提高,使其在市场体制下处于与城市同等的竞争地位。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

  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两大系统发展的一种社会、经济、生态过程,同时又是这一过程的战略目标。

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

  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

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

这将是一个市场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它既包括产品市场,又包括要素市场。

通过统一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为实现城乡全面贯通、走向一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角度讲,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自身各方面需要服务的,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第九章城市—区域协调发展与管理

  1、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

  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

  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2、区域协调的内涵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1、协调的内涵:

区域协调问题大体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一个或多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多利益而需要与辖区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协作的问题;二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和地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需要通过谈判或仲裁等方式达成妥协和调解的问题。

  2、区域协调的基本特征:

从城市和区域协调的涵义出发,城市和区域协调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

必定发生在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之间;必定发生在各个体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程度很大的领域内,特别是公共领域内。

  3、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4、国外区域协调机构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

  1、大城市人口和地域迅速扩展,城市需要新的发展空间;

  2、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过小;

  3、城市之间各自为政。

  5、西方区域协调机构的类型有哪些?

  1、综合性的城镇群政府,这样的政府组织职能是在城镇群范围内行使类似于地方政府的综合职能;

  2、仅有单项职能的专门机构,这类组织是几个地方政府的联合体,负责某专项公共服务;

  3、某一区域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管辖某一特殊系统或地域,如港口、桥梁等;

  4、非政府的城镇群协调机构,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协调各城市、郡(县)之间的关系。

  6、新大都市政府在组织上进行了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