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889009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PPTX 页数:115 大小:5.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PPT资料.pptx

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制度、资源条件、宗教、文化差异,必然引起各国对世界利益的分享和世界责任的承担采取不同的态势(这种态势可以是自然的、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感觉的),从而产生国家之间的盟约关系,形成国家政治集团并构成世界的地缘格局。

全球资源分布和国家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又可能使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战略地位,有的重要,有的次要,这种战略地位与地缘格局的配合,构成了世界的地缘结构。

基于这一事实,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张文奎先生认为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应该是研究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希腊学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为两部分的世界地图。

一部分是欧洲(包括西伯利亚),另一部分是亚洲和非洲。

这是一种政治性划分,气候是这一划分的主要依据。

欧洲代表了北部的寒冷地区,亚洲和非洲则代表了南部的暖热地区。

由于亚洲和非洲的气候环境更适于人类生存,赫卡托斯视之为主要权力中心。

一个世纪后,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行过细致的考察。

修昔底德(Thucydides)认为,阿提卡的兴起就在于这个城邦具有不容易受到入侵的地理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这个半岛的偏僻及其土地的贫瘠。

而希腊的一些富庶地区则因其富庶而被不断地卷入战争之中。

亚理斯多德则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因为人口太多,国土太大的国家不容易治理,而人口太少、国土太小的国家又不足以保证自身的防御。

除此之外,理想国家还要有一个理想的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环境与政治活动的关系仍然是所有思想家和理论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中法国的让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鸠(Montesquieu)可以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博丹明确指出,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与国家政体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因为自然条件制约了各民族具体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性格与气质。

孟德斯鸠在他的著名的论著论法的精神中认为,“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

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

和土地的质量、形式和面积有关系;

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

.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

”他把上述自然条件与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生活等等结合起来,称之为“法的精神”,并以此为他的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近代对于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著名的有美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JacksonTurner)。

特纳1893年在美国历史协会上发表了题为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意义的演说,后来又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的边疆一书。

特纳认为,是美国西部存在的广阔的边疆而不是欧洲的影响,对于美国社会的塑造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美国式民主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边疆为美国人的开拓与进取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并且造就了美国人的性格与才智。

特纳指出:

“那种讲求实际、勇于创新、很快地找到应急办法;

精通物质方面的情势,虽然它不够高雅,但对实现重大目标却非常有用;

那种永不满足的性格,和无穷的精力;

那种个人至上不论好歹一心工作的劲头;

再加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欢快情绪-所有这些都是边疆的性格,或由于边疆的存在而在其他地方培养起来的性格。

”特纳的理论被其他的学者加以演绎和阐发,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所谓“边疆学派”,这些学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边疆”的存在及其作用来解释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在欧洲的传统思想当中,几乎都将眼光放在了国内,对于地理环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则极少涉及。

进入20世纪后,关于国家空间政治行为以及国家间关系的研究成了政治地理学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许多地理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都极为关注地理环境与国家空间政治行为的关系、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关系及地理环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德国学者拉采尔秉承了洪堡和李特尔的地理学思想,相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试图为国家的政治过程提出一种地理学的解释。

他认为,国家乃是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它必然地具有必须适应于它的所生存的环境的一面,又必须具有不断生长发育,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一面。

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成就,首先就是要看它是否成功地适应它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不断的领土扩张而增强自身的力量。

以后的地缘政治学者如瑞典的鲁道夫契伦(RudolfKjellen)、美国的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T.Mahan)、英国的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Mackinder)、美国的斯皮克曼、德国的卡尔豪斯浩弗都曾经对地理环境对国家的成长以及对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进行过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种研究一般都将地理环境作为国家空间行为的决定因素,带有较为严重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者们开始注意到,环境对于人类政治行为的作用途径和方式是具有多样性的,人类政治行为对于环境的反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开始对人类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重新审定和研究。

如政治行为学派在研究中就强调在研究政治地理学时,必须首先研究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考虑了哪些地理因素?

这些地理因素对政策决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从政策效果来看,事先想到的地理要素作用是否准确?

政策实施过程中地理要素产生了什么变化?

当代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研究,就是强调要辨证地看待地理环境与政治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看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它既是政治活动的外部环境,又为人类的政治活动提供活动空间与各种各样的资源,而且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的政治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

同时更要看到政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政治活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如可以通过战争、掠夺性生产、鼓励人口增加等方式对资源实施掠夺性利用,从而加速破坏地理环境,当今世界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与破坏、人口爆炸、资源的日渐枯竭、现代病的滋生与蔓延、社会风气的弱化与衰落等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与政治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必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人类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不仅要使人们努力去改造自然,还应该使人们懂得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使自然界的自然支持系统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从政治活动的角度制订有关政策措施,改变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认识,切实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达到人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处,实现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国家及其空间政治行为国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国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国家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拥有一个能够行使主权、统治领土和组织国民的政府,政府代表国家主权,对内进行管辖、联合与实行阶级专政,对外保卫国土、实行外交活动。

国家必须有由公认的国界所划定的领土。

领土上必须住有定居的国民。

国家必须具有主权。

国家还需要一种思想意识,或文化传统上的共性,以及在固定领土上长期定居所形成的一种共同感情和心理状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强大内聚力。

.主权及其制约“主权”观念来源于西方,法国哲学家让博丹(JeanBodin)1576年将主权定义为“国家支配其公众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约束的最高权力”。

按照这一理解,主权标志了独立国家之间的平等关系,所有国家在各自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行使最高权力时受其它国家的支配,国家不能从属于一支直接在其领土上从事立法或执法活动的外部或内部力量。

这一界定受到了后来的国际法和国际贯例的挑战。

从国内法的观点表现出来的主权,作为最高的、原初的权力,并作为决定国家管辖范围内的排他性职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是与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相适合。

国际法作为“不问各国国内法律与立法而对各国一律有拘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体”这个观念本身就含有各国受国际法支配的意思,因此就不可能接受各国在国际范围内享受绝对主权的主张。

从长远看,国际法的进步、国际和平的维持、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民族国家的维持,都必须以各国交出一部分主权为条件,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国际立法,并在无限范围内实现具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所确定的法治。

在当代,主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制约因素主要有:

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

政府能力和责任感的强弱。

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

文化认同与民众心理。

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

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

非政府力量的壮大。

经济的“无国界行为”和各国的相互依赖。

全球性危机的加深。

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和各国海洋国土意识的增强给国际法造成的难题。

主权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世界体系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作用形式。

不论如何,国家必须具有主权,按照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国家的主权应当受到尊重,同时负有它国主权的义务。

国家主权的行使,总会有一定的限制。

主权国家为了进行国际合作,参加国际组织,按照有关组织的规则承担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它在行使主权方面也可受到一定的约束。

.首都首都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是国家政治活都由国家决定和宣布,并载入首都的区位选择:

动中心具。

有有首利都的所自然在条地件。

一般宪法。

首都的区位必须有利于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

首都的选择必须考虑国内外政治关系。

.首都位置选择应考虑经济条件。

位于水陆交通便利的地区,便于与国内外各地区保持密切联系。

首都位置确定必须考虑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

.边疆与边界边疆一般是指两个政治区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有时也指一国国界线之内远离首都或核心区的部分。

边界是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其主权的界限。

边界往往会经历定界、划界和标界过程。

定界是在两个政治单元之间确定边界位置,并以法律形式加以法律意义上的规定。

划界是在大比例尺地图上表示出边界。

标界则是用标志物在地面确定边界。

现代的边界一般在自然界限的基础上,结合军事的、文化的、历史的、经济的等原因形成。

中东政区图中国政区图边界的作用:

分隔作用。

即边界是主权国家行使管理权的极限。

接触作用。

即边界是不同国家交往的接触地带。

当两个国家在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彼此接近,边界的交往功能更为明显,此时它形同虚设;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是国家的税收、教育、法律、兵役等功能所及的空间极限。

.国家实力国家实力就是国家的各方面的实力的有机总和,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是国际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衡量尺度。

附录5.1国家实力(综合国力)的内涵与特点5.1.1内涵“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它既包括物质要素(硬国力),如资源、领土、人口、经济、军事等,又包括精神因素(软国力),如政府质量、政治体制、外交关系、民族凝聚力及科学技术等。

70年代以前定性、单项评价,90年代以美R.S.克莱因为代表的国力理论家:

定量、综合5.1.2国家实力的特点:

(1)相对性:

全球性大国:

美、俄、中;

地区性大国:

印度、伊拉克

(2)动态性:

文明的更替,大国的兴衰,使国家间实力对比此消彼长。

(3)系统性:

综合国力强调综合,即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

(4)相对主导性综合国力是构成要素的自然、经济、人文因子相互耦合而成的整体表现,在分析中,可谓见仁见智,如对1840年前后的中国综合国力的分析,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认为中国制度落后、政府质量较差,有人认为,科技不如人,所谓船不坚炮不利,有人认为,文化落后、麻木不仁,影响民族凝聚力和科技利用、转化。

但不应过分强调某一因素、夸大某一因素的作用,从而使国家发展走入误区(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对世界产生挑战。

但由于不同国家各不相同,但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

为谋求综合国力最大化以求在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可能注重主导因素、强调主导因素,这种主导因素有时是自己的强项,扬长避短,增加威慑,如原子弹(中国、印度);

有时是自己的弱项,通过注重、发展弱项(水桶原理),消除瓶颈,放大国力。

如经济(中国)。

5.2国家实力要素:

5.2.1自然条件:

政治现象变迁的底背景,也是政治现象的载体。

对国力影响而言,是综合国力的稳定要素与原始性物质基础作用,即直接影响国力,又通过影响文化、经济等因素而发生间接影响使用。

5.2.1.1领土空间5.2.1.2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战略安全(在战略上,像在房地产中一样,地理位置是决定价值的主要因素。

世界知识、2003年9期32页)5.2.1.3领土面积战略空间、战略资源5.2.1.4自然资源自然源泉5.2.2经济条件5.2.2.1经济水平、结构、总量5.2.2.2经济条件是影响综合国力的直接因素,又是综合国力发挥的物质前提,一定程度而言,综合国力对经济具有依赖性。

5.2.2.3军事力量综合国力的最直接的指标,具有强制性。

5.2.3社会人文因素:

综合国力中的能动因素5.2.3.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综合国力有催化、乘数作用。

5.2.3.2国民士气:

国民士气、民族凝聚力是最不稳定的,难以捉摸的,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观念、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氛围、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一种冲动,但其对综合国力的最大化有关重要的影响,要善于捕捉、引导、凝聚、催化、放大。

瑞士:

二战时期的瑞士(全民皆兵、长期的文化熏陶与养成)、韩国精神(足球、金融危机中妇女把首饰捐献)、日本的团队协作精神、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的那一时刻。

哥斯达黎加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2-3百万,盛产香蕉和咖啡。

是一个教师之国(已经实行了118年的义务和免费教育),也是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1948年以来,就是一个没有军队、军官和士兵的国家)。

其总统桑切斯被授予198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桑切斯(推崇教师与教育)说,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是军队和暴力无法战胜的。

基于此,其指出,“哥斯达黎加的堡垒,使得它不可被战胜的,比一千支军队更为强大的,是自由的力量是它的原则,是我们文明的伟大理想。

当一个人忠实于自己的理想而活着,当一个人不畏惧自由,这个人面对极权主义的打击就是无懈可击的。

”从长期看,所谓真正的士气和凝聚力,是基于一种思想、文明的照耀、指引,在一定的原则和制度背景中逐渐孕育而成,并需要从文化等多方面不断滋养的一种软国力。

从以上看来,其也有稳定和可捉摸的一面。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短期的士气与凝聚力的波动性和周期性。

如是历史悠久、强悍的民族,经历休整之后,还会士气高涨,会屡败屡战、愈挫愈奋。

5.2.3.3政府质量-最重要(组织、整合作用):

综合国力是一合力,合力能否最大化,政府的运作、引导、协调、整合至关重要。

5.3国家实力分析在我国,有黄氏(黄硕风)综合国力动态方程,丁氏(丁峰峻)综合国力质量公式。

不同方式测算,我国均在5、6位(俄、美、法、德、日、巴西)。

5.3.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

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n5.3.2“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国际贡献力(经济、科技、政策、财政、国际活动能力)生存能力(人口、资源、防卫、国民意志、友好同盟等)强制能力(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外交能力).国际组织所谓国际组织,是指跨越国界的一种多国机构。

是国家空间政治行为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凡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设立的各种机构,均可称为国际组织。

政治地理学所着重研究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即由若干政府通过协议所设立的国家间机构。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广泛和频繁,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互相渗透,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它社会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如果不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单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似乎很难实现,于是以经济合作为目的,或以社会政策、安全政策或综合性政策的协调为目的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迅速发展起来。

国际组织正日益渗透到国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使各国政府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内对外政策。

甚至不得不不断牺牲部分国家主权,达到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目的。

第二节领土、自然资源与政治一、领土及其组成国家的领土是具体确定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形状、并由一定的边界所限定。

它既是国家主权所及之地,又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居住生活之地。

领土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领土仅包括领陆,而广义的领土则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

法国地图领陆是指受国家权力支配的,有国际公认的国界划定的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特定部分。

国家不能没有陆地,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陆地的国家。

领水是指在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水域。

领空是指国家陆地和领水之上的全部上空。

二、领土与人类的政治活动.领土位置、大小、形状对政治活动的影响位置临海国家由于其有水上通道与外界的交往,因而可以充分与世界各国之间进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从而为其政治活动和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内陆国由于没有出海口,进出口货物都必须通过另外的国家,往往必须通过谈判,履行名目繁多的手续才能达到进出口货物的目的,一方面必然增加费用,如储存费用,因而也削弱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还得承受技术事故、自然灾害、劳资纠纷、政治骚乱、甚至国际冲突的后果小岛国家,往往由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它们成为某些国家争夺的焦点,再加上它们在自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易损害性,从而使其往往需要国际组织对它们提供保护。

例如马尔代夫共和国1980年建了一个纺织厂,1982年向某大国出口了40000打毛衣,第二年,这个大国规定限额25000打,而该国接受的定货为此限额的四倍,为此马尔代夫只得求助于关贸总协定,并加入了该协定。

领土大小反之,如果国家的领土过小,资一源般缺来说,领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乏、丰人富口,过则多有利于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繁荣。

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地广人稀的国土往往难于建立有效的行政控制体系。

地广人稀的条件往往意味着定居化的困难,在没有其它条件来补充时,一些国家的分散而游动的人口可能形成一种分裂力量。

封建时期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彼此分散,统治者为了使分散部落得以组成一个国家,往往使用变相的造成亲和力的手段-联姻。

如1902-1905年在位的沙特国王(伊本沙特),为此娶妻室300余,子女不计其数,最终造成5000多个亲王的王室。

巴西,领土面积与美国相差不大,人口仅为美国的一半稍多,且人口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而广大的国土则人口稀少,交通又十分不便,经济也比较落后。

巴西政府为解决这种极端不平衡状况,建立横穿亚马逊地区的公路以改善交通,加强与富裕地区的联系,甚至把首都从原来在东南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到西北的巴西利亚(两地相距达1000Km),以便把国家的注意力逐渐向西北部的内地转移。

领土形状菲律宾是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除吕宋和棉兰老两岛外,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岛屿只有12个。

首都马尼拉位于该国北部,也是它的最大岛-吕宋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

而另一大岛棉兰老岛位于国家的南部,那里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两大岛在地理上远离,宗教上也不相同,有时会造成统治上的困难。

印度尼西亚也是由岛屿组成的国家,全国大小岛屿13000多个,但住人的只有900多个,首都位于人口密集的爪哇岛上,它同样也面临着如何管辖分散的岛屿国土问题。

领土形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形状:

致密型领土。

这类国家的领土近于圆形或矩形,没有大的曲折,它的优点是在一定长度边界线中包容了更多的国土,同时从几何中心到任一边的距离都不很长。

显然,这类国家一般有利于国家主权的行使。

零碎型领土。

这类领土正好与致密型领土相反,国土支离破碎。

这种领土形状因为交往不便、主权影响力有时难以到达而产生一些问题。

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国内的骚乱不断就明显地与这种领土形状有关;

又如以前的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巴基斯坦分裂力量强大,70年代独立为孟加拉国,其中虽然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但领土分割致使中央权力不达也显然是一个原因。

长条型领土。

这类国家由于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给地区之间的联系与政府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容易导致地方主义,从而造成交往与内聚的困难。

如智利,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环境类型区,北部是阿塔卡马沙漠,中部是地中海气候,南部是海洋性气候。

大部分居民居住在中部,南北环境差异很大,这使得智利政府在制定工农业政策时必须兼顾这三个环境大不相同的地区。

延伸型领土。

这类领土虽然也很紧凑,但在国土的一端有一个突出的部分或走廊远离国土中心。

如扎伊尔,有两个突出部分:

一是西部,是首都金萨撒的所在地,也是通向大西洋的走廊;

二是东南部的沙巴区,是国民生产重要的省份所在地。

中部刚果盆地把二者分隔开来。

这给管理上造成许多困难。

在延伸部分交往与控制都很困难。

入是指两个国家的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国家所包围即称为“嵌”领土。

如莱索托与南非,国家的影响往往是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