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339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docx

班级管理课件整理

第1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班级

一、班级的定义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

二、班级的特点

1.学习性2.不成熟性3.社会性4.教育性

三、班级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这是组建班级的首要原则

在学校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的组建,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目标一致的原则

被组建到同一个班的学生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否则,即使班级建立起来了,它也是不稳定的、缺乏凝聚力的。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时期,班级的组建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实施,而且要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定义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2、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

1.管理者:

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

2.管理对象:

班级生活的全部构成方面,包括:

全体班级成员;空间;时间;班级活动可利用的物质设施和资源等。

3.管理手段:

实施班级管理的各种措施。

三、班级管理的五层境界(管理目标)班级管理的功能是什么?

第一层境界:

维持班级秩序1.维持班级秩序

第二层境界:

营造学习氛围2.营造学习氛围

第三层境界:

形成班级合力3.形成班级合力

第四层境界:

学会自主活动4.学会自主活动

第五层境界:

提升生命质量5.提升生命质量(促进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常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学习指导和作业管理;班级环境管理;班级人际关系管理

班级文化管理……

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一、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合理使用班主任的权力性影响力

1.防止放弃权力性影响力

2.防止滥用权力性影响力

3.坚持班主任工作的民主性

班主任过度使用权力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反抗;撒谎、逃避、揭发他人;许多学生会产生失败者的心态;顺应、不敢冒险、不敢求新

二)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引导者

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

1.品格因素

2.能力因素:

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制力等

3.知识因素

4.情感因素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协调者

协调各种教育力量

1.组织教师集体

虚心听取科任教师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反映

维护科任教师的形象

加强与科任教师的沟通和了解

2、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了解和关心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教育)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章了解与研究学生

班主任为什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助于加强工作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有效性。

有助于向学生学习,并不断完善自我。

……

1、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内容

(一)对班级的了解和研究

1.班级的基本情况

学生总人数、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年龄结构及来源情况;班级集体形成情况和发展历史;

班级组织和领导核心状况;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等等。

2.班级的思想品德状况

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的人数和比例;团支部思想状况和工作状况;学生中思想品德优秀、

中等、后进人数的比例;思想、行为习惯表现。

3.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

1.学生本人情况

基本情况:

姓名、年龄、电话、邮箱等。

身体方面:

发育状况(有无生理缺陷);健康状况(体质、有无疾病、卫生习惯等)。

心理方面:

智力、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

思想方面:

遵规守纪、文明行为、集体观念等。

学习方面: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

生活方面:

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等。

2.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

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

经济状况:

收入情况、用于子女教育支出情况。

家庭氛围:

是否和睦、互敬互爱,是否有凝聚力等。

3.社会环境情况

邻居情况:

邻里关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人和事。

家庭坐落区:

有无教育文化设施与组织等。

2、了解与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师在学生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的方法。

优点:

保持了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自然性和客观性,由此所得的材料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缺点:

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消极地等待有关现象的出现。

观察到的材料大多是外部表象,因而很难精确地确定某现象的真实原因及其本质。

观察的现象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观念、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影响。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

1.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3.坚持观察的全面性。

4.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谈话法

教师通过与学生本人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谈话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

目的要明确,中心要突出,态度要真诚、亲切、自然,言语要诚恳(消除疑惧和顾虑,避免产生隔阂和对立情绪),时机和地点要合适,准备要充分等等。

(3)书面材料分析法

1.学生档案资料——学籍卡(表)、历年的成绩单、操行评定、体格检查表、奖惩登记表等

2.班级记录资料——班级日志、班会、团支部会议记录、班报等

3.学生个人资料——作业、试卷、作文、周记、日记等

(四)调查法

访问调查:

召开座谈会、调查会、围绕调查提纲拟定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

书面调查(问卷法):

(五)自然实验法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适当控制条件所引起的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六)社会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C.Moreno)1934年提出。

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3、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初中生为例)

1.对自我躯体的关注

2.交往的需要

对同学或同伴友谊的重视

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发展,但有时会出现思维的偏执或固执己见。

4.成人感的产生

中学生成人感导致的学生心理变化:

独立性

自尊心: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讲究批评的艺术。

逆反心理:

过多的说教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过多的惩罚爆发反抗行为;过多失败体验放弃上进努力;过度的封锁产生猎奇心理

4、班主任常见的认知偏见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

指班主任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二)晕轮效应

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以偏概全,或因一个缺点弥盖了整个优点;或因一个优点弥盖了其他缺点。

(三)推理定势

班主任没有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仅凭一般的经验、少量而不很可靠的信息和一些表面现象加以逻辑推理,造成判断错误。

(四)态度定势

班主任在工作中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会对学生形成不自觉的较为肯定的看法,并以此作出不同的结论。

思考题

1.了解研究班级整体(学生个体)的内容。

2.了解与研究学生过程中应克服的认知偏见。

3.观察法。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3章班集体建设

学习目标

1.掌握班集体的概念

2.了解班集体的特征及其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3.掌握班集体建设的措施

4.了解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5.了解班级目标的制定

第一节班集体建设

思考:

班级是否就是班集体?

1、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教育组织)。

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标和严密组织机构等特征的群体。

2、班集体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合理的规章制度,自觉的纪律。

4.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5.共同的活动。

6.和谐的人际关系。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个体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手段。

班级是否形成了健康的集体舆论,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3、如何建设班集体

(一)制定班级管理规划

(二)建立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四)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会判断)

(一)初建松散阶段(松散群体)

特点:

班级核心尚未形成;班级活动目标靠班主任拟定,班干部靠班主任临时指定和培养,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靠班主任来抓。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深入了解学生,选拔积极分子,加强常规教育,对学生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开展班级活动等。

(2)基本形成阶段(联合群体)

特点:

积极分子涌现,形成集体骨干,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

班级机构也建立起来,集体舆论也逐步形成,集体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抓好领导核心的建立和培养,支持班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加强对班集体舆论的正确引导,按照培养目标进一步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等。

(3)巩固发展阶段(集体)

特点:

集体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集体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断为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个体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位置。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向集体提出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班干部素质,扩大积极分子队伍;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班集体活动的质量,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2节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1、班干部在班级组织中的作用

关于班干部的作用,你的观点是什么?

榜样作用、组织作用、沟通作用、检查监督作用、自我素质的提升……

二、班干部的选拔

(一)班干部任命制

由班主任推荐和任命班干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传统形式。

在班级刚刚组建时,比较多见。

班干部任命制的前提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充分了解。

优点:

班主任意图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树立班主任在班级中的权威,有利于班级计划的落实。

缺点:

容易造成干部终身制;

班主任指挥意识过强,导致自我管理机构工作能力低下;

容易形成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隔阂;

班主任如把选拔班干部与私人关系挂钩的话,那么班干部任命就完全扭曲了。

为了完善班干部任命制,班主任必须建立客观有效地选择标准、考察模式和培养模式,同时建立干部轮换机制。

(二)班干部选举制(民主选举制)

通过推荐候选人和投票选举产生

选举步骤:

氛围营造(动员)

征集候选人(民主)

推举候选人(集中)

投票选举(差额选举)

当选演说(就职演说)

正式当选(组阁)

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组织班级干部选举之前,可以安排临时班委会或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生,协助班主任完成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2.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3.教师要掌握好选举的标准,这是民主选举成功的关键。

例如,作为班长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他班干部最少也应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

第1、要有热心为班级服务的思想。

第二、要具备管理班级某方面工作的能力及专长。

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在集体中较受欢迎,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与他交往,接受他的领导。

第三、责任心强,敢于创新。

这样的学生独立性强,对班级工作敢抓敢管,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

(三)班干部竞选制(自荐制)

竞选制与选举制有何不同?

1.鼓励学生自荐,不怕失败

2.正确引导学生自荐

2.首先,自荐要端正思想。

班干部是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不是某种荣誉的代名词。

3.其二,自荐前,还要作好演说的准备,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当班干部,以及任职计划等。

4.3.做好落选学生的思想工作

5.在竞争中,班级教育管理者要做好落选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参加自荐竞争不仅仅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是向别人学习的好机会,从别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

(4)班干部轮换制

1.把好第一任班干部的选拔关。

第一任班干部做得好坏,不仅影响后来几任班干部的工作,而且还关系到班集体形成的进程。

因此,要引导学生选出班级中最优秀、最有能力的同学担任第一学期的班干部。

2把好最后一学期的选拔关。

最后一学期是学生毕业的紧要关头,班级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这一学期的班干部最好是从前几任中,挑选出工作最出色的学生作为人选。

3.轮换班干部最好是呈梯队式。

新任班委会干部及团队干部从小组长、课代表中产生,小组长、课代表又从一般学生中产生。

这样呈梯队式上升,使新任班干部在没有上任之前就得到了锻炼,上任后,对班级工作就不会感到陌生。

4.主要岗位的轮换比例不低于1/3,不超过2/3。

5.轮换的时间间隔不要过于频繁。

三、班干部的培养

(一)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工作水平

1.让班干部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2.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3.班干部的基本职责

4.班干部工作的基本方法

5.如何处理好几种人际关系

6.如何处理当干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7.如何对待挫折

(二)放手大胆地让班干部开展工作,班主任当好班干部的顾问和坚强后盾

(三)对班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

第三节班级目标与计划的制定

一、班级目标的确定

制定班级目标有什么意义?

(1)班级目标确定的方法

1.具体化目标法(名词解释,考试)

把学校总的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班级的目标,再根据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

确定班级总目标----制定学生分目标----达成某个分目标的措施

2.系列化目标法:

把班级目标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等系列,结合班级特点和具体任务分步骤实现。

3.针对性目标法:

找准班级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问题入手,确定班级目标。

(2)确定班级目标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中心性原则

4.渐进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二、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的内容

1.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2.本学期班级工作的总目标

3.具体措施:

这是计划的主要部分。

这部分内容既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各项教育活动,也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分块来安排各项教育活动。

(3)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的目的性

2.计划的整体性

3.计划的现实性

4.计划的具体性

5.计划的灵活性

6.计划的群众性

基础知识测试(期末考试要求)

1.班集体

2.集体舆论

3.具体化目标法

4.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5.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6.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应注意的问题

7.班集体的特征

8.简述确定班级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第4章班级日常管理

知识检测:

1.班主任学期常规管理工作内容

2.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

班级日常管理:

为保证班级工作正常进行而实行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主要内容:

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常规管理工作

1、班主任每日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天到班级关注学生的身体、学习、生活与精神面貌,了解、关心班级情况。

⒉检查班级学生出勤情况,学生缺勤及时了解原因,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向教导处(规模大的学校可向年级组长)汇报。

⒊检查、督促班级卫生(晨扫、午休、放学后),及时给予表扬或批评,做好教室、包干区的保洁工作。

⒋早操、课间操等应按时到班督促学生整队做到静、齐、快。

⒌观察班级公物保管情况,发现损坏及时调查、教育和处理。

⒍每天关心班级学生衣着,佩载胸卡、红领巾、团徽等文明守纪情况。

⒎每天检查班级日志记录。

2、班主任每周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周到寝室不少于一次,检查寝室纪律和内务。

⒉按计划找学生谈心、沟通,要有记录。

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交流,做好个别教育。

⒊每周与任课老师、学生家长有联系。

⒋每周布置学生写周记,认真批改,做好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⒌每周对班级情况进行小结、讲评。

⒍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要有主题,整体设计,写好预案,形式多样。

⒎每周安排学生对教室、包干区、寝室的卫生大扫除。

3、班主任每月常规管理工作

⒈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团干部会议及宿舍室长会议,并做好记录。

⒉组织主题班会不少于一次。

3.至少进行一次班级状况分析,并研究落实对策措施。

四、班主任每学期常规管理工作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指导落实学生个人学期规划。

2.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到计划周密、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

3.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4.学生座位安排。

5.完成班主任工作小结,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执行落实的情况和工作体会、经验及存在问题。

6.根据学校要求,组织评比工作。

7.填写素质教育报告书或成绩报告单,完成学生成绩汇总、操行评定等工作。

8.整理分析学生档案,及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违纪学生的教育工作。

9.组织学生制定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安排组织好假期生活。

班级日常管理的原则

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

整体管理和个别管理相结合

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相结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第五章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等生的特征和教育措施

2.了解后进生的特征和教育措施

3.了解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特征和教育措施

一、中等生的教育

(一)对中等生的界定

中等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实际学业成就与根据其智力潜能所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又未达到显著程度的那部分学生。

(2)中等生群体的一般特点

1.遵守规范2.性格相对内向,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3.甘居中游,缺乏竞争意识

4.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毅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5.智力正常,有一定潜力

(三)中等生的教育策略

1.主动接近,热情关心

2.给中等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时间和空间

3.进行学习指导

4.积极争取并协调各方面的的教育力量

(1)制定学习计划

要求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要有明确、适当、具体的学习目标,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

(2)学会检查、评价计划执行情况

每天记录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对计划执行作自我评估和改进。

(3)提高学习各环节的学习效率

如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要求学生备有一本复习笔记本,对新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4)错题集

把各科作业中出现的错题分学科收集起来,并把订正对照做在旁边,平时经常翻阅,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作业错误的监控能力,提高作业质量。

(5)掌握有效记忆策略

通过讲解及学生自己交流记忆方法,选用合适的记忆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的温暖情感和理解使孩子感受到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来自家庭的经常性的拒绝和否认易使孩子形成较差的自我概念。

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引发焦虑。

2、后进生的教育

(1)后进生的界定

指学业成绩或道德品质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

后进生包括学业不良学生和行为偏差学生,一个后进生可能仅仅是某一方面暂时落后,也可能两者兼有。

学业不良学生的界定:

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力不良或学业不振。

这种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

行为偏差生的界定:

指未成年在校学生,其行为或行为习惯偏离学生应有的规范,或者偏离社会文化常模。

(2)正确认识后进生

后进生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现象;

后进生的产生是多因素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后进生是可以教育转化的。

(3)转化后进生的总体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重要前提。

2.全面、综合地了解后进生各方面情况,对后进生形成主要原因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再对症下药。

3.人格系统问题和学习能力问题共同解决,相辅相成。

4.调动各方面力量,尤其要启发其自身想要改变的愿望,争取家长的共同配合矫治。

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后进生转化的支持性力量。

6.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矫治和帮教,阶段性总结和鼓励,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

三、学业优秀生的教育

(一)学业优秀生的界定

学习上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

有学者称之为绩优生或尖子生。

(2)学业优秀学生的缺点和困惑

1.成就动机严重困扰(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2.人际交往的困惑

3.心理承受力较弱

4.嫉妒心、虚荣心相对较强

自负、焦虑……

(3)教育建议

1.要做到重用与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2.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3.指导学生自我调节情绪,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4.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

复习题:

1.成绩优秀学生的特点及教育2.中等生的特点及教育3.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

第6章青春期教育

学习目标:

理解青春期教育的内涵。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了解处理中学生恋爱问题的技巧。

1、青春期教育的内涵

青春期是指儿童逐渐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春期年龄界定为10岁--20岁,我国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将青春期定为11、12岁--17、18岁。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当一个人处于青春期,他的大脑就像一个安全措施不到位的生物化学实验室,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处于青春期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少男少女来说,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需要成年人理解和帮助的时期。

青春期的两大觉醒:

性意识觉醒、自我意识觉醒

青春期教育的内涵:

青春期教育就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

性道德的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2、青春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青春期生理发育特点;卫生保健知识等

(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性别心理差异;心理健康与卫生等

(三)性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四)性法制教育

三、中学生早恋(青春期恋爱)的引导

恋爱:

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早恋:

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

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

青少年早恋的原因

爱慕心理--仪表、专长、品性、家庭背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