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255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4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docx

北大物院学生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

北大物院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经历,回答6个问题

(2014-01-0509:

18:

28)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小河弯弯向南流

梦里江河的话:

文章信息量很大,对于了解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顶尖大学)甚至北京大学(及内地顶尖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很有参考价值。

文如其人,可以想见这名北大大二学生一些可贵的素质。

 

香港中文大学交换总结

作者:

王宇晨 2013-12-3020:

59

 

当我充满着优越感提前从军训基地离开,提着大包小包来到了机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飞过了大江南北,香港和暮色一起到了。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疲惫地挤着摩肩接踵的港铁,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摸到了大学站,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

 

吐露港万家灯火时,我的交换生活开始了。

 

刚到香港的几天,每天各种注册、各种填表,忙忙碌碌,行色匆匆。

初来乍到,我没有时间感慨,没有时间抱怨。

一边惊讶于香港高企的物价,一边疯狂地购买洗发水沐浴露;一边怨念着菜少肉多的香港饮食,一边却狼吞虎咽、饥不择食。

 

北大学生证不再用了,换成了中大通;北京公交卡收起来了,新买了香港八达通。

“谢谢”变成了“唔该”,“没关系”变成了“唔紧要”。

迎新营专门为我们准备,图书馆、选课系统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教授、同学、室友都要从零开始交往结识,来到一所新的学校,一切也都回到了原点。

仿佛再一次变成了大一新生,拿着录取通知书,惴惴不安地来到大学报到。

 

同行去港大交换的大三学长朱逢源曾写道:

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交际圈的收缩与重组,社交活动的再建立,这些都是大一新生该干的事……以一名大三学生的经验心态与习惯穿越回了大一生活一般,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时空错位感。

 

同样,我作为大二的学生,却不得不以大一学生的心态来面对所见所闻,这倒也使我多了几分谦卑。

 

 

刚开学的第一周,确实非常轻松。

课程不紧,作业不多,到了周末,中大租了大巴,雇了导游,领着我们香港半日游,这多多少少给人一种“交换很水”的错觉。

事实上,从第三周开始,课业量指数增长,各种Report,Project,Assignment迎面而来,让人手足无措,应接不暇。

除了数量多,内容上也有着各种看似“古怪”的要求,如果物理系的实验报告,不仅要用英文写,还必须使用一般过去时和被动语态,这些都是在北大都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同龄的Local港人和在港读书的内地生,因为从大一开始之前就接触过,做起来会比我们得心应手得多。

作为交换生,除了要在生活上适应,在学术上也要必须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很多北大的同学以为我的交换生活是兰桂坊、迪士尼、赛马,事实上,交换生活是宿舍、教室、图书馆、饭堂、运动场。

说来也遗憾,在香港呆了这么久,兰桂坊、迪士尼、海洋公园都没有去过;离深圳这么近,也是考完了期末考试才和父母去那里吃了一次晚饭。

我的活动范围很少离开沙田(就像在北大很少离开海淀),去香港岛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国庆去了一趟澳门。

其实,在中大的日子远远比我想象中要单调,在中大的学业远远比我预料中的繁重。

 

说到交换的生活,就不得不提到中大的书院制。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乃至中国唯一一所书院制的学校,“书院制”看上去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实就像《哈利波特》中格兰芬多、拉文克劳、赫奇帕奇、史莱特林那样,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书院(College)和学院(Department)是独立的两套体系,书院负责行政,学院负责教学。

而在北大,行政和教学都是由学院负责的。

书院制或许给中大增加了行政开支,但也给了学生强烈的归属感。

 

中大依山而建,树木葱茏,芳草萋萋,空气非常好。

虽然离市区远一些,但有东铁线经过,乘港铁到达尖沙咀只要半个小时(尽管票价很贵),到达罗湖口岸只要二十多分钟(票价更贵)。

我最常去的地方是沙田,因为那里可以买到所需之物(中大的超市不敢恭维),从大学站乘港铁,两站就到了。

巴士很少坐,因为报站只有广东话,且不能打折(学生乘坐港铁可以打折),票价极高。

 

尽管香港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但中大的面积还是很大,据说,中大的面积超过了香港其它大学面积之和。

而中大内各个书院相对分散,遍布于山脚、山顶,教学区(本部)却在半山腰,因此上课需要在整个校园中穿梭。

学校依山而建,走路有如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骑自行车出于安全原因又被学校所禁止。

所以,校内的交通主要依赖于校巴和升降电梯。

校巴覆盖面很广,但是发车频率不高,需要等待,而且有时会很挤。

升降电梯常常和天桥配合使用,有的楼紧贴着峭壁,从地面坐升降电梯上升到另一个地面,或者从某一幢大楼的9楼走廊走到另一幢大楼的6楼,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香港的中文大学吃饭还是相当花钱的,尽管中大饭堂的价钱已经远远低过了市里的餐厅,也低过了港大、理工等学校,随便吃一顿午餐、晚餐就要花二十多港币,如果想吃得好些,就要花三十港币,这已经相当于北京大学一天的伙食费。

(左下图为中大众志堂的菜价,众志堂是中大比较便宜的饭堂,类似于北大的学五食堂。

)当然,供港食品的质量是很高的,因为也算贵得有理由。

 

 

香港由于菜比肉贵,吃饭的时候会发现肉比菜多。

初来香港的时候,我刚刚结束在怀柔的军训,刚刚从大家一起抢肉吃的艰苦环境中解脱出来,看到如此多的肉,很是兴奋。

可过了没多久,就对肉丧失了兴趣,毕竟每天都是叉烧、切鸡、烧鸭、餐肉,蔬菜只有几粒玉米或者一片菜叶,嘴角开始狠狠地上火。

于是,我吃盐焗鸡的顺序是这样的:

先吃掉少得可怜的配菜,往往是一片菜叶,再吃掉鸡肉上面的葱花,因为也是绿色的植物,鸡肉吃多少算多少,吃不完就算了。

虽然浪费是可耻的,但每天吃如此多的大鱼大肉,身体也会吃不消的。

 

所以有的时候,需要自己买菜做些饭。

偌大的校园只有一个和博实超市差不多大的百佳超市,每次到了rushhour,结账总要排个十几分钟,颇有军训时排队购买矿泉水的感觉。

因此有的时候,去沙田买东西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即使买了菜,由于学业紧张,也不会有什么时间和闲心认真做饭的。

在香港的日子里,我的早餐大多是自己做,而午餐和晚餐是去饭堂。

 

 

中大的“吃”或许令人略感失望,但中大的“住”真是完胜了内地的大学。

我住的宿舍是何善衡夫人宿舍,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中大算得上是比较老旧的宿舍,但宿舍内部设施仍然很棒。

房间基本上是两人间,空调、风扇俱全,每周四会有工友(相当于北大的楼长)进来打扫卫生,房间地面因而十分干净。

淋浴间有24小时的热水,由于住的人少,洗澡永远不用排队。

宿舍不会熄灯断电,有wifi覆盖,楼内厨房、健身室、电视、乒乓球台甚至台球桌都一应俱全。

最重要的,宿舍楼里有自习室,自习室里有充足的座位、电源和电脑,如果想刷夜自习又不想打扰室友,自习室自然是不二选择。

这些都还只是中大比较老旧的宿舍,那些新建的宿舍设施更加棒,电梯海景房,简直像宾馆而不是大学寝室了。

 

在内地的大学,宿舍往往只是睡觉休息的地方,而在香港中文大学,舍堂文化非常丰富。

每一栋宿舍楼都有自己的宿生会,其职能与学生会、社团类似,负责开展宿舍内的各项活动。

香港的楼房一进门并不是一楼,而是GroundFloor,在GroundFloor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供宿生开展各项活动。

宿生会热情地邀请宿生去参加HallO(宿舍的迎新活动),去组织歌咏比赛,并为我们内地生和外国人提供“同声传译”。

每周四,宿生会为大家熬制西米露等各种糖水;考试前,宿生会给我们端上热腾腾的鸡肉粥。

浓厚的舍堂文化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营造了家的氛围。

宿舍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更是我们在中大的家。

 

 

至于自习条件,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各有千秋。

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分为大学图书馆和书院自己的图书馆,无论是哪个图书馆,都可以用“奢华”来形容。

图书馆中有软软的皮沙发,明亮的落地窗,既有成排的座位,也有独立的书桌,最重要的是,几乎每个座位都配有电源插座,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电源。

 

与北大图书馆不同,中大的图书馆里有非常多的小组讨论室,小组讨论室中都配有笔记本电脑和大屏幕,很适合合作学习、学术研讨。

而在北大,小组讨论只能挤在泊星地咖啡厅,在狭小的餐桌上和昏暗的灯光下讨论问题。

 

但是,图书馆每天开馆的时间比较短,周末、节假日常常不开门,因此利用的时间有限。

图书馆附带的自习室会24小时开放,但常常人满为患,就像临近考试周时的北大图书馆。

另外,中大的教室是不对学生开放的,上完课之后立刻有物业处的人来打扫卫生,如果没有课了就会赶走教室里的学生。

在中大交换的时候,也会怀念在二教、理教宽敞的教室中自习的日子。

不过,前面已经提到了,每栋宿舍楼里有单独的自习室,足以应付基本的自习需求。

 

 

事实上,在中大学习是需要花大量时间自习的,因为老师上课讲得很快,只是勾勒一个大纲,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去理解,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

比起高中,北京大学对于自学能力的要求已经很高了。

但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之后,我发现我的自学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在中大的时候,自习的时间远远多过了上课的时间,有的时候甚至出现“先在课堂上预习,再自己学习”或者“先自己学习,再在课堂上复习”的情景。

当然,如果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的知识水平也是非常高的,老师的治学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为了比较两个学校教学方式的差异,回到北大之后,我立即去旁听了北大的普通物理实验。

老师循循善诱,细致入微地给大家讲解实验的原理、仪器、公式和误差分析,然后动手操作,一步一步演示给我们看,最后再让大家动手来做。

而在中大的普通物理实验(PHYS2711),老师基本上只会极其简单地介绍一下实验理论,然后让大家根据LabManual自己去做,有问题老师会帮忙解答,如果没有人提问老师就只会“静观其变”。

我不敢妄加评论两种教学方式孰优孰劣,或许中大的学生能培养较高的自学能力,而北大的学生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此外,香港这边的学习更看重合作,有各种小组讨论等等,前面已经提到,学校也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供小组学习。

不过物理系的课程主要还是自己看书刷题,小组合作的机会会少很多。

 

香港这边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特别注重实用性。

我选的概率统计课(STAT2001),几乎每节课都要接触股票、基金、赛马、银行准备金……即使是简单的琴生不等式,老师也会举例介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或许是受到香港商业长期以来实用主义的影响吧。

纯物理的课程也不例外,我修过了中大的数学物理方法(PHYS3601),在讲到热传导方程时,老师拿来了咨询公司的面试题,为一家有污染的企业建立模型,估算其对环境的影响,枯燥的数理方程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

 

之前对香港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英语是香港的第一语言。

其实,香港最好用的还是粤语,许多校工(比如校巴司机、饭堂打饭的大叔)只会粤语,不会普通话和英语。

在香港交换,如果一点粤语都不会,基本生活可以保证,但生活质量肯定会有些下降。

而物理系的教授大多是香港人,他们虽然是用英语上课,并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作业,但如果能够与教授用粤语交谈,他们会更加开心。

因此,会一点粤语还是很有必要的。

粤语虽然有九个声调,但毕竟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学起来远比英语容易。

港人都很乐意帮我们纠正粤语发音,顺便让我们帮他们纠正一下港式普通话。

只要敢于开口说粤语,就一定能有进步。

我在刚到香港的时候粤语也只会几句,在离开香港的时候,终于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广东省过来交换的”。

英语和普通话好用程度差不多。

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当然必须很好地掌握。

在交流时,如果实在不会粤语,可以用英语或普通话。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的港人,尤其是有英美留学经历的人,更倾向于使用英语来交流;文化程度低的港人,英语不熟练,但由于近年来内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慢慢说普通话他们也是听得懂的。

 

其实,整个交换的过程,最大的感觉还是天下大同。

中大物理系课业压力也是相当大,同龄人中不乏在国际竞赛中摘金夺银的大神;中大物理系男女比例也是同样高,有些Local港人开玩笑让我帮他们从北大介绍女朋友。

考试之前,大家也会互相鼓励,互相戏谑对方是“学霸”;考试之后,名列前茅的同学也会被其他人“顶礼膜拜”。

上个学期在北大,选了沈波老师的课,他曾自豪地说参加过微积分比赛;这个学期在中大,罗志辉(LoChiFai)教授也向我们炫耀,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全港大学生微分、积分大赛”。

 

曾经和一名参加过物理竞赛的Local港人交谈,得知他们当年也刷过舒友生的《难题集萃》,看过赵凯华的《新概念物理》,还要去香港科技大学参加集训,与内地竞赛培训的模式如出一辙。

那一刻,觉得香港和祖国大陆是如此的贴近。

在许多方面,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和社会主义中国默契地达到了“天下大同”。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短暂的。

匆匆地,一个学期过去了。

当我写完最后一份试卷时,当我交还宿舍钥匙时,当港铁从大学站慢慢关上车门时,当边检在通行证盖上离境章时,我的交换生活结束了。

中大通不用了,换回了北大学生证;八达通收起了,换回了北京公交卡。

“唔该”变回了“谢谢”,“唔紧要”变回了“没关系”。

寒冬腊月,我告别了中大,告别了香港,再一次回到了熟悉的燕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到北大宿舍,打开柜子,军训的皮带一下子蹦了出来。

突然感觉,我从未离开。

似乎昨天刚刚从军训基地回到北大,然后美美地睡了一觉,中大梦,香港梦。

 

但“庄生晓梦迷蝴蝶”毕竟只是一种幻想,一句玩笑。

半年交换,已经在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回首这半年,感慨良多。

 

首先,交换最大的好处就是锻炼适应能力。

正如前文所说,我是以大一新生的心态重新适应大学生活,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迅速融入一个全新的氛围。

 

 

申请交换之前,我完全没有学过粤语。

刚到香港时,我也只会最简单的几句日常用语。

经过几个月的“锤炼”,终于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

之前在北大,从来没有上过英文教授的专业课,经过两个星期的磨合,开始接受英语的狂轰滥炸。

大一的时候,我没有学过普通物理实验。

但中大的学生在大一的春季已经修过了普通物理实验1,我必须直接修普通物理实验2。

我四处求教,先囫囵吞枣,再反复吸收,经过两个星期的突击,零基础的我开始与中大学生一起上实验课。

 

无论是语言关还是实验关,在遇见的时候,总是充满着怨念和痛苦。

但硬着头皮克服困难,坚持过去之后,喜悦和骄傲就油然而生。

交换的学习和生活,正是充斥着一个个这样的关卡,一道道地冲破,适应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至少,在今后遇到同样复杂多变的环境,可以不惊慌,能够冷静面对,迅速适应。

 

其次,在香港交换,对英语帮助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当初我在香港和台湾之间毅然选择了香港,正是看中了对英语的提高。

尽管平时用得最多的语言是粤语,尽管港式英语“独具特色”,但香港中文大学的英语氛围还是远远强过了内地的大学。

 

上课时,教材是英语,教授说英语,我也不知不觉地学着用英文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翻译成中文再来分析。

特别是普通物理实验(PHYS2711),需要我们用英文来写实验报告,不仅在格式上有严格的规范,而且连写作的时态和语态都有详细的要求。

每一份实验报告要花将近10个小时,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棘手,非常羡慕北大的同学可以用母语写实验报告。

但渐渐地,我开始习惯用英语写报告,从棘手到习惯,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最重要的是,我们北大一起的小伙伴,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专业,香港中文大学的交换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每隔一段时间有着定期的聚会,或义愤填膺地吐槽,或兴高采烈地游戏。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人伸出援手。

我们的微信群号是CU欢乐18人游,我想,这里的“游”,除了游学,更是一种游历,是一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大家一起游过香江,游在美丽的吐露港。

 

当然,交换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作为一篇总结,只说好处不说坏处未免有些不诚实。

虽然既然选择了交换,我不会后悔,不会抱怨,但弊端还是得如实写出。

 

首先,在学术方面,毕竟是两所不同的学校,教学科存在脱节,课程设置有所不同。

比如,中大的学生在一门课程中专门学习数值模拟,以及Fortran等计算机语言,所以中大开设的数学物理方法(PHYS3601)常常要用Mathematica求数值解。

我之前没有学过,但老师默认我们应该会,所以我只能花大量时间逼着自己从零学起,非常痛苦。

尽管这也是对自学能力的磨练,但耽误了其它课程的学习,会有些得不偿失。

再有,转学分是很困难,与清华、复旦不同,北大要求转GPA,而且标准近乎苛刻,同时,香港中文大学的给分在全港都是最虐最不厚道的,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选择了去中大交换,GPA方面可能会吃些亏。

 

同行中文系的陈子丰学姐有一段话发人深思:

真心建议准备交换的同学,报名事先一定搞清楚这几件事:

对方院校自己专业的课程情况、平均绩点、授课语言、交流生选课权限、本院系及大类学分、绩点转换细则、保研、双学位、毕业要求或者考虑方面。

不一定排名好的学校就适合你,或者交流这件事本身适合你的专业。

这些问题可能交流会或者宣讲会上没人给你讲,没人替你想,但在乎的话一定要弄清楚,否则无论哪里出了差池,在异国异乡,你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交流是一件长见识的事,但真心希望有交流意向的同学能认真考虑自己的需求。

 

其次,在生活方面,交换的日子还是比北大孤独许多。

中大有各种社团活动,但绝大多数是Local港人的;中大有各种讲座,但绝大多数是粤语的。

尽管不会遇到地域歧视,但是因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交换生几乎不可能融入港人群体。

在北大,每天和室友交流夜聊,而在中大,我每天和室友的讲话只有几句,大多是“我訓覺先,你早唞(我先睡觉了,你也早点睡)”这样的简短寒暄。

有时觉得,能够用普通话聊天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或许来自广东省的学生会好一些吧,毕竟语言上没有障碍。

 

总之,从大体上来看,交换是利大于弊的。

如今我返回了北大,一边写着总结,一边翻看照片,一切历历在目,一切记忆犹新。

我可以自豪地说:

我幸运,我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了一学期!

 

当初,我在申请交换的时候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并自我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Question1:

Why交换?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总需要出去看看。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北大连续学习四年自然会收获颇多,但如果能够利用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出去交换,定能拓展思维,开阔眼界,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tobroadenone’sintellectualhorizon。

 

除了泛泛而谈的好处,交换也能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benefits。

交换可以体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交换可以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交换可以借机游览异域风光;交换可以刷高GPA(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如此,如果单纯为了刷GPA,台湾比香港更合适)……

 

Question2:

Why香港?

 

作为一名通过生物竞赛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我自然不敢奢望能有多高的GPA、多靠前的排名,更不敢妄想与大神们争夺各种赴美科研交流活动。

但是,我还是梦想着能出去看看,开阔一下眼界。

我相信对于物理学院很多摘金夺银、GPA3.8+的大神而言,去香港交换是他们不屑一顾的,因此我申请交换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而且,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总比单一的文化氛围要有趣。

尽管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还是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东方文化,街头巷尾都是汉字,路上走着的都是华人。

如果是去欧美交换,一下子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肯定会有诸多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可能会对交换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毕竟出去交换还是以学习为主,cultureshock固然美妙刺激,但如果影响了学习也是不好的。

 

同时,去香港做交换生也是非常经济的选择。

以我个人为例,交换生是不需要交学费的,香港中文大学慷慨地免除了我的住宿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支付了我的往返旅费。

因此我需要自己出的只有生活费,虽然香港的物价比北京高了很多,但在学校里一个学期也不会花太多钱。

即使没有被免除住宿费和旅费,去香港交换也比去美国、欧洲交换便宜多了。

 

Question3:

Why中大?

 

香港的好大学有很多所,港大、中大、科技、理工……很多人听说我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第一反应就是:

“你不是学物理的吗?

怎么交换出去读中文了?

”或者是“中文大学?

上课用中文,那很轻松啦。

 

对于这种问题,我只能一笑了之。

香港中文大学显然不是香港大学的中文系,就连它的教学语言也是以英语为主的。

事实上,尽管整体排名不及香港大学,但是在整个香港甚至亚洲,香港中文大学的物理专业都是名列前茅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就是中大曾经的校长。

作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去中大的物理系交换从学术上来看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啦。

 

除此之外,我的很多高中同学或学长在中大读书,这也是我选择去中大交换的原因之一。

 

现在,我要以另外三个问题作为这篇交换总结的结尾。

如果时光倒流,再给我一次选择交换的机会……

 

Question1:

Still交换?

 

Yes!

交换让我学会了如何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交换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交换让我对英语文献不再头疼,交换让我游历了香港澳门。

虽然中大严格甚至近乎“惨无人道”的给分制度没有让我刷高GPA,但我实实在在学到了东西,提高了学术水平。

大二上学期出去交换,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本科生科研的影响。

 

Question2:

Still香港?

 

Yes!

我现在仍然认为,去香港交换是最适合我的选择。

首先,我只是物理学院一个普通的学生,既不是智商超群,也不是拼命学霸,甚至连物理竞赛的基础也没有。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不敢奢望去哈佛剑桥等名校交换。

我应该选择与我水平相当或者略高一些的学校,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香港毕竟回归了中国,文化差异会小很多,生活方式比较相似,用的是汉字,吃的是米饭,我不需要在适应生活上花过多时间,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课的学习,我一共选了5门专业课。

另外,在香港交换花费不高。

如果不算旅游和买的礼物,一共花费约8700元。

但是,在中大交换体会的是正宗的英式教育,授课是全英文,学术上也沿用了英国的方式。

所以去香港交换性价比很高。

 

Question3:

Still中大?

 

Maybe.在香港,只有港大、中大和科大的学术水平和北大相近。

港大在整个亚洲都名列前茅,大名鼎鼎,但物理稍稍逊色一些。

如果完全从物理专业的角度看,中大和科大较为合适。

不过,中大的给分制度非常严格,听很多学长学姐说,来中大交换GPA只降不升,如果只是功利地从GPA的角度看,科大给分稍稍“厚道”一些,或许较为合适。

此外,中大的英语教学环境不是特别浓,即使在英文授课的时候,教授也会时不时说几句广东话,在答疑解惑时教授也更prefer说广东话,或许是因为“中文大学”的缘故吧。

其它方面,毕竟我没有在科大读过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当然,我并不后悔去中大交换。

如果再一次选择交换的机会,我还是很有可能选择中大,当然科大也会是一个选择了。

 

 

致谢:

在大神们的眼中,去香港中文大学交换或许是不屑一顾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件小事。

但对于我而言,第一次离开内地读书,踏过罗湖桥的一小步,意义却很大很大。

感谢我的家人一直对我的支持。

感谢北京大学“CU欢乐18人游”的17位学长学姐,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日子里,我们同舟共济,情同手足。

感谢班主任邵文静老师、桂贯、陈力涵、庄佳威、陈东政、温爽,在我不在北大的时候,替我跑上跑下,做了很多事。

感谢吴雨珊、来云鹤、王天书、汪佳伟、白皓元对我的帮助,让我能够在中大物理系顺利地学习。

多年以后,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也曾经是中大物理系内地生中的一员。

感谢杨博瀚、谷明羽、王眉莎、张彬、黄嘉辉……真幸运能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