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6147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docx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复习提纲

第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

一.主要内容

1.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经济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发展。

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经济关系中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支柱组织。

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美元与黄金固定比价。

美国操纵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东方国家实行经济、贸易与技术禁运。

苏联东欧国家建立经互会另行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主角呈现多元化,欧共体构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现。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座次上美国继续位居榜首。

3.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

全球化与经济集团化、区域一体化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科学与高新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凸现。

二.基本概念与问题

1.世界经济2.布雷顿森林体系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5.世界贸易组织6.经济全球化7.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8.知识经济9.跨国公司

三.综述与分析

1.如何理解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是否相互矛盾

第二章.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

一.主要内容

1.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中后期举行的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美英苏三大会议决议,构成雅尔塔体制。

在以划分势力范围为基本特点的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两极化,美国与苏联各为一极,并形成围绕美苏各自一极的世界两大政治军事同盟。

丘吉尔富尔敦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开始了西方与东方长达40多年的冷战。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建了以自己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苏联以共产党情报局、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为纽带形成以自己为领导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世界呈现两大阵营,两大军事集团,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局面

2.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瓦解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力量不断分化与改组。

二战后亚非拉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两次高潮。

万隆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标志第三世界的觉醒,发展中国家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分裂。

西方阵营内部出现了某种分化现象。

利用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及其失败结果,苏联开始战略进攻,东巴分立战争,非洲之角战争,安哥拉战争,越南推翻民主柬埔寨战争,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等战争一度得手,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态势一度发生有利于苏联的转化。

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加强了反击。

庞大的军备与战略扩张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之国内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常年积弊,苏联开始改革,国际上实行战略收缩。

苏联对东欧的放手加速了东欧剧变,苏联国内改革陷入混乱。

改革失败导致国家最终解体,苏联一极自行坍塌。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宣告雅尔塔体制崩溃;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终结。

3.世界新格局:

单极与多极之争

世界新格局正处于构建之中。

此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逐步形成。

世界呼唤多极格局,即多极化,这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

美国则极力维护自己的一超独霸地位,企图使世界格局单极化。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呈现一超多强态势,大国注重综合国力的较量。

二.基本概念

1.世界政治格局2.美苏两极格局3.多极化4.单极化5.雅尔塔体制6.冷战。

7.冷战思维8.新干涉主义9.一超多强10.综合国力

三.综述与分析

1.为什么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2.如何认识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三章.单边主义的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一.主要内容

1.美国发展特点与经济、政治模式

美国是移民国家,无封建社会阶段,本土长期和平环境,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

主要由大财团、大公司垄断,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成大型金融寡头。

美国社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与拥有相差悬殊。

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的主要内容有:

总统制,两院制国会,独立的法院体系,两党制,宪法体系,联邦制,共和制等。

美国体制中还有影响政治决策的特殊机构存在。

2.当代美国经济、政治与社会特点

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到低速又从停滞到新发展的阶段。

“新经济”使美国摆脱了长期经济停滞,出现了二战后第二次发展高潮。

经济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国家调控手段形成机制;经济生活国际化、全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属美国当代经济表现出的突出特点。

二战后美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是以总统权力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不断扩大,“中间阶级”成为国民主体,越战后30年间社会矛盾相对平缓。

当今美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有种族问题和暴力犯罪

3.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全面进攻;战略收缩;有限推回;超越遏制;单边主义等几个阶段。

其代表性的政策有杜鲁门主义,艾森豪威尔主义,尼克松主义,里根主义,克林顿主义,小布什主义等。

冷战时期美国发动的热战主要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冷战后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第二次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冷战后美国坚持冷战思维,维护单极霸权。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提出邪恶轴心论和先发制人论,奉行单边主义政策。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遏制政策与和平演变政策。

二.基本概念

1.杜鲁门主义2.遏制政策3.尼克松主义4.里根主义5.9.11事件6.先发制人论7.邪恶轴心8.单边主义

三.综述与分析

1.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关系

2.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表现

第四章.创造经济奇迹后又陷入低迷的日本

一.主要内容

1.日本政治

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主导下日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民主改革,为日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建立了议会民主政体,但保留了历史上曾起过极大消极作用的天皇制。

宪法中规定放弃战争权力和不保有军队,因而被称之为和平宪法。

日本政权的组织形式为议会内阁制,政坛上长期是自民党一党优势制,自民党内派系纷杂,日本政坛黑金政治严重,导致政坛一度动荡。

2.日本经济奇迹与当前困境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引导;技术引进,重视教育和技术人才培养;日本特色的企业管理体制与企业文化;日本民族的苦干精神等。

狭长岛国,资源缺乏,人口老龄化是日本经济的脆弱点。

20世纪80年出现泡沫经济,90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的困境。

主要表现在增长低迷,通货紧缩,生产与效益下降,内需不振,出口大幅缩水,失业上升。

基本原因主要有: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财政货币政策失误;经济调控措施不力等;根本原因则是曾经奠定日本经济起飞基础的日本经济模式的没落。

3.战后日本外交的演变

二战后日本外交经历了几个阶段。

各阶段提法和侧重点不同,但与美国结盟始终是日本外交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日本确立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目标,瞄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位置。

为配合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日本加紧走向军事大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充军备的措施,逐步突破了专守防卫的政策与和平宪法的规定。

冷战后,日本重新定义和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借船出海,打着配合联合国维和特别是美国反恐战争的旗号,向海外派兵。

日本正加紧从法律上突破妨碍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最后障碍,力图修改和平宪法,从法律层面使日本拥有正式军队和发动军事行动的权利。

中日关系方面,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领土问题,贸易摩擦问题不时困扰中日关系。

二.基本概念

1.和平宪法2.自民党一党优势制3.金权政治4.终身雇佣制5.年功序列工资制6.泡沫经济

三.综合思考与分析

1.战后日本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2.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与防卫政策的趋势是什么

第五章.统一与分裂并存的欧洲

一.主要内容

1.西欧国家的复兴与联合发展

二战后初期的西欧面临经济与政治困境,美国制定的马歇尔计划起到帮助欧洲复兴的作用。

在美苏对峙的夹缝中,西欧国家联合自强,提出舒曼计划,一步步建立起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欧盟内布形成了统一大市场,取消了经济边界,发行了共同货币——欧元,实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

政治上与外交上也建立了紧密的联合。

冷战后提出欧盟东扩目标,2004年5月1日10个国家正式加入欧盟。

欧盟成员国达到25国。

欧洲联合的内外动因主要是:

独立发展经济,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需要;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总趋势的反映,地理相邻,文化同质,政治制度一致,国际处境相同。

欧洲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强”,有利于促进多极化。

一定条件下可以维护和平,制约战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繁荣的世界三大地区之一。

2.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和转轨转制

二战后东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结盟。

东欧国家多次出现动荡。

多次掀起要求改革的潮流。

发生了波匈事件,波兰团结工会等动乱。

创造了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匈牙利模式等改革实验。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改行多党制,私有化和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始于波兰团结工会上台组阁。

104天内东欧六国全部演变。

第二年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演变。

东欧剧变最基本的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不改革不行,改革放弃党的领导也不行。

东欧国的转轨转制经历了严重的混乱。

街头政治,罢工,社会动乱,民族分裂纷扰;休克疗法造成经济大规模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少数国家还发生了解体并引发战争动乱。

近年来东欧国家政治上趋向稳定,西方议会民主体制得到确立。

经济上止跌回升,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运行。

外交上提出回归欧洲,融入西方体系,一批国家已被批准加入北约和欧盟。

3.德国的统一与巴尔干地区的动荡

二战后德国分裂。

1989年东德动乱,柏林墙被打开,民主德国政权更迭。

1990年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统一的德国在欧洲与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先后爆发波黑内战和科索沃战争,巴尔干地区再次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二.基本概念

1.舒曼计划和煤钢联营2.欧洲共同体3.申根协定4.“欧元”(EUR)5.东欧剧变

三.综述与分析

1.欧洲联合的主要内容

2.东欧剧变和转轨转制

第六章转轨与重塑中的俄罗斯

一、主要内容

1.原苏联的历史轨迹、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与国家解体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组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取得二战胜利后,苏联由普通大国成长为超级大国。

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1991年苏联解体,分解为15个国家。

苏联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即苏联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单一所有制基础上的高度集权的指令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这一模式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长期排斥市场作用,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供应匮乏,经济发展逐步停滞。

它是造成苏联后来政治经济困境的主要的体制性根源。

苏联对外政策一方面坚持反帝反殖,支持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斗争,维护社会主义,维护和平。

另一方面,苏联对外政策中含有大国沙文主义。

干涉别国内政,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也体现在其对外政策中。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

1988年举行的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改革指导方针,改革走入了歧途。

公开性,新思维的口号打开了社会混乱的潘多拉盒子,苏联历史被彻底否定,民族分离主义要求与分离运动遍布各加盟共和国。

1991年发生8.19事件,失败后,苏联解体进程加速。

1991年12月5日,乌克兰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东斯拉夫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会晤,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解散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元首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举行会议,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的主要外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和平演变,内因则包括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执政党的变质和涣散、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失误的民族政策、扩张性的对外政策等。

而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最直接的原因。

2.俄罗斯转轨

俄罗斯政治经济转轨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在清算苏共后,民主派之间发生了严重分歧,形成了以总统叶利钦为代表的政府为一方,议长哈斯布拉托夫为代表的议会为另一方的事实上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1993年发生十月事件。

当月3日,议会的支持者与奉政府之命包围议会大厦“白宫”的军警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叶利钦下令政府军攻入议会“白宫”,结束了双重政权存在的局面。

随即建立了大权独揽的总统制。

1992年初代总理盖达尔实施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导致俄罗斯经济陷入全面混乱。

生产跌入低谷,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少数人借私有化之机暴富,形成垄断寡头,社会矛盾激化。

叶利钦被迫撤换盖达尔。

俄罗斯境内少数民族分离倾向进一步发展。

先后爆发两次车臣战争。

叶利钦执政后期走马灯似地更换总理。

1999年底叶利钦突然辞职,任命普京为接班人。

普京执政后,打赢了第二次车臣战争,重振了中央权威,整顿了社会秩序,控制了传媒,打击了金融经济寡头,在议会中建立了“政权党”的稳定多数,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支持。

俄罗斯经济也出现好转。

俄罗斯仍然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大国,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转轨初期俄罗斯奉行一边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同西方进行全面合作,来换取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

但是为此俄国外交也失去了主动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连遭打击之后,不得不调整政策。

1992年底俄国外交开始调整政策。

采取平衡东西方关系的全方位外交指导思想——双头鹰外交政策。

在保持与欧盟和美国已存友好关系情况下,着重发展与非西方国家关系,特别是与俄国有传统友好或有利于俄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关系。

普京总统执政以来,把确保国家安全和为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作为俄外交的出发点,将独联体、欧美和亚洲列为俄外交的三大优先发展方向,加大对中、印等国的借重,重建与冷战后一度转淡的原苏联势力范围和其有传统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普京外交的宗旨是推动多极化,重振俄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利益。

“9•11”事件后,俄强调恐怖主义等“新型威胁”。

二、基本概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3.苏联传统模式4.“三和路线”5.勃列日涅夫主义6.别洛韦日协定7.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8.十月事件

三、综述与分析

1、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特点、弊端和评价

2、二战后苏联对外政策演变和对外政策的双重性

3、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4、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

第七章重要而又面临严峻挑战的发展中国家

一.主要内容

1.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第三世界指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的崛起标志是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三个重要里程碑。

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打破了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宰世界的局面。

第三世界的出现打破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主宰地位,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

发展中国家队伍的扩大使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一度改变了超级大国左右联合国的局面。

它们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显示了反帝、反殖、反霸主力军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对世界新格局有重要影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之一。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斗争中成长壮大。

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一些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成为新兴工业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市场方面相互依赖,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态势影响着世界未来的格局走势。

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执政,或半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执政,或二者联合执政的政权。

它们之间走向资本主义所经历的进程也很不相同。

它们发展水平现已拉开差距,其中少数国家已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而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或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

发展中国家的政体多种多样,有议会内阁制共和政体、总统制共和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制、二元君主制、政教合一制王国、政教合一制共和国、军人政权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先后掀起“民主化”浪潮,普遍采取资产阶级代议制取代寡头统治或军人专制。

发展国家政党体制也呈现出多种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和禁党制。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束一党制,实行多党制的浪潮遍及拉、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政治思潮主要有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曾一度风行。

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民主化运动并非都是成功的。

不少国家的经验教训说明,脱离国情的“民主”往往出现政局不稳,派系权力竞争激烈,甚至大动干戈的情况,为国外势力插手利用和控制提供机会,使民主化进程不仅不能顺利发展,反而为内乱所困扰。

实践表明,在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里多党制往往徒有其表,或者演变为实际上的“一党优势”制;或者变成部族主义政党制,还不时为军事政变、兵变、内战所打断。

不少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民族、宗教、派别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尖锐,争斗不止,致使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不稳,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难以摆脱贫困落后的处境;有的还形成地区冲突,成为世界“热点”地区或“热点”国家。

(1)经济发展状况:

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在上升,但发展中国家发展状况不平衡,贫富悬殊,出现两极分化趋势。

从发展战略上看,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从遇到的困难看,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政局不稳、粮食问题、外贸条件恶化、外债累累等。

从政策调整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重视调整本国的经济政策,修改经济发展战略。

一是扩大私有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减少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二是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纠正不适当的集体化作法。

四是积极推行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注意广泛发展对外关系,减少对少数几个大国的传统性依赖,尤其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用国际化生产战略取代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2)面临的严峻挑战:

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处在极度贫困状态的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0个增加到目前49个。

世界上穷国与富国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信息贫困中,由此与发达国家形成数字鸿沟。

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处于弱势状态。

一些无法进入全球化主流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将被边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分工逐渐分明,不均衡发展造成南北鸿沟问题也逐步凸现,南北差距的扩大已成为世界动荡的重要根源。

两极格局终结后,发展中国家再次面临走何种发展道路的抉择。

20世纪90年代后又重新开始以私有化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寻求政府引导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探索既要维护独立主权又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发展道路。

困扰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生存环境更加严酷:

人口爆炸、生存环境危机、移民和难民增多等问题逐渐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给发展中国家的承受力带来新的考验。

发展中国家面临总体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

随着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美苏对峙的消失,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在战略上利用超级大国矛盾的机会,回旋余地大大减小;美国和西方大国加速推行“新干涉主义”,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多党制和“民主化”,使发展中国家政局受到严重冲击。

发展中国家在民主、人权、意识形态、安全、武器扩散、恐怖主义、地区冲突、贸易及其它全球性问题上承受着美国和西方国家更大的压力。

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南北关系:

在“冷战”年代,发展中国家长期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军事集团争夺的“中间地带”。

冷战终结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继续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

迫使发展中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加强反对美国和西方干涉、压制、制裁和颠覆的斗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与西欧、日本的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话与合作”的关系。

发展与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

推动南北对话,争取建立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秩序。

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就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进行的谈判。

冷战后南北关系有了新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南北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从1996年开始每两年欧盟与亚洲10国通过亚欧首脑会议的途径,共同探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亚欧新型伙伴关系问题。

南北矛盾的实质主要还是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发展中国家要求尊重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并对国际经济事务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而西方国家则要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南北之间发生冲突难以避免。

债务、援助、贸易依然是南北关系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但斗争的焦点将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和人权领域。

南南关系: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样性,合作范围相当广泛。

从合作内容看,涉及工业、农业、贸易、金融、海运、技术等领域,主要表现在生产合作、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三大方面。

从合作形式看,多边合作主要是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单项原料的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双边合作主要是按着两国间的协议或协定进行的经济合作。

由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差异的影响;由于受到民族利益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归属、民族纷争、教派瓜葛的牵扯;由于受到外来势力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大国的插手及利用,南方国家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这不代表南南关系的主流,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是南南关系的主流。

二.基本概念与问题

1.第三世界2.亚非会议3.不结盟运动4.七十七国集团5.进口替代战略6.出口导向战略7.南北关系8.南南关系

三.综述与分析

1、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4、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第八章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一、主要内容

1.和平崛起的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正在崛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面积与人口大国。

中国是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七,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六,是世界第四大贸易体,拥有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很多重要的工业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在科学技术某些领域已经赶上和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已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核大国和航天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公开宣布永远不称霸的大国。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不依附任何大国,不屈服任何强权,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倡导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小发展中国家伸张正义,力主公道,推动着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毛泽东为新中国的外交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和原则。

周恩来在1952年外交使节会议上将其概括为六项方针:

“另起炉灶”、“一边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