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951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课内阅读《祝福》课后练习含答案

 

《祝福》试题选粹﹙一﹚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钝响﹙dùn﹚幽微﹙wēi﹚镯﹙zhuó﹚桌帏﹙wěi﹚

B.夹袄﹙jiā﹚负疚﹙jiù﹚烟霭﹙ǎi﹚彷徨﹙páng﹚

C.胆怯﹙què﹚监生﹙jiān﹚咀嚼﹙jiáo﹚讪笑﹙shàn﹚

D.门槛﹙kǎn﹚驯服﹙xùn﹚惴惴﹙zhuì﹚草窠﹙kē﹚

答:

1.D(A.桌帏wéi;B.夹袄jiá;C.胆怯qiè监生jiàn,咀嚼ju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踌躇怨府寒喧少不更事

B.利害缪种俨然话不投机

C.呜咽鄙薄诡秘沸反盈天

D.惊惶窈陷拆罪瘦消不堪

答:

2.C(A.喧—暄;B.缪—谬;D.拆—折,消—削)

 

3.下列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四婶,﹙﹚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

B.只是由于非就而且因此

C.只有因为或还或者所以

D.只是由于或或而且因此

答:

3.A

 

4.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答:

4.C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A.“太太,我见得多了:

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

B.看她模样还周正,又只是顺着眼,手脚都壮大,不开一句口,很象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C.“就是——”她放低了声音,走近两步,极秘密似地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说是刚刚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很像夫家的堂伯。

 

1/12

 

答:

5.A(B.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C.“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

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说刚才远远地

看见几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在寻她而来的。

(要注意人物描写的特点及观察描写的顺序)

 

6.下面句子横线处应填的一句话是﹙﹚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

的。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A.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答:

6.C

 

7.下面是对《祝福》题目意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B.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

C.作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祝福》这个标题,寄托了作者对祥林嫂的悼念和祝福之意

D.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死得寂寞、冷清,使“凶人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E.小说借“祝福”活动为背景,揭示了农村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和人物之间的阶级属性。

答:

7.C

 

8.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

构严谨。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

“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

8.D

 

9.祥林嫂被绑架回去后,“可恶!

”“然而⋯⋯”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可恶的是,暗地里拖走了祥林嫂,有失鲁家体面,然而把她弄回去,

 

2/12

 

也是应该的。

B.卫老婆子可恶,她不该介绍祥林嫂到鲁家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C.可恶的是祥林嫂被拖走了,四婶只得自己作饭,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D.可恶的是祥林嫂,她不该出来做工,然而把她弄回去,也是应该的。

答:

9.A

 

10.《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答:

10.B、C

 

11.《祝福》运用倒叙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A.这是小说惯用的手法,在于使结构多样化。

B.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是展开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索。

D.设置强烈悬念,可以造成极浓重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也深化了主题。

答:

11.D

 

12.《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答:

12.A、E

 

13.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

 

3/12

 

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答:

13.这段文字有叙述,有描写,也有议论。

刻画祥林嫂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14.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

①“可恶!

然而⋯⋯”②“可恶!

”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

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答:

 

答:

14.①第一个“可恶”对大白天在面前抢人表示气愤,认为有损鲁家尊严。

②第二个“可恶”是对卫婆子发泄怒气。

③两次“然而”认为婆家抢人也有理,表露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和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15.指出下列四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答:

15.

(1)比喻。

突出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毁灭性打击之后,胆小、恐惧、怕见人的心理状态。

(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答:

(2)拟人、反语。

和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对照,形象地讽刺了封建迷信思想,揭露了其骗人、杀人的本质。

(3)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答:

(3)顶针。

不但表达紧凑,语言连贯,而且突出了鲁四老爷虚伪和顽固守旧的性格。

(4)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答:

(4)反复。

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阅读题

﹙一﹚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

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

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

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

的幸福。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初

 

4/12

 

夜:

 

﹙2﹚歆

享:

 

﹙3﹚香

烟:

 

﹙4﹚蹒

跚:

 

答:

16.

(1)上半夜。

(2)这里指神享用祭品。

(3)香烛的烟火。

(4)形容走路不稳

 

17.“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是指什么?

答:

17.指文章开头的“我”的“不祥预感”、“负疚”和“责任”。

18.这段话最后画横线的语句说明了什么?

答:

18.这段话既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的愤懑之情,也通过“我”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

在社会斗争面前,“我”是个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苟活的知识分子。

 

﹙二﹚

我因为常见些⑴但愿不如所料,⑵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⑶却每

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

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试望门外,谁也没有。

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

”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

”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但他

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

——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

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

 

5/12

 

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

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他的心。

他也不很留。

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

但窗外很。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

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

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

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

的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

(1)

(2)(3)三处按顺序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选出

正确的项()

A.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

B.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爱憎情感。

C.“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D.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

答:

19.C

 

20.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这里的语言描写体现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

是。

答:

20.毫无同情心,自私冷酷

 

21.从这段文字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1.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憎恨封建势力,同情劳动人民,但又缺乏斗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现实,无能为力。

 

22.根据鲁四老爷的短工和“我”的对话,可以看出短工对于祥林嫂的死是怎样的态度?

答:

22.虽然同为下层劳动人民,但短工的言语和神态表明他对祥林嫂的死毫无同情心,代表了鲁镇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23.最后一段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寂静沉寂舒畅B.安静沉静畅快

 

6/12

 

C.寂静孤寂畅快D.安静寂静舒畅

答:

23.A

 

24.“陈旧的玩物”是

答:

24.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辱的人

 

25.“活得有趣的人们”是

答:

25.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26.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义是:

答:

26.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对于别人和自己,都还不错。

这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但同时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祝福》试题选粹﹙二﹚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②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

疑惑了

③“阿!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wú()着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反盈天的

答:

1.①悚②躇③梧④沸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

寒喧⋯⋯()

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④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

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

答:

2.①毕—必②煊—暄③蔼—霭④韪—讳

 

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

”那短工________

 

7/12

 

(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

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a.精神b.神

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a.悲凉b.悲

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答:

3.①d②a③d④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每

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而就B.因为却所以

C.既然也所以D.即

使也就

答:

4.B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

“这不好。

恐怕她是逃出来

的。

”________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

事,⋯⋯

A.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答:

5.C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⑤眼角上带些

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④⑦⑤

答:

6.C

 

7.“你放着吧,祥林嫂!

”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

 

8/12

 

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答:

7.C

 

8.下面这句话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答:

8.D

 

9.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

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

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

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

然而⋯⋯。

”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

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光天化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

答:

9.D

 

10.祥林嫂被卖时曾“出格”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

“大家还都说大约

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

”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B.说明了祥林嫂的大闹是受鲁四老爷影响的结果。

C.交待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D.说明了祥林嫂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过事,见识自然就

多。

答:

10.C

 

9/12

 

11.阅读下面一段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

”⋯⋯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1)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答:

11.

(1)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

(2)“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11.

(2)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

“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3)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答:

11.(3)“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阴间见到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尸。

1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

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活得有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

③无聊生者:

__________________

④厌见者:

_________________

答:

(1)①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欺的人。

②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③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

④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10/12

 

(2)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_______

答:

(2)反映了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这一切都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也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之情。

 

13.阅读理解下面这个长句,回答提出的问题。

①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②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③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④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1)这句话是从不同方面说的,请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但愿不如所料是客观上不可能发生

未必竟如所料是事实上恰就发生

每每恰如所料是主观上不愿发生

答:

13.

(1)“但愿⋯⋯”连“是主观⋯⋯”,“未必⋯⋯”连“是客观⋯⋯”,“每每⋯⋯”连“是事实⋯⋯”

 

(2)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

B.是鲁迅先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

C.表现“我”对自己说过的话怕负责任。

D.表现“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

答:

(2)D

 

(3)这个复句的层次应该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

(3)A(因果关系和分总关系)

 

14.赏析下列句式的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答:

14.

(1)“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句(倒装),表示强调,突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2)“阿!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答:

14.

(2)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表明“我”先是惊异,后是支支吾吾,怕负责任的心态。

 

11/12

 

1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