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3 题型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3 题型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3 题型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第2章专题3题型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
题型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
理解文言句式,掌握翻译文言语句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
(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
(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
“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
(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
(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
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
判断句在翻译时一般译成“是”“就是”“不是”。
它是高考翻译题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宾语前置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
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解析
(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
(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
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
这类被动句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
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
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它也是高考翻译中的重要采分点。
边练边悟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
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
C项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
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
解析
(1)“为……所”,表被动。
(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
(三)倒装句
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
古今汉语,基本如此。
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
1.谓语前置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再如:
快哉此风!
可调整为:
此风快哉!
谓语前置句在高考翻译中并不多见,但曾在江苏高考2010、2013两年翻译中出现过。
边练边悟7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
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替大王作出这种计策的人是谁?
(谓语前置)
②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
“异哉!
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真奇怪呀!
这位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
(谓语前置句)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
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
判定宾语前置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
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
边练边悟8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解析 ①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②“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
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
可译为:
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
(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
边练边悟9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 D
解析 其余三项皆为定语后置句。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铸金人十二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
解析 ①“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
②“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
置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
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
(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前的。
边练边悟10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虎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
(四)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
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
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
边练边悟
1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
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
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12.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解析 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2)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
“我是受到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
”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
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因文命题的特点。
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
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
(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
”“得非……乎”要译为“莫非……吧”。
边练边悟
14.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1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适逢(双方有)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掌权的人相见。
得分点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这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得分点 “衣冠”“日月”“旦夕”“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得分点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得分点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17.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
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这里的“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要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这里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二)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须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边练边悟
18.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
(2010·江苏)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
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
(2010·湖北)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督”字。
“督”,督促,这里是“被督促”。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
(2008·江苏)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
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译句有两处漏译。
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
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
这里的人称须译出。
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
原意。
19.请指出下列译句的不“达”现象,认真体会“达”的要义。
(1)原句:
(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达,就是文从字顺,是以不能出现病句为底线的。
该句译文“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是一个结构混乱句,应在“推荐”后加一个“的”字。
(2)原句:
(2010·天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3)原句:
(2009·江苏)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
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
“闻”属错译。
(4)原句:
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
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
译句中的“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
如何落实翻译得分点?
一、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误译:
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
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