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96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学好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如何学好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学好语文.docx

《如何学好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学好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学好语文.docx

如何学好语文

中考作文备考指南

命题特点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试题讲求全面对接中学生生活,强调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怀,真正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近几年各省市中考作文命题趋向来看,话题作文仍然居于主要的位置,半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与之并存。

在一些省市,出现了选题作文。

这种命题方式的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命题方向

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中考题目,分析一下命题内容。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自我成长、自我感受类。

考题内容上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因为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最深,感受也多,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

如:

2004年河南省中考半命题作文:

我找回了_____________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2004年长沙作文考题

(2):

我美丽,因为我_________________;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考题以"心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是情感体验、思维认识类。

考题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让考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

比如2003年北京市中考话题作文“喝彩”;2004年广西中考半命题作文:

感受_________________(友谊、亲情、烦恼、生活……);2004年江苏无锡市中考作文考题:

请以“珍惜”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003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作文考题:

以“感受平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004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作文考题:

请以“把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考题:

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作文

(2):

请以“背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三是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类。

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放眼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感受。

如2003年四川省的“交往”、重庆市的“责任”、浙江省金华市的“追求”、宁波市的“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云南省的“真情告白”、山西省长治市的“桥”、辽宁省的“角色”、山东淄博市的“心中的太阳”、山东省威海市的“生活中的一朵花”;2004年贵阳实验区中考话题作文“山水”。

备考指南

一、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中考对于写作的要求,只有明白中考要求写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有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的作文。

中考对于作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2、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3、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4、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以上内容是中考作文基本要求,不论命题形式如何,同学们选择什么文体,都应该以上面的要求为准则,进行写作。

如果说达到前面三点要求需要长期的练笔与积累,那么第四点则更多地是一种人为因素,是每个同学都是可以达到要求的。

二、同学们应该弄清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与评分办法。

(各省市地区评分标准略有不同,本文以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为例)。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包括表达、内容和书写三个方面,内容和书写有三个等级,表达有五个等级。

阅卷老师阅卷时,先通读全文,画出病句、错别字,按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劣评出等级,再查阅评分表得出分数。

然后扣去错别字、标点、以及字数等该扣的分数,最后才是作文实际得分。

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容易得分的还是书写一项,同学们一定要尽力争取不失分。

阅卷的老师们,冒着炎热的天气,从早到晚地批改试卷,难免心情烦躁,如果卷面干净、字迹清晰,自然会留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如果卷面模糊、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必然影响阅卷老师的打分。

如果本是一篇好文章,却因为书写不好的原因,得了低分,就太遗憾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作文评分标准,还有几条特别规定:

每一个等级上,赋分都有幅度,目的是根据作文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数字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4分;有草稿未抄完了,应当参考草稿评分,并酌情扣除1-5分;作文中如果出现区县或者学校的名字,从总分中扣除5分。

三、内容与表达这两项,虽然说在短时间里不太容易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大家如果能够注意审题、立意,结合所给的作文要求认真思考,确立一个恰当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合理布局,那么文章就会显得思路清晰、内容严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的中心与内容应该积极健康,不要宣扬消极情绪。

情感要真实,不要表达虚假情感、编造“悲剧”、或者刻意拔高主题。

在语言表达方面,语言应该通顺、连贯,用语得当。

恰当地选用多种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语言的感染力。

并以简洁的短句为主,避免长句的拖沓、冗长。

四、大家在备战中考作文时,还应该注意避免一些常见问题,掌握一些写好中考作文的技巧。

立意选材时,所选的题材应该贴近生活,切忌内容肤浅,题材陈旧,落入俗套。

比如“雨中送伞”、“拾金不昧”、“坐车让位”等,或者“张海迪身残志坚”、“爱迪生百折不挠”等过于纯熟的事例。

同时,也不要选择过大的题材来写,比如写“感悟”为话题的作文,如果写“感悟人生”,因为题材过于宽泛,难度自然较大,这样内容多半会陷入空洞之中。

还应该注意找到合适的角度,比如“感悟快乐”,那么主题便会集中的多

  五、好的题目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需要自拟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与内容应该一致,切忌题目一个意思,内容又是另一个意思,缺乏必要的关联。

另外,题目不宜过长,这样给人不简洁、繁复的感觉。

但也不宜过短,那样又会给人以平淡、宽泛的感觉。

六、文章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门面,同样,好的开头,对于中考作文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

可以选择“开门见山式”、“名言引入式”、“设问置疑式”等。

但是要注意与下文的合理衔接。

七、在文章内容与结构安排方面,应该注意的是结构要完整,条理要清晰,但切忌写成结构单一的三段式。

如果是记叙文,应该注意首尾呼应,情节有所起伏,不要平铺直叙,平淡如水。

如果是议论文,一般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清楚围绕主题去组织材料,使得文章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文章的结尾,应该注意点题,但是需要点到为止,不可过于直露,或者刻意拔高。

八、作文的卷面一定要整洁,书写一定要工整。

书写虽然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书写不工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的最后得分。

有人做过试验,同样一份中考作文,书写不一样,一份抄写的认真,一份抄写的比较潦草,让不同的老师来批改,得分竟然能够差上十多分。

因此对于卷面和书写,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作文一定要够字数,不要相差太多。

有同学们说,评分标准中有规定,数字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4分。

那我写400字,老师也只能扣我4分。

其实不然,因为字数不够,同学们作文的内容也会相对简单,同样可以在内容上扣分。

作文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也会对中考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备考作文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在有些同学,在复习语文的时候,只注重基础知识与阅读的训练,而忽视了作文的训练,这一部分学生的观点,就是“作文,主要看考场上的临时发挥,不用复习”。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如果我们在平时不能够作有效的准备和复习,只想着在考场上临时发挥,是很难写出满意的作文的。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多多练笔,厚积薄发,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中考作文!

 

怎样写说明文(初中)

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

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

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

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

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

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

“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

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

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

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

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

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

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

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这是因为他平时对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

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

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

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 

其次,要查阅资料。

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

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

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

这样,他就知道: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

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

’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

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

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

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

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

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

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

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

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

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

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

”。

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例如,我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作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

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

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

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

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

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

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

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

例如,鸟为什么会飞?

人为什么会做梦?

都属于这一类。

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

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

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

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

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

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

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

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

“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

”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如果有人问:

“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

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

”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

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

“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

”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

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

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

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

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

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

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

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

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木。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

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

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

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

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

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

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初中现代诗歌阅读与鉴赏

一、熟读诗歌,呈现感知。

这一步中,我们要能够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感知语言文字,呈现形象、意境。

诗歌是最典型的语言艺术,我们阅读诗歌,首先接触感知的是它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因此跳跃性很强,我们要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进去。

例如:

周作人《小河》(片断)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分析:

A。

新诗,包括两种诗体,即格律诗和自由诗。

自由诗“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高中第四册《现代诗歌的鉴赏》)。

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白话诗史上第一首长诗”(茅盾),诗行、节拍、语言完全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

显然,这首诗是不押韵的,诗行的节拍也不一致。

二、体验品味

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诗歌之所以成为“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因为它不注重细致入微的形象刻画和生动的情节叙述,而是凭借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撒播真理。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因此,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把自己融进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它的情感,反复吟咏品味它的情感,直至达到与之共鸣的境界。

例如:

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

A。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于1937年,作者的主要感情是奋争,全诗激荡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热情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不再受辱而奋斗。

全诗采用对话形式。

“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是一种不合理的想象,在诗歌文本中没有依据。

三、识别意象

我们在讲到古诗鉴赏时曾经提到意象,分析意象是鉴赏诗歌过程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鉴赏现当代诗歌,同样适用。

例如:

郭沫若《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片断,作于1920年)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选出对诗中意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炉中煤”是诗人自喻,活埋地下多年,今朝重见天光,决心燃烧自身,报效国家。

B.“年青的女郎”,既实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也虚指晨光熹微的祖国。

C.“黑奴的胸中”“火一样的心肠”,强烈抒发了诗人眷恋祖国献身祖国的深情。

D.“你的殷勤”表达了作者对“五四”以后的祖国的一种期待心情,这是诗人抒情的出发点。

分析:

B。

郭沫若在《创造十年》中写道: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眷念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

”新诗中的意象,指借以表达作者情思的具体外物。

这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

古典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新诗则更注重意象的生成。

这首抒情诗意象明晰,“年青的女郎”不是指“作者心中的恋人”,从诗歌副标题即可识别。

注: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一句中的“底”相当于今天的“的”。

四、分析艺术手段

审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其意义作出分析评价。

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语言技巧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现诗歌艺术的高妙之处。

例如:

阅读白桦《轻!

重!

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

/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就像是一群无声无息的黑影。

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谁能比边防军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