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90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病学思考题1.docx

神经病学思考题1

神经病学思考题1

思考题:

1.颅神经及颅神经纤维的分类。

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运动神经(Ⅲ,Ⅳ,Ⅵ,Ⅺ,Ⅻ)、感觉神经(Ⅰ,Ⅱ,Ⅷ)、混合神经(Ⅴ,Ⅶ,Ⅸ,Ⅹ)。

有些脑神经(Ⅲ,Ⅶ,Ⅸ,Ⅹ)中还含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12对颅神经损伤症状有哪些?

Ⅰ、嗅神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嗅觉减退、缺失、嗅幻觉与嗅觉过敏等。

Ⅱ、视神经损害视力障碍为最常见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初期常有眶后部疼痛与胀感、视物模糊,继之症状加重,表现视力明显降低或丧失。

视野缺损可分为两种:

①双颞侧偏盲②同向偏盲。

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

1.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向上外、上内、下内、同侧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头向健侧歪斜。

完全性瘫痪多为周围性,而不完全性多为核性。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下外方向运动,伴有复视,下楼时复视明显,致使下楼动作十分困难。

头呈特殊位,呈下颏向下头面向健侧的姿势。

3、外展神经麻痹表现为眼内斜视,不能外展,并有复视。

Ⅴ、三叉神经痛:

特别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阵发性放射性疼痛,性质剧烈,呈针刺、刀割、烧灼、撕裂样,持续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停,每次疼痛情况相同。

疼痛发作时伴有同侧眼或双眼流泪及流涎。

偶有面部表情出现不能控制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起初每次疼痛发作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以后疼痛时间渐加长面间隔时间缩短,以致终日不止。

2、三叉神经麻痹:

主要表现为咀嚼肌瘫痪,受累的肌肉可萎缩。

咀嚼肌力弱,患者常述咬食无力,咀嚼困难,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有时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同侧角膜反射的减弱与消失。

Ⅶ、面神经损害:

面神经麻痹:

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或表浅,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面颊部被牵向健侧,闭眼、露齿、鼓颊、吹口哨等动作失灵,或完全不能完成。

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泪点随下睑而外翻,使泪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

如侵及鼓束神经时,会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2、面肌痉挛

Ⅷ、前庭蜗神经:

蜗神经损害:

听力障碍和耳鸣,前庭神经损害:

眩晕、眼球震颤、平衡障碍。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损害:

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咽反射消失。

舌咽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舌咽神经痛。

Ⅺ副神经:

一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下垂并耸肩无力。

双侧副神经核或神经损害:

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多呈后仰位,仰卧时不能抬头Ⅻ舌下神经:

.单纯周围性舌下神经损伤单侧性舌下神经麻痹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病侧舌肌萎缩;两侧舌下神经麻痹则舌肌完全瘫痪舌位于口腔底不能外伸并有言语吞咽困难

3.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角膜反射、下颌反射及咽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是什么?

临床意义?

瞳孔对光反射:

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

意义:

该传到路径上的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瞳孔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

调节反射:

传入神经是视神经,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

临床意义:

调节反射缓慢见于艾迪瞳孔,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几乎消失,调节反射缓慢出现和缓慢消失。

调节反射消失

(1)伴随上眼睑下垂:

可能存在动眼神经病变;

(2)无下眼睑下垂:

可见于应用散瞳药物后。

角膜反射:

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眼支,传出神经为面神经。

临床意义:

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皆消失→见于患者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

直接反射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角膜反射完全消失:

见于深昏迷病人。

下颌反射: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有三叉神经,且传出神经还有舌咽神经。

临床意义:

下颌反射亢进说明支配舌咽神经的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多见于假性球麻痹。

咽反射: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咽反射消失提示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损害。

4.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出现哪些视野障碍?

临床意义

1.视神经损害:

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神经炎可引起视力障碍及中央部视野缺损;高颅压所致视乳头水肿多引起周边部视野缺损及生理盲点扩大;视神经压迫性病变可引起不规则视野缺损;癔症可引起重度周边视野缺损。

2视交叉损害:

视交叉正中病变,可出现双眼颞厕偏盲,如垂体瘤等压迫;整个视交叉损害可引起全盲,如垂体瘤卒中。

3视束损害:

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如颞叶肿瘤向内侧压迫时。

4视辐射损害:

视辐射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如基底节区脑血管病。

部分视辐射受损出现现象限盲,如视辐射颞叶受损。

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如颞叶后部肿瘤。

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如顶叶肿瘤。

5枕叶视中枢损害:

枕叶视皮质中枢刺激性损害可使对侧视野出现闪光型幻视。

一侧枕叶视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

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存在黄斑回避现象。

5.瞳孔的神经支配有哪些?

周围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瞳孔的神经支配:

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和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

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并有复视。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

炎、颅底肿瘤等。

2滑车神经麻痹:

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

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可伴有复视。

常见于鼻咽癌颅内转移、桥小脑角肿瘤、糖尿病等。

6.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核性感觉障碍及三叉神经完全性损害的临床表现。

1.三叉神经周围性感觉障碍的范围:

2.核性感觉障碍:

(1)分离型感觉障碍A,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B。

主核―同侧面部的触觉障碍。

C.―三叉神经中脑核---同侧面部的深感觉障碍。

(2)感觉

障碍分布特点“葱皮样”。

A.上端病变―同侧面中心痛、温觉障碍。

B.下端病变―面部之周边出现痛、温觉障碍。

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时,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并可伴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3.三叉神经完全型损害

7.中枢性面、舌瘫和周围性面、舌瘫的区别;亨特氏征的临床表现。

中枢性面瘫:

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

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不受累。

常见于脑血管病。

周围性面瘫:

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以下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上。

下部面肌瘫痪。

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闭合无力。

亨特氏征的临床表现:

是膝状神经节损害,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同时有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

8,.如何用任内试验、魏伯氏试验来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1.任内实验:

将振动的音叉柄放在耳后乳突上(骨导),至患者听不到声音后再将音叉移至同侧外耳道(气导),正常情况下,气导能听到的声音长于骨导能听到的声音的时间。

即气导>骨导,则是任内试验阳性,则是神经性耳聋,若骨导>气导,则是任内实验阴性,则是传导性耳聋。

2.魏伯氏试验:

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患者前额或颅顶正中,正常时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相同。

若感觉患侧较响时则是魏伯氏试验阳性,则是传导性耳聋;若感觉健侧较响时则是魏伯氏试验阴性,则是神经性耳聋

9.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鉴别。

病变部位下颌反射咽反射强哭强笑舌肌萎缩双侧锥体束征真性球麻痹疑核,舌咽、迷走神经消失消失无常有无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亢进存在有无常有10.躯干和四肢深、浅感觉传导路。

深感觉传道路:

肌肉、肌腱、关节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组成后索→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浅感觉:

1:

痛温觉传导通路:

皮肤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2.触觉传导通路:

皮肤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

中枢突小部分纤维/经后根入脊髓→脊髓后角细胞(Ⅱ级神经元)→脊髓丘脑前束/不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中枢突大部分纤维/经后根入脊髓后索上升→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

11.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支至头面部皮肤和粘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的感觉根入脑,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它们的轴突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终于丘脑外侧核(腹后内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发自丘脑外侧核,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传导头面部痛觉、温度觉及触觉。

12.脊髓节段性分布的体表标志。

脊髓节段皮肤区域枕部及颈部C2枕部及肩部C3~4臂外侧面C5前臂和手的外侧面C6~7前臂和手的内侧面C8~T1臂内侧面,腋窝及胸骨角平面T2乳头平面(男性)T4剑突平面T613.感觉障碍的临床类型的特点。

脊髓节段T8T10T12L2~3L4~5S1~3S4~5皮肤区域肋弓平面脐平面耻骨联合与脐连线的中点平面大腿前面小腿内、外侧面和足的内侧半足外侧半和大、小腿后面会阴部根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抑制性症状。

(1)刺激性症状:

是指由于感觉通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而出现的感觉过敏(感觉过于强烈)、感觉倒错(感觉错误)、感觉过度(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阈值增高且反应时间延长,因此对轻刺激的辨别能力减弱,当受到强烈刺激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觉异常(无外界刺激而发生的异常感觉)和各种疼痛(局部疼痛;放射性疼痛;扩散性疼痛;牵涉痛;灼性神经痛)。

(2)抑制性症状:

是指由于感觉通路受破坏而出现的感觉减退(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强的刺激产生弱的感觉,是由于感觉神经纤维遭受不完全性损害所致)或缺失(是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刺激无任何感觉)。

14.上、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的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1)脊髓前脚细胞,表现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见于脊髓前脚灰质炎等。

(2)前根,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的压迫等。

(3)神经丛,神经丛含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病变时常累及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引起弛缓性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伴有疼痛。

(4)周围神经,该神经支配区的肌肉出现弛缓性瘫痪,同时伴有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伴有疼痛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例反射

(1)皮质型,因皮质运动区呈一条长带,故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肢体的中枢性瘫痪。

(2)内囊型,内囊是感觉、运动、视觉传导束的集中地,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症,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

15.锥体系的构成。

锥体系是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系统,主要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也可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16.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功能。

锥体外系的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完成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及精细运动。

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

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17.锥体外系和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随意运动共济失调、震颤麻痹、舞蹈病、不能精细运动等。

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及构音障碍

18.折刀样、铅管样、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折刀样肌力增高的表现:

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张力明显增高,被动活动开始阻力大,终了时突然变小;意义:

提示锥体束病变。

铅管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肢体的伸肌和屈肌被动活动时阻力均增大,整个被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意义:

提示锥体外系病变。

齿轮样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表现:

肌张力增高同时存在肢体震颤,则在肢体被动活动过程中出现规律间隔的短时停顿,如同两个齿轮镶嵌转动;意义:

提示锥体外系病变

19.昂伯氏征检查、跟膝胫试验、指鼻试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昂伯氏征检查方法:

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先睁眼后闭眼,观察其姿势平衡。

意义: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表现睁眼时能保持稳定的站立姿势,而闭目不能。

则是昂伯氏征阳性。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无论睁眼还是闭眼都不能保持站立稳定。

一侧小脑病变或前庭病变时,向病侧倾倒;小脑蚓部病变时向后倾倒

跟膝胫试验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抬高一侧下肢,屈膝后将足跟置于对侧膝盖上,然后贴胫骨向下移动至踝部。

意义:

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抬腿和触膝时动作幅度大,不准确,贴胫骨下移时摇晃不稳。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难于准确触及膝盖,下移时不能保持与胫骨的接触。

指鼻试验检查方法:

患者外展伸直一侧上肢,以食指尖触摸自己的鼻尖,先睁眼后闭眼重复相同的动作。

意义:

小脑半球病变时患侧指鼻不准,接近鼻尖时动作变慢,并可出现动作性震颤,睁眼、闭眼无明显差别。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睁眼时动作较准,闭眼时很难完成动作

20.共济失调的类型

1.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2.小脑性共济失调;3.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4.大脑型共济失调。

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21.环球步态、慌张步态、共济失调步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坏球步态(痉挛性偏瘫步态):

瘫痪侧上肢屈曲、内旋,行走时下肢伸直,向外、向前呈画圈步态,足内翻,足尖下垂。

意义:

见于一侧锥体束病变。

慌张步态:

行走时躯干向前,双上肢缺乏联带动作,步幅小,起步和停步困难。

意义:

见于帕金森病。

共济失调步态(醉汉步态,满跚步态):

行走时步基增宽,左右摇晃,前仆后跌,不能走直线,犹如醉酒者。

意义:

小脑、前庭或深感觉传导通路病变

22.浅、深反射及病理反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浅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反射检查方法反应反射弧肋间神经↓上用竹签或锐器迅速自外向内,沿肋缘下轻轻划腹壁上腹壁收缩胸7-8↓肋间神经肋间神经↓腹壁反射中从腹外侧沿脐水平向脐部划去中腹壁收缩胸9-10↓肋间神经肋间神经↓下自下腹部外侧划向耻骨联合下腹壁收缩胸11-12↓肋间神经生殖股神经↓提睾反射自上向下或自下向上划股内侧皮肤提睾肌收缩可见同侧睾丸上提腰1-8↓生殖股神经

(二)临床意义:

脊髓反射孤及锥体束损害时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急腹症、妊娠后期、膀胱过度胀满、肥胖及腹壁松弛者也可减弱或消失。

此检查有神经损害定位诊断意义

深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检查法坐位卧位反射反应反射弧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

医生左手托其前部左拇指置于其二头肌腱上,左上臂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手置于腹部。

医生用左手指置于其二头肱二头肌收缩,肘颈髓5-腱反射托其手背。

右手持叩诊锤轻叩左拇指(图12-1-2)。

肌腱上进行叩诊臂屈曲。

6节段↓肌皮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

医生用左手托住其前臂,轻叩其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病人前臂半屈曲内旋位,手置于腹部。

医生用左手将其肘部稍托肱三头肌收缩,前颈髓6-腱反射(图12-1-3)起,轻叩鹰嘴上方肱三头肌腱。

臂伸展7节段↓桡神经肌神经↓膝腱反射病人端坐,足跟自然着地,使大腿和小腿成钝角或一腿搁于另一腿上(图12医生左手托其�N窝,使膝关节成半屈位,轻叩其股四头肌腱。

医股四头肌收缩,小腰髓3--1-4)轻叩髌骨下股四肌腱。

学全在.线提供腿伸展。

4节段↓股神经胫神经↓跟腱反射病人端坐,足跟着地,使大腿和小腿成钝角,膝稍外展。

医生左手握其足掌并下肢半屈曲外旋位或病人俯卧屈膝,小腿坚立,医生左手握其足腓肠肌收缩,向足稍背屈。

轻叩眼腱。

掌,并稍背屈,轻叩跟腱(图12-1-5)。

跖面屈曲。

腰髓5-骶髓1-2节段↓胫神经临床意义:

1.反射减弱或消失:

见于脊髓反射孤任何部位的损伤,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灰白质炎),脑或脊髓急性病变出现脑或脊髓休克时(急性损

伤)。

此外骨、关节、肌肉病变也可引起的反射减弱或消失。

2.反射亢进:

见于上神经元损害,椎体束病变(如脑溢血、脑栓塞及脑瘤等)。

脊髓反射孤失去高级神经元制约而呈现释放现象。

此外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时,如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受塞等,也可出现双侧对称性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

1.巴彬斯基征:

患者仰卧位:

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

意义:

椎体束病损,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而出现的异常反射2.奥本海姆征:

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则是奥本海姆征阳性。

临床意义:

奥本海姆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3.查多克征:

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

临床意义:

查多克(Chaddock)征阳性说明锥体束有损害。

4.戈登征:

患者平卧:

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临床意义:

戈登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5.霍夫曼征(Hoffmann):

使病人腕部稍为背伸,手指微屈曲,检查者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轻夹病人中指远侧指间关节,以拇指向下弹按其中指指甲,拇指屈曲内收,其它手指屈曲者为阳性反应。

意义:

霍夫曼氏征阳性,属于一种神经病理反射。

它代表上肢锥体束症(损伤或病变),常见于脑血管疾病等,也可见于颈椎病变。

如双侧霍夫曼氏征阳性,而无神经系统体征则无定位意义。

23.下丘脑损害的常见症状。

1.中枢性尿崩:

多饮及烦渴,多尿。

2.摄食异常:

(1)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损害,则表现为食欲亢进、食量大增,甚至不会主动停止进食,往往过度肥胖,即下丘脑性肥胖。

(2)摄食中枢―灰结节的外侧区损害,则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甚至拒食,导致消瘦甚至恶病质状态。

3.睡眠异常①发作性睡病,最为常见,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难以抗拒。

②深睡眠症可持续睡眠数天至数周,可叫醒进食,排尿,而后又入睡。

③发作性嗜睡贪食症,可持续睡眠数小时至数天,醒后贪食,多肥胖。

④夜间顽固性失眠。

4.体温调节障碍低体温较高体温多见。

下丘脑性低体温程度多取决于环境的湿度的影响。

患者对寒冷缺乏政党的代偿机制。

高体温对退热药无效。

5.头痛与视野缺损多与下丘脑疾病的性质有关。

下丘脑疾病所致的头痛与视野缺损较垂体疾病为多。

6.行为异常下丘脑腹外侧核及视前区病变时可产生行为与精神异常,患者多有行为动作减少,甚至终日静坐不动。

常伴有定向力障碍,喜怒无常,幻觉等。

7.植物神经症状:

多汗或少汗、手足发绀、瞳孔散大或缩小,或两侧大小不等,血压不稳。

24.各脑叶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额叶病变:

1.颅神经麻痹:

颅前凹肿瘤或局限蛛网膜炎时,病灶侧嗅觉障碍,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对侧视乳头水肿、双侧视乳头水肿,病侧视力可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

2.

运动障碍:

额叶刺激性病变,出现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杰克逊氏癫痫;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瘫痪发作。

3.反射异常:

额叶运动前区病变,对侧出现强握反射、摸索反射、犬反射及早期出现对侧紧张性反射,对侧上肢勒李(Leri)氏反射。

4.额叶性共济失调:

额叶病变,区半数患者出现坐立、行走障碍、转身不稳,易向病灶对侧倾倒。

5.运动性失语:

完全运动

性失语,患者完全失去讲话能力,但发音及舌运动肌能良好;部分运动性失语,患者能发出一定言语,但词汇贫乏,言语缓慢,语法错误,常说错话。

6.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出现心率、血压变化及胃肠功能障碍。

7.精神障碍:

早期出现近记忆力障碍,无记忆力尚保存。

随病变进展,远记忆丧失,并出现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易波动,性欲冲动、激动、易怒为额叶病变的特征。

8.失写症、违拗症、木僵状态:

患者不能听写和自动书写,即书写不能症。

出现对于施加给患者的任何动作都是表示抗拒,即违拗症。

亦出现木僵状态,患者不食不语,面部表情常固定不变,对内外刺激无反应。

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数周、数月。

顶叶病变:

1.皮层感觉障碍:

顶叶病变可出现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发作及精细感觉障碍。

表现为针刺、电击、疼痛的感觉异常发作及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丧失。

2.

共济失调:

顶叶病变,出现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睁眼时共济失调明显,闭眼时加重。

见于对侧肢体或肢体的一部分。

3.视觉与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视物变形、变大或变小、变远或变近。

也可出现视觉滞留现象及恒久性倒向凝视。

4.体象障碍:

体象障碍为顶叶病变的特殊症候。

表现为患者对自体结构认识障碍。

临床常见偏瘫失注症、偏瘫否认症、幻肢现象、身体左右定向障碍及对肢体发生错觉、曲解等。

5.结构失用症:

患者对物体的排列、建筑、图案、绘图等空间关系及立体概念缺乏,不能进行排列组6.古茨曼综合征:

角回、缘上回以及顶叶移行至枕叶部位的病变,则出现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即“四失症”。

颞叶病变:

1.颞叶癫痫:

患者表现发作性记忆力障碍,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和定向力障碍、幻觉、错觉等。

2.精神症状:

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

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3.失语症:

Broca氏区及颞叶后部Wernicke氏区与顶叶缘上回的移行区损害时,分别产生运动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

4.共济失调与眩晕:

患者表现为躯干性共济失调,站立与行走障碍,手指出现指空现象。

颞叶弥散性病损,出现主动性眩晕,并常伴有幻觉。

5.视野缺损与眼球震颤:

颞叶病变时可出现双眼对称或不对称的视野缺损及出现上1/4象限盲。

并常发现有粗大的眼球震颤。

6.眼底与瞳孔的改变:

颞叶肿瘤时可出现眼底视乳头水肿、颞叶癫痫发作、恐怖不安躁动时常有瞳孔变大。

枕叶病变1.视野改变:

①双眼一致性同侧偏盲;②伴有黄斑回避;③皮质盲,全盲但是存在对光反射。

2.视幻觉:

出现幻视、闪光、火星、暗影等。

3.视觉失认:

不能认识看

见的物体、图像、颜色等。

4.视物变形

25.试述右侧小脑下后动脉闭塞时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26.什么叫闭锁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又称传出状态:

是指患者虽然意识清楚,但却不能说话,不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

因患者不说不动,貌似昏迷,所以又叫假性昏迷。

多因桥脑基底部血栓所致。

27.“主诉”、“阴性症状”、“定位诊断”、“定性诊断”概念。

主诉:

是病人(来访者)自述自己的症状或(和)体征、性质,以及持续时间等内容。

阴性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造成正常功能降低或缺失,导致的精神病理学或神经病学上的缺陷症状。

在精神病学中,通常被认为是阴性症状的有言语贫乏、注意缺陷、情感迟钝、情感淡漠和社会性退缩。

对阴性症状的性质和评定目前尚缺乏一致的认定。

定位诊断:

是指查明病变的部位。

定性诊断:

是指查明病变的原因

28.以觉醒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