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63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器材】:

教学地球仪。

【教学过程】大家在小学都学过科学这门课,那么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么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什么形状?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通过软排球的例子和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数据分析使学生继续深入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现在我们通过科普书刊学习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遇到苦难要有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们学习到了地球形状过程,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我们的地球如此之大,为了便于我们认识地球我们制作了地球仪。

  阅读课本,回答:

1.地球仪的定义?

2.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区别?

3.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

  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1.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地球绕着一根假想轴进行旋转,这根假想轴叫地轴。

而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1.经线呈什么形状?

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五带分布图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

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会观察地球仪。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经线  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引入: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  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

  师: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

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方向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旋转中心转动特点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

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

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

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

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1、教师提问:

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

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月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北半球  节受热程度南半球北半球  南半球  北极北极圈以北北极圈以昼南夜赤道  长赤道-南极短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南极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本堂课45分钟时间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比较多,于刚上初一的学生平时的观察少、动手机会少和以前没有学过地理等原因,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领悟性不够,今后还需慢慢引导、讲解,并通过适当练习来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三节  地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

实地距离又是多长?

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提问: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请学生总结:

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

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

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

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

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节胜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xx,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

  海

  峡概念的理解。

认知率达100%2、

  技能掌握与指导:

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

  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

  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4、

  岛

  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投入率达95%5、

  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情意修炼与开导:

、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知识积累与疏导:

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观。

  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

  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

  大洲、

  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

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地球?

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

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

  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

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

  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

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

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

读图对比:

“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

  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

  陆地还是海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3、学历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面积较小的陆地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3、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4、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5、板图教学:

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五:

笔记与板书提纲、地球?

水球?

、世界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七大洲和四大洋

  1、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3、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1、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A、太平洋、印度洋B、大西洋、北冰洋C、太平洋、大西洋D、大西洋、印度洋

  3、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A、亚洲、非洲B、北美洲、亚洲C、南极洲、亚洲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本课从知识点来看,难度不是太大,且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已在生活中或

  各种媒体中有了一点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系统地学习新知识。

  2、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表现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并在课外拓展知识,锻炼自学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养成终

  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

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

  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

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

  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图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

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科学依据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

看图——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  

  1.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变迁

  3.人类的活动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C.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C.南极洲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