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7475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x

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7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专题练案7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接轨训练(18分)

(一)(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分。

(9分每小题3分)

公章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故又有“印信”的别名。

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

关于官印起源,汉代《春秋合诚图》里有这样的记载:

传说尧与太尉舜坐在舟中泛游,忽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尧。

这图书装在一个赤玉匣子中,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加盖了“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这说明,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官印的规格经历了从紊乱到齐整的整饬过程。

《古玺汇编》中战国时的官印,一颗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的边长才两厘米半,另一颗编号为0227的“左禀”印章的边长,倒有三厘米。

而《封泥汇编》中的两汉官印,不仅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其印面形制也“百花齐放”,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圆形和椭圆形的,估计多为因材治印,逮到一块什么样的材料便做成什么样的印面。

至于印文的书写以及自左分行还是自右分行的排列方式,同样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官印的设置和保管是十分谨慎的。

宋代《职制律》关于机关申请置印的规定:

“诸官司应铸印记,先具以某字为文,保明申所隶,再行审验,关申尚书礼部。

”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

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

作废公章仍完好保留在世间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发生。

官印的使用程式及责任人员,也有严格规定。

以唐代中书门下即政事堂的“堂印”为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相当于政事堂的办公厅主任)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奉命赴浙江钱塘县督办粮储事宜。

当地的县令是个阴险狡诈之辈,准备暗中设计陷害李浚,便将一名心腹安插到李浚身边做仆役,伺机偷走了官印。

当李浚办公用印时发现官印被盗,便断定与县令脱不了干系。

一天晚上,他盛情邀请县令来府宴饮。

正当两人酒酣之际,院内浓烟突起,仆人惊慌通报,李浚连忙起身进密室取出印盒交给县令并大声吩咐:

“官印重要,请妥善保管,明日送还,眼下救火要紧……”说完不容县令推辞,离席救火而去。

捧着空印盒回家的县令坐卧不宁,彻夜难眠,左右为难,越想越怕。

第二天只得把那枚刚刚偷来、预谋加罪李浚的官印重新放回印盒之内,小心翼翼将官印完璧奉还。

当看到印盒中安放着失而复得的官印时,李浚与县令两人目光对视,心照不宣地笑了。

能做到如此谨慎,自然是达到了“印记不得委其胥吏”的要求。

然而,官印也给地方办公带来了麻烦。

按照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经户部审核数目完全符合后,方许奏销。

钱谷数字如有分、毫、升、斗“轧不平”,整本财务报表便要被驳回重造。

重造报表不难,难的是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这样一个来回,就得多费个把月以至好几个月的时间。

不仅增添了上计人员往返奔走的麻烦,也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手续繁琐,逐渐成为大量使用公章的弊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印”又称“印信”,是官方行使权力时使用的信物,从古书记载来看,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官印了。

B.汉代《春秋合诚图》里关于一只凤凰飞到尧帝面前,将背负的图书交给泛游的尧的记载,证明了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C.尧帝时代,装运公文用赤玉匣子,长三尺,宽八寸,上有黄玉检斗,用绳子捆扎,两端用泥封固,并且加盖“天赤帝符玺”的印章。

D.两汉的官印多为因材治印,印面有的极为方正,有的近似长方,有的四角呈弧形,还有的圆形和椭圆形,低级官印比高级官印大得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封泥汇编》中记载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官印的印面形制百花齐放,印文的书写排列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

B.官印保管者不能随便将管印交给其他官吏,李浚借救火之机,将官印盒匆匆交给县令保管,其目的在于迫使县令乖乖交出所盗官印。

C.在古代,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派上计吏到京师户部汇报地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这些收支情况报表必须盖上原治署的官印才算合法。

D.官印使用谨慎,增强了官府行政的严肃性;然而,官印使用手续繁琐,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这些规定只是增添了官吏往返奔走的沉重负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的官印制作相当混乱,同样是官印,编号为0007的“君之信玺”边长2厘米半,编号为0227的“左禀”边长3厘米。

B.官印因旧损需换新印的,要给定更换完毕的期限,当日拿旧印呈献给尚书礼部销毁,有的先锉去印面的一个角,然后集中销毁。

C.宋代机关申请设置官印,先确定官印上出具什么文字,申明该官印属于哪个官署,再进行审验,最后把材料上报给尚书礼部。

D.唐代中书门下凡需要用印的公文,必须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誊写、校对后,再由“堂头”审核,审核无误后,方可盖印。

(二)(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分。

(9分每小题3分)

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是“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破亲亲关系。

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

荀子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

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其次在管人。

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

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

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一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

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

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带有强制性的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而是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

反之,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

荀子认为:

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

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

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

为政的目的是养民。

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

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如何才能得民心呢?

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

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总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

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

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

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

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

二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养民须富民。

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

“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

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

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

老百姓富裕了,自然也就知礼节了。

(选自楼宇烈《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和谐促进,其中的“人”包括治人者和治于人者。

B.儒家推重“尚贤使能”,只要德才兼备,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进入政府担任官职,不能因是自己的仇人而不被推举。

C.儒家强调为政要养民,只要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得到了,人民厌恶的东西不强加给他们,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社会就会长治久安。

D.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总结商亡的教训,告诫子孙要“敬德保民”。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认为,不论是治于人的平民百姓,还是治人的人才,都要时时对其进行教育,不要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这就是所说的管人。

B.每一个人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因此,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强制性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C.荀子认为,法不能独立而用,如果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丑恶仍然不能根除;只用德教而不用刑罚,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

D.“为政在人”不是不要“法”,而是在“法”与“人”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确定对什么人执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天生万民,设立君主,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百姓,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君主、为一个姓氏卖命的。

B.儒家认为,国君和臣子应该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子和奴仆间的关系,他们都必须为天下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C.荀子认为,要使国家富足,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用”,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杜绝各种浪费现象。

D.荀子主张,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等,使百姓富裕,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二、基础训练(18分)

(三)(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分。

(9分每小题3分)

士人的担当

古代的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

所谓“士农工商”,农是庄稼人,工是手艺人,商是生意人,士是读书人。

要求最严的时候,士人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外,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当然,躬耕于陇亩,是可以的。

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

耕读为本,是因为国家重农;诗书传家,才是命脉所系。

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

所以,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

开作坊,做生意,就更不行了。

读书做官,则理所当然。

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写写诗,做做学问。

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中的“优”是优裕的意思,即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治学精力过剩,就当当官员。

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这样的人,今天恐怕不多。

今天受过高等教育者,即广义的知识分子,其实未必都读书。

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但那叫“学习”或“上课”,不叫“读书”。

毕业以后,也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

读书,则只是他们业余爱好。

因此,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来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实际上,士或士人在古代,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种文化精神。

狭义的知识分子,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

因此,这里所说的士人,也包括其他,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甚至只是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梅兰芳,职业虽是艺人,却不但成就极高,在抗战时期,更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因此,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尊称为梅先生。

士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是有风骨、有气节、有担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有风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是为有气节;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是为有担当。

担当是广义的,包括“好汉做事好汉当”,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有此一条,即可无愧为“士”。

但严格意义上的“士”,还得有“天下之担当”。

这种担当,古之士人,一般都有。

但如果是“国士”,则“必须有”。

刘备寄居刘表时,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真是徒有国士之名,当为士林不齿。

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必须能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至于“无双国士”,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

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却被《三国演义》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做够了秀才出山,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诗人和学人,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

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

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

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

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

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

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

正如纯粹的诗人,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

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

(摘编自易中天《斯文:

帮忙、帮闲、帮腔、

帮凶及其他》,有较大改动)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士人原本是一种“社会分工”和“职业身份”,他们除了读书,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之外,除躬耕外绝不能从事别的行业。

B.士人可以不耕,但不能不读,但耕是副业,读是主业;亲自到地里耕种,带有“体验生活”的性质,诗书传家,才是其命脉所系。

C.古代士人读书做官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做官以后,也还要读书,有的还要写诗作赋,做做学问,这就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D.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是如果做官轻松自如,就做点学问;如果治学精力过剩,就做做官员,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典型的士大夫。

8.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符合“士人的担当”的一项是( )

A.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南阳出山之后,南征北战,终其一生,为辅佐蜀主刘备、后主刘禅父子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乐享闲适隐逸的生活,创作了大量质朴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

C.刘备寄居刘表时,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却居然“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徒有国士之名。

D.武松得知千方百计杀害自己的竟然是蒋门神和张都监之后,就直奔张府,怒杀狗官,蘸血在墙上写道: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以后未必都要做官,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读书只是他们业余爱好,很难认定谁属于士,谁不属于士。

B.梅兰芳作为一名职业艺人,凭借艺术上的极高成就和在抗战时期传统士大夫精神气质的表现,被文化界普遍视为士人,备受尊敬。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可杀不可辱,始终仁以为己任,这就是士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征。

D.真正的诗人和纯粹的学人应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诗歌创作和时评撰写,都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作品。

(四)(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分。

(9分每小题3分)

“儒”字有伦理义,有知识义。

作为伦理义之儒,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商必是那一类“见利思义”者。

“见利思义”之“义”内涵丰富,其基本意思即是符合人类基本共识的道德规范,如不贪婪,遵守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规范。

传统中国的儒商,大体在发家之后为家乡出资修路铺桥,修建义塾,凡有此种种义举的商人,都可称之为儒商。

“儒”字还有知识义。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儒者的普通义即是今日所言的知识分子。

所以,“儒商”实指有知识有文化的商人,或者说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手工业者、企业家,而不是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赚钱,缺乏文化而腰缠万贯的人。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由儒而商,然后又由商致富后再回到儒者的队伍之中,也不乏其人,先秦时代的墨子是小手工业者,他以此为生计,但又成为大学者,可以说是古典的“儒商”。

而且,他的弟子中大多数人都是有知识的工商业者。

因此,墨家团体实可以说是一批有知识的古典“儒商”。

而在晚明时代,泰州学派的王艮就是由儒而商,后又由商而儒的。

泰州学派的很多成员可以说是中国前近代时期最早的儒商群体。

因此,从儒之知识义来说,儒商与商儒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儒商”的本质是商而不是儒,无论是由儒者去经商而成功后成为新型的商人,还是商人经营成功后向往儒者的身份而让自己变得有学问,他们的本质都还是商人,或曰企业家。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现代资本家创业活动的内在精神给出了哲学的解释,他认为,基督新教对于那些从事工商业的人来说,实质上是通过自己的谋利、创造利润的活动来实现人生来世的救赎。

韦伯将这种新教徒的谋利、创造利润活动的内在道德合理性称之为是新型资本家的“天职”。

因此,儒商之“儒”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智慧变现为金钱或企业家的利润,以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与就业机会,并以此方式来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为人类作贡献,绝非是有了钱之后而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或者冠以某些头衔作为行头的伪君子。

作为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古典名称——儒商之商,除了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之外,还要有适宜于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特别企业伦理或曰商业伦理,从而为他们的企业或商业活动提供内在精神合理性的支持。

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如何能为新型的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一套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引导他们积极向上,这应该是“儒商”问题讨论与研究中需要正视并逐步加以解决的深刻的理论问题。

一些民营企业家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海外,或者直接移民到海外,这个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从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内在精神追求来说,他们普遍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或曰工作伦理。

他们除了赚钱,或者获得一官半职然后更好地赚钱之外,并没有从赚钱的活动中获得精神解脱的意义,不像少数知识分子还能有一种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学术的抽象精神动力在人的灵魂深处支撑着他们。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吴根友,有改动)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商属于“见利思义”的一类人,其中“义”的基本意思是符合人类基本共识的道德规范,遵守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等。

B.从伦理意义看,大凡在自己发家致富之后,有为家乡出资修路铺桥、修建学校等种种义举的商人,都可称他们为传统中国的“儒商”。

C.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儒者的普通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儒商”是指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商人、手工业者或者企业家。

D.儒商之“儒”既有伦理内涵,又有知识内涵。

前者要求有知识文化素养,不能只知道赚钱;后者则要求有道德修养,要做到见利思义。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代的墨子以小手工业为生计,成为大学者,他的弟子中大多数人都是有知识的工商业者,他们可以说是我国古典的“儒商”。

B.晚明时代,泰州学派的典型代表王艮由儒而商,后又由商而儒,受他影响的泰州学派的成员都是中国前近代时期最早的儒商群体。

C.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基督新教对于从事工商业的人来说,实质上是通过自己创造利润的活动,来实现人生来世的救赎。

D.儒商要遵守一般的社会伦理与法律,还要有适宜于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商业伦理来为他们的经营活动提供内在精神合理性的支持。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儒之知识义来说,儒商与商儒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由儒而商,然后由商致富后再回到儒者队伍之中的也不乏其人。

B.“儒商”的本质是商,无论是儒者经商成功后成为新型的商人,还是商人经营成功后让自己变得有学问,他们的本质都还是商人。

C.当代中国的知识界与政府界要加以解决“儒商”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新型民营企业家提供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职业与人生的伦理。

D.一些民营企业家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海外,或者直接移民到海外,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乏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动力或曰工作伦理。

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

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

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和古意到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

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

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

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样式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

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雅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

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

宋代人士之分享,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

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

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

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

调和众香之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

而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熏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

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

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

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

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

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贵富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

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

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

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