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532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docx

高考地理专题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二十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典例1.(2018高考卷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

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答案】B

典例2.(2017高考卷1)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解析】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1.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

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

这说明英国

A.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777—1821年间,正值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为工业为主体的国家,C项正确。

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工业劳动力,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差,而此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发展,排除A。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排除D。

【答案】C

2.据估计:

1730年时,全英国12000至17000名教师中约有2000名女性。

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其中有七万名妇女就业于教师行业,伯明翰的女性教师占该市教师总人数的79%。

此外,不少知识女性还开办了学校。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妇女

A.经济独立推动女权运动发展

B.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

C.传统社会角色定位发生改变

D.完全摆脱家庭束缚走向社会

 

【解析】从材料“到1851年,更多妇女走出家庭”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使更多的英国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这说明当时英国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女权运动,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更多的妇女就业,但没有体现出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机会,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摆脱”。

【答案】C

3.1850年时,非洲还是一片黑暗的神秘大陆,欧洲人只对埃及及沿海一带有所了解,然而到了1900年,整个非洲竟都已被欧洲列强测绘、勘探、估计和瓜分。

这一变化

A.促进了非洲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B.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最终形成

D.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非洲的扩展

【解析】从材料中的“然而到了1900年,整个非洲竟都已被欧洲列强测绘、勘探、估计和瓜分”来看,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非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史实,欧洲列强的掠夺和侵略给非洲带来灾难,排除;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4.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集成了前任数十种专利技术,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他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举行了通车典礼,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蒸汽机车的发明反映了英国

A.最早建立起专利保护制度

B.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C.改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用人制度和政策的灵活多样

【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对各项发明专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史蒂芬森可以利用前人的专利技术,从而发明出新的交通工具,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与其它国家对比,不能反映英国是否是最早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的国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蒸汽机的应用,故C项排除。

用人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答案】B

 

5.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解析】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

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错误。

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

【答案】B

6.“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C.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D.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A项排除;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项排除;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C项排除;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D项正确。

故选D。

【答案】D

7.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规定:

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必须遵守严苛的工作纪律,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

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

对这一规定理解准确的是

A.贫困者主要是圈地运动中的失地农民

B.说明英国自由主义政策失灵

C.有利于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普遍愿望

【解析】根据材料“1834年”“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可以迫使这些人去寻找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青壮劳动力,从而有利于维持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故C项正确;从材料“183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已经进行工业革命,而圈地运动是16、17世纪进行的,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盛行,故B项错误;材料“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进行繁重的劳动,以获得勉强维持生命的生活必需品”说明D项错误。

【答案】C

8.移民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例如15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内欧洲大量人口自愿迁往美洲新大陆;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阶段东部人口大规模向国家西部迁移;20世纪初在政府的鼓励下俄国大量人口自愿迁往东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南部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地区等地区。

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在于

A.政府的鼓励和动员作用B.世界市场形成的结果

C.推动迁入地经济的发展D.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解析】题目主要问的是三次移民的共同特点,而只有20世纪初俄国人开口的迁移是由政府鼓励和动员导致的,故A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A;由三个移民现象可以看出三个时间段都跟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有关,故选B;三个移民现象都是说到往哪里迁移,但是没有提到移民的结果和作用,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第一个时间段不完全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的事情,故D也不是共同特点,所以排除。

【答案】B

9.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解析】“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英国农业快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圈地运动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C

10.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

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

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圈地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更多的富余农产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实行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圈地运动带来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

【答案】D

11.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工厂中大量使用童工;19世纪40年代,英国国会通过法律限制在工业劳动中使用童工;1881年规定5至10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教育,之后,儿童不再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

该现象反映的实质

A.资本家为榨取利润采取的不同手段

B.生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

C.英国法律对儿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

D.英国《权利法案》基本原则的体现

【解析】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后童工现象在英国消失。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童工现象消失和工业革命后生产技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有关,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的法案,和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2.下表格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文艺复兴对西欧各国产生的影响

B.理性主义在西欧各国的传播

C.资本主义推动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

D.启蒙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教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的结果,C项正确。

文艺复兴不是法国革命的原因,故文艺复兴对西欧各国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宗教改革没有受到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影响,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具有“启后”作用,而是强调资本主义推动西欧各国的反封建斗争,D项错误。

【答案】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以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角度确立论题,如“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约1815~1835年,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分析说明西方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二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另外还可从“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方面确立论题,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阐述: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

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华取得特权后,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

 

先进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科学”的旗号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综上,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进行现代化。

示例二:

论题:

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加大了对华经济侵略。

综上,中国由封闭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

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

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

《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

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灼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

人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資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16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

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

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霸占土地。

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

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

——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中英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的土地制度。

需要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以及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英国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强制诸子均分土地”、“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均分制度”、“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不能孝养父母…依栖女婿”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战国时期、汉朝加强统治需要的角度以及儒家文化、宗法观念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

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可以得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第二小问的影响,紧紧把握题目设问要求“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别分析中国诸子均分土地对中国的影响、英国长子继承土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分析时结合材料以及两国各自国情,从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

以诸子均分为主要方式;法律规定与习俗相结合;维护传统伦理道德(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成因:

农耕经济下土地是最基本生产资料;战国时期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需要维护小农家庭的利益;汉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文化和宗法观念倡导仁爱思想和家庭和睦等。

(2)不同之处:

英国以长子继承制为主;中国以均分土地为主。

影响:

中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安土重迁,依赖家庭,封闭保守)。

英国“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贵族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利于限制王权,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