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450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docx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引言…………………………………………………………………………………3

第一章“80后”与艺术市场关系的现状…………………………………………4

一、80一代在艺术市场中的状态………………………………………………4

(一)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4

(二)“80后”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中所面对的现状………………………4

二、“80后”面对艺术市场的无奈……………………………………………5

三、在“80后”和艺术市场关系的现状中看到的问题……………………6

第二章对“80后”和艺术市场关系中系列问题原因的分析……………………8

一、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的分析……………………………8

二、艺术评论家对“80后”的艺术面貌的评价……………………………9

三、对“80后”艺术成长及自身艺术思想的分析……………………………………11

第三章对于80后与市场关系的思考与展望……………………………………14

一、对于艺术市场两面影响下的“80后”的思考…………………………14

二、在艺术市场的影响下“80后”的艺术方向与出路……………………15

结论…………………………………………………………………………………16

参考文献……………………………………………………………………………17

 

论“80后”群体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

左赛男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715

中文摘要

自“80后”一词产生以来,社会上对我们这代人的评论就沸沸扬扬,毁誉参半。

但笔者认为这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矛盾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象征。

每一代人都因时代的不同而拥有这代人特有的社会和历史任务,“80后”的艺术群体也不例外。

面对当今繁华的商业背景,80一代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为谋求自我的生存,还肩负着艺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80艺术家来说,要体现个体的艺术价值,需要得到艺术上的成就与认可,就无法回避艺术市场。

那么80一代对艺术市场是怎样的态度?

艺术市场又对80后有怎样的影响?

两者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对于我们80后艺术家来说是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笔者从当今艺术市场的现状中看到80后和市场存在的关系和问题,对此做出了各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对问题的解决起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80后艺术群体;艺术市场;市场机制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odernartmarket

inChinaandpre-80sartists

ZUOSainan

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Sincetheoriginoftheterm:

pre-80s,theheatedcontroversyandsharplydividedattitudetowardourgeneration(pre-80s)hasneverended.Authorofthisarticlebelievesthisphenomenonsymbolizestheperplexedandcontradictionaryenvironmentwithinwhichourgenerationofpeople(pre-80s)grewup.Everygenerationofpeoplehavetheirspecificsocialandhistoricalresponsibility,dependingontheirtime,pre-80sartistsarenoexception.Facingtheoverwhelmingbusinessorientedbackground,theresponsibilityforpre-80sartistsisnotonlyabouttheirownindividualsurvival,butalsoasthedescendantsofartandcultureheritage.Asapre-80sartist,inordertowinartacceptanceandachievements,talkingaboutartmarketisalmostinevitable.Thenwhatistheattitudeofpre-80sartiststowardartmarket?

What'stheinfluenceofartmarketonpre-80sartistsand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

Itisamustforpre-80sartiststohaveaclearviewaboutthesequestions.Inthisarticletheauthorhaveanalyzedanddiscussedtherelationshipanddilemmabetweenpre-80sartistsandartmarket,hopefullyitwillhelptosolvethedilemma.

Keywords:

Pre-80sArtists;Artmarket;Marketmechanism

 

引言

无疑,“80”一代处于艺术时代的交替与转折。

对于这个一个异常特殊的局势中,吴冠中先生在描述中西杂交艺术者的性质时曾如此说过:

“猎奇亦是新鲜,但是亦是短暂的,绝非艺术创作。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浪子回头倒居于优势。

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勇于尝试。

”这番话无疑对于80一代艺术群体,在今后的艺术发展之路上提供了有趣的参照。

纵观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商业化,各种炒作,利益的驱使,都深刻地影响着“80”一代。

众多评论“80”一代的论调如是:

……是恶搞的一代,泡沫的一代,数字的一代,影像化的一代……。

面对如此的评判,我们又将如何自处?

“80”一代要成为当代艺术的传承者,要找到艺术的方位,是一意孤行还是随波逐流?

在整个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同样“80”一代艺术群体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有谁来评判他们。

评判的标准呢?

“80”一代的作品衍承着怎样的一种风格?

怎样的主流思想?

相对的问题我们不妨放眼看开,现在更多的人都是做一个顺应市场发展的孝子。

更多模仿,重复等画风的出现,导致了我们“80”一代对于艺术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定位。

追求梦想的大有人在,可是面临温饱问题,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是做适应市场发展的孝子,还是选择做追求梦想的浪子?

对于以上的疑问,笔者认为,适应市场机制和追逐梦想应共存。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80一代艺术群体和艺术市场的分析,能唤起更多的人对80一代艺术的关注,能让更多的80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艺术成功路。

 

第一章“80后”与艺术市场关系的现状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的80年代,自“80后”一词产生以来,社会上对我们这代人的评论就沸沸扬扬,毁誉参半。

但笔者认为这却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矛盾中成长起来的一个象征。

每一代人都因时代的不同而拥有这代人特有的社会和历史任务,“80后”的艺术群体也不例外。

面对当今繁华的商业背景,“80后”艺术家们不仅仅是为谋求自我的生存,还肩负着艺术文化的历史传承。

但是作为80艺术家来说,要体现个体的艺术价值,需要得到艺术上的成就与认可,就无法回避艺术市场。

那么“80后”对艺术市场是怎样的态度?

艺术市场又对“80后”有怎样的影响?

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80后”艺术家来说是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要看清这些问题,就要先认清“80后”在艺术市场中的真实状态。

一、“80后”在艺术市场中的状态

(一)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

艺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就像我们100多年后再看莫奈的《日出?

印象》;也像我们面对20年后再看罗中立的《父亲》时的那份激动和震撼。

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没有想到,1972年创作的《毛泽东像》能卖到1亿多人民币。

这神话其实并不遥远,它很快在中国也得到上演。

就在2006年,北京保利2006年秋季拍卖会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中,一幅刘小东创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以2000万成交。

徐悲鸿1924年创作的油画《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38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纪录。

这些艺术品的售价看似天文数字,的确是给与当下中国艺术创造者极大的心灵震撼。

综合上述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在中国的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当今在艺术市场所推出的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贴上了“80后”的标签,80一代的艺术市场空间已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

(二)“80后”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中所面对的现状

当代的艺术市场逐渐走向了繁荣与成熟,对于80一代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艺术市场中是否给“80后”留有一片大好的天地呢?

笔者通过走访了几家艺术馆和画廊,查阅网络资讯,了解到“80后”艺术作品确实只是一种刚冒出的声音。

今日美术馆负责人王雪芹对80艺术群体及作品作出这样的评价:

“今日美术馆展出‘80后’的作品还是很少。

应该说,近两年是70年代的一个高峰期,许多艺术收藏者都看好‘70后’作品,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画风比较成熟,也相对稳定。

而对于那群‘80后’的人来说,他们刚刚出现,画风还无法稳定下来。

所以我们这里展出的一般都是70年代或之前的作品。

”王雪芹估计“80后”艺术能否成为今后艺术圈中的主流时保守地说:

“应该还要有一段时间吧。

但毋庸置疑,当下的艺术市场上,确实有一种新势力在蠢蠢欲动。

美术评论家陈履生这样评价道:

“80后是个市场行为。

”对于艺术圈中所用的“80后”这一称号,陈履生表示,“‘80后’这词的出现的确与市场行为有关系。

文学界出现‘80后’这词还是与其在创作中取得的一定特色相关。

但是就目前的艺术圈来说,80年代人还没有形成他们的风格,也没能形成更高的艺术特色。

创新,这个问题在中国的艺术圈里谈论得不止百年了。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就像上次威尼斯双年展中,那幅中国的油画《农民》,艺术圈中出现的很多新事物只是个多样性问题。

在专家总结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逐渐看好和青睐年轻一代,尽管以上的评论有好的趋势也是有否定的评价。

总的说来,市场给了“80后”一个良好的契机。

但是在艺术市场中的价格大多并不可观,有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的炒作出现虚高。

因为他们在众多成熟的收藏家眼中,作品尚未成熟,风格尚未稳定,大多数艺术作品不为收藏家所看好或藏家认为投资风险较大。

“80后”的艺术作品要成为今后艺术圈的主流,仍然需要时间的历练。

但是,如何立足,空间的大小在于我们自己去把握争取。

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更多的要考虑到社会的因素。

同时,自身知识储备,技能与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是值得重视的。

所以80一代的个体意识和个体价值形态至关重要。

二、“80后”面对艺术市场的无奈

在古往今来的许多艺术家也不乏名利双收之人。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金钱往往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的象征。

在当今社会追逐名利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一个为了生活的艺术家,因为需要生存而考虑经济利益没有什么不好。

纵观中国艺术史中的名人逸事,强权名利诱惑不了艺术家,生活窘迫为难不了艺术家,各种困境对常人来说或许是不可忍受的。

然而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不但不是摧残,反而形成了滋养表达的源泉和可供参考的资源。

即使伟大的人倒下了,但是有这些艰难困苦形成的艺术作品,千百年来依然叫人在它的面前仰慕、感叹不已!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构图、色彩、笔触,还有一颗颗驿动的心,一种来自天际的回音。

“80后”如何保持生活品质,如何为了梦想而努力,摆在我们“80”一代面前的首要难题。

要得到认可,就要主动地开发新的市场,为了自生艺术的生存去开辟属于“80后”的空间。

作为80艺术家们,并不是颓废的,更多的是要不受世俗的偏见,坚定信念,在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其实每一个艺术家有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但真正要凭空找到一条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谈何容易。

要去接纳吸收前辈的好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而逐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个体价值,不要对艺术现存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市场相抵触、反抗,要避免出现纯粹性边缘化。

笔者认为对于艺术市场当前我们要做的态度是接纳而不是反抗。

三、在“80后”和艺术市场关系的现状中看到的问题

“ArtandCopy”对于这个名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艺术与复制追求与金钱。

艺术已成为了某些人谋求经济利益的利器。

然而对于艺术的践踏,又由谁给以指引。

面临重重困境,“80后”如何抉择。

对于前辈艺术家的成功,“80后”的艺术语言也许更多的带有了模仿的成分,于是“政治波普”、“红光亮写实”、“青春残酷”、“动漫卡通”等等前辈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同时体现在了“80后”的画布上。

可以说“80后”的艺术市场更多的被复制艺术替代。

那么复制对“80后”有什么样的影响?

笔者认为,艺术品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行为。

所以任何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都伴随有巨大的艺术品复制行为与复制艺术品市场。

本来,艺术家解决了温饱问题,窘迫的环境得到了改变拥有了稳定的生活。

本应该有更多的精力去用来创作。

但无奈的是,事实恰恰事与愿违,一切和当初的梦想所背离。

画廊不希望艺术家有所改变,希望他们顺应品牌效应的方向继续生产。

风格的转变会带来作品的贬值。

艺术家只是生产工厂的工人,是艺术品产销环节的最初一环。

只要复制稳定,就可以保持销量。

至于你是不是对这个题材,这个样式已经画到恶心,对艺术的理解是不是进一步的深化,以往的表现方式是不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这些并不会受到流水线的顾忌。

面对着画廊以老板的身份自居,额外的挑剔。

你只能忍受,因为这就是市场。

画廊作为消费者的消化道,唯一要满足的就是顾客的需要。

对于还在为艺术奋斗的“80后”艺术家来说,无疑对将来的艺术之路有着不良的影响。

以上现状可以看出艺术市场对80艺术家的艺术方向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甚至可以说是左右艺术家们的艺术方向,而80一代自身也许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此类问题。

那么笔者认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的现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

其一,整个80一代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艺术市场一起成长的。

其间“85”思潮的前辈艺术家们今天获得的巨大艺术市场的成功,影响着80一代艺术家。

因为看到艺术市场对于前辈艺术家的热情与关注,让我们从事艺术的一代对艺术市场充满了向往和希望。

所以也就是说“80后”这一群体是在艺术市场的影响下发展其艺术方向的,很容易被艺术市场所左右。

那么80艺术家们要如何解决跟艺术市场被动的关系,这正是笔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其二,“80后”在当下繁荣的市场经济影响下,对历史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他们不谈是是非非,不关心沉重社会的话题,装酷的“80后”沉浸在自身的世界里描绘个体的思想与精神状态。

这样的艺术作品从价值和深度上来说,是无法在历史以及市场上占有高度的。

与此同时,“80后”对于艺术市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形成了漂浮的状态,艺术创作意识与动机不明确。

与艺术市场形成了一种在追求与逃离之间徘徊的关系。

所以如何在艺术市场上成为主流,这个问题还需要80后从自身的思想上进行一定的思考。

80艺术家面对艺术市场的重重挑战,在梦想与生活中徘徊。

那么这些问题为何会出现,原因何在?

这不得不从80一代成长下的社会、前辈艺术家、80艺术家本身等背景来分析。

第二章对“80后”和艺术市场关系中系列问题原因的分析

“80后”是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生活在幸福里。

温室一样的培养使得我们要更清醒和更坚强才能面对问题。

对于“80后”和艺术市场关系中出现的现象,他们的背后不是没有原因的。

要弄清问题的本身,就要从艺术市场的形成;和“80后”一起成长的80年代艺术思潮对年轻艺术家的影响;“80后”自身在社会、经济发展之下的主体艺术风格以及对艺术的价值观等等现状之下的背景来进行分析。

首先,在第一章里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形成的原因,笔者想从同“80后”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进行分析,想从中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给“80后”带来的是什么。

一、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的分析

当今的亚洲艺术市场表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没有哪个城市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竞争,将使亚洲走到世界的前面。

正如蓬皮杜中心主席布鲁诺·拉辛所说:

“亚洲正在形成自己的体制、机构、事件和市场,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再过二三十年,甚至更快,艺术世界的重心就会转移到亚洲。

随着亚洲经济持续发展,艺术的时尚、价值、解释和运作等等都将逐步摆脱西方的垄断。

这一趋势已经很明显。

”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要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就必须要具备经济、政治、国际环境与艺术标准等多方面条件,从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才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更高的席位。

 21世纪是创意产业的天下,成为区域甚至全球的文化艺术中心,无疑具有巨大诱惑力。

亚洲各国政府都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重点,并出台各类政策,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新加坡政府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亚洲的文化中心城市,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艺术市场发展的政策,台北开启文化创意产业计划,香港推出西九龙艺术中心计划,北京划定798厂为创意产业区,上海在努力打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这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无疑将成为亚洲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对于以上的形成条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艺术市场它正以标有中国制造的标签吸引着世界,以百花齐放的艺术语言影响与激励着80一代成长起来的艺术追梦者。

作为新时代艺术家的“80后”应当信心十足地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前景。

发挥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质,将带有中国特色标签的艺术作品展现于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

基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大好前景之下,是要市场来选择艺术家,还是艺术家来选择市场,“80后”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去看清自身与市场的关系。

二、艺术评论家对“80后”的艺术面貌的评价

“80后”艺术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价值观从属于处在边缘状态的青年亚文化,但积极因素还是不少的。

对比精英类的艺术,新一代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对生活的批判与反思转换到了对生活具体感受的表达上,同时,“80后”的艺术虽然具有明显的超现实的意味,即表现的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但它就像历史上的其它艺术一样,仍然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人们完全可以从中体会到新一代人的所思、所想。

所以笔者认为,“80后”艺术创作意识与动机还只存在于对自身的思考居多。

对于艺术市场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形成了漂浮的状态。

与艺术市场形成了一种在追求与逃离之间徘徊的关系。

问题就在于,如何在艺术市场上成为主流,还需要80后从自身的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界定上进行一定的思考。

对此艺术界的评论家们就“80后”有着不同的评价。

在2006年举办的《嬉戏的图像——2006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笔者看到了一批80艺术家在展览中向世人展现了80一代积极向上,青春激扬的绘画作品,给人以新鲜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视觉感受。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鲁虹,在接受访谈时的言论如下:

“我知道有人对于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是持否定态度的。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好像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是指它过于偏离传统经典艺术的图像系统与技法系统;另一方面又是指它对现实缺乏严肃认真的批判精神。

对此,我有着全然不同的看法。

首先,八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是在严格意义上的“动漫卡通文化”中成长的,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动漫卡通文化”的血液。

正如批评家陆蓉之所说:

‘如今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漫画、卡通、动画的形式也更复杂,流通的管道也更加多元化,各种简化的视觉造型,成为大量的传输符号,形成各种文化背景和区域性认同的个别系统,在传媒一波接一波的烘炒下,已经深化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间的沟通符码,而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族群所垄断的集体认同而已,却更像是个人追求表现,传达意念或发挥想象力的仿真和再创造的沟通途径。

’毫无疑问,这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方式,也使他们十分轻松地超越了传统艺术的约束,扩大了架上艺术的表现范围。

人们假如为此而上纲上线是很荒唐的。

既然历史上的许多优秀艺术家都可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新的图像与符号,并探寻相应的全新技法,那么,新一代艺术家又为什么不能呢?

而评论家付小冬则认为:

“卡通与绘画的结合带来了一场架上绘画的革命。

新的文化视觉元素与油画结合,这是锋利的文化链条与传统文化碰撞后引起的变化,给绘画带来了新的创作元素。

评论家朱其认为:

“通过作品感受到年轻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画作中所透出的青春气息。

但同时他又觉得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缺少了老一辈艺术家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伴随着消费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中,普遍没有一个深刻的主题,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以及受网络文化、动漫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折射在画面中的一些信息符号。

《美术观察》杂志社的谷泉则说:

“对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担忧。

因为这个年轻的艺术群体有着一个类似的创作模式,这样会束缚住他们的腿脚,影响以后创作思路的开阔。

当代艺术家艾尼瓦尔这样评论“80后”的艺术:

“他们是在接纳,而不是反抗。

”在他看来,“80后”这一称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在艺术创作中所表达出来的东西。

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成长的环境与前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创作脱离了政治等许多外在的东西,应该算是个断层。

“80后”在前辈的影响下生活,不知道究竟应该接受什么。

因此,在80后作品中表现出的某种带有颓废的气息,其实很能反映出80后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他们在前辈的影响下生活,他们不知道究竟应该接受什么。

艾尼瓦尔还认为:

“‘80后’的艺术创作中也不难看出一种漂泊感,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很强烈的符号。

对环境、对文化有一种漂泊感,甚至对事物的标准也有一种漂泊感。

我们的电视画面中出现了太多的暴力镜头,这也反映出80一代的一个整体特点:

他们是在接纳中,而不是反抗。

这也是他们与60、70一代最大的不同之处。

对于这些评价,80后艺术家们又是怎样的想法。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王玺的话可以说道出了“80后”的创作理念:

“简简单单地在作画,并不去想太多复杂的诸如使命感之类的东西。

”80艺术家认为自己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内涵,有很多是评论家看后给其加上去的。

评论家的阐释与“80后”的创作初衷之间存在误差。

评论家是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解读作品,而“80后”只是从自身出发,用颜料和画笔去表现内心世界对艺术的理解。

对于历史使命感的把握,“80后”认为距离战争年代已很远,并且对艺术的社会宣传或批判性意义发生质疑。

笔者认为“80后”的创作风格的呈现与商品经济下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所以对于“简简单单地在作画,并不去想太多复杂的诸如使命感之类的东西。

”这一类的说法来讲笔者认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终还是要在艺术市场上体现,如果“80后”脱离了艺术市场而独立存在,那么我们的艺术作品要倒哪里去体现价值?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就是笔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出现的原因。

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向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无法忽视艺术市场对我们的影响,前辈艺术家对我们的感染,这些都会对于我们的艺术有着一定的指引,80后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艺术市场并非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还是展现艺术家作品的一个舞台、一个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